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下是经典中所记载慈爱改变他人之心的一个事例。攎耶末罗是阿难尊者的朋友。有一次,佛陀领着众比丘前往拘尸那罗城。拘尸那罗城的末罗族人知道此消息后,大家通过一项约定:不出来迎接佛陀的人将被罚款五百钱。当末罗族人出来迎接佛陀时,攎耶末罗也在其中。阿难尊者见到他也和大家一起迎接佛陀,感到很高兴;但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对佛、法、僧根本毫无信心,只是因为怕被罚款才勉强随大家行动。因此到达僧寺之后,阿难尊者即请求佛陀设法使攎耶末罗对佛法生起信心。佛陀经常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慈心观非常有力。阿难尊者请求之后,佛陀就散播慈爱给攎耶末罗,然后起座,进入居处。
那时,攎耶末罗承受到佛陀的慈爱,于是他的心改变了。他来到僧寺迫切地寻找佛陀,就好像小牛寻找牠的母亲一般。拜见佛陀之后,佛陀为他说法。听法后他即证得初果须陀洹。他的心完全改变了,因此能证得初果。
另一个例子是那罗几力大象。当那罗几力大象遇见佛陀时,牠处在烂醉与暴怒的状态,正要攻击佛陀。当时佛陀散播慈爱给牠,令到牠的心立即改变了,而且还礼敬佛陀。
在这两个例子之中,一个证得初果,另一个礼敬佛陀,我们可以说这是他们所得到的利益。
然而,如果作为接受慈爱之人的心不改变,我们就无法说他能得到任何利益,就像提婆达多的例子。虽然佛陀也散播慈爱给提婆达多,但提婆达多还是尝试杀害佛陀,破坏和合僧团,造下了许多恶业。
当提婆达多将要堕入地狱时,佛陀同样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可是佛陀无法使他免除堕入地狱的厄运。从佛陀时代乃至现今,有许多人死后因为自己的恶业而堕落四恶道受苦,但是我们却无法借着散播慈爱来拯救他们,那幺我们如何能说这对他们有利益呢?
所以,慈心观的利益特别只限于禅修者自身而已。

问6:禅修者能否以感恩心来达到禅那?

答6:单是感恩并不能达到禅那;感恩心只是知道别人的恩惠而已。但在知道别人恩惠的同时,如果能有系统地修行慈心观,散播慈爱给对方,那幺他能够达到禅那。

问7:禅修者如何才能选择来世投生的地方?

答7:造成投生的业是在临终时成熟的业。更准确地说,它必须在一生当中最后的速行心剎那,即临死速行的时刻成熟。它决定人死后投生到善道或恶道。如果临死速行心是善的,则他将投生于善道;如果它是不善的,则他将投生于四恶道之一。也可把造成投生的业分为两种,即:欲界业及广大业。
? ?? ? 欲界业的范围很广,包括:布施、持戒、在安止定之前的止禅修行、观智及所有恶业。
? ?? ? 广大业指色界禅业与无色界禅业,总共为八种定之业。
? ?? ? 在这些业当中,广大业是强而有力的,能防止不善的临死速行心生起。如果一直到死亡之时禅那都还能维持稳定不退,则此禅那能使人投生于梵天界。但是如果死亡之前禅那下跌,那幺它无法造成梵天界的投生,例如提婆达多的禅那。
? ?? ? 另一种强而有力的业是观智。它能够在临死时防止不善速行心生起,能令到禅修者投生于善道。所以若想投生善道,你应努力于达到禅那,乃至具备观智。
? ?? ? 比这两者更好的是道智与果智,因为它们确保已证得道果的圣人永远不堕入恶道,且能依照自己的意愿与业而投生善道。这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人寿保险。
? ?? ? 其它善业则比较不可靠。

问8:为什幺唯有达到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能达到舍心观的第四禅? 

