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再一次说:
  他们肯定已经决定了。2 月中旬至3 月初,他们将在西线发起进攻。”
  然而,希特勒却背弃自己的这些认识和自己所下达的命令,到盟军实施登陆的前几天,他为了东线和意大利,竟中断了西线的防御准备工作,就在12 月20 日的一次形势讨论会上,布勒将军对希特勒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如果我们真的在1 月份。。使西线得到这些装甲部队,那还没什么问题;可是”——希特勒插上一句“我们希望如此”——布勒接着说:“可是,如果我们拿走了西线的一切,那将怎么办”我还什么也没安排(指在国内的仓库里),就又什么都没了。”
  “您这是对谁讲话?”希特勒大发雷霆,“我不允许别人总是指责我。。把部队调走。有话您对蔡茨勒说去(!)”
  接着,希特勒将话题一转,避开实质问题,他说:“我也有我的困难。我每天看到东线的局势都使我感到可怕。在那儿,有时要用5 个或6 个师(!)才能决定胜负,或者取得一次较大的胜利。”
  12 月28 日,希特勒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催促下,又发布了一道明确的禁令:没有他的允许不能从西线抽调一兵一卒——然而,实际上,此事情私下里还是屡屡发生。从上面所提到的形势讨论会上,也再次表明希特勒并不打算为什何一方——西线或者东线——坚持他自己提出的原则。
  另外,在进一步观察之后可以看到,第51 号指令也多半是纸上谈兵。拿这个言之无物的指令与西线总司令部于10 月底对形势所进行的“总考察”的结果相比,第51 号指令的缺陷更加暴露无遗。这份报告在其最精彩的部分指出:
  “如果最高领导预料到敌人在西线会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关键在于。。前送预备队。这支预备队必须以一支统一部署的、具有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为后盾。”但是,德国最高司令部所制订的计划,却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在尔后的日子里,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防御盟军登陆的任务,仍然不得不由当时在西线的原有部队承担,而这些部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不能胜任这样一场大规模战斗的要求。此外,下属机构也缺乏任何统一的指挥。例如,在第51 号指令的结尾,列了不少于7 个相互独众的指挥机构,其中西线总司令部只排在第5 位,而且这些指挥机构都要向希特勒本人,而不是向国防军统帅部报告其计划和措施。
  还在1943 年12 月20 日,希特勒曾第一次说过:“如果他们在西线发起进攻,它就将决定整个战争。”言外之意是:如果不击退这场进攻,我们就要输掉这场战争!这种观点同时也包含了另一种可能性,即通过卓有成效的防御寻求较好的出路。即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总司令——这是德国自1938年起就一直缺少的——在这种观点面前,也会陷入理智与责任的严重矛盾之中,也会向政治领导者指出这种防御前景是渺茫的。如果对只看到战争局部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也作同样的要求,这对他和他的身份来说无疑是一种苛求。
  1943 年底至1944 年初,希特勒在政治和作战上都陷入了走头无路的境地,但还应看到,德国的远程火箭,即所谓的V 型武器,当时大概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了。希特勒把这场“远程战斗”的目标选在伦敦市区,他期待这场“远程战斗”即使不能完全阻止敌人的登陆,至少也要使其大大拖延,并给其下一步行动以极大干扰。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在1943 年秋才知晓这些V 型武器,并被委以负责这些武器在战场上使用的组织和战术准备工作的重任。对这种武器的作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认为:“每天能够发挥作用的。。弹药,比一次大型空袭所投掷的炸弹还要小。”就连希特勒的工作班子也难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直到1944 年2 月,人们才强调指出,V 型武器,特别是大型的A4 型火箭(即“V2”)竟没有战场使用价值。