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策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业大策划-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年别人可真发了不少,咱是有点眼红,可是咱没什么门路,也没多少本钱能干大吗?可咱这大小伙子能在家闲着吗?得,人家干大的,我干点小的不行吗?”
“其实我那时在厂子里上班就开始干了。反正厂子里没多少活,去上班也就是闲坐着。那上班歇了,下班还能歇吗?我业余可干过不少行当,收过啤酒瓶子,摆摊卖过香烟,在胡同口修过自行车,夏天帮人卖过西瓜,冬天和人一起烤过羊肉串,现在开始卖报。”
 
 
    正文 第16节:不留神成了时装个体户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28 本章字数:2226
        
“你也看见了,卖报这活并不轻松,每天这么忙活一阵子也挣不了几个钱,维持个生活吧!‘你问我为什么不干个体?我可没那本事,咱们零敲碎打补一下就行了,人总得有个正经工作不是吗?虽然钱挣得不多,可心里踏实,现在在外面挣这点钱,总是挣一次可不知下次能不能挣,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前阵子,到厂子里听说有个大厂要把咱们厂给并了,可能这样厂子里又会有活干了,我也可以正正经经地每天上班了。”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您问这车上卖报的是些什么人?那可真是三教九流,工人,干部,学生……各行各业,其中也有像我这样的下岗工人。有本事的玩大的,没本事的玩小的,煮几个老玉米,腌点泡菜也能出来摆个摊,赚一点是一点吧。”
“得了,我要走了,明起早还要到大钟寺倒点菜去呢!”
海子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而这人群中会有多少个“海子”呢?
主治医师卖馄饨——“靠手艺吃饭”
郭君本来是一名医道高明的医生,只是由于他当医生的地方太偏僻,太遥远。下岗后,他成了一位出名的馄饨摊主,一名业余“馄饨王”。
郭君是一个真正的老三届,他凭着一腔热血离开生他养他十七年的繁华大都市的时候,他只想到远方去开辟一片新天地,却没有想到当他回来的时候,这都市里却已很难找到他的位置了。
他可以说是回城最晚的一批了,当他回来时他已无法进什么大医院,甚至不能在城里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没办法,他只好去了远郊一个小工厂的医务所。
虽然也是医生,甚至他已被评上了主治医师,但是在这家小小的医务所里他只能给人看看头痛脑热,开几片阿斯匹林。谈不上什么业务,没过多久就下岗了。
下岗初期,他赋闲在家。当身边的一批人开始致富的时候,他不能再忍受清闲了,他开始寻思利用专业技术致富的秘诀。
经多方努力,他发现自己行医的可能性其实很小,他只能另辟新径。
一天一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夸他做的馄饨美味可口,“你的水平绝对够开馆子的了。”这本来是一句玩笑话,可是郭君的心里不禁一动,“是呀,这也是门手艺,和动手术一样,为什么不能靠这赚钱?”
说干就干,没多久郭医生的馄饨摊在工厂附近就叫开了。一来是郭医生的手艺的确不错,另外这主治医师的混沌摊可能也是中国最高职称的“大排档”了。
郭医生的生意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不久前郭君还筹划要杀回城里,用这几年攒的钱开一家馆子。以后的郭君可能要做一个名正言顺的“馄饨大王”了。
下岗女工巧手致富——一不留神成了时装个体户
因大婶是远近出了名的巧手,一家老小的里外衣服她一个人全包了。因大婶虽然年纪大了点,可是眼光却一点也不老,下岗之后,因大婶每天在家里做衣服,随意弄出一件来,都是震全城的新潮、时髦。
一天因大婶那花枝招展的闺女从外面给引回个人来。
“大妈,这衣服是您做的?”那位一副款爷打扮的年轻人指着她闺女身上的衣服,有礼貌地问道。
“是呀!”因大婶一时也摸不清这小伙子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衣服简直太‘潮’了!我在大街上一看见这衣服就着了道了,一直跟着您的闺女走了两条街,差点给当流氓了。”小伙子笑了笑,“这衣服您还能做吗?每件100块,您做多少我全包了。”
“原来是个服装个体户呀!”因大婶顿时心里明白了。“每件一百块!”因大婶在心里可就盘算开了,这套衣服里外面料加起来也就是60来块,因大婶一天轻轻松松地就是一件,这可就赚了四十块呀!因大婶的心当时就活动了。
两下里都十分痛快,立即就订了个口头合同。小伙子扔下三百块钱材料费先来五件。
对这第一笔生意,因大婶是分外用心,当下上街买回了衣料,当夜就开工了。因大婶加班加点,不过三天就拿出了五件成品。小伙子到家一看货,二话不说付了二百块钱,拿货走人。临走还扔下话,以后因大婶的活,只要样子‘潮’,他全包了。
因大婶望着手里的二百元钱,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三天赚的比在单位里一个月挣的还多。。
打这开始,因大婶就开始把心思放在了做衣服上了。她买回了不少热门的服装裁剪的书,自个在屋里瞎琢磨,就这样隔三差五因大婶就总有新样子拿出来,自然钱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到因大婶家的钱匣子里了。
因大婶也知道那个个体户从她这拿了服装去后,总是以高出五成以上的价格出售。可因大婶倒也不打算来个产销结合。“让咱去摆摊可不行,一来搁不下这张脸,二来也担不起那风险,咱就安安稳稳地靠手艺吃饭。”
“热心人”的致富秘密——“学雷锋,做好事”
吃过午饭,办公室里的诸位先生女士迎来了一天枯燥生活中最惬意的一个小时:
老王和老刘已支起了车马炮;几个年轻的正在凑堆打扑克;几个年长的妇女在一块张家长、李家短地聊天……
徐大姐从门外悄悄地溜了进来,她对那几个聊天的女同事招了招手,几个人便凑到了她的办公桌前,徐大姐从桌子下面找出一个鼓囊囊的挎包,拉开拉锁,里面是一堆色彩淡雅的中号浴巾。
“从厂子里搞的,绝对便宜,一条五块。”
一听这价,大家便你一条我一条地从包里拿出来,看个仔细。
 