答8:由于舍心观没有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只有第四禅,所以它必须获得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支持,然后才能达到其第四禅。其它业处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不能支持舍心观第四禅。为什幺呢?因为对象不同的缘故。例如安般禅那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地遍禅那以地遍似相为对象,但是舍心观采取众生为对象。而慈、悲、喜这三梵住也同样采取众生为对象,所以只有它们能够支持舍心观的第四禅。

问9:为什幺修行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只能达到第三禅,不能达到第四禅?
答9:每一种第四禅都是中性的,都与舍受相应。舍心观的态度是中性的,因为它省思每个人的业属于他自己,依照自己所造的业而承受快乐或痛苦。所以修行舍心观能够达到第四禅。
? ?? ? 然而,慈心观接近情感的作用,怀着愿其它众生得到安乐等愿望。悲心观的态度是愿其它众生免除痛苦。喜心观接近欢喜,对别人的成功抱着强烈的欢喜心。这三者的态度都不是中性平等的舍。
? ?? ? 慈心禅、悲心禅及喜心禅的受是悦受或称为乐受,不可能是舍受。因此修行它们不能证得第四禅,只能达到第三禅。

问10:何谓有分?

答10:西方的学者将有分翻译为下意识心,事实上它不是下意识心。根据《阿毗达摩》,我们称它有分「识」,因此它仍然是意识,并非下意识。许多禅修者落入有分时说他们一无所知,因为有分识不认知现在的对象,而认知前世临死时的对象。那对象可能是业、或业相、或趣相。通常唯有修行到缘起时,禅修者才能了解这种情况。
? ?? ? 根据《阿毗达摩》,简单地说有两种心:一种是心路过程心,另一种是离心路过程心。
? ?? ? 总共有六门心路过程。当你看见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触到物体及思考或修行时,就会各别产生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的作用。
? ?? ? 离心路过程心则有三种,即:结生心、有分心(即有分识)与死亡心。
? ?? ? 一期生命当中最初的一个有分心称为结生心,最后一个有分心称为死亡心。有分心又翻译为「生命相续流」。为什幺呢?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成份。在结生心与死亡心之间,当无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都会生起,以便心流不会中断,而保存了生命。
? ?? ? 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你应当从实际修行中去体验它们。

问11:要证悟涅盘必须修行观禅。但是为何有些人在修行止禅时,会误解止禅中的境界是涅盘呢?
? ?? ? 
答11:因为他们缺乏常识,不彻底地了解什幺是观禅,而认为观禅只是察觉每一种身心现象。他们不了解究竟名法、究竟色法。通常他们缺乏《阿毗达摩》方面的知识,还未真正了解七清净与十六观智。这是问题的所在。

问12:在尚未修行其它业处达到第四禅之前,禅修者能否直接修行佛随念?

答12:可以,但不易达到近行定。举例而言,请在内心专注地忆念以下这段称述佛陀功德的巴利文:‘──「世尊的确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了知世间者、堪受教之人的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你能专注你的心吗?通常心会四处游散。因为我们不曾见过佛陀,只能凭借想象来思惟佛陀的功德。
? ?? ? 现在我们都有呼吸,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呼吸,然而是否每个人都能完全地专注于呼吸呢?这是当下存在的对象,不是想象的对象。就某些初学者而言,对当下存在的对象尚且无法完全地专注,更何况要专注于单凭想象的对象(佛陀的功德)。
? ?? ? 我们未曾见过佛陀,只是从书本或师长那里得知佛陀具足无比清净的戒、定、慧。那幺,请以佛陀的清净戒、定、慧为对象来专注忆念。你能否专注于佛陀的清净戒、定、慧呢?事实上这是很难的。若没有其它禅定的帮助,要忆念佛陀的功德实在不容易,因为我们只能依靠想象而已。
? ?? ? 不过,你仍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尝试,只是要达到近行定不容易而已。所以,通常我们教导禅修者以其它禅那业处为基础来修行佛随念。

问13:为什幺修行佛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达到安止定?

答13:因为佛陀的功德非常深奥,它们不是世俗谛,而是究竟法。透视究竟法的定无法强而有力,因此修行佛随念不能达到禅那,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
? ?? ? 你可以实际地修行佛随念,尝试看能否达到禅那。你自己能够明白。

问14: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教导不净观之后,有许多比丘自杀。现在如果我们修行不净观,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呢?