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自1939 年8 月31 日以来,德国国防军最高指挥连续发布的一系列旨在表明其进行战争和军事行动意愿的指令,到第51 号指令便宣告终结。在以后的日子里,大本营下达的命令虽然也确实没有减少,但是随着领导层在组织上被划分为数摊,而且其命令内容也是根据印象或眼前的需要制定出来的,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尤其是后来的“指令”’已经不成其为统帅部特有的、实施统一行动的工具了。这一点,统帅部的人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至少没有人对此提出过批评。
  当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于11 月底、12 月初返回大本营时,有一大堆新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前所未闻的任务堆在他的面前。当他还没来得及对这些任务理出个头绪时,就接到一项特别使命,要在魏玛召开的“帝国新闻界首脑”会议上,向德国各报刊主编谈谈战争形势问题。约德尔为他提供了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约德尔在几星期前在给“帝国和省党部头目”作报告时使用的。然而,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的草稿中,只用了他一处较为客观的描述,这也是瓦利蒙特乘汽车从柏林到图林根途中看到的那一片片还在冒烟的废墟,和满目疮痍的德国土地。
  对德国的轰炸,特别是自1943 年8 月初汉堡遭空袭后,终于在大本营引起了不同寻常的重视。那天夜里,当希特勒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一反常态地亲自来到约德尔的简易住所。一一这是自挪威战局以后从未有过的事,使约德尔大为震惊。希特勒一进门,就对约德尔大加指责。但约德尔和他的参谋部一样,一直被排除于空战指挥之外,对空军不断衰落的状况毫无所知。
  看来,希特勒是找错了抱怨的地方。当空袭进入毁灭性的阶段后,希特勒便开始将他的不满发泄到他的帝国元帅身上——这并非不公平——,有时他是采取一种一声不吭地离开会议室的方式,来表示他的不满。后来,在这个领域、特别是“新式武器”和“喷气式歼击机”方面,希特勒干脆将战术、技术和组织的领导权集于一身。于是,就象他多年对待陆军时那样,严重错觉便层出不穷,重大失误也接踵而至。
  1944 年的头几个月
  到了1944 年初,也就是盟军实施登陆的那一年,德国领率机构在意图和实际措施之间的持续矛盾,使西线的防御兵力——以具有作战能力的陆军兵力计算——远不如上一年秋天。虽然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曾就1943 年底至1944 年初的形势概貌,向希特勒报告说:
  “(在西线的)展开正全面铺开。部队的组建、配置工作也正加紧进行。目前西线共有130 万军队。”
  但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指挥参谋部参谋长,都无法掩饰这支所谓百万大军实际上的微不足道的价值。还有“展开”这个词,也是一个易于使人产生误解的概念。因为,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很少几个刚刚动员起来的后备团的开进而已。实际上,在这个引人注目的“展开”中,连一支师级部队也没有。
  后来,多亏敌人给了一段喘息时间,于是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领导下,成功地把一个个战斗群、小分队和教导队组建成若干个师。而且还为那些在西线部队里占绝大多数的所谓“土生土长”的师,装备了少量的马匹、汽车和其他指挥器材,使这些部队具有部分机动能力,至少在装备上与赋予他们的“突击预备队”的称号相适应。撇开希特勒的信口雌黄不谈,就拿以东线强大兵力加强西线一事而论,也根本是毫无踪影之事,未在考虑之列。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认为,只能等2 个摩托化师的状况稳定后,从意大利北部争取抽调1 个步兵师。另一个远水不能解近渴的措施,就是加强海军和空军支援西线的应急措施,而这还不包括航空分队和防空分队,因为它们在国内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当盟军开始在西线登陆时,才能调用。
