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感。佛拉因斐尔斯举看戏为例,“参顶者”说,“我忘去了自己,我只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我时而跟奥赛罗一起发狂,时而跟苔丝狄蒙娜一起战栗,(24)时而又想干顶他们,挽救他们。”“旁观者”却说,“我面对着戏剧场面就像面对着一幅画,我随时都知道这并不是实人实事,我固然感到剧中人物的情绪,不过这只是对我自己的美感提供材料。……我的判断力始终是清醒的。我也始终意识到自己的情感。”(25)从此可见,这个问题涉及狄德罗所谈的两种演剧方式。我们记得,狄德罗是力主冷静观察的,所以和“移情说”的宣扬者处于对立地位。这两派人都抓住了真理的片面,错误都在把片面的真理当作全面的真理。根据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移情作用本身也有深浅程度之别,它在审美活动中是一个相当普遍而也不是绝对普遍的现象,所以把“审美的移情作用”和审美活动等同起来是不妥的。
注:
(1)参看浮龙?李:《美与丑论文集》,第六八页。
(2)读者试翻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注意一下文字的引伸义,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3)亚理斯多德:《修辞学》第三卷,第一一章。
(4)《十三经注疏》,《诗大序疏》。
(5)参看《英国经验主义派美学思想》章。
(6)参看本书十二章。
(7)参看本书第十五章。
(8)据《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法文本《序文》第六五页,马克思在此书刚出版后,曾于1857…1858年仔细读过这部巨著,并作过大量笔记。
(9)参看本书第十七章。
(10)劳伯特?费肖尔的移情说是在《论视觉的形式感》一文里提出来的,原书未见到,这里主要根据巴希在《康德美学的批判》一书中的援引和介绍。
(11)《空间美学》,第二章。
(12)参看《美学》,第二章,第三六八页。据李斯特威尔在《近代美学批判史》中的介绍。
(13)这部分几段引文均见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
(14)《空间美学》,第一章。
(15)斯宾塞:《心理学原理》,第二卷,第九部分。
(16)谷鲁斯:《动物的游戏》,《游戏与艺术》章。参看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第二封信对游戏说的介绍和批判。
(17)谷鲁斯:《动物的游戏》,《游戏与艺术》章。
(18)谷鲁斯发表在《二十世纪初期哲学》(文德尔邦编,1907)里的《美学》部分;参看李斯托威尔的《近代美学批评史》,第六四至六五页。
(19)浮龙?李和汤姆生:《美与丑》。
(20)巴尔扎克:《法西诺?侃》(Facino Cane),见德拉库洛瓦:《艺术心理学》,第一一九页引文。
(21)福楼拜:《通信集》,第二卷,第三五八页。
(22)波德莱尔:《论浪漫的艺术》,第一二七页,参看他的十四行诗《感通》(Correspondance),这首诗是象征派的信条。
(23)波德莱尔:《人为的乐园》,第五一页。
(24)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角因听谗言扼杀了他的爱妻苔丝狄蒙娜。
(25)佛拉因斐尔斯:《艺术心理学》,第一卷,第六六至七一页。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乙 真他流派
第十九章 克罗齐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是近代资产阶级中一个发生广泛影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家住意大利南部那卜勒斯,即维柯的故乡。由于家境富裕,他没有借职业谋生的必要,能用毕生大部分精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政治上他打着思想自由的旗帜,反对宗教。在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以前,他任过教育部长,墨素里尼上台以后,他拒绝发誓效忠法西斯政权,不但被撤去部长职,而且被意大利学院除名。他早年研究过马克思的著作,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顽敌,著过诬蔑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的研究范围原来侧重历史,后来转到文学和哲学(包括美学)。在哲学上他被一般哲学史家列入“新黑格尔派”,但是他的基本观点更接近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更多。在美学上他受到维柯的影响较大,把维柯的关于形象思维的学说发展为他的“直觉即表现”说。这个学说可以说是对西方颓废时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所作的有系统的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帝国主义时期的西方美学思想的代言人。麦尔文·拉多(Melvin M.Rader)在《近代美学论文选集》里介绍他说,“克罗齐在美学领域里,比任何其他活着的作家影响都较广泛”。他的影响之大,也正说明他反映出帝国主义时期美学的中心思想。
一 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系统上面的。
  继承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克罗齐把精神世界(心灵活动)和客观现实世界等同起来,哲学如果揭示出精神世界的发展,同时也就揭示出现实世界的发展,所以哲学和历史也被等同起来。因此,他的哲学只研究精神活动。他把精神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两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属于低高“两度”,但彼此循环相生,认识生实践,实践又生认识。这两度又各分两阶段:认识活动从直觉始,到概念止;实践活动基于认识活动,从经济活动始,到道德活动止。这四阶段的活动各有其价值与反价值,视其所产生的结果而定:直觉产生个别意象,正反价值为美与丑;概念活动产生普遍概念,正反价值为真与伪;经济活动产生个别利益,正反价值为利与害;道德活动产生普遍利益,正反价值为善与恶。这四种活动各有专门科学负责研究:直觉归美学,概念归逻辑学,经济活动归经济学,道德活动归伦理学。四门之外别无其它哲学性的科学,四门合起来就是哲学,也就是历史。克罗齐自己写了《美学》和《逻辑学》,还写了一部《实践活动的哲学》,把经济学和伦理学都包括在内。克罗齐的哲学系统可如下表:
                 两度四阶段   产品    价值   哲学部门    全体
          ┌1认识   ┌1直觉   个别意象   美(丑)    美  学┐
            │ │∪   │  Y                                  │
            │ ││   └2概念   普遍概念   真(伪)    逻辑学│  哲学=