 
    正文 第17节:一个个货空而归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28 本章字数:2275
        
“质量还不借,颜色也可以。”大伙评论着。
“徐大姐又搞到什么便宜货了?”办公室里其他人也打着哈哈围拢过来。
一时间你挑我选,你一条我两条地交易开来,功夫不大,徐大姐的挎包就瘪了。
徐大姐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她整天跑前跑后,在社会上的路子极多,隔三差五总要给大伙搞点福利——从外面搞点便宜货。
今天弄来几筐桔子,明天又弄来几箱鸭梨。
这会儿给女同事倒点帆布旅游女鞋。过些日子又能给诸位先生搞到几条便宜的洋烟。
她搞的东西五花八门,没有个定谱,可就有一点,就是绝对比市面上便宜不少。同事们当着面千恩万谢,夸她“热心”为大家服务,是个“活雷锋”。而背后免不了要揣度一番她的用心:
“她肯定不是白忙乎,多少也得赚点。”
“这年头谁能白干呀,无利不早起嘛!”
大家议论归议论,可也的确少不了这位徐大姐,要没有她谁能给倒腾到这么多便宜货。人家赚多少是人家的事,咱们不是也有点便宜可占吗?
“我这‘热心大姐’已然当了十几年了。”徐大姐笑着说,“一开始我是帮助别人搞点紧销商品,后来路子熟了,也就顺便自已赚点。可是咱们绝不多赚,主要还是给同事们方便。我不是什么商贩。他挣的是利润,我这样无非是得了‘跑腿钱’。”
“单位里管我干什么,我从来都是业余时间出去跑一跑,一点不耽误工作;再说我这也是给大伙做点好事。我这人人缘特好,这两年评个先进什么的,都少不了我。有时候单位逢年过节要发什么东西,还找我给找路子去挑选呢!”
后来,单位效益不好,徐大姐下岗了。下岗之后的徐大姐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干起了直销,专门到各单位去推销她从各种渠道弄来的便宜货,生意越做越大。
“逼上梁山”的推销员——灵活运用积压产品
不知一开始是谁发明了这个绝招,单位给职工发的奖金,甚至一部分工资变成由一部分实物(主要是单位产品)来替代。有些厂子发实物可能是为职工多发点,这些东西往往是一些紧俏货;而大多数以产品抵工资、奖金的厂家,则是一箭双雕,既给职工发出了奖金工资,又解决了工厂产品的积压。这种做法无形中又给职工干部加上了一个新任务,就是由他们去完成产品到货币这一“惊险”的一跃。于是商贩的队伍中出现了这样一批“被强制”的推销人员。
从腊月十五,王老太太就开始琢磨单位里要发多少年终奖,或者还会发一点年货。邻居张家单位里给每人发了500元现金,老刘昨天从单位拿回二十斤猪肉、十斤鸡蛋,外加两瓶香油。王老太太一家老伴、儿子、儿媳妇都在一家针织厂里上班,都说厂子里这几年日子不好过,可大过年的也该发点。昨天儿子回来说今天厂子里要发年终奖了,老太太早起一天都在猜想着老伴、儿子、儿媳会带回家里点什么东西?等到下午,老太太激动得不住地到门口张望。好了,回来了,远远看见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哎呀,每人车后面还驮着个大纸箱,可见东西还不少呢。
不对,怎么脸色一个个不对呀,老太太赶忙过去打开三个人扔到屋子里的箱子往里一看,是袜子。再打开一箱还是袜子,怎么回事,大过年的给发了三箱袜子。这可怎么穿得了呢?