  除了所有这些准备工作之外,对希特勒来说,头等重要的还是“大西洋壁垒”。他自己也似乎受到了德国长期进行的欺骗宣传的影响,自己不作任何实地调查,只凭投入的混凝上数量、工人人数、以及同“西线壁垒”或马奇诺防线的价值比较上,去臆想他的“大西洋壁垒”。更有甚者,他宁可相信那些非军事摄影师拍回照片,并由此得出判断,而对国防军有关机构或他的军事班子成员的客观报告却将信将疑。到1944 年,工程仍在继续。在此过程中,陆军方面的愿望和建议仍被排在为海军炮兵和野战炮兵修建巨大的火炮阵地设施、潜艇掩体和V 型武器发射设施之后。而这一切都要服从于希特勒的个人决定。
  当隆美尔元帅对丹麦的防御情况进行了简短的视察之后,即1943 年底和1944 年初,又接管了西线最重要的北部沿海地段,直至南部的布列塔尼的指挥权,这使德国领率机构的信心倍增。他凭借其渊博的知识,采用了积极的措施,防御战术、技术并重,并以充满生气的个人影响,竭尽全力去弥补防御中的不足和缺陷、但他自己对胜利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1 月上旬,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做了一次极为罕见的旅行,视察了一般认为最有可能登陆的斯凯尔德河河口至塞纳河河口之间的沿岸地段。亲自了解那里的防御准备情况。他在1944 年1 月6 日至16 日的日记中,记述了这次视察的大量事实,其中有许多细节都是大本营未触及到的。然而,也正是这些细节妨碍了人们对形势的进一步认识。相反,防御基础方面的重大缺陷,却只有很少几处提及。比如约德尔写道:
  “大批力量投入东线,驻守海峡群岛的第319 师只剩下(原建制的)30%。(1 月9 日)“最好的部队被调走了。剩下的虽然军官是优秀的,部队是优秀的,可是他们束手无策——换装引起一片混乱,整个军就有21 种不同装备的炮兵连”。(1 月7 日)
  “必须停止为东线抽调军官的工作。因为,团长已经是新的了,甚至许多营长也都是新手了。”(1 月11 日日)
  “第711 师。。只有6 个营,其中还有1 个‘高加索营’。。没有新式反坦克炮”。。“党卫队第10 装甲师(新组建)。。,没有进行过大型的军事演习,装甲集群只有一半具有机动能力”。。(1 月12 日)
  “同驻在瑟堡的三军部队一片混乱。。在布雷斯特的部队更是糟透了。”(1 月13 日)
  “究竟怎样利用空军抵御登陆?同敌方航空队进行大规模空战是不可能的。可以对敌舰和海上目标进行小规模袭击。同敌人空军进行空战是不能接受的。”(1 月9 日)
  这次视察未能提出一个新的方案,甚至没有为前景暗淡的防御展示一点光明前景。然而,这次视察却使一项重要的措施得以实现:约德尔回来之后,以东线阵地为样板,把海峡沿岸和大西洋沿岸一些最重要港口均宣布为“要塞”,并在沿海岸线修建起一系列钢筋混凝土工事。此后不久,希特勒特意将各“要塞”的指挥官召到德国大本营,亲自向他们布置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对约德尔的这一想法也给予了极大重视和肯定。可是,当登陆危险日渐临近之时,希特勒仍不准备把西线三军和后方混乱不堪的民用设施的指挥权授予西线总司令部,甚至不顾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任何建议,连各要塞指挥官指挥其狭小范围的权力都不给。但是,尽管希特勒朝令夕改,但约德尔的话在以后的时间里并没有完全被推翻,因此,在盟军登陆后的数月里,那些尚未丢失的“要塞”,仍能在战役范围给敌人及其后勤补给以沉重打击。
  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的视察日记中,还可以隐约看到龙德施泰特与降美尔之间,在防御战术问题上的矛盾。在盟军实施登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本营还在为这个问题纠缠不休。简而言之,他们的分歧在于:隆美尔根据自己在非洲作战的经验,认为在敌人占有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应把防御的重心和兵力部署的重点,——其中包括装甲部队——集中部署在沿海岸线的狭长地区。与之相反,龙德施泰特则依据传统的理论,认为,应把很少的后备力量中最强的部分,部署在战斗区域的纵深,待充分了解了敌人的登陆地段和目的之后,再集中兵力实施反突击,给登陆之敌以决定性的打击。最高统帅在这两种意见的争执中,起初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这完全是因为当时对登陆地段的估计日益不清所致。但由于总的后备力量太少,采取这种方法也不能使防御前景有多少改观。
  至于对登陆地段的揣测,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