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施维拉闻言,眼睛都湿润了,大明帝国皇帝陛下对他们简直太好了,连今后的发展都为他们考虑到了,他感动道:”皇上,您需要什么,只要我们有的,您尽管说。“

    这个时候什么东西最值钱,当然是殖民地啦,施维拉已经做好了让出一块殖民地的准备,这个他还真做的了主,因为布拉干萨公爵已经给他充分的授权,布拉干萨公爵可是说了,只要能从大明买到超级战列舰,哪怕出让一两块殖民地都在所不惜!

    施维拉也明白布拉干萨公爵为什么会这么急切,因为如果没有超级战列舰,葡萄牙和所有殖民地之间的航道随时有可能被列强切断,殖民地的财富如果运不回本土,那跟没有殖民地有什么区别,用一两块殖民地换取所有殖民地的财富,这个生意一点都不亏!

    朱慈炅也很想要殖民地,但是,他不想乘人之危,如果这个时候趁机向葡萄牙索取一两块殖民地,他们是会给,但是,这个盟友关系就会埋下裂痕,这点,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思虑再三之后,还是放弃了索要殖民地,而是继续慷慨的道:”那就用铜矿替代吧,朕听说美洲那边盛产铜矿,现在大明又是造铜线,又是造铜币,铜矿的消耗量很大,你们每个月给大明提供一千吨铜矿,供应十年就行了,另外,你们再在葡萄牙本土租借一个港口城市给大明,朕正好以此为借口,赴欧陆去帮你们调解。“

    施维拉闻言感激涕零,铜矿什么的对他们来说真不怎么值钱,押着土著去挖就行了,至于港口,葡萄牙不是在大明租借了一个澳门吗,大明在葡萄牙租借一个港口一点也不过分!

    最后,他含泪哽咽道:”皇上,我们葡萄牙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帮助。“

第十四卷 第十九章 盛世大明

    朱慈炅回到京城的第三天,《新京报》发布了一个爆炸性消息,大明礼部将联合国子监、通政使司、大明皇家日兴银行、大明皇家兴隆商号举办《盛世大明》书画大赛!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整个大明几乎所有读书人都疯狂了,各地的书画名家更是激动的差点没背过气去,整个士林都在疯传,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莘莘学子,这一天无不张嘴就是《盛世大明》、书画大赛。。。。。。。

    书画大赛貌似是个新鲜事物,那会儿还真没书画比赛这种事情,倒不是说读书人讲斯文,不喜欢比试,主要是没有人组织,组织个书画大赛又得不到什么收益,谁没事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啊!

    要说什么”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读书人都不爱比试那是屁话,自隋唐以来每隔几年就出个状元呢,状元不是第一是什么?

    像书画大赛这种新鲜事物,按理来说应该不至于让读书人这么激动,读书人都讲究矜持,这个书画大赛又不是什么科举考试,激动个什么劲呢?

    他们这么激动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这个书画大赛的奖励就够吓人的。

    奖励用吓人来形容,是不是有点夸张呢?还真一点都没有夸张,不说别的,光是奖励的钱就能把人吓到:

    头等奖的奖金是白银万两,而且还不是一个,而是二十四个,书法类和绘画类各十二个!

    二等奖的奖金是白银千两,书法类和绘画类各一百个!

    三等奖的奖金是白银百两,书法类和绘画类各一千个!

    为什么说这个奖励吓人呢?要知道这会儿一石粮食才一两银子,一石粮足够一个普通人吃两三个月了,五匹布才一两银子,五匹布做出来的衣服足够一个人穿几年了,也就是说:

    只要得个三等奖,一家人就可以衣食无忧过几年好日子了;

    只要得个二等奖,一家人就可以衣食无忧过几十年好日子了;

    如果得了头奖,那几代人都不用愁吃喝了!

    当然,如果光是金钱奖励还不能令所有读书人都为之疯狂,这时候的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大有人在,那么自命清高的人为什么也疯狂呢?

