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并非一下子形成的,它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62年前后至1886年,这一阶段,他阅读了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米尔等人的著作,深受他们的影响。但哈代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而是从消极的角度出发,按自身的想法改造和吸收了他们的某此观点。哈代深感无情的自然法则统治着世界,他觉得冷酷的理性世界在摧毁他所珍爱的感性世界。因此他在这一时期所写的诗中流露出伤感、灰色的情调。

  第二阶段是1886年到1908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哲学著作,开始用内在意志力来解释世间巧合的悲剧。他把自然法则归结为内在意志力,并以之取代造物主。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史诗剧《群王》体现了这一观点,他的情绪比较乐观,认为内在意志力终将觉醒,人的努力将会促使内在意志力的转变。

  第三阶段是 1908年至 1928年。他在这一阶段所写的日记、书信、论文和文学著作中明确地提出了进化向善论的观点。

  在第一阶段初期,哈代是个上帝的信徒。他曾在主日学校学习,像曾自学希腊文,希望能读懂希腊文版的《圣经》。后来,他读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论思想猛烈地冲击哈代,最终让他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此后哈代又阅读了叔本华的《意志和思想的世界》、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等著作,并对其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加以吸收。经过这段漫长的读书生涯加上对现实生活的用心观察和体会,哈代终于提出了进化向善论。

  哈代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叔本华、哈特曼的内在意志力论结合起来,称之为进化向善论。但这并非一门具有独创性质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哈代不是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仅把他所要接受的各种思想,主要是内在意志力论的思想,加以吸收,然后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由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所以他小说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思想本身。

  哈代不仅在小说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就是在他的后期成就诗集中也表现了这一主题。他在创作《群王》的过程中写了不少诗,这些诗同样宣传这一观点。在 《造物主的哀鸣》中,由于人类开始觉悟,造物主为之感到哀伤。

  《命运和她》则描绘了盲目的、然而却正在觉悟的造物主形象。在《生命的前后》一诗中,用“萌发了激情,正义取代谬误”这样的诗句来表达万物都在觉醒。在《群王》和后期的诗篇中,哈代把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觉醒上。《群王》中,众精灵唱道:意志力正在觉醒,他会把一切安排得合理公平。

  哈代同时还认为,改善悲惨的世界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人类要看到现实的丑恶,这是改善现实的出发点。要解决问题必先要发现问题。也就是要看清丑恶的现实。如果认为一切尽善尽美,那就无所谓为改善现实而努力了。第二,造物主对人类的疾苦无动于衷,要改善世界,只有靠人类自己努力奋斗。第三,为改善世界人类必须从某种信仰中得到启示和指导。

  在哈代看来,人类为了改善世界,必须从哪一种信仰中得到启示和指导呢?在《上帝的葬礼》一诗中,哈代似乎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路。在诗中他把上帝看作神化的人,在他的笔下,上帝同宇宙万物一样,经历着进化过程,即由暴戾,到公正,再到慈悲,终于像“一位君主一样,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在 《死教义的坟墓》一诗中,从坟墓中走出来的教义之灵说:我们身后有继承人,他得体现人类的希望!诗人的意思是清楚的:在那愚昧和迷信的时代,人类自己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和教义。如今,这些人造的神和教义都随旧时代一齐消亡。事实证明,他们是不可信的,也不可能引导人类前进。将有新教义和理论来反映人类的希望。

  上帝和旧教义的继承人到底是谁?哈代并没有明说。只是在他的诗、日记和信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这个继承人应该继承旧教义中有生命的东西,他应该有理性,能给人启示,给人指出进化的最终目标。

  总之,由于受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哈代看到了社会的弊病。同时他深信社会将缓慢地进化和改善。尽管如此,哈代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论,因此他不能了解社会弊病的症结所在,更不能指出从苦难中解救的途径。

  向婚姻神圣挑战

  哈代的许多小说和诗篇都涉及到了恋爱婚姻问题。因此,要研究哈代的作品,不能不探求他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对于当时的婚姻制度,哈代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认为法律、宗教、舆论、习俗对爱情和婚姻的制约和干涉是不能容忍的。在他看来,男女双方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下结婚不能保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如果爱情之火已经熄灭,婚姻就成了一副束缚他们精神的镣铐,只有离婚,才能解脱,把没有感情的夫妻生硬的拴在一起的婚姻制度,应当废除。他主张用一种松散、灵活的婚姻制度取而代之。例如,《无名的裘德》中裘德和阿拉贝拉的结合只是性欲冲动的结果,双方并不相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作为婚姻的基础。所以哈代以赞许的态度描写裘德这个有妇之夫和淑这个有夫之妇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是一种纯真的无可非议的爱情。哈代对裘德和淑的关系的态度,表明了他的婚姻观、爱情观,在《林地居民》和哈代的其他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的这些观点。

  哈代认为,习俗和法律歪曲了人性,有时会造成人精神压抑以至神经错乱。当一个人生理的或精神的自然需要受到抑制时,就会以其他方式来发泄,有时表现为象征性的抗议,有时表现为离经叛道的激烈行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她从没想到自己会拿起刀子杀人。可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她的梦,使她陷于绝望的境地。她看到社会的丑恶以及自己的艰难处境时,苔丝绝望了,于是她一怒之下杀死了欺骗过她,现在又和她同居的亚雷。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杀人完全是由于习俗和法律歪曲了她的本性所致。即使杀了亚雷,哈代仍然苔丝认为是一个十分纯洁的姑娘。

