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2-央视女主播徐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722-央视女主播徐俐-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年的五四青年节,团市委在体育馆组织大型活动,同时邀请几家媒体的青年节目主持人同大家见面。那天体育馆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和现在相反的情况是,那时的节目主持人曝光率极低,除了在节目里,人们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在其他的媒体或公开场合见到他们,他们实在太神秘了。所以虽然那天是纪念五四,但青年人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几个节目主持人身上。首先出场的是省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他们都比我年长,我听到大家在为他们热情鼓掌。最后轮到孙敏燕。我站在出场口,听到会议组织者说出孙敏燕三个字时,我亲眼目睹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那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热烈最由衷的掌声之一。那天,我穿了一件白色的丝绸衬衫,一条白色加黑点的齐膝短裙,腰间系了条黑色腰带,脚穿白色皮凉鞋,一头长发瀑布般地落在肩上,我就那样出现在了青年朋友的面前。“啊,原来她那么年轻啊!”“太不可思议了!”“她简直是亭亭玉立!”我出场之后,在持续热烈的掌声里,类似这样的议论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直穿我的耳膜。    
    我那时很年轻,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自己是那样地受欢迎,我为此兴奋了很久。那一次落下了终身印记的掌声,早已成为我在专业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1986年,我和编辑霍红带着这个节目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节目研讨会,我们的节目无论是说话方式还是内容都深深地打动了大家。节目播放完了,有好几秒钟会场里没有任何声音,正在我忐忑不安的时候,我听到了大家最真挚的掌声。霍红是个才女,我们共同在节目中表达了对爱情的理想主义的坚守,她用文字,我用感情和声音。我们的节目分明引发了大家关于爱情的思考,以至于在节目结束之后,大家都不能迅速从节目的情绪中回过味来。后来,我做了大会专题发言,就自己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做了阐述。我们的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年我二十五岁。    
    鬼影般地晃动    
    是徐俐的形象好,还是肖晓琳的形象好?听说在长沙电视台开办之初,决策层有过这样的议论。那年月上电视,形象几乎成了唯一要素。在大家的印象里,我和肖晓琳都算长得顺眼的,问题是,谁比谁更顺眼呢?    
    有趣得很,在我们都上电视之后,肖晓琳告诉我,他的父亲觉得我更好些,而我告诉她,我的爸爸觉得她更亲切些。我们的爸爸们都怎么啦?    
    肖晓琳1982年从北京广院毕业分配到长沙台,她长得柔柔的,秀巧巧的,一双笑眼,时常春光满面。在她的同学杜宪、薛飞毕业分配到中央台,其他同学最自然也分配到省台的同时,她因为分配过程的变数而“落难”到了长沙台。肖晓琳虽是长沙人,但长沙不是她心中最终的归宿,她似乎一直游移在长沙的边缘,拒绝本地化。在长沙台工作了几年之后,凤凰高飞,她终于调到了北京,在中央台主持轰动一时的《观察与思考》节目。几年之后,我又步她的后尘来到了北京。现在,两个相知的湖南女人经常约着喝个茶、吃个饭,聊聊女人的心事。我和肖晓琳是一生的同事和朋友,实在是难得的缘分。    
    一个市级台先后两次为中央台输送人才,可见长沙台才力之雄厚。长沙台确实风光一时,在相当的时间内,长沙的观众几乎不看湖南台,一开电视就锁定我们的频道。    
    谁知道呢,曾经这样红火的长沙台在开播之初连个演播室都没有。借给我们演播室的是省水利厅,他们那间半专业的演播室成就了长沙台的开播。那是一间怎样的演播室呢?背景是一块浅兰色幕布,几盏任意摆放的聚光灯随时移来移去,要命的是,那演播室平时也就拍个内部资料,没人具有专业工作经验。    
    “你先上吧!”刚生完孩子的肖晓琳对我说。我就先上了。    
    所谓长沙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就是部分从长沙电台移植过来的,大家都没经验。众多人在水利厅演播室折腾了许久,到看播出的时候,还是吓了一跳。我妈妈说:从来没见过我的女儿这么难看过,这么难看还上什么电视咯,丢死人了。屏幕上的徐俐,脸阴阳着,尖嘴猴腮,每颗门牙之间露着巨大的牙缝,表情哭笑难分。    
    是不是徐俐不上镜呢?    
