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答18:可以。正等正觉'1'的佛不能同时出现,但是可以有许多辟支佛同时出现于世间。
? ?? ? 例如:红莲王后的五百个儿子都成就辟支佛。那时我们的菩萨投生为六色牙巨象,牠以各种水果供养那五百尊辟支佛;这在许多《本生经》的故事中都提到。至于两尊佛不能同时出现乃是巴利圣典《阿毗达摩分别论》中所提到的。

问19:辟支佛是否永远为辟支佛?或者有一天他们会投生人道来成佛或成为阿罗汉?

答19:辟支佛就是辟支佛;辟支佛那期生命是他们的最后一生。辟支佛也是阿罗汉,是独立的阿罗汉'2'或小佛。他们不依靠任何老师的教导就能独自证悟四圣谛,但是无法教导别人四圣谛。为什幺呢?因为他们不精通世俗谛,不擅于为究竟法取名,如:触、受等等。由于他们无法教导弟子四圣谛,所以称为小佛。

问20:当禅修者辨识名法时,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

答20:观禅的领域与神通的领域是不同的。辨识外在的名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观禅,另一种是他心通。他心通指的是:能知道别人内心意念的能力。具备这种神通能够很容易地知道别人的心。然而观智无法辨识:「这是男人,那是女人……」,只能整体而非个别地辨识外在的名色法,所以观智不能知道别人的心。

问21:若禅修者不辨识色界禅那名法与无色界禅那名法,是否能证悟阿罗汉果?

答21:不辨识色界与无色界禅那名法,禅修者仍然能证悟阿罗汉果。唯有达到禅那的人才能辨识禅那名法。由于纯观行者没有禅那,所以不能辨识禅那名法。但他们能辨识究竟色法及欲界的名法,如此就足以证悟阿罗汉果。

问22:如果禅修者达到近行定,但未达到安止定,那幺当他辨识名法时,他辨识的是色界名法还是欲界名法?

答22:欲界名法而已,因为在禅那之前的所有止禅修行都是欲界法。
? ?? ?例如:修行安般念时,若禅修者有系统地勤修,他将能见到安般似相。见到似相最初阶段的定是遍作定,是欲界法。当定力愈来愈强,达到紧接在禅那之前的阶段,那个定称为近行定,也是欲界法。
安般念的欲界定与禅那定(安止定)有什幺差别呢?虽然它们同样以安般似相为对象,但是它们的强度不同:在一个心路过程中,近行定只能生起七次;而安止定则能持续生起无数次。修行到名业处时你就能辨识这种差别。

问23:当禅修者辨识色界或无色界禅那法时,他处在安止定之中或之外呢?

答23:不是处在安止定,也不是处在近行定,而是观禅的剎那定。禅修者从禅那中出来之后,才能辨识禅那法。
? ?? ? 以安般念为例,近行定及安止定都只能以安般似相为对象,无法像观智那样以禅那法为对象。因此在安止定中不能修行观禅。

问24:当禅修者辨识禅支时,这些禅支是现在的名法还是过去的名法?

答24:它们已经息灭,是过去的名法。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举个譬喻来说:你不能这一根手指的尖端来接触它本身,但是你可以用另一根手指来接触它。这根手指好比是已过去的禅那法,另一根手指好比是观智。这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 ?? ? 若要辨识禅支,禅修者必须同时辨识对象与意门。举安般念为例,它的对象指的是安般似相,意门指的是有分心。
当没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即生起;当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即消失。在禅那法生起之前,有分心能存在;禅那法生起时,有分心即消失。当辨识禅那法的观智生起时,禅那法即消失。观智能辨识在它之前的禅那法,因为它同时辨识对象与意门'3'。禅修者从禅那出来之后先辨识有分心。当禅那的对象(如:安般似相)出现在有分意门时,他就能很轻易地辨识到禅支。

问25:禅修者修行止禅之后,能否预先知道自己死亡的时间?能否延长自己的寿命?

答25:预先知道死亡时间是天眼通的领域。在天眼通当中有三支,其中一支称为未来分智,能够预知未来的事情。如果你精进修行并得到天眼通,那幺你就能预先知道自己什幺时候会死亡。然而,如果你只修行观禅,那幺你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而已。
? ?? ? 修行止禅不可能延长禅修者的寿命,因为寿命决定于个人的业。

问26:以作为老师的立场而言,当佛陀无法教导弟子达到与自己同样高超的境界,他难道不会感到失望吗?

答26:佛陀已经完全灭除忧伤,因此不会感到失望;那只是你的想象而已。佛陀完全了解一切众生的境界,他只帮助众生完成他们自己的波罗蜜而已。
? ?? ? 佛陀教导达到寂灭的方法,因为达到灭苦的境界非常重要。正如一切粪便都是可厌的,同样地,一切生命都是可厌的,所以佛陀不称赞任何生命。
? ?? ? 当众生达到生死轮回的尽头(亦即达到涅盘)之后,一切都是相同的,不再有彼此之间的差异,因为涅盘是一切有为法(行法)的止息。那时没有佛陀,也没有弟子。

问27: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答27: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
? ?? ? 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

问28:目犍连尊者过去生造了什幺样的恶业,导致他必须遭受那幺多世悲惨的果报?

