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部分郡县前推至西汉、周秦,后延到北魏,其沿革都作了记述;特别是王莽 

改变地名的资料,甚为罕见。关于历代的沿革,虽然局限在注文中引用或申 

论的条文,但因作用重要而成为一种创新。在许多地名之下,还注有其它历 

史地理资料。如对秦、汉、魏等历朝的故都,裂变中各国的统治中心、发展 

的规模,著名建筑(如营阙、苑囿、官署、城市布局、街市规模、帝王陵墓 

等)等等,都尽力记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书还记载有部分水道开渠 

引水、疏通、漕运、沿线仓储,沿河的津渡桥梁等情况。使之更显得弥足珍 

贵。 

     总之,《水经注》一书内容宏博精审,汪洋恣肆。史书论:“道元好学, 

历览奇书”,故能对水流地域的山川、人物、掌故博引而备叙。近代以来对 

该书的评价是:指出百川的源流支脉,流向及流经地域,历述沿河地域的历 

史古迹等,文字优美。虽然该书也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总起来看,该 

书的影响很大,历代的评价都很高。明、清以来,校释、研究者几乎代不乏 

人,开创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郦学”。 

      (5)域外地理知识的增长和地中海文明及美洲大陆的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域外的了解 

很少。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汉代的政治、军事、宗教原因,主动加强了 

与域外诸国的交流,更多的人由陆路或海路到外国去,从而增长了有关域外 

的地理知识。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在中、日两国民间,广 


… Page 54…

  泛流传着秦始皇时期齐人率众前往日本的佳话。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齐人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采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东至日 

  本,在能野浦的新宫市附近上岸。他们披荆斩棘,筚路篮缕,开辟草莱,在 

  这里安家落户。如今在日本熊野山,尚有徐福的墓、碑存在。围绕这一传说, 

  中国和日本两国学者纷纷进行研究考证。中国考古学家证实,在江苏赣榆县 

  有一“徐阜村”,并从明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清乾隆年间的“宗谱”中 

  查证,“徐阜村”原名为“徐福村”。而《史记》记载,战国时赣榆属齐地, 

  秦时属琅琊郡。日本的第一部史书《日本书记》记载:“应神天皇十四年(约 

  公元2世纪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应神天皇二十年,又 

  有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率已之党类17县而来归焉。”日本人类 

  考古学也将公元前3世纪前后,从东亚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日本的居民称为 

   “秦汉归化人”。这些考证说明,中国在秦代已开始与域外进行交流了。到 

  了汉代,日本处于“国皆称王”的分裂状态,大小政权纷纷派遣使者与威振 

  四方的汉帝国建立联系。但是,真正增长域外地理知识的时期则在汉代。而 

   “地中海文明”的发现,应归功于公元前128年的地理学家张骞。”① 

       张骞(公元前175—前114年),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西汉通西域使者。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中亚、西亚的许多国 

  家。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以郎应募职,率甘父等百余人 

  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姆河中偏上游一带),拟约其夹击匈奴,以 

  阻止匈奴南进。出陇西后,至今河西走廊东端,被匈奴所俘,送至单于驻地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被扣10余年。后张骞得机脱走,西行大 

  宛(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经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抵达 

  大月氏。因大月氏不肯应约,滞留年余后,翻越葱岭 (今帕米尔)、绕南山 

   (今昆仑山脉)北麓东归,行至若羌一带再次被匈奴截捕,一年多后逃脱, 

  并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 

  元鼎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中郎将之职率300人, 

  取道河西走廊出使乌孙 (今伊犁河流域)。他又派遣副使通大宛、康居、大 

  夏、安息等西域诸国。元鼎二年(公元115年)由乌孙使臣伴送返回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亲身经历的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国家,如大宛、康 

  居、奄蔡、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支、身毒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兵力、 

  城镇、交通、河流、湖泊、气候、物产以及各国相对的位置和彼此间的距离 

  等情况,面陈汉武帝。并由史学家司马迁录于《史记·大宛列传》及《汉书·西 

  域传》中,成为中国最早记载中亚、西亚、南亚一些国家人文和经济地理的 

  地理学专著。 

       东汉时,班超(公元32—102年)父子和甘英 (生卒年代不详),又出 

  使西域,范晔则根据班勇的 《西域记》著成《后汉书·西域传》。这些著作 

  成为研究中亚、西南亚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国与 

  西方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 

  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也随之扩大。 

  因此“丝绸之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增长域外知识,发现“地中海文明” 

  的文明之路。 

       中国与东南亚、朝鲜、日本的海上交通在秦汉前就很发达。《汉书·地 



① 普雷斯顿·詹姆斯: 《地理学思想史》,第72 页。 


… Page 55…

理志》里载有从雷州半岛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三 

国时,东吴人朱应和康泰曾从海路访问过越南、柬埔寨等地。朱应写有《扶 

南异物志》,康泰著有《吴时外国传》,对域外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记载。秦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记述地理的著作已相当多。如《后汉书·东夷传》对 

日本地理情况作了介绍;《魏略·西戎传》载有非洲北部的尼罗河和亚历山 

大城。但流传下来的却相当少。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熟悉佛法经典的西域高僧不断东来,而 