    第二天肖晓琳出镜,仍旧把大家吓了一跳。肖晓琳的整张脸就像个熊猫。    
    用肖晓琳的话说,徐俐一副贼样,肖晓琳一副鬼样,就是没有人样。    
    两个晃动着的鬼影。    
    长沙台就这样起步了。    
    现在中央台有十五个频道,北京台有九个,全国各个省市台多则八九个、少则三四个,观众要搞清楚都不容易。可那时候的长沙观众没有选择,除了省台就是市台,一台一个频道。长沙观众把湖南台看累了,对新起的长沙台报以极大热情。长沙台也初生牛犊,没有花多大力气就获得了观众缘。    
    我和肖晓琳都曾经在长沙红透半边天,那是长沙台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长沙台是靠什么红的呢?我们的自产节目每天只有十来分钟的新闻,接着就播放电视剧,一天连播三集,我记得播放的第一部连续剧就是《上海滩》。那时,湖南台按习惯办事,不管好坏,电视剧一天也就一集,生生地把观众送走了。除了《上海滩》,新闻还是可看的,说的都是身边的事,两个播音员也像模像样(技术条件一改善,就还了我们本来面目)。我和肖晓琳都有电台经历,语言表达不成问题,两个又都是心高悟性高做事认真的女子,在镜头上一个亲切贤淑,一个清正明亮,为什么不看呢?    
    现在听起来如此简单不过,但那是在近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观众确实少有选择,我们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理由,他们就天天守着我们看了,所以我们就红了。    
    就我个人而言,红了的最大变化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变得喜欢你了。曾经的邻居,他们的儿子喜欢我,他们觉得我没有继续考大学,所以儿子不能和我在一起。后来发现上了大学的儿子也不比我这没上大学的混得更好,父母再见我的时候,脸上竟多了许多的热情。多没意思的事。


《女人是一种态度》 我的职场风云在长沙台的日子(5)

    能推的应酬全推了,能不露脸的地方尽量不露(我一定得罪过不少人),我的清醒是不管别人如何,我仍旧是我。我厌恶眼前的浮华热闹,我不是一个得意忘形的人,或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至今都没有过一刻自己真正认同的得意。得意是需要本钱的,要大本钱。自认为本钱不够,所以得意不起。    
    说来奇怪,尽管在长沙电视台工作了六年,印象却是浅淡的,除了因露脸而红,再没有其他记忆更深刻的事。也许,我在业务上花力气最大的都是在电台时,有了电台的底子,在电视上露脸并受欢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的搭档    
    我的搭档叫刘学稼,湖南电视台的编导,一生不着家,老在外面跑着,前几年在新疆拍片,遇上车祸,才过五十岁,永远漂在外面了。    
    刘学稼外号刘瞎子,高度近视,戴着厚厚的眼镜片。刘瞎子拍出的画面极美,我曾经对他说,画面美到那种程度,人就会产生剪了它的欲望。刘瞎子听了得意大笑。听说因为视力太差,他最初并不扛机器,后来发现与其与人合作不顺心,不如自己全打全包。所以,凡是刘学稼的片子,编导、摄像、撰稿都是他一个人。    
    刘学稼是个才子,举止洒脱,性格率真。他爱湘西,爱到了命里头,他的《湘西系列》专题片在全国电视圈里有过不小的影响,有舆论把他说成了“电视沈从文”。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拍湘西,拍了五六年,湘西是先长在他心里,再落在他的镜头里。他拍的湘西有种特别的灵性,是一种特别的湘西的味道,那种味道只有去过湘西的人才能真正懂。    
    刘学稼是为了给他的专题片配音才找到我的。    
    他起先听广播,听到有一个叫孙敏燕的女人声音很特别,那是一种他认为有可能的声音。可能有饱满的热情,可能有涉世的沧桑,可能有辽阔的气势,可能有似水的柔情,他需要这样的声音。    
