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对登陆地段的揣测,德军大本营和位于圣日尔曼的龙德施泰特司令部,以及枫丹白露,在很长时间内都坚信,登陆地段会选在海峡的最狭窄处。希特勒在他有关这一问题的谈话中,肯定也曾考虑过其他可能性,统帅部也曾就他提到过的可能性发布过补充命令。譬如,在1944 年4 月6 日的形势讨论会上,他竟怀疑“整个事情”——指英美为实施登陆而进行的展开——是否是“一场无耻的闹剧”?他们正在对付的是否是“一场无耻的讹诈”?尽管如此,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仍坚持不懈地从事其工作。希特勒虽然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把防御重点放在斯凯尔特河和寒纳河之间的地段。别人得出这个判断也许是依据海岸部队和防御工事的密度,或者是海岸炮兵部队和预备队的数量,或者是防御力量的强弱等条件。而他和其他人得出这种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在这个地区,敌人的军舰和飞机可以在最短距离上发挥最大效能;在这里有宽阔并适于登陆的海岸地段,以及许多高效率的港口;从这里到德国军事工业中心鲁尔区,路程最短;这里还有大量对敌人造成威胁的V 型火箭发射装置。
  1944 年4 月,希特勒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突然把诺曼底也划为几乎同海峡沿岸一样重要的可能登陆目标,但防御计划的基本方针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而在以前的国防军统帅部的多次指令中,诺曼底半岛同布列塔半岛,一直被排在危险地区的前列。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一次调查报告中,在统帅部委托隆美尔元帅制定的“反击登陆之敌的研究报告”中,以及希特勒在1944年2 月和3 月的讲话中,都曾指出过这一方向。然而,这次的重新提起,同以往不同的是,希特勒要求立即以最快地速度加强诺曼底北岸的防御。但由于海峡沿岸的防御也不能削弱,所以采取的措施显得软弱无力。当时调到诺曼底的一个新编步兵师,在投入战斗前,一直未被敌人情报机构发现。
  希特勒在陈述他的理由时,一直认为,英国南部兵力配置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敌人极有可能在诺曼底及其瑟堡港,以及在很容易被切断陆上联系的科康坦半岛登陆。还有,敌人的歼击机——此时,德方还不知道其续航能力已大大提高——也能抵达这一地区。尽管如此,希特勒的这种突然如此倍加重视诺曼底的思想发展过程,仍不得其解。也许是他那经常起作用的“直觉”又在那里作崇了。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释是,1944 年初,“谍报局”从卡纳里斯手中转到党卫队的所谓“帝国保安总局”之后,许多情报都很符合希特勒个人的意向。值得注意的是,在仅仅两个月之后,当希特勒的观点得到验证后,没有将此特殊功绩归于己有。之所以如此,也许是因为希特勒及其他指挥官和参谋们,长时间以来所期待的主要登陆地段,仍是海峡沿岸。
  不光是登陆地点越来越模糊,连登陆时间也日益含混不清。1944 年初,最高统帅认为登陆会在近期发生。可是,随着日月的流逝,这种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另一方面,这种含混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在西线抵御盟军登陆,集中了或准备调集大量兵力,而在许多吃紧的战场上,兵力极为短缺。
  希特勒及其高参们无力消除这一压力。尽管人们都认识到,盟军登陆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德军大本营的将帅们仍不愿放弃其他战场,相反却在1944 年1 月到6 月间不少于四次修改西线防御计划,使其已经搭好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破坏。如果说,从一开始抵御盟军登陆的取胜前景就很渺茫,那么以后,由于领导层的这种态度,使这一前景几乎化为泡影。
  1 月22 日,盟军在安齐奥——内图诺登陆,迫使德军第一次撤退。鉴于德军的整个局势,有人认为,盟军的这次突击可能会继续向罗马南部的阵地体系的侧翼纵深发展,因此除了在灾祸临头之前,迅速向亚平宁山北部撤退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坚守罗马也已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可非但如此,约德尔却以教训人的口吻强调,这显然是盟军的一次尝试;即盟军企图渡过海峡实施主要登陆行动之前,通过小规模的登陆进攻削弱和隔裂占领欧洲海岸地区的德军后备力量。对此,他自己的回答是:把敌人的冒险立即粉碎在萌芽状态,并利用以此而造成的威慑阻止敌人在西线的大规模登陆行动。这正中希特勒的下怀!但希特勒的想法比他的指挥参谋部参谋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如果我们干成这件事,以后就不会再有什么登陆了。”接着,希特勒便与约德尔一起仓促决定,着手进行了一些可以认为是符合敌人意图的