中国名僧西行求法的也不乏其人。东晋高僧法显就是成就显赫的少数人之 

一,追记其全部历程的《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无疑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一篇空前艰险而又有重大发现的万里远游旅行记。 

     法显(公元335年—418至423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 

地理学家。东晋平阳武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卒于东晋义熙十四年(公 

元418年)至南北朝宋景平元年 (公元423年)之间,终年82岁,一说86 

岁。法显3岁出家,钻研佛学。因佛教在乱世中迅速发展,他感到经律多有 

误阙,立志赴天竺 (印度)求取真经。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时年 

65岁的法显与慧景、道整等10人结伴,自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敦煌以 

西的沙漠到焉夷 (今新疆焉耆附近),向南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逾葱 

岭,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并再返巴基斯坦,后又东达天竺(今印度) 

境,随后至东天竺,在摩竭堤国 (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 

居3年,学习梵书佛律,得《摩河僧祗律》、《方等》、《泥洹经》等经籍。 

后法显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犁帝 (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 

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换船北 

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于义熙九年 (公元413年)到达建 

康 (今南京)。公元414年,78岁高龄的法显,在建康主持翻译了梵文本佛 

经,同时撰写成西行游记—《历游天竺记传》,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 

显传》。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书中记述了中亚、南 

亚、南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疆域、山川、气候、居民、政治、经济、历 

史、宗教、风俗、城市、交通、文化、物产等多方面的情况。《法显传》言 

简意赅,内容极为丰富。就地理而言,它丰富了中国边疆及域外的知识,留 

下了中国与中亚、南亚各国古代交通及古代历史和地理现象的珍贵史料。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法显先于哥伦布千余年到达美洲的这一“石破天惊之 

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世界史上一个公认的定论。意大利人乃 

甚欧洲人,均以先辈的开拓精神引为骄傲,不下数百年之久。 

     中国学者连云山经过30年的研究、考证,于1992年,在中外学者参加 

的《环太平洋区域文明起源与传播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布:中国人法显先 

于哥伦布1080年到达美洲大陆! 

     法显去印度的艰难行程,在印度学习、考察及回国海上遭遇风暴的历险 

过程,均记载在他自己著述的《历游天竺记传》中。对于法显“慨经律舛缺, 

誓志寻求”的事迹,中国晋以后的历代正史都有记载。然而对法显横渡大洋, 

到达美洲一事,因历史的局限,前人概未论及和考证。史学界的传统观点是, 

法显由东天竺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 

耶婆提即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 

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 (公元413年)到达建康 (今南京)。 


… Page 56…

     中国学者连云山对法显船1580年前的航海记录进行了逐项考察分析,认 

为法显所乘之船离开狮子国回国的前15天,行驶在传统海道马六甲海峡上, 

可通过两岸岛屿辨别方向;从第16天始,“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 

明星宿而进”。即只能以天文定向;说明法显船只进入太平洋深海区域。且 

航行中“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鳖,水生怪异之属”, 

 “以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石锚)处。”这正是深海海浪达6级以上时产 

生的海洋物理发光现象;而大鲸、大鲨鱼、大海豚等海中动物则多见于深海 

之处。法显所记述的这些现象更加证明了他们已行驶在深海水域;法显所记 

 “若阴雨时,为逐风去”,“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这反 

映了太平洋季风由西吹来,向东而行的特征。 

     此外,连云山认为,法显从狮子国回国时,遇风东渡105天所到的那个 

叫“耶婆提”的国度,也不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学者萨缪·比尔所推测的“耶 

婆提”即为爪哇或加里曼丹,亦或苏门答腊。按当时中国的航海水平,距中 

国仅千余海里,其航行十多天即可到达爪哇或加里曼丹。因此,认定法显东 

渡105天,航程达1万海里的“耶婆提”就是加里曼丹或爪哇是不能自圆其 

说的,而按古船昼夜行百海里计,105天当行9,000至11,000海里,所至 

 “耶婆提”应是美洲西海岸;此外,连云山还认为法显船穿过传统海道马六 

甲海峡后,理应在新加坡转东北前往广州,没有必要绕道东南向的爪哇或加 

里曼丹,何况时值南太洋西南季风劲吹,风向也不允许;再则,法显所记“九 

十日许”只在一岛停靠,余则大海茫茫,与印尼的爪哇和加里曼丹一带有万 

余岛屿、菲律宾有7,000岛屿的地貌不符;另外连云山还以法显所记耶婆提 

 “其国外道” (即不信佛)与爪哇一带的佛教盛行也不符;而且,当时东南 

亚及印度、波斯湾一带从未有过叫“耶婆提”的国名或地名等;综此情由, 

连云山否定了“耶婆提”即爪哇国,以及法显船从苏门答腊或爪哇以南其它 

海峡的“绕道说”。 

     另据考证,法显所记“耶婆提”,与墨西哥的玛雅人当时的人文情况十 

分吻合,而且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古印第安地名,发音“耶尔婆尔”与“耶 

婆提”相似。特别重要的是,法显船只有从墨西哥下海西航,才能与直抵中 

国山东半岛崂山登岸的四项记录相吻合:即航行115日;航程万余海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