    不是为利,自然是为名,这次大赛的荣耀奖励同样很惊人。

    二十四位头奖获得者将分别获得’大明书法大师‘和’大明国画大师‘的称号,而且,当今皇上将亲自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

    其中,十二位书法大师的作品将被摆放在国子监,供所有学子观摩;

    十二位国画大师的作品,将被缩印在大明皇家日兴银行发行的新银票上,世代流传;

    所有二等奖获得者的作品将被大明通政使司缩印在邮票上,全国发行;

    所有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者的作品也将装裱起来,在大明所有行省和所有藩属国轮流展出,供人观摩学习!

    可以说一旦获奖,那就是举世闻名,名利双收,所以书法大赛虽然是个新鲜事物,但是,一经公布,便令整个大明的读书人都疯狂了。

    一时间,铁路沿线、长城内外、长江大桥黄河大桥附近、东大营、南大营到处都是读书人的身影,没办法,因为绘画作品是有要求的,要画这些代表大明特色的东西才能获奖。

    这也使得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开阔了眼界,他们猛然间发现,原来大明竟然强大到了这种程度,那巍峨的巨舰、那跨越天堑的大桥、那延绵数万里的铁路、那能容纳几百万人的超级大城,无不让他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盛世大明,真的是盛世大明啊,这样的盛世,足以震古铄今!

    不光读书人激动,还有很多人都跟着激动了:

    像那些卖笔墨纸砚的,可以说比读书人还激动,平时读书人哪里会这么疯狂的写写画画啊,这书画大赛通告一出,大明各地卖笔墨纸砚的店铺立马人山人海,不管进多少货,很快都会被一扫而空,他们能不激动吗!

    像那些开客栈的,一般生意都靠那些南来北往的行商,来来往往就那么些人,要生意火爆基本上很难,但是,书画大赛的通告一出,窝在家里的数百万读书人突然间全跑出来了,爆满、爆满天天都是爆满,他们能不激动吗!

    还有酒楼茶肆,还有各地卖小吃的等等,也是处处爆满,读书人也要吃饭喝水的是吧,甚至东大营和南大营的港口还出现了很多卖小桌椅板凳的,生意也是好到爆,因为站着没法画画啊!

    话说大明这么大,要通火车的地方还好说,要是不通火车的地方怎么办,书画大赛投稿日期可只有半个月,很多地方就算快马加鞭疯赶,赶到有铁路沿线也得几天,然后坐上火车去京城,又得几天,这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路上了,对他们来说岂不是很不公平。

    这个问题,完全不存在,通告上说的很清楚,只要把书画作品打包好,标上自己的大名和籍贯,送到任何一个邮局,邮局都会免费为你递送到京城,完全不用你赶来赶去。

    等参加比赛的读书人疯狂完,就该轮到组织比赛的户部、国子监、通政使司发疯了,他们倒不是为了名利而疯狂,而是被数量恐怖的参赛作品给逼疯了,每天都收到上十万甚至是几十万幅作品是什么样的感觉,不疯才怪!

    徐光启、黄道周和吴梅村被逼的没办法,不得不进宫向皇上求援,四人紧急磋商了一阵,朱慈炅立马下旨,令京城各衙门即刻选拔出在书画方面功底深厚的官员百名,到国子监报道,对所有作品进行初选,先把那些平淡无奇甚至不堪入目的参赛作品剔除掉。

    而后,朱慈炅又下旨召集了十位在京的书画名家协助徐光启、黄道周和吴梅村对筛选出来的参赛作品进行最后的品评,为了防止他们徇私舞弊,朱慈炅直接让骆养性给这十个评委每人发了一万两,也就是说不管他们有没有参赛,不管他们作品能排几等,他们都已经拿到头奖的奖金了!

第十四卷 第二十章 大明盛世

    大明现在交通的发达甚至已经超越了后世一些落后的国家,比如铁路,现在虽然还没有覆盖到所有州府,但各行省都是通了的,也就是说就算是最边远的州府离铁路的距离也不会超过八百里。

    八百里,如果普通人快马加鞭最少需要两三天,但是如果是驿卒,也就是现在的邮局小吏快马加鞭,沿途不断换马,一天之内还真能赶八百里,这就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反正现在很多州府都通了铁路,邮局的快马大部分都转移到了没通铁路的州府,快马还真不缺。