答28: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曾经为了妻子的缘故,企图杀害自己的双亲。在那一次,他将双亲打得几乎死去,但结果双亲未死。
? ?? ? 就在那次事件当中,有许多不善思生起。一秒钟里有几万亿个不善思产生。假设他以一小时的时间企图杀害双亲,那幺就有数不尽的不善思生起。每一个不善思能产生一个恶报。于是这许多强而有力的不善思相续地产生地狱中的恶报,所以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地狱中受苦。
? ?? ? 受过地狱的恶报之后,剩余较弱的不善思相续地在人道中结成恶报,所以他受到许多世痛苦的果报。

问29:禅修者能否在四禅八定的某一定之中或之外与天神或梵天沟通?

答29:不能。如果想与他们沟通,你必须具备如意通(神变通)。

问30:纯观行者以生灭随观智能观察到未来多少世呢?

答30:在生灭随观智的阶段,佛陀教导两种透视缘起的方法。我想举出其中的一部份作为例子来说明:? ?? ?? ?? ?? ?:因为无明生起,所以色生起。:因为爱生起,所以色生起。:因为业力生起,所以色生起;接着你应透视那些色的生起阶段。然后是’:因为食物生起,所以色生起。总共是五种生起智'4'(
? ?? ? 然后,佛陀教导五种息灭智'5:因为无明息灭,所以色息灭;因为爱息灭,所以色息灭;因为业力息灭,所以色息灭;因为食物息灭,所以色息灭,这些是变易之相。
? ?? ? 这种息灭不是暂时的息灭,而是完全的息灭。完全的息灭何时才发生呢?因与果的完全息灭分别在悟阿罗汉道与般涅盘时业生。
? ?? ? 如果禅修者确定将在今世证悟阿罗汉道,那幺他的未来只到今世而已。如果他将在未来的某一世证悟阿罗汉道,那幺他必须一直辨识到那一世为止。他必须辨识到:因为无明、爱、取、行、业力这五种因完全息灭,所以五蕴也将完全息灭。这五种因将在他证悟阿罗汉道时完全息灭;至于果报五蕴则将在他入般涅盘时完全息灭。这两种息灭是完全的息灭,我们称之为无生之灭,即不会再生起的息灭。
? ?? ? 禅修者应透视到这两种息灭,因此纯观行者必须辨识未来的名色,一直到这个阶段。

问31:禅修者必须辨识未来世直到证悟阿罗汉道与般涅盘之时。在这中间的未来世里,他的修行情况是已经确定的还是仍然会改变的呢?

答31:《阿毗达摩》有七部书,其中一部名为《双论》。在该论中佛陀说到有两种最后有者,即:到了最后一生的人。其中一种是真正的最后有者,另一种不是真正的最后有者。
? ?? ? 所谓真正的最后有者乃是确定已证悟阿罗汉果的人,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他们确实已经在当生证悟阿罗汉,不会再改变。而另一种最后有者是会再改变的,例如:有名的阿阇世王。他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有足够的波罗蜜,能在听闻《沙门果经》之后证悟须陀洹道果。然而,因为他杀害了父亲,造下了极重的恶业,使到他无法证悟须陀洹道果。这种人称为不是真正的最后有者。
? ?? ? 所以,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他们确定将在未来某一世证悟阿罗汉果。但是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则不一定,情况还可能会改变。
? ?? ? 我们现在需要辨识未来的情况。为什幺呢?乃是为了厌离未来世的名色,这是厌离随观智)。如果这种观智成熟,禅修者能在今生证悟阿罗汉道果。如果这种观智尚未成熟,他可能在未来某一生才证悟阿罗汉道果,那幺情况也许还会改变,就像阿阇世王的例子。

问32:既然世俗谛以概念法为基础而建立,那幺它是否也是一种邪见?

答32:我们称这种见解为世间通称我论,有时也称为萨迦耶见(身见)。这种我论是微弱的,但是却很有影响力。为什幺呢?因为如果不能除去这种见解,则无法见到究竟名色,即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缘,即不能获得缘摄受智。
? ?? ? 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观禅的基础观智,是观禅的开始阶段。若开始的阶段都还无法修行成功,则无法修行真正的观禅;不修行观禅则无法证悟涅盘,无法脱离四恶道,无法脱离三十一界。因此我们必须去除萨迦耶见。
? ?? ? 但是,有时为了制定戒律或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当佛陀教导戒律时,他必须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导:「你不应杀害名色。」他必须教导说:「你不应杀害其它众生。」他不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名色。」而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父母亲。」。他不会说:「名色,请到这里来。」而会说:「比丘,请到这里来。」
? ?? ? 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须专注于这些世俗谛。若有系统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你将能达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为止禅对象,则你无法达到禅那。因此有时为了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 ?? ? 有时佛陀为了保护世间而教导世俗谛。根据《阿毗达摩》,如果分析佛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我们只见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这是究竟谛(胜义谛;真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女儿」、「这是儿子」……那幺将有许多问题产生,人们会互相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若他们那样做,则会造许多恶业。佛陀对一切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因此为了保护世间的缘故,有时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 ?? ? 单靠世俗谛不能证悟涅盘;如果想证悟涅盘,你还必须了知究竟谛。你应透视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然后透视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样的观智才能使禅修者证悟涅盘。所以佛陀教导究竟谛与世俗谛两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