《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是8月11日夜半离开苏州,统帅全军从苏州、常熟、无锡一带向上海挺进,12日晨,进驻上海。清早,上海居民从梦中醒来,看见遍地都是抗日将士,惊喜交集,都问:“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神速?”这是由于我们事先控制了火车、汽车,能够于一夜工夫,便进入了上海预定阵地。 
  这时,我决定攻击部队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的攻击准备。此时,我突然接到南京统帅部命令:“不得进攻。”我飞电急告:“我军业已展开,攻击准备业已完毕。”但回电还是“不得进攻”。 
  因此,原定13日拂晓的攻击,不得不停止。我预定13日拂晓攻击,本想以一个扫荡的态势,乘敌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将敌主力击溃,把上海一次整个拿下。但现在失此良机,似乎是太可惜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说是:上海外交团为避免在上海作战,建议南京政府,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自由口岸。这个建议文件,大概是11日发出,12日到达外交部,南京政府不免犹豫了一下,故忽然命令我不得进攻。我没见着正式文电,真实的是否如此,无从确断。 
  我们的进攻,因此延到14日午后3时才开始。大家把这一次淞沪抗战称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8月13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而正式的开始是在8月14日,这样耽搁了两天,却给敌人一个容易部署的机会。 
  从8月14日起到22日止,是我军对虹口、杨树浦猛烈攻击的时期。敌自我军开始行动后,就在虹口、杨树浦两大根据地,利用其炮舰火力的掩护固守,等候他们国内的援军到来。8月14日上午,我空军开始向黄浦江敌舰轰炸。我军于下午3时下达总攻击命令。下午4时,我们的炮兵就开始射击,步兵勇猛攻击前进,到日没时止,多有进展。突然又接到上级命令: 
  “密。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寒酉侍参京电)” 
  于是攻击实施,又因此停止。 
  15、16两日都是奉令作攻击准备,并没有实行全线攻击,仅将五洲公墓、爱国女校、粤东中学各点攻占。其中以第87师第259旅第7、8连合力突入敌阵地,占领敌海军俱乐部一役为最激烈、最英勇。 
  在日军援军登陆以前,我认为对虹口、杨树浦的攻击,尤为必要。17日拂晓,奉令继续开始全线总攻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初战坐失先机,三次叫停为哪般(2)
我在这天上午8时许到前线视察,经第88师炮兵阵地到87师,所见官兵士气高涨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极可嘉。 
  18日,我又接到暂停进攻的命令。这是开战以来,第三次的停攻命令。 
  但是,敌人在这时却整天在其飞机掩护下,到处以小部队向我反攻。我们司令部到前方的电话,也常被敌谍破坏。…… 
  后来张治中一直对蒋介石延误上海进攻近两天,使他的对日军发动突袭,将日军一举击溃,控制整个上海的计划未能实现,认为“太可惜了”。张治中的目的是整个上海,而蒋介石的目的是诱使日军到上海方面作战,当然也就不能将日军一举赶出上海了。 
  蒋介石在淞沪之战初期一周内,连续三次叫停,原来他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1938年2月28日陈诚在武昌珞珈山所作的《沪战的经过与教训》讲话中,认为淞沪抗战失败的教训之一是政略和战略不分,他说:“战略原是达成政略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战端即启,就应该以战略为主,不能以政略牵制战略。因为战略保得胜利的时候,政略的环境就可以跟着好转。反过来说,如果战略失利,就是最初认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着变化。”这显然是对蒋介石的批评,因为只有蒋介石一个人才可操作政略和战略。 
  书包网 bookbao

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战胜日本6∶0(1)
七七事变后,日军把战火由东北、华北引向华东,日军出动飞机到处狂轰滥炸,城市在燃烧,平民被屠杀,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怒。身为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协助蒋介石,出谋划策,组建空军,打击日本。蒋介石说:“陆军可以由冯玉祥副委员长指挥,海空军必须由我指挥。” 
  蒋介石对宋美龄说:“空军出动1000架飞机作战。” 
  宋美龄说:“出动不了那么多。” 
  蒋说:“出500架。” 
  宋说:“只有驱逐机100架左右。” 
  蒋介石深知航空部队是国威军威的象征,也是增强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日本发动淞沪战争时,共有飞机2600架,其中的400架派往中国。而当时中国,在航空委员会账簿上注册的各种飞机500架,还有一些是孙中山时期留下的,已经不能使用了。此外,中国空军原有的美制霍克飞机已经陈旧不堪,新组装的意大利菲亚特飞机质量又极差,有的初试飞就摔了下来,被飞行员称之为“空中活棺材”。 
  从中国当时的条件看,组建航空部队困难重重,为数不多的飞机中大部分都已陈旧不堪,必须向英、美等西方国家购买飞机,补充机源,方能成功。这样一个如此重要、如此棘手的任务,并且要同美国打交道,蒋介石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夫人宋美龄。 
  1936年4月,蒋介石改组了“航空委员会”,由宋美龄出任该会的秘书长,作为自己的一名超级助手,掌控组建空军过程中从采购到用人的各项大权。 
  为了组建空军,宋美龄投入了很大精力。首先,她解决了原航空委员会无法解决的问题,筹集资金,第一批从美国进口了100架霍克3型驱逐机,这种新式战机性能超过日本飞机。其次,宋美龄聘请外国顾问和教官,以及一批飞行机械师,来中国帮助修理那些破旧的飞机,著名的美国战斗机教官陈纳德就是在1936年5月来中国,成为宋美龄得力的航空理论和空军战术顾问。他向宋美龄提出关于建立一支现代化空军的设想,并通过考察,得知国民政府名义上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只有91架能起飞作战。 
  在有了飞机,有了教官后,为了加强空军力量,宋美龄专门从黄埔6期学生挑选出一批人,在南京成立航空班,并在南京、洛阳、杭州、南昌成立航校,力图培养一批精干的飞行员。 
  为了把中国的空军统管起来,宋美龄还把许多时间花在研究航空理论,以及钻研飞机设计和有关各种飞机部件优缺点的技术等方面,为此阅读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可以说,宋美龄为组建国民政府空军付出了心血。在抗战初期,据说,她认得空军的每一架飞机,每个飞行员。一有飞机起飞,她必在旁目送,一有空战,她一定进行战前动员,为飞行员鼓劲并迎接他们归来。因此,她被誉为“国民党空军之母”。 
