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头。”

    “晚宴,是真正的‘家宴’,总统夫人在座,斯坦顿坐陪。”

    “当晚,‘公爵伉俪’就宿在白宫的‘皇后套房’。”

    “回国之后,总统夫人、‘公爵夫人’二位,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也时不时的,互致礼物。”

    “怎么样?爵相,这位杨侧福晋,不能以寻常侧室目之吧?”

    曾国藩默然片刻,缓缓点头。

    “还有一层也很紧要——”赵烈文神色郑重,“轩军成军,是在上海,这一段,轩军的兵源,几乎都是江浙人;轩军的扩军,却是在美国,这一段,轩军的兵源,几乎全是华工——都是粤籍、闽籍的。”

    顿一顿,“这后一拨儿的,包括三个在美国成军的洋兵团——一个白人团、两个黑人团,可就只识杨侧福晋,不识扈侧福晋了!”

    曾国藩抬起头来,目光投向窗外。

    现在也是“孟春季节”。

    过来好一会儿,他开口了,声音平静:“惠甫,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顿了顿,“‘团结就是力量’——轩邸不遗余力,号召中国上下‘团结’,这个道理,希望将来关氏子弟自个儿不会不懂吧!”

    *

第二三三章 造王者() 
“这个道理,”赵烈文慢吞吞的说道,“不仅‘里头’得懂,‘外头’也得懂才行啊!”

    “‘里头’、‘外头’?”

    “爵相,”赵烈文说道,“前头我提过一嘴,‘曹琢如籍隶江阴,许星叔籍隶杭州,而杨侧福晋是江阴人,扈侧福晋是杭州人,可是挺巧的’——是吧?”

    之前,赵烈文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曾国藩并没有怎么在意,现在不同了!——仔细一想,排名在前的两位汉军机的籍贯,同辅政王两位侧福晋的籍贯,居然分别“对应”——不得不说,还真是“巧”!

    “里头”,自然是指关氏子弟;曹毓瑛、许庚身以及那位“脑门上写了个‘扈’字”的,等等,就是“外头”了吧?

    三大汉军机之中,还有一个郭筠仙,湘籍——

    又如何呢?

    曾国藩突然一阵心烦意乱,右手食指神经质的在案几上轻轻敲了两下。

    爵相的神态动作,自然都在赵烈文眼里,不过,他可不会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就算——”赵烈文依旧慢吞吞的,“曹琢如同杨侧福晋、许星叔和扈侧福晋,私底下,并没有任何交集,可是,还是那句话——形势比人强!到了时候,别人会替你‘归类’,你自个儿呢,也会不由自主的自个儿替自个儿‘归类’,真想置身事外,乃至超然物外——嘿嘿,哪儿有那么容易的事儿啊?”

    这一层,赵烈文确实“见得深”。

    曾国藩默然不语。

    “别说‘外头’的难以置身事外,”赵烈文笑了笑,“到时候,就是外国的,也未必不过来凑热闹呢!”

    微微一顿,“我想,到时候,咱们那两个盟友——美利坚、普鲁士,大约都会跃跃欲试的!”

    曾国藩缓缓透出一口气来,“美利坚、普鲁士?”

    “是!”赵烈文说道,“照我看,美利坚其实已经在下功夫了!——不然的话,总统夫人那儿,怎么隔三差五的,不是写信,就是透过领事馆,往清雅街送礼呢?”

    曾国藩目光一跳。

    过了片刻,微微颔首,“也是,既有过这样子的一段渊源,美国人当然乐见将来执掌大权的,是‘杨出’——”

    顿了顿,“可是,普鲁士?——他们没有什么可着力之处啊?”

    “怎么没有?”赵烈文说道,“米姨太太可是普鲁士裔!‘米出’的天晟,可是不折不扣的长子呢!”

    曾国藩愕然——普鲁士裔?

    还有这一茬儿?

    “若‘米出’的得意——姑且不论怎么个‘得意’法儿,”赵烈文说道,“普鲁士不必说了,就是美利坚,也一定乐见其成的——米姨太太虽是普裔,却是美籍,这位天晟,可说是一半儿中国人,一半儿美国人了!”

    曾国藩那种心烦意乱的感觉,更强烈了,滞了一滞,说道:“这两个孩子——天晟一个,另一个女孩儿,叫什么来着?”