    在这种恐怖的传递速度下,就算处在大明最偏远的州府,只要在五天之内将书画作品准备好,十五天之内绝对能传到京城,所以,从第六天开始,通政使司设在西城的总邮局就不断收到各地寄来的书画作品,第七天收到的作品就超过了十万,徐光启等人紧急进宫与皇上磋商之后,第八天作品的评审工作就开始了。

    在国子监一处硕大的授课大堂里,一百名紧急抽调的官吏整整齐齐的坐在讲台下面,请来的十位书画大师和徐光启、黄道周、吴梅村三人也分成两排坐在讲台上,不断有国子监的学生将拆封后的作品一叠叠的端上来,经过台下的初审,合格了就递送到台上继续评定,不合格就会放回木盘端出去,重新包装再发回去。

    这个时候最忙的并不是在大堂里品评作品的官吏,而是在外面拆装的国子监学生,发过来的作品可都是用硬纸筒封装好的,他们要将纸筒上的封条先小心切开,取出里面的作品展平叠放在大木盘上,然后再送进大堂,不合格的又要端回来,卷好塞回原来的纸筒,再用胶水封上,再交还给通政使司的官吏,这中间的工作量之巨可想而知。

    此时最轻松的反而是高坐台上的徐光启、黄道周和吴梅村了,他们只是负责最后把关的,虽然每天送过来的作品多达十万甚至是数十万,但大明毕竟没有那么多书画大师,一般人也就是冲着那个三等奖来的,想碰碰运气而已,真正的佳作并不是很多,能通过下面一百位官员初审的都很少,一百幅作品里面有那么一两幅就算不错了。

    所以能传到台上的,每天也就千来幅作品,而且还要被十位书画大师刷下去一大半,真正能传给他们过目的一天也就两三百幅的样子,他们甚至有时间拿着其中几幅上好的佳作,仔细欣赏,然后再相互品评一番,那表情怡然陶醉,好不惬意。

    经过将近半个月的评选,《盛世大明》书画大赛的所有作品终于评审完了,徐光启、黄道周、吴梅村、骆养性和徐尔爵联袂带着二十四幅拟定为头奖的作品和二百幅拟定为二等奖的作品,来到皇宫,交皇上最后定夺。

    要说朱慈炅的书画功底,这么多年锻炼下来,还是有那么一点的,特别是在绘画方面,他可是师从书画大师刘若宰,苦练了好几年了,虽然不敢说达到了大师级,专业级的水准绝对是有的。

    他原本以为自己只会对绘画作品感兴趣,所以,他首先欣赏的是获奖的画作,这些画作,无论是在构思、布局、手法等方面,都足以让人拍案叫绝,一些细节的处理和一些线条的应用简直微妙无比,他感觉,光是看一看这些画作,自己的绘画水平都在提升!

    当他爱不释手的看完绘画作品,再来看书法作品的时候,他还特意请恩师徐光启在一旁指点,生怕自己水平有限,看不出其中的玄妙,没想到一经恩师的点拨,他竟然看的比绘画作品还投入。

    汉字的确有它独特的魅力,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潜心钻研,汉字的书写,早已上升到了艺术高度。

    朱慈炅经过一番指点,仿佛真的看到了其力透纸背,其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铁笔银钩跃然纸上,看着看着,他逐渐沉迷其中,这种享受,就如同久旱逢甘霖般,酣畅淋漓。

    等他看完,一个多时辰都过去了,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朱慈炅忍不住大赞道:”好,这些作品都很好,让人看了不知不觉就沉迷其中,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没想到他刚赞叹完,恩师徐光启却是叹息道:”唉,可惜这样的大赛就这么一次,要是能长期举办,大明的书画界绝对会大放异彩,光耀后世,值此难得的太平盛世,不为后人多留下传世佳作的确可惜,微臣斗胆建议皇上,把这书法大赛继续举办下去,最好能三年一届,以此来激励书画爱好者,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创作出更多佳作。“

    朱慈炅闻言,立马拍板道:”恩师说的很对,值此太平盛世,我们应该给后人多创造些文化遗产,不光可以举办书画大赛,还可以举办诗词大赛、歌赋大赛甚至是散文大赛吗,这样就更全面了。“

    徐光启闻言,激动的拱手道:”皇上英明。“

    朱慈炅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