心灵活动=   │ ││       Y                                  │  历史
真实世界    │ ↓│   ┌1经济   个别利益   利(害)    经济学│
            │  实践  │  Y                                  │
          └2(情感) └2道德   普遍利益   善(恶)    伦理学┘

   注:→表示产生,例如认识→实践,表示认识产生实践:—C也表示内含,例如直觉—C概念,表示概念内含直觉(注意关系倒转)。
  这个系统里有两个大关键:一个是直觉的来源,一个是发展的辩证过程。克罗齐的思想的反动性正须在这个关键上见出。
  先说直觉的来源。直觉是认识的起点,就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还只限于认识个别事物的形象,对这形象还不下肯否的判断,这形象还是孤立的,还不与任何其它事物发生关系,所以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说“事物的形象”,就已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康德假定了“物自体”,也就是假定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不过康德以为物质只是现象方面可知,本体却不可知;而对现象的认识则是心灵据“先验范畴”赋予形式于物质的活动,因此人所认识到的现象世界毕竟是人用物质材料而铸造出来的。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就在此。克罗齐部分地采取康德的心灵因赋予形式而铸造现象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不过他迈进了一步:为着抛弃康德的二元论,他索性把康德的“物自体”也抛弃了,这就是说,他否定了“物质”的存在。“物质”这一词在他的词汇里只有“材料”一个意义,而这“材料”并不来自物质世界而还是来自精神世界或心灵活动:它就是实践活动所伴随的快感,痛感,欲念,情绪等。他把这些“感动”的因素笼统地叫做“情感”,并且认为“情感”与“感受”,“被动”,“印象”,“自然”和“物质”(即“材料”)都是同义词。
    他说:在直觉界线以下的是感受,即无形式的物质。这物质就其为单纯的物质而言,是心灵永不能察觉的。心灵要察觉它,只有赋予它以形式,把它纳入形式才行。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在,不过心灵活动须假定有这么一种东西,作为直觉以下的一个界线,物质,在脱去形式而只是抽象概念时,就只是机械的被动的东西,只是心灵所领受的而不是心灵所创造的东西。
                                  ——《美学原理》,第一章(1)
单就字面看,这段话好像是从康德口中说出的,假定了“物自体”,并且说明了心灵的“先验综合”作用。但是懂得了克罗齐所说的“物质”只是与形式对立的“材料”,而且这材料就是心灵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情感”,我们就会懂得这段话就已根本否定了物质(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物质)的存在,因为说来说去,直觉的来源还在心灵活动本身。直觉的来源是“情感”,而情感在未经直觉(还“在直觉界线以下”)时还是无形式的,一旦经过直觉,它才为心灵活动所掌握,才得到形式,亦即转化为意象,“对象化”了。这意象是些什么呢?就是大地山河草木鸟兽之类,也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客观世界的事物。所以直觉这种“心灵综合作用”不但表现了(即“对象化”了)情感,而且同时还创造了表现情感的意象,即客观世界的事物。这些既然都只是意象,须由心灵创造,当然也就不能离开心灵而客观存在。“主观”与“客观”在克罗齐的哲学中是无意义的一对词,因为对象(意象)只是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从此可见,克罗齐的认识论把主观唯心主义推演到极端,比康德走得更远。他的直觉说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的奠基石。
  另一个关键是心灵活动的发展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一书里,克罗齐着重地批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相异面”不同于“对立面”的看法,认为黑格尔没有看出“对立面”之外还有“相异面”。举他自己的哲学系统中“美”,“真”,“利”,“善”四个概念来说,其中每一个(例如“美”)既然是一个具体的共相,本身就要包含它的对立面,美必包含丑,美与丑须连在一起来想才各有意义,二者相反适以相成。纯美(不含丑概念的美)与纯丑(不含美概念的丑)都是抽象的,所以都是不真实的,具体的美总是抽象的美与其对立面抽象的丑的统一,此外,真与伪,利与害,善与恶的关系也是如此。
  但是克罗齐认为“美”,“真”,“利”,“善”这四个概念彼此相望,只是相异的而不是相反的,例如“美”与“真”和“善”都相异而不相反。因此,与这四个概念相应的四种心灵活动的发展不是对立面的矛盾和统一的发展,而是两相异面中高一度内含低一度的统一。例如在两种认识活动(两相异面)中,直觉(美)是低一度,概念(真)是高一度,由直觉发展到概念并不经过对立面的矛盾和统一,而是概念必须包含直觉:直觉可不依存于概念,概念却必依存于直觉。直觉上升到概念是由低而高,仍是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来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辩证过程,而是由于心灵本身就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从此可见,克罗齐从两方面阉割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方面是用“相异面”来代替“对立面”。心灵活动既和真实世界等同起来,而心灵活动的四阶段之间的关系既只是两相异面中高度包含低度的关系,而不是对立面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那么,真实世界的发展也就不是依辩证的程序而进行了。这就无异于根本抛弃了辩证法。另一方面是用概念上的依存来代替实际发展中的两对立面由矛盾斗争而达到的统一。克罗齐也承认每一个相异面(例如美)本身是与它的对立面(例如丑)的统一。但是他把这个关系理解为在概念上这一面不能离开那一面而思议,而获得意义,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面和那一面在实际上须经过斗争才达到统一,例如美虽包含丑为其对立面,但美也须克服丑而后才能达到与丑的统一。所以克罗齐所理解的相异面本身的两对立面的关系仍只是高级包含低级的关系而不是真正的辩证发展的关系。根据克罗齐的思想体系,无论是心灵世界还是真实世界都不可能有发展,因为根本没有发展的推动力。“没有推动力的发展”是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