    “大名一个‘昕’字——是长女,也是老大——轩邸的第一个孩子。”

    “是了!”曾国藩皱着眉头,“昕、天晟,这两个孩子,连同他们两个的娘,得赶紧接回国内!——一直搁在外头,算怎么回事儿?时候长了,真就变成洋人了!也不晓得轩邸是怎么想的?”

    “我看,”赵烈文含笑说道,“他根本就没怎么想!老婆太多了嘛!老婆之外,还另有——嗯,这个,手忙脚乱的,哪儿顾的过来呢?”

    “老婆之外”云云,自然是指辅政王和圣母皇太后的“绯闻”,不过,这一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赵、曾独对,也不能明说的。

    “目下的几头家,”赵烈文继续说道,“大约就已叫轩邸有些顾此失彼了!不然,小苏州胡同那边儿,也不能有那些闲话传出来!如果再摆多两位洋姨太太在身边儿,嘿嘿,还不晓得怎么个热闹法儿呢!”

    顿了顿,“所以,别说美国这两位还没什么正经名分,就是上海的两位,正正经经的侧福晋,不也一样?——一直呆在上海,没往北京搬?”

    “唉!”曾国藩皱着眉,叹了口气,“还真是——麻烦!”

    顿了顿,“不过,惠甫,我听你的口气,怎么有些幸灾乐祸似的?”

    赵烈文一愕,随即哈哈大笑,“还真是!抱歉了!这个唉,别的事情也罢了,这种事情,我这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不能不有些幸灾乐祸啊!”

    曾国藩无可奈何的一笑,“可是,不能真‘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啊!轩邸的家事,不是他一家之事啊!”

    赵烈文隐去笑容,“爵相说的是!我不过说笑罢了——”

    微微一顿,“爵相‘轩邸的家事,不是他一家之事’之说——实在真知灼见!‘天子无私事’,轩邸是皇夫,是辅政王,他的家事,亦不能以私事目之!这就是我前头说的,‘此家务非彼家务’!到时候了,形势比人强,国家重臣,恐怕不能不有所为啊!曹琢如、许星叔、左季高如是,爵相,咱们——亦如是啊!”

    打住。

    关于辅政王的“家务”,赵烈文来来回回说了这么一大篇儿,说到底,还是为了提醒曾国藩,要提前有所因应,至于左扈右杨,还是左杨右扈,那得曾国藩自己先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意向,然后,他才好进一步献议。

    曾国藩不是“功名底子”,赵烈文本人,对银钱名位,亦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他是那种自认身负屠龙之术的人,最理想的人生轨迹,就是辅佐贤者得成事业,然后,飘然名山,载酒看花,结庐著书。

    因此,不同于曾国藩,赵烈文对于介入上位者的“家务”,并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心理障碍。

    曾国藩不说话。

    赵烈文决定再把话说的透一些。

    “扈、杨之间,”赵烈文说道,“其实是一个旗鼓相当的局面——”

    顿了顿,“扈侧福晋同轩军诸将,固然有‘共患难于微时’的情分,不过,这一层,杨侧福晋亦约略仿佛——”

    “杨侧福晋是以‘勤务兵’的身份,随侍轩邸赴美的,认真说起来,她同轩军诸将,是一个‘袍泽’的关系,由西而南,由南而东,几千里征战,一直紧随轩邸,不避弹矢,身浴血火,说是‘出生入死’,亦不过分,这一层,扈侧福晋就比不了了。”

    “杨侧福晋的劣势,在于‘资历’——较扈侧福晋浅了一些。”

    又过了好一会儿,曾国藩终于缓缓的、却是坚定的摇了摇头。

    赵烈文颇为失望,“爵相”

    曾国藩轻轻摆了摆手,“惠甫,你听我说。”

    赵烈文不说话了。

    “你的意思,我都明白,”曾国藩说道,“你说的‘轩邸的家事,不能以私事目之’、‘此家务非彼家务’、‘形势比人强’、‘国家重臣,不能不有所为’——都对!”

    都对?

    那您摇什么头呢?

    “‘不能不有所为’,固然不错,可是,得看怎么个‘为’法儿!”

    “前明之败亡,败在党同伐异,亡在手足参商!——隆武、鲁监国之对峙纷争,永历、绍武之你死我活,殷鉴未远!怎么?难道‘团结就是力量’言犹在耳,就要打什么‘扈党’、‘杨党’的主意不成?”