答14:那些比丘之所以会自杀,乃是因为过去所做恶业已经成熟的缘故。佛陀见到那些比丘将在十五天内死亡,死后将堕入地狱。所以佛陀教导他们不净观的修行方法,使他们不再畏惧死亡。他们修行不净观,观察身体的不净可厌,因此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身体。虽然他们自杀,但是因为已经修成不净观,能在不执着身体的情况下死亡,所以死后投生于天界。正因为这个理由,佛陀特别教导他们不净观。
? ?? ? 现在如果禅修者修行不净观,并不会造成自杀的结果。佛陀教导:──「要止息贪欲,应当修行不净观。」不净观能暂时止息贪欲。例如婆耆舍大长老,由于入村托钵时看见许多可爱的对象,使得内心生起贪欲。他请教阿难尊者如何止息这些贪欲。阿难尊者教导他修行不净观,忆念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为不净可厌,他如法修行之后止息了贪欲。根据《耆利摩难经》,这种忆念身体三十二部份为不净的修行法称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有识不净观)。
? ?? ? 因此,佛陀教导修行不净观乃是为了止息贪欲。它只是暂时的修行法门而已,不需要修行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等那幺长的时间。所以,修行不净观不会导致自杀。
? ?? ? 
问15:四界分别观属于止禅或属于观禅?

答15:四界分别观是止禅的修法,也是观禅的修法。如果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禅修者将见到净色(透明的物质)。在破除密集之前,净色看起来像冰块。至此阶段是止禅。
? ?? ? 接着,当禅修者注意净色中的空间时,他们将见到净色粉碎成色聚(微粒)。如果能分析那些色聚里的四界,此阶段也是止禅,但也是观禅的开始,是禅观的「幼儿园」阶段。所以四界分别观是止禅,也是观禅。

问16:已达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与未达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两者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

答16:结果相同。但是对于有充分定力的禅修者,如:达到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当他们分析色聚、辨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时,很容易就能得到清晰的了解。为什幺呢?因为专注的心能如实地透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的因缘。然而,这是针对部份禅修者而说的,不是针对所有禅修者。
? ?? ? 在《须师摩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观行阿罗汉,他们不修行禅那,直接有系统地从四界分别观开始修行,然后修行观禅达到阿罗汉果。根据《因缘经》的注释,这些纯观行阿罗汉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直接转修观禅,理由是想要快速地证悟涅盘。他们认为修行止禅达到禅那会延迟证悟的时间,因此他们只修行四界分别观作为培育定力的法门。由于他们具有证悟阿罗汉果的充分波罗蜜,所以,虽然未达到禅那,他们对名色法的观智仍然非常清晰。

问17: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或声闻弟子?

答17:只能成为声闻弟子而已。须陀洹或斯陀含能成就阿那含或阿罗汉,但不能成为辟支佛,因为必须以二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积聚波罗蜜才能成为辟支佛;而须陀洹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而已。
? ?? ? 在《小部?犀牛经》中,佛陀讲到二十四尊辟支佛。辟支佛只在没有佛出世教化的时期才会出现。在佛陀的教化期中只能有声闻弟子,没有辟支佛。
? ?? ? 当菩萨悉达多太子诞生时,还有一尊辟支佛存在世间,名叫摩当伽。那时天神欢喜踊跃,互相传告说:「菩萨诞生了!」辟支佛摩当伽听到这消息之后,立刻就进入般涅盘。这是因为在佛陀的教化期中不应有任何辟支佛在世。
? ?? ? 如果禅修者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未能证悟涅盘、道、果,但具有证悟辟支佛觉智的波罗蜜,则他们将在未来成就辟支佛,而不是在这期教法中证悟。例如有名的提婆达多将在未来一万劫之后成就辟支佛,他的着名弟子阿阇世王也将在未来成为辟支佛。

问18:经中谈到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于世间。关于辟支佛呢?能否有两尊辟支佛同时出现于世?
答18:可以。正等正觉'1'的佛不能同时出现,但是可以有许多辟支佛同时出现于世间。
? ?? ? 例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