  工作。首先,命令两个准备往西线的摩托化师,继续留在意大利;为了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去”,从国内调来了1 个军司令部和远远超过1 个帅的兵力的若干部队和教导队,并装备大量坦克。与此同时,还从西线调来1 个步兵师和1 个装甲营。只是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不断提出异议和顽强坚持下,方阻止了从西线抽调第二批部队的行动。
  在尔后为争夺桥头堡的战斗中,还出现了一些现象,值得一提。希特勒在自己制定的实施反突击的战术方案中,不顾责任指挥官冯·马肯森大将的反对,坚持全部使用没有战斗经验的部队。他于1 月28 日下达的“为罗马而战”的命令,好似一份狂热的革命号召书。在这份命令中,他一方面用他那贯有的词语不厌其烦地对当前的事件大加吹嘘,好象意大利从来就不是“次要战场”;另一方面,他首次用适宜的方式表示了他对国防军领导层的不信任,说他们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全部军事秩序。他要求“战斗必须要残酷、无情”,而且还以狂暴的口吻强调:“这不仅是针对敌人,而且还针对所有在此关键时刻退却的指挥官和部队。”第一次反突击失败之后,3 月初,第二次反突击也被窒息在鲜血和泥泞之中。这样,全部不合时宜的计划,以及立即“摧毁”盟军主要战线的企图也随即告吹。此后,希特勒又干了一件令人难以捉摸的事。他把约15 名年轻军官从安齐奥——内图诺的战斗中,召到他当时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大本营,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亲自向他们——只有凯特尔和约德尔在场——询问战斗情况,但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考察却放手不管。譬如,在安齐奥——内图诺登陆、并已突入意大利军队侧翼纵深的盟军先头部队,是不是已对防线及其与后方的联系构成了持续性的威胁;是不是亟需在意大利战场上寻求一个危险和损耗都较小的解决办法,以解决准备用于西线的预备役部队一直受牵制的问题。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却继续发布命令,进行检查,忙于阵地的构筑,这与人们重新热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不无关系。
  由于占领匈牙利的需要,第二次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经过数月平静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国防军统帅部突然于1944 年2 月28 日,下达了实施“抽屉计划”的命令。随后,德军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领导下,匆匆忙忙地集结兵力,在匈牙利边境展开。原来计划用于占领匈牙利的兵力,此间已大部调往东线战场。然而,希特勒在对匈牙利摄政霍尔蒂海军上将的仇恨和复仇心理的驱使下,竟为完成这个次要的任务,再次从西线抽调兵力。于是,1 个军司令部、1 个集团军的直属部队、以及1 个刚刚组建的“装甲教导师”,脱离抗击盟军登陆的准备工作,于3 月19 日,开往匈牙利。西线的另1 个装甲师(第21 装甲师)的一部也已准备开往匈牙利,只是由于希特勒看到占领行动进展顺利才作罢。此外,如在安齐奥——内图诺的后备部队中,也有若干团级战斗群被调往匈牙利。这些部队都是摩托化部队,是新近为西线动员组建的,对西线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部队后来都象在意大利一样,留驻在匈牙利,他们同东南线的其他部队一起,陷入了东线战场这个永无休止的漩涡。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盟军登陆前数周,阻止了继续从西线抽调部队的行动,其中就包括装甲教导师。