    赵烈文心头一震,背上的冷汗,一下子就冒出来了,说出来的话,也有点儿期期艾艾了:

    “爵相,我,我不是这个意思”

    “惠甫,”曾国藩温言说道,“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好意,是为我好!”

    顿了顿,语气更加诚挚了,“你我生死相托,我的话,就算重一点,想来你也不会介意——”

    赵烈文透一口气,“是!”

    “谁也不能保证,”曾国藩说道,“将来,‘扈出’、‘杨出’之间,一定无所纷争——这一层,我是承认的;可是,作为国家大臣,在扈、杨之间,断不能有所轩轾!我不是说‘不有所为’,我是说——”

    顿了顿,“嗯,这么说吧——拿曹、许、郭三位大军机来说,万一——我是说万一——万一‘扈出’、‘杨出’有所参商,曹、许二位,囿于籍贯的尴尬,身处嫌疑之地,不论说什么、怎么说,似乎都不大对,那么,彼时,第三位大军机——郭筠仙,该做些什么呢?”

    自问:“左扈右杨,左杨右扈?”

    自答:“都不对!郭筠仙的籍贯,既然可以超然于扈、杨之争,那么,他就应该以公、以平,调和鼎鼐——这才是宰相该做的事情!”

    郭筠仙的籍贯——

    赵烈文突然就醒悟过来了!

    郭嵩焘——湖南人呀!

    事实上,郭嵩焘和曾国藩,并不是一码事儿;郭嵩焘这个湖南人,目下代表的,也不是“湘系”的利益,曾国藩这番话,是拿郭嵩焘说事儿,婉转指出——

    在关氏的“统嗣”一事上,“湘系”或者说“曾系”的立场,开始的时候,必须保持中立,这样,将来若真有扈、杨相持不下的一天,“曾系”这颗砝码,就足以改变天平的平衡,成为——

    “造王者”。

    如果一早就“站队”,甚至像左宗棠那样,脑门儿上涂一个“扈”字,那么,在“统嗣”以及相关的问题上,不论说什么、怎么说,都脱不了“左扈右杨”或“左杨右扈”的嫌疑,在辅政王那里,分量便大打折扣了。

    这才叫老谋深算!

    而且,冠冕堂皇!

    一时之间,赵烈文对曾国藩佩服的五体投地,大声说道:“是!爵相老成谋国,‘以公以平、调和鼎鼐’八字,学生以为圭臬,凛遵不渝!”

    *

请假一天,下周之内,双更还账,谢谢!() 


再请假一天,抱歉。() 


第二三四章 颜色已变,大戏开锣() 
一出门,冷风袭来,睿亲王不由微微打了个哆嗦,心里嘀咕着,原先以为,今年春天地气暖,不会有“倒春寒”,结果呢,今年的“倒春寒”,来的比去年晚,却比去年的更猛一些!

    抬头看天——早上上值出门的时候,天上还有太阳,现在,铅云四垂,眼见是要变天儿了。

    睿王的“上值”,不论宗人府,还是宗室银行,都无需点卯,高兴就“上值”,不高兴就在家里呆着,不过,他年纪虽大,精神头儿却好,宗人府也罢了,宗室银行这份新差使,正是在兴头上的时候,虽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要他处理——那都是“总办”是事情——他还是几乎隔天就来“上值”一次,哪怕仅仅是背着手,东屋、西屋的打几个转儿,心里头也是觉得很爽的。

    回到了石大人胡同的睿亲王府,一下轿,已经在轿旁候着的管家,先请了安,然后说道:“王爷,九王爷、九福晋过来了。”

    睿王一怔。

    “九王爷”就是孚郡王,睿王和孚王两个,年纪相差太大,平日里没有多少来往,孚王这不过来则已,一过来就是夫妻俩一块儿过来,什么大事儿啊?

    “孚郡王和福晋?”睿王问道,“什么时候过来的?现在哪儿呢?”

    “回王爷,”管家说道,“两刻钟前吧!我请了九王爷在书房坐着;九福晋现在咱们福晋那儿唠嗑儿呢。”

    普通的客人等候睿王,一般都是在花厅;可是,孚王身份不同,既是皇子,又比睿王长着一辈儿,花厅就不合适了。

    睿王点了点头,对管家的安排表示首肯,“嗯,说了为了什么事儿了吗?”

    “似乎是为了后天生日的事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