    见到我的时候,刘学稼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我那样年轻。过于年轻而城市化,能读懂既荒蛮又壮丽,既敞亮又诡秘的湘西么?我看出他在犹豫,甚至是失望。我没太往心里去,做出视而不见的样子,心想,你请我来的,总得让我试试吧。    
    “沅陵城很小,在地图上就是一个小小的点。”完全散文化的句子,我开始了。    
    “太好了,就是这样!”刘学稼大叫,他兴奋无比,简直就是狂喜。    
    刘学稼嗓子极好,每到一处,当当的金属声宣告他的存在。当他喊出“太好了”的时候,即使有着厚厚的隔音墙,我都听得分外真切。    
    刘学稼从不吝啬对别人的赞扬,有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在赞扬你的同时还在感激你。也许他太爱惜自己的片子,他不允许片子有半点瑕疵,当他仰仗的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比如配音、配乐,都如愿地在他面前实现的时候,他的感激溢于言表。    
    也许我生在湘西,骨子里有同那块土地契合的东西。刘学稼说我解说的情感色彩非常准确,深情、厚重、含蓄而不张扬。    
    当然,他也知道我读过沈从文、黄永玉的很多书,那些书成了我声音的背景。    
    刘学稼同别人合作的特点之一,就是一旦认准你,就彻底信任你,他等待着他信任的人给他的作品赋予更多的东西。我时常在完成他片子的时候体会到一种创作的快乐,只要我能感受得到,我就尽情地发挥,刘学稼从不干涉。他真的很少否定,或许我已经不需要他再否定什么了,我太懂得他的东西,我只管表达就是。后来,刘学稼认为我的解说属免检产品,我录音的时候他不再监听,就同其他人抽烟聊天去了。    
    刘学稼的《湘西系列》基本由我解说完成,有些内容偶尔换了男声,他觉得声音固然贴切,但总少了点他需要的表达特质,因为少了那一点,成了不是他想要表达的湘西,于是,换了男声又觉得遗憾。    
    他总说,徐俐的声音修养好,难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全国电视专题制作呈现出异常瑰丽的景象,刘学稼的《湘西系列》以他特有的才气和诗情画意征服了同行,成了专家学者时常挂在嘴边的佳作,还获得了政府大奖。    
    好的合作者可遇不可求。在电台,我看重同编辑霍红的合作。霍红有才气,也有鬼气,她的灵动和激情一现,常使我暗自惊讶。我和霍红有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那种相惜成就了我们最终的默契。默契有时与生俱来,是某种生命特质的相互靠近。我在电视领域的最好搭档应该就是刘学稼,和他的合作,开拓和丰富了我的业务领域。我是善于学习的人,我常在他的片子中得到配音以外的更多东西。刘学稼从不怀疑我会是一个好编导,他对我专业的强烈认同,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后来,当我自己独立采访制作一些小型专题片的时候,《湘西系列》片的综合影响彰显无疑。    
    我的第一部片子是对几对再婚老人的记录,一播出,就接到了刘学稼的电话,说我的起点高,风格好,要我继续做下去。    
    之后两年,我调到了中央台,同刘学稼的联系少了。听说他总是四处拍片,一会儿海南,一会儿新疆。他活着似乎就要拍片,他似乎永远无法停歇。走向天国的一刹那,刘学稼仍旧孑然一身,他其实有妻有儿,但他早早地离开了他们,他自我放逐着,他的生命似乎永远没有固定的巢,他漂泊在了自己的路上。    
    刘学稼书生意气,各方面不善经营,听人说他总是把日子过得颠三倒四。现在的刘学稼已到了天国,天国是否寂寞,天国是否开心,到天国可以好好休息了,愿刘学稼安息。    
    《八角亭》    
    1994年回到长沙办事,顺便同过去办公室的同事短暂一聚。饭后我想叫车回妈妈家,同事陈志强说,我们开车送你去。我看见一辆不大的吉普车,有些旧,没有牌照。我说,没有牌照被人截住了怎么办?陈志强眉毛一横,说:“哪个敢拦《八角亭》的车?!走吧!”陈志强的话得到其他同事的热烈附和,看得出,这辆没有牌照的车,他们就这样天天开着,大概一次也没有被拦截过。同事如此气粗,我就乖乖从命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