  在后期的小说中,哈代塑造的有些人物由于受世俗的偏见或旧道德的压迫而产生了变态心理。而婚恋问题正是产生变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把婚姻同上帝系在一起。人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给人间善男信女的恩惠。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完全是上帝的旨意。婚姻的纽带应该像上帝那样神圣而不可亵读。离婚就意味着违背上帝的旨意。在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下,许多人默默地品尝着由于不幸的婚姻而带来的苦果。夫妻双方即使毫无情感,也要遵照上帝的旨意,保持着那种毫无意义的婚姻关系。为什么?一个人,如果他离了婚就会遭到世俗的反对,道德的遣责,甚至是各方的侮骂。而这些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但勇敢的哈代不管这一套,世俗所推崇的“婚姻神圣”却正是他所极力批判的。哈代热烈讴歌人的本性,讴歌那些追求真正幸福的人和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的结合。所以苔丝虽然杀了人,虽然失了身,但是作者仍然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姑娘,原因大概就在此。

  但是,哈代把世俗的偏见和道德的压迫看成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不论是工业发达的现代城市社会,还是没有经过工业化的农村,都有束缚人性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法律在束缚着人的本性。不过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里,由于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改变了人的忠厚朴实的本性,因而人类在各方面就表现得极为贪婪,所以人类的这种灾难就更为严重、更为典型,因而就更加明显。所以哈代把人类的这种灾难看成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现实社会的某种判断。这种判断虽然不全对,但它是有一定根据的。另外,在那个时代里,像哈代这样公开反对这种婚姻制度的人并不多,因此哈代可称作是这方面的先驱,作为先驱具有一定程度的偏见,是很自然的事情。

  正因为哈代是他那个时代少有的反对传统婚恋制度的人,所以哈代的小说一反传统小说的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而多以悲剧告终。哈代的这种安排是对现实进行深沉思考的结果,是对现实的一种有力批判。《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同安玑·克莱相爱,他们本可以缔结成美满姻缘,但是当时世俗的偏见却认为新娘必须是处女,不然新郎就有权抛弃地。受这种偏见的影响,新婚之夜安玑获悉苔丝已非处女,他的虚伪本质就暴露出来了,炽热的爱情之火熄灭,酿成了一场悲剧。哈代据此说明,世俗的偏见导致了人物的悲惨遭遇,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哈代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形象优美,性格美满,主要是由于他的婚姻观所致。苔丝等人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她们的思想却已超出了那个时代,在妇女解放这个问题上哈代不仅走在了前列,而且还超出了那个时代。

  总之,哈代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表示了强烈不满,并希望用一种没有习俗和偏见干预的、没有任何舆论指责的、脱离宗教指导的、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的、松散灵活的婚姻制度来代替。哈代的婚姻观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之一。这种颇具妇女解放思想的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优秀的悲剧女性,使读者在接触到这些作品时,感到这些人身上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她们的离经叛道完全是一种争取生存的体现

  从怀疑上帝到批判现实

  青年时期的哈代曾狂热地信仰宗教,但后来却成了一名批判宗教的最猛烈的斗士。哈代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维多利亚时代,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各种反映客观世界的新见解、新思潮也层出不穷。因此这是一个旧教条同新思想、有神论同无神论、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展开激烈搏斗的时代。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并且空前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基督教义。

  科学技术、生产力以及新思想的冲击,促使哈代对这个时代进行一次次深沉的思考,在自己的意识领域里进行多次深刻的革命。哈代最终发现,世上的芸芸众生受苦受难而上帝却无动于衷,因此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不能依靠上帝来拯救灵魂,更不能依靠上帝来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对自身的超越。哈代跨过了神的误区,之后便对它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既然不能拯救人的灵魂和命运,那么为什么要去信仰和崇拜它呢?哈代关心的是人类的希望在哪里这一问题,他的希望在于人的未来,在于人自己。

  当哈代凭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抛弃了曾经给了他无数安慰的宗教之后,他便为揭露宗教假象而奋斗。哈代认为,“仁慈的上帝的理论已受了数千年的考验,结果产生的是现在这种不体面的声名狼藉的局面。在这个基督教影响最深的欧洲大陆,推行一种好也不好,坏也不坏的上帝理论也许值得试一试”。毫无疑问,从宗教的精神枷锁下解脱出来的哈代是现实的、清醒的和深刻的。由于他曾信仰过基督教,所以他比谁都更了解基督教,比谁都明白基督教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鄙视任何正统的宗教教条、对基督教进行批判,便成了哈代以后创作的一部分。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哈代与基督教对立的思想,这些小说要么对基督教抱怀疑的态度,要么质问人们的上帝究竟在哪?哈代甚至在小说中安排一些亵读基督教的情节,或者通过对人的本性的描写,来否定历来被人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的宗教。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否定基督教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对裘德和阿拉贝拉的塑造,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宗教。裘德最初的理想是献身宗教,传播基督教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幻想能去神学院学习,以便日后能在教堂当牧师。裘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了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裘德终于认识到上帝不能成全他的事业,也不能解脱他的痛苦。他的希望的实现不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