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要告之:“里宾特洛甫能够有权签订一项特别协定书,规定。。例如在波罗的海地区划定势力范围问题。这些,只有面对面的讨论才能办到。”
  “已经不顾一切,赤裸裸地不顾一切了。。”舒伦堡看完电报,嘴里喃喃自语,拿电报的手心里,沁出了一层汗,两腿也在微微颤抖,是紧张还是震惊,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他马上拿起电话,拨通莫洛托夫办公室。一位值班人员告诉他,外交人民委员还没有到。。
  8 月20 日下午2 点,舒伦堡终于在克里姆林宫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办公室里见到了莫洛托夫。当舒伦堡在转达里宾特洛甫指示时,语调都有些变样了。莫洛托夫心里暗笑:看来,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真的急了,否则这位大使不会这么失态。可是斯大林还没有发话,什么时候请里宾特洛甫来,还难确定。看来,只能先按原定方针,暂时再勒一勒缰绳:
  “我们非常欢迎里宾特洛甫先生来莫斯科,也了解了德国方面的诚意。不过,要解决的问题事关重大,需要进行充分准备,因此,现在就确定德国外长访问的日期,恐怕很难。”
  “是否可以确定一个大体的日期?您知道我们政府十分紧迫地希望日期早些确定。”
  “大体的日期要视我们双方准备工作的进度而定。现在我上次说的第一步,即缔结经贸协定还没走完,还未签字并公布。我们对第二步的准备工作尚未开始。所以,大体上确定日期,也是困难的。”
  把舒伦堡送走不到20 分钟,莫洛托夫桌子上的电话铃响了。他拿起听筒,只说了一句:“是的,斯大林同志,他刚从我这里离开。”就不再说话,只是听着。最后,莫洛托夫说:“是的,我马上去办。”便放下听筒,按铃叫秘书,也是简单的一句话:“马上给德国使馆打电话,请舒伦堡大使5 点,不,4 点30 分来此见我。”
  舒伦堡准时到达,莫洛托夫迎上前来,把一份文件交给他,说:
  “对麻烦您再次来此,我十分抱歉。这是我国政府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至于里宾特洛甫先生访苏一事,我可以告诉您,外长先生可以在苏德经贸协定签字并公开的一周之后到达。如果经贸协定明天公布,外长先生就可以在8 月26 日或27 日来莫斯科。”
  舒伦堡听着,又惊又喜,来不及多问,匆匆告辞往柏林发报去了。
  望眼欲穿的答复总算到了希特勒手里,但是他还是嫌莫斯科规定的时间太晚了。可不是么,现在距9 月1 日对波兰开战的日子只有11 天。突击部队早该进入阵地,德国舰艇也该开赴英国海面了,可是现在还要等6 至7 天!如果这样,9 月1 日就肯定开不了战,而开战时间再往后拖,拖到波兰进入秋雨连绵的季节,那麻烦可就大了。不行,无论如何不能再拖了!为防止事态的拖延而可能打乱他制定的时间表,只好忍住傲气,从幕后跳到前台,亲自给斯大林写信,表示接受莫洛托夫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并同意授权里宾特洛甫签订这项条约,以及苏联政府要求签订的特别协定书。他敦促斯大林道:
  “在8 月22 日(星期二),至迟在23 日(星期三),接见我国外长。德国和波兰之间的紧张局势已变得不可容忍。。不论哪一天都可能发生危机。。在我看来,由于我们两国都有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愿望,最好不要丧失任何时间。。鉴于目前的国际形势,德国外长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两天,再长是不可能的。我将十分高兴得到你尽早的答复。”
  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的电报是8 月20 日星期天下午6 点45 分发出的。从那时起24 小时,希特勒如坐针毡,思绪万千地等待着斯大林的答复,苏联人还会做这笔交易么?他们会迎合他迅速作出决定的需要么?最坏的是,他们会在最后时刻同英法达成协议么?晚上辗转睡不着,半夜里打电话给他的心腹戈林,说他对斯大林迟迟不作决定而感到惶惶不安。
  直到星期一傍晚,舒伦堡终于传来斯大林同意里宾特洛甫8 月23 日到达莫斯科访问的答复,读完电报,希特勒满脸通红,两眼空虚地望着窗外,似乎在向冥冥之中的神灵祷告。猛然间,他双拳狠击桌面,桌上的玻璃器皿和银制餐具被震得直响。希特勒一把扯下脖子上的餐巾,攥在手中,挥着拳头大喊:“到手了!到手了!”喊完,一屁股坐回原位,呼呼地喘气。
  里宾特洛甫临行前,希特勒又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促成苏联人签约、要准备作出他认为可行的一切让步、即使把俄国人带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口,也在所不惜。
  8 月23 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特别协议书等文件在莫斯科,由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代表各自的政府签了字。互不侵犯条约规定:一、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向对方进行任何武力行动、
  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二、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
  第三国任伺支持。三、缔约双方政府今后将彼此保持联系,。。四、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五、如果缔约双方间在某种问题上或其他问题上发生分歧或抵触时,缔约双方应当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或者必要时设立调解委员会,以资解决这些争端或抵触。
  六、本条约有效期为十年,。。七、本条约应尽早批准,。。本条约签字后立即生效。”与互不侵犯条约同时签字的,还有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它着实太重要了,这里照录如下,供列位评点。
  “一、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二、属于波兰国家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拉杜河和桑河一线为界。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是否符合双方利益的需要问题以及这样一个国家将如何划界的问题,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三、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宣布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四、双方将视本议定书为绝密文件。”当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的大名落在这个协定和协议书上时,双方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德国在进攻波兰时,将赢得苏联人的中立,一旦与英法作战时,能得以保证后方的安全。而苏联也获得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同时还能在德波冲突中捞点“外快”,这些,对于有朝一日为德国转向它的那个不可避免的日子,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章红胡子“巴巴罗萨”一、东方梦