  为了展示筹建空军的初步成果,宋美龄为蒋介石举行了一场祝寿活动。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50岁生日,当天空军飞行员在南京举行的献机祝寿仪式上,作特级飞行表演,50架飞机在天空排出“中正”、“五十”四字,在首都南京引起巨大轰动。 
  接着飞行员进行战术表演,蒋介石观看后,认为其中一个项目表演技术高超,询问飞行员是谁?飞行总队长毛邦初说:“是高志航总队副。”蒋介石立即命令召见。蒋介石对高说:“你的技术很高,敢超世界水平。”当即把自己的“天窗号”飞机奖给高志航专用。由此,高志航的名字人人皆知。 
  高志航,吉林省通化县人,读中学期间,因家庭困难,投笔从戎,考入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学习。就学期间东北军扩建空军,于1924年到法国学习航空,1926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张学良任命高志航为东北航空处少校(陆军衔)驾驶员,时年19岁。1932年高志航到南京航委会报到,被分配到杭州笕桥航空学校,因当时国民党军内排斥东北军,对高并不欣赏,只委任他为少尉见习。到航校半年后,提升为少校总队副,参加了庆祝蒋介石50岁生日的飞行表演,受到蒋介石的赞扬。 
  

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战胜日本6∶0(2)
1937年8月14日,也就是日军进攻上海的第二天,中国空军首次出击,奇袭停泊在上海海面上的日本军舰,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搞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日寇第三舰队的旗舰“出云号”被中国空军炸成重伤,失去应战能力。 
  当天下午,日寇18架轰炸机从杭州湾飞来,妄图偷袭我陆军阵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奉命阻截,他率领27架战斗机穿云破雾,冲向敌群。杭州上空顿时枪炮轰鸣。飞机在半空中翻转飞旋,一会儿俯冲,一会儿拉起。高志航首开第一炮,击落日机领队,接着各中、分队长四面出击,10分钟后,经过激烈战斗,我空军击落敌机6架,而自己无一损伤。这一战,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打破了木更津航空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事后,木更津航空队大队长石井大佐当晚剖腹自杀。 
  消息传出,举国一片欢腾,报纸刊出醒目标题《飞将军一战成功六比0大胜倭寇》予以大力颂扬。蒋介石闻讯,也大喜过望,在日记里写道:“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寒其胆矣。”传令嘉勉空军。经宋美龄提议,国民政府遂把8月14日这一值得铭记的日子定为空军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使国际观感一新”,蒋介石讲评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也是我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观这次战役,虽然在客观上,敌人装备精良,具有陆海空联合作战优势,我方武器落后,海空力量薄弱,最终难以抵御强大敌人的进攻,不得不实施战略退却。但是,在这次战役中,我国军队官兵英勇抗敌,粉碎了日军由华北长驱直下武汉的阴谋,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军侵华的全盘计划,打破了日军“一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呓。实现了在持久战中消耗敌人的战略目标。 
  淞沪抗战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使得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这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淞沪战役张扬了国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11月28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特别提出华军之英勇抵抗,并称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即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10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10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淞沪抗战“使国际观感一新”,这是蒋介石十分欣慰的。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第三战区师长以上长官军事会议,他不无自豪地说:“上海的战事,自开始迄今,将近三月,各位统帅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牺牲,给倭寇以绝大的打击,此种为主义为国家拼死抗战的精神,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一般外人看见中国军队装备欠缺,武器不良,以为一旦对日作战,必不能抵御侵略。这一回我们淞沪各军经两个半月的抗战,左翼似能维持原有阵地,右翼阵地也按计划只作战略上的移动,这种奋勇超绝的战绩表现出来,无论中外人士,对于中国军队,不仅改变了从来轻视的心理,而且都不能不表示非常的赞叹和钦佩。英美各报且赞我军队因沪战之英勇,与此次有秩序之转移阵地,安全退却,证明中国军队已建立其国军基础于从来所未有的历史之上云。两个半月以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大的胜仗,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大的打击,在精神上我实在已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淞沪抗战毕竟以中国军队的撤退结束,应该总结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首先,战略指导思想混乱。不能很好处理政略和战略的关系,把希望寄托在列强干预上,关键时刻表现犹豫,失去主动出击的机会。把军队和人民的命运押在列强身上,看人家脸色行事,以别人的好恶来确定自己的作战计划,总是靠不住的,最后吃亏的必定是自己。 
  其次,战略战术方针混乱。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与火力强大的敌人打阵地战,无险可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