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眼中钉”一词的由来 



    后唐唐明宗在位时,有个叫赵在礼的在宋州任节度使。据 《五代史·赵 

在礼传》引 《五代史补》记载,他为官横行霸道,巧取豪夺,为所欲为。宋 

州人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朝廷调他去镇守永兴,宋州人听到拍 

手称快,奔走相告说:“这个坏蛋要滚了,可以说是从眼睛中拔出钉子,这 

是何等好啊!” 

    不料,这话传到了赵在礼的耳朵里。他大发雷霆,马上给唐明宗写了封 

信,请求继续留在宋州。结果,唐明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凶狠奸诈的赵在礼 

决计惩治一下宋州百姓,于是,他命令手下官员,凡属宋州百姓,每户都要 

多缴纳一千文钱,名曰“拔钉钱”。弄得百姓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就用“眼中钉”比喻憎恨的人,有时把“眼中钉”、“肉中 

刺”合起来用。 



                         “不倒翁”一词的由来 



    今人往往把“不倒翁”一词作为贬义来解,殊不知,“不倒翁”原本是 

褒义词。 

    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州得一璞玉,此物外表看去与石无异,然而却 

是一块真正的美玉。卞和两次将此宝呈献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是一块顽 

石,便以欺君罪先后剁掉卞和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便怀抱璞玉,痛哭 

于荆山之下。及至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后,便命玉工将石剖开。果然,石去 


… Page 22…

玉现,文王乐不自胜,命制成玉璧,名之曰“和氏璧”。卞和这种不惜受刑 

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称赞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 

也”! 



                         “孺子牛”一词的由来 



    齐景公晚年,非常宠爱小儿子荼。有一天荼撒娇,硬要景公装条牛给他 

牵着玩。景公拗不过他,只好衔了一条绳子让他牵着到处走,连连发出牛的 

叫声。由于年岁大了,没有走多久就眼花缭乱,一头栽在地上,磕掉了一颗 

门牙。于是“孺子牛”的典故就出来了。“孺子牛”本来只用于表示父母对 

子女的过分溺爱,经鲁讯引用,“孺子牛”就变成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意思 

了。 



                         “走后门”一词的由来 



    此典故据说起源于北宋。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拚命 

排斥和贬谪元祐 (哲宗年号)旧吏,还规定其子女不得入仕和入京,甚至连 

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筵 

间演出了这样一幕: 

    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制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查出戒牒是元 

祐年间人,立即令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一问又是元祐年间 

出家的,立即剥下道袍复为百姓。总之,凡涉“元祐”的事,一概排斥。这 

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1000贯,皆为元祐钱文,该 

如何处置?”这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是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这尖刻的讽刺,据说宋徽宗也为之忍俊不禁。这便是“走后门”的来历。 



                         “翘辫子”一词的由来 



    我国江浙一带的方言中,把“翘辫子”喻为“死”。原来,清朝时,国 

人都留辫子。这辫子在人活着时是下垂的,而死后则要编结起来,置于头部 

上方,末端竖起;清朝时处决犯人,为行刑方便,在处刑之前用胶水把犯人 

辫子粘结成一根棍儿,干后直挺挺地上翘着。因此,“翘辫子”就成了“死” 

的同义词。砍下的脑袋常用辫子绑着,挂在城门口示众。这整个过程中辫子 

都是上翘的。因此,用“翘辫子”喻“死”。 



                         “二百五”一词的由来 



    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 

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用来标志一个人的性格呢?原来,牌九 

 (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 

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推牌九当中被称为“闭十”。“闭十”在牌九是 

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 


… Page 23…

 (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 

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男子汉”一词的由来 



    男子称“汉”,始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因汉朝将士作战勇猛,匈奴兵将 

汉兵为“汉儿”和“好汉”。 

    南北朝时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北齐文宣帝因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史, 

他固辞不就,便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 

     “好汉”,后来指男子中的“佳士”(司马光《资治通鉴》语)。如《新 

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唐武则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 

