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战将临,不能动摇军心啊!

    但是,作为穿越者,关卓凡对自己“直辖”的“日本事务”的敏感,超过本时空任何一个国人,而日本只有长崎通了海外的电报,其国内信息的传递有一定的滞后性——关卓凡几乎可以肯定,目下的日本,已经开始乱了!

    这一乱,必是一场大乱!

    其中,萨摩藩庇护的倒幕“志士”,“纷纷逸出”,绝不是巧合,也绝不是听到了明如上人“倒幕”的号召后,才行动起来的——因为动作不可能那么快。

    江户的事情一出来,徐四霖就派快船驶向长崎,倒幕“志士”动作再快,也不可能快的过徐四霖——赵慕云拍发电报的时候,倒幕“志士”们可是已经“逸出”了!

    就是说,倒幕派和本愿寺,一定早有勾连,计划好了,同时“举事”,相互呼应!

    好,先不说倒幕派,先说这个本愿寺——

    他娘的!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回,出来捣大乱的,居然是一群和尚!

    意外归意外,但略一深想,其实也不奇怪。

    “一向宗”玩儿“一向一揆”是有瘾的,整个战国时代,“一向宗”没完没了的“一揆”,他们最出名的一件事迹,是同织田信长打冤家,不过,最牛逼的一件事迹,却是赶跑了加贺国的大名,建立了一个“法国”——“佛法”之“法”,非“法兰西”之“法”——而这个“法国”,并非昙花一现——整整存续了一百年之久呢!

    “一向宗”只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消停,一到乱世、末世,就来劲儿,而现在,不正是日本的乱世、末世吗?

    所不解者,本愿寺同德川幕府的关系,似乎一向是挺好的,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呢?

    再一想,两者的关系,未必就能说“一向挺好”。

    德川幕府同东本愿寺的关系确实是好,同西本愿寺的关系,可就未必有多好了——东本愿寺就是在德川家康的支持下,同西本愿寺分的家,对此,西本愿寺能高兴?

    之前的“好”,不过虚与委蛇罢了!

    事实上,大寺同大名,天生互为竞争者,必要的时候,二者可以相互合作,但真要他们穿同一条裤子,可就难了。

    对于教门,大名利用则有之,但没有真正喜欢的,原因呢,也并不复杂: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有的为寺院本身拥有,有的为信众“投献”,但不论哪种情况,都免租免役——这就很讨厌了。

    不交租,不服役,你叫俺们大名吃什么?

    “一向宗”则更加讨厌。

    “一向宗”的教义极其简单,只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便算“修行”了,又不禁娶妻生子,入教毫无门槛,因此,下层人民信奉者极众,而信奉就要施舍,普通老百姓兜里能有几个钱?给了法主,就给不了大名,可是,“难道大名比佛祖更重要吗?!”

    想不想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啊?想不想下辈子过好日子啊?

    呃……

    唉,还是佛祖重要啊!

    在大名们看来,自己领国内的“一向宗”,简直就是直接从自己荷包里挖钱的小偷、强盗啊!

    可是,对同“一向宗”相关的抗租进行镇压,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可能激起“一向一揆”。

    “一向一揆”起来了,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本愿寺以“布法”的名义进行煽动,信众们不交租自不待言,非信众也在不交租的诱惑下也加入抗租大军,随着“一揆”声势的增加,一门、家臣、国人、地侍也可能因为“独立”、“下克上”、“增加知行”等原因裹入其中;附近的大名,则打着“剿灭一揆”的幌子过来趁火打劫,侵占土地,甚至,直接灭国。

    如果“一向一揆”持续数年,别的不说,单说这一直收不到租子,这个日子,就没法子过了呀!

    因此,真正有远见、有实力的大名,一向对“一向宗”采取压制、乃至禁绝的措施,

    越前朝仓氏、相模后北条氏、越后长尾氏,都曾经这样干过。

    事实上,即便扶立了“大谷本愿寺派”的德川家康,也曾经镇压过三河的“一向一揆”,并禁绝“一向宗”,直到二十年后,才予以解禁。

    德川幕府算是日本最大的大名,本愿寺呢,则算是日本最大的教门,他们两家,本质上,针尖对麦芒,时机到了,或者自以为时机到了,再加上有人在一旁煽风点火,本愿寺跳出来怼德川幕府,并不算太过出奇!