  1940年7月20日白天。一趟专列抵达德国境内不大的赖兴加尔车站。一位身着炮兵上将制服的瘦削高个在副手们的簇拥下从车厢内下来,他就是约雷尔将军——希特勒推行侵略政策的最亲密的顾问之一。
  在赖兴加尔车站附近的一幢宽敞舒适的建筑物里设有德国武装力量的作战指挥参谋部。法西斯德国的军事行动方案,每每就在那里秘密地制定出来。
  约雷尔一离开车厢,就传来了对瓦尔利蒙特将军——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副部长的简短命令:
  “立即召集‘L’作战部校级军官举行小型会议。”
  除了约雷尔和瓦尔利蒙特以外,还有3名校官出席了这次会议。
  约雷尔在会上宣布:希特勒已决定加紧反对俄国的战争准备。
  从法国刚一沦陷时起,德国武装力量参谋部就开始制订进攻苏联的具体计划,以求使希特勒昔日的“东方梦”变为现实。
  早于1924年希恃勒蹲在奥地利兰德斯堡监狱撰写他的《我的奋斗》一书时,就已形成攫取西欧的灭绝人性的理论、计划以及“东进”政策。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因策划闹剧式的“啤酒馆政变”失败而被捕入狱。
  狱中的希特勒,并没有因失败而懊丧,却在铁窗内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生活。他婉辞了前来向他问候、致敬、馈送礼物的访客,整天伏案沉思,检讨既往,展望未来。在他同狱难友赫斯的帮助下,开始一章接一章地撰写他改造德国、征服欧洲的野心勃勃的第三帝国的蓝图。
  最初希特勒想把他的书题名为《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但是出版商马克斯·阿曼不喜欢这个累赘而没有生意眼的书名。于是,把它简化为《我的奋斗》。书的第一卷是在1925年秋天出版的,它在当时并没有立即成为一本畅销书,但年年再版,销数逐年增多,到1933年,希特勒窃得总理职位的头一年,《我的奋斗》已销了100万册,到1940年,竟高达600万册,这在德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我的奋斗》这本书,大肆宣扬保种保族的反动的优生学,极力鼓吹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做世界主宰的种族。希特勒在书中宣称:不仅要使战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不堪的德国在太阳底下占有比以前伟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这个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要包括所有当时住在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这个国家要确立“元首”的绝对独裁权力,在元首身边的是一批承上启下的较为次要的领袖。他说,“强者的独裁便成为最强者。”因此,这本书的内容,首先是未来德国有朝一日能成为“地球主人”所依靠手段的轮廓概述,也是纳粹主义人生观的赤裸裸的表露。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新帝国第一步要恢复德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接着就是走向世界霸权。他宣称,霍亨佐伦帝国在非洲猎取殖民地犯了错误,德国必须在欧洲进行扩张。因此,他立下的宗旨是:
  ——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摧毁法国。
  ——从肉体上灭绝其他民族,首先是斯拉夫人。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开辟疆土。
  他在详尽地描绘了第三帝国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后,疯狂地叫嚷:“不管怎样,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国家的名单中划掉”。要“报复布尔什维主义”奴役苏联人民并攫取欺榨构成了德国法西斯政策的核心,也是希特勒毕生的根本任务。
  1939年8月,德国在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仍念念不忘他们的侵略计划。希特勒在条约签署3个月后就宣称:“。。我们与俄国之间是签有条约,但它只能在有价值时才予以遵守。”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德国就准备把苏德条约变成一纸空文。因为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石油,整个俄罗斯犹如黑金块的土地,都是希特勒梦寐以求的。
  二、枪膛只剩一颗子弹,面前却有两个敌人
  希特勒前往攻打法国的两个月后,于1940年7月初,回到了柏林。首都宣布放假一天,中午店铺关门,通往总理府的街道挤满了人群,百万面纳粹党旗帜在街道上随风飘扬,玫瑰花撒满了道路,等待希特勒的车辆来碾碎。下午3时,军乐队奏起《巴登韦勒》进行曲,戈培尔博士通过广播联播公司亲自报道欢迎希特勒胜利凯旋的实况,这时希特勒的专车开进了安霍尔特车站。全国为纳粹军攻打法国凯旋而狂欢。
  法国沦陷了,贡比涅森林希特勒报了历史之仇。现在他却面对一个可怕的重大无比的战略抉择——是入侵英国还是攻打俄国?以前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凭着一时冲动,经过一宿间的短暂推敲斟酌,在本能支配下,心血来潮,断然定下来。但这次是攻打英国还是俄国的抉择,却使他冥思苦想忙到了7月末,到了秋天这种精神压力才有所缓和。他没有料到,现在他“面对着两个敌人,可是枪膛却只剩下一粒子弹”,他自己后来曾经这样描绘。
  英国的危险不那么紧迫,尽管丘吉尔可能向他的人民隐瞒自己在敦刻尔克的重大失败,但是军队逃跑时遗弃在法国北部海滩上的废墟却具体地证明了,英国在未来几年内没有能力直接从陆地上介入。英国皇家空军有可能轰炸德国工业区,但对希特勒来说,远不及英国在巴尔干半岛各国——希特勒的石油来源地——制造麻烦引起的危害更可怕,丘吉尔可能在那里让一个有妒忌心的国家卡住它的邻国的咽喉,对英国又没有什么大危险。
  希特勒倒是觉察出斯大林对他不怀好意,而且6月份俄国的行动两次助长了这些猜疑。12日,莫斯科向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发布一项最后通牒,四天之后,又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发出了同样的最后通牒,并往罗马尼亚边界调集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