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 

宋元以后,“好汉”常被用来称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人,如《水浒 

传》中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构 

成“男子汉”一词。 



                         “敲竹杠”一词的由来 



    清朝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并发动各地禁止鸦片走私。 

但是,却有一伙不法的水运商人,将烟土藏在撑船用的竹杠内,偷着贩运。 

    当船行至一个关卡码头时,当地的检查官上船检查,东翻西找,却没有 

发现其中的秘密。这时一位师爷啄着长杆烟袋,走上船头,信手在竹杠上敲 

了几下烟灰,毫不在意地坐在竹杠上。不法商人心里有鬼,以为师爷看出了 

破碇,慌忙塞给他几两银子。从此,人们就把敲诈钱财之事喻为“敲竹杠”。 



                         “老先生”一词的由来 



     “老先生”这么一称呼,一般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尊称。这种称呼 

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中。到了明朝时,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 

尽管有的翰林官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 

司抚台的官员也统称之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了多种含义。 

它不只是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 



                       “好好先生”一词的由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脾气随和,处事谦恭,四面顺应,八 

方笑脸,甚至明知对方有错,也不肯轻易得罪,这种人常被称为“好好先生” 

或称“老好人”。 

     “好好先生一词的起源,据考来自三国时代的水镜先生。 

    在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向刘备推荐过诸 

葛亮的司马徽。据《谭概》一书记载,司马徽从来不议论别人的短处。同别 

人谈论,事情不论好歹,他总是随口答应说:“好”。 


… Page 24…

    有人向他问好,他也说:“好!” 

    有一次,有人向他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大好”! 

    他的妻子责怪他说:“别人推崇你的为人,因此才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你, 

你怎么听到别人的儿子不幸死去,也应声说 ‘好’呢?” 

    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番话,也大好!” 

    就这样,“好”来“好”去,众人尽知,便送他一个雅号——好好先生。 



                          “出尽八宝”的由来 



    出尽八宝是广州的一个口头俗语,意思是为解决问题而花费心机,想尽 

办法。何以称“出尽八宝”?溯其源,八宝是象征皇帝权力的8个玉石大印。 

唐太宗以前上至秦始皇,皇帝用印称“玺”,至武则天时,她决定“改玺为 

宝”。《新唐书·东服志》载:“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本应 

说“九玺”才对,但其中的传国玺因属于天帝赐予,故不准动用,所有实可 

动用的只有八玺,即武则天以后的“八宝”。“八宝”的具体名称和用途是: 

1。神玺,以镇中国;2。受命玺,以封禅礼神;3。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4。 

皇帝之玺,以劳王公;5。皇帝信玺,以召王公;6。天子之玺,以报四夷书; 

7。天子之玺,以劳四夷;8。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武则天后,“八宝” 

的称谓就固定下来。广州人根据“八宝”的功能,创造出“出尽八宝”这一 

俗语,让人想到把皇帝的“八宝”都用上了还未成功,实实在在是没有办法 

了。 



                          “知识分子”的由来 



    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雏形,按照传说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如黄帝命仓颉 

造字、命大挠作甲子、命容成作天球仪和历书,舜帝令禹治水、益开山泽等。 

这些在统治者身边记言记事、掌管图籍、制定法律的“史”以及从事文化教 

育、工程技术、制作器物的人,可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鼻祖。 

    周朝兴学校,选优秀之民入校深造,按不同的文化程度分为“俊士”、 

 “造士”和“进士”。从此,知识分子称为“士”。随着历史的发展,知识 

分子队伍越来越复杂,有文士、博士、儒生、秀才、举人、进士、贡生等数 

十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受西学影响,朦胧地把知识分子与知识阶层 

区别开来,如称知识分子为“学界分子”,称知识阶层为“知识界”等。直 

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党章上才正式用“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 

两词。 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明确规定知识 

分子是社会阶层,属于“脑力劳动者”。 



                          “十里洋场”的由来 



    1843年上海宣布开埠后,第一个在上海取得租地许可的是怡和洋行。不 

久,上海便出现了第一个外国租界——“英租界”。接着,美国以基督教圣 


… Page 25…

公会牧师布道为名,在虹口一带划定居留地;法国在上海县城的北门外,与 

英租界毗邻的地区作为居留地。如果把最初的英、法两个租界加起来,按其 

长度计算,大约正好是  10华里,故称“十里洋场”。 



                       “大千世界”一词的由来 



    大千世界常被用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大千世界”一词源于佛教用语, 

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 

界的名称。据《长阿含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世界,中央是须弥山, 

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个日月照耀着这 

块大地,同一个佛教化着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中 

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 

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就沿 

用至今。 



                       “半老徐娘”一词的由来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 

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 

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 

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 

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 

自重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贬义词用。 



                          “叶落归根”的由来 



    远在海外的中华赤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叶落归根 

之意始见于《荀子·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