“穿什么穿,咱们今年就看着袜子过年吧。”儿子气鼓鼓地说。
“你也别发什么牢骚,这总比什么都不发强得多吧!这三箱六百双袜子出厂价也能卖五、六百呢?”老伴嘟囔着。
“卖什么卖!能卖厂子里早就卖出去了。”儿媳妇躺在床上嚷嚷着。
抱怨归抱怨,东西总要处理掉,否则放在屋里,看着就让人憋气。
当晚,老王家连夜召开紧急家庭会议,中心议题:如何卖袜子。住在外面的大女儿、大女婿、二女儿、二女婿都赶了回来。经过一晚的紧急磋商,一个销售方案确定下来了:由女儿女婿各拿一部分回去,到单位里向同事推销;剩下的由儿子、儿婿加老两口分头出击,到农贸市场、自由市场练摊。
当别家份份外出采办年货时,王家则全家外出各显神通卖袜子。
一家人一连忙了几天,终于一个个货空而归。王老太太看着这夹杂着各种毛角,零销的六百元钱,乐开了。
不久,针织厂倒闭了,王老太太一家老伴、儿子、儿媳妇都下岗了,由于有过这次卖袜子的经验,王老太太一家人从中受到了宝贵的启示,他们专门到各厂家联系积压产品,以赊销的方式,不用先付钱,并以极低的价格拿来,然后到地摊上去卖,竟大有赚头,一家四口分工协作,进货的进货,练摊的练摊,生意越做越火爆。
经典案例详解
下岗女工与她的669家擦鞋连锁店
快乐的织女星
胡桂萍的妈妈名叫喻冬梅,是武汉一家棉纺织厂细纱车间挡车工。
1983年夏天,就在胡桂萍从武汉市宝丰路中学校长手中接过高中毕业证的那天晚上,她的父亲——…武汉市一家农机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和她的母亲把她叫到跟前,讨论起她的前途来。也就是这次讨论的结果,17岁的胡桂萍顶替48岁的母亲,成了棉纺厂的一名工人。
进厂以后,她暗自庆幸了好多年,因为当年她搭的是顶班的末班车,而且是一家有着4000多名职工的大厂,所以后来每有同学问她的工作单位,她总是特别的自豪,更有趣的是后来谈恋爱时,她与现在是她丈夫的黄兆雷第一次见面时,曾特意强调自己是国营工厂的工人。
 
 
    正文 第18节:擦鞋的很丢人么?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29 本章字数:2326
        
胡桂萍干起活来她总想“出人头地”。那时,车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操作比赛,评选技术能手。胡桂萍年龄最小,可她获得的技术能手称号最多。每当此时,她总是像个快乐的百灵鸟,嘴上不是笑声就是歌声。车间一级的荣誉多了,她便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厂里甚至纺织局的技术能手,为了这个梦想,她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般值车工只看16台织布机,而她起码看24台,有时还看32台。
当时有这样一段形容纱厂女工的顺口溜:“纺线婆,纺线婆,说话声音大似锣;没有年,没有节,三班转得像陀螺。”许多年轻人因为吃不得苦,争相调往外单位,当时有人劝胡桂萍设法调出去时,她却把对方噎了一下:“呆在厂里有么事不好,国营厂啊!”说这话时,她满脸的自豪。
下岗了,别趴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