  占领匈牙利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尤如一场“小偷和警察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德国国防军只能算是一个配角。当霍尔蒂站在希特勒的旁边,被迫答应效忠盟友,并接受德国的武装帮助的时候,那些受命站在克勒斯海姆宫的大厅里,同他们的匈牙利同事攀谈的德国军官们,显得极为尴尬。这个安排的阴险目的在于:尽量拖延匈牙利摄政回国时间,以便使德国占领军能在布达佩斯的“城堡”内,恭候这们摄政的凯旋。执行这一命令的东南线总司令冯·魏克斯元帅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有力支持下,没有解除匈牙利军队的武装,阻止了希特勒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的实现。这是魏克斯元帅的一个重大功绩。当红军先头部队已推进到喀尔巴阡山的时候,匈牙利人在自己国家仍被占领的情况下,为了保卫他们的边境奋起抵抗,从而证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不愧为德国的盟友。
  连月来不断向东线调兵遣将,给防御盟军登陆的准备工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1943 年底下达了禁止西线兵力东调的命令后几乎还没过一个月,后备部队,以及在国内为西线储备的部队和装备又开始源源不断开往东线。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他1 月21 日的日记中,记述了希特勒的这样一个决定:
  “现将军械库中全部用于西线各师反坦克营的装备。。都运往乐线。”
  第二个月,后备部队的最后3 个机动团,在即将扩建成师之前,也被调往东线。2 月底,驻挪威的1 个师(第214 步兵师)也奉命开赴东线。3 月,希特勒在东线南段毁灭性态势的重压下——这是他对早已无力坚守的防线死抱住不放的一贯作法所造成的结果——将维持东西两线关系的一切原则抛到九霄云外。后来,从波兰占领区又调走3 个新组建的师,从丹麦调走1 个,从东南地区调走1 个——这些部队都至少是间接或直接用于防御盟军登陆的。这样,到3 月23 日夜晚,西线在兵力部署上,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
  约德尔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
  “第326、346、348 自行火炮营和第19 空军野战师调往东线。”
  “西线总司令交出了第349 步兵师。”
  次日,他记下了最后一批,也是最大一批部队的调动:
  “党卫队第2 装甲军急速开往东线。”
  这样,在不久前装甲教导师被调往匈牙利之后,在盟军登陆危险日渐临近的情况下,西线连一个具有完备战斗力和使用价值的装甲师都没有了。
  可以看得出,希特勒的这些决定是经过救天踌躇之后才作出的。他认为,东线被包围在喀尔巴阡山脉北部边缘的第1 装甲集团军,如果得不到这些军队的援助,就不能摆脱包围。这也许是对的。然而,鉴于西线面临着登陆的威胁,最高统帅的这些决定丝毫无助于改变目前的这种困境。希特勒一反常态,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但是,对一个对所有战场都要负责的陆军总参谋长来说,也许是绝对不会进行这种冒险的。对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也是如此。然而,如果约德尔不是对东线的战斗情况长期漠不关心,如果不是失职的话,那么他就会以充足的理由,与这种对历尽艰苦建立起来的、并一直缺乏雄厚基础的西线防御体系的破坏行动相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约德尔也肯定没有想到过同他的参谋部商量一下,也没有给他的同僚们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机会。他只满足于在午夜刚刚过后,把希特勒的命令传达给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陆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冯·布特拉尔将军。他也很少与西线总司令部交换自己的看法。对西线的援助,他和他的参谋部完全都是通过电报进行传达的。如3 月24 日,他在电报中询问:“西线是否。。已得到第331 步兵师”。
  4 月25 日的电报称:
  “将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师,也尽可能将第3 山地师(从东线)
  调回。将武器、汽车和坦克送往西线。”
  由于以蔡茨勒为首的陆军总参谋部,一直不愿意执行从东线抽调那些支离破碎的部队的命令,使本来就含混不清的命令更加令人费解。
  人们事先并没有估计到,编有两个装备齐全的装甲师的党卫队第2 军、在完成东线任务之后未能立即返回西线。为了在东线南部战场的反突击中将这个军作主力使用,希特勒企图无限期地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