    *

第三一二章 火山爆发() 
    事实上,同本愿寺关系真正好的,是被幕府架空了的皇室。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天皇被这个幕府、那个大名,倒腾来、倒腾去,长年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之中,本愿寺看出便宜,主动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香火钱,向天皇“进贡”这笔钱,数目或许不是很大,但对于穷嗖嗖的天皇来说,已算得上雪中送炭了。

    于是,投桃报李,天皇锡赐本愿寺“御门迹”、门主“权僧正”这成为本愿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以及进一步开扩展势力的最重要的凭藉。

    另外,既然土地、人民都掌握在幕府、大名手里,天皇只是一个空架子,本愿寺和皇室之间,便不存在任何前述大寺、大名之间的那种利益冲突,彼此只有需求而无冲突,本愿寺的“尊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门主同公卿之间的世代联姻,既是“尊王”之必然,同时,也反过来加强了本愿寺“尊王”的倾向,将本愿寺和皇室更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而“尊王”和“倒幕”,在这个时代的日本,是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

    靠……

    关卓凡重重的透了口气,心说,原时空的“倒幕”,本愿寺似乎并没怎么掺和呀,本时空,怎么就跳了出来,还扮演了那种“登高一呼”的“首义”角色呢?

    他娘的!

    他不能不再次提醒自己“埃姆斯密电”一计未售之时便已意识到了的一个重大变化因为自己的介入,时迄一八六八年,本时空较之原时空,已开始“面目全非”了。

    自己这个“历史投机者”的“储备”,已经不够用了!

    譬如,关卓凡虽然晓得本愿寺在日本的势力很大,可是,这个“大”,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无法确定,目下,这个“大”,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量级上?

    他关于本愿寺的“储备”,到德川幕府建立的时候,基本上就“断篇儿”了。

    如前所述,“一向宗”惯于在乱世、末世兴风作浪,国家一统、太平时节,大体上就消停了;而“幕末”虽然也算“末世”,但拢共没乱上几年,便尘埃落定,开始明治维新了这大约是本愿寺在“倒幕”中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之一。

    非不为也,来不及也。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幕末”不同于日本历史上任何其他一个末世,新、旧的斗争、转化,前所未有,本愿寺自个儿大约也懵逼,搞不大清这个“末世”的状况,就有心再玩儿一次“一向一揆”,一时之间,也不晓得该如何措手?

    之后,明治政府大力扶持本土的神道教,打压舶来的佛教,本愿寺虽然顶着“御门迹”的衔头,一样在打压之列。

    不久,神道教便取佛教而代之为日本的主流宗教,本愿寺愈发没有多少声息了。

    德川幕府建立之后,关卓凡关于本愿寺的唯一有点儿价值的“储备”,是二战的时候,本愿寺同军国主义混到了一起,提倡“忠皇爱国”,宣传“护国”,并身体力行。

    譬如,对战殁者的家庭进行慰问和援助;对伤残士兵进行救护;向前线派遣随军僧,在战地传教、慰问士兵,并为阵亡者安葬和举行法会,等等。

    不过,那个时候,整个日本佛教,不论哪个派别,基本上都是这个德性,“一向宗”不过是表现的最积极的一拨罢了。

    这几年,关卓凡对日本的攻略和经营,颇费心力,也颇有成绩,然而,由始至终,从未想过要在宗教方面着力。

    唉,疏忽了!

    既对本愿寺的发难,出乎意料;又不真正掌握本愿寺的底细,于是,闻警之际,便有手足失措之感了。

    教训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教训归教训,这场乱子,若只是单纯的“一向一揆”,其实,并不足以令人真正“失措”。

    现在毕竟不是战国时代了,本愿寺呢,也毕竟是混“体制内”的,两百六十多年下来,如同幕府的暮气沉沉一样,现今的本愿寺,想来,也一定不比硬怼织田信长时的生龙活虎了,若只是本愿寺一家作乱,镇压下去,未必如何为难多半,德川庆喜自个儿就可以应付的来了。

    问题是

    唉!即便依据现有的有限的情报,裹进这场乱子里的,亦明显不止本愿寺一家啊!

    还有那一帮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维新志士”啊!

    不论本愿寺“一向一揆”的能力有没有退化、退化了多少,目下,日本遍地干柴,那个明如上人,点几个火头的能力,总是有的;待火烧起来了,“维新志士”顺风纵火,到时候,局面的麻烦,就倍于单纯的“一向一揆”了!

    关卓凡有些愤愤的:之前,老子也很有针对性的做了不少的事儿了,还是压不住这场乱子?

    掰掰手指头

    第一,本来,“第二次长州征伐”的兵费,幕府以日本海关税收,逐年向中、美摊还,老子大手一挥,今天的兵费,暂时不必幕府还了往后顺推一年!

    就是说,今年日本海关的洋税,中、美两国,暂且不分他的账了。

    为了这个,老子还欠了美国佬一个人情呢。

    第二,由“庆记”的“庆和会”领衔,“官督商办”,弄了一个“青黄小额放贷专案”,利息十分克己,低到不能再低,专门贷给农人和小手艺人,帮助他们渡过今年的青黄不接的关口

    哎,你们就算要“一揆”,也请往后推一年吧!

    据实操的情形看,这个“小额贷款专案”,效果似乎还不错,申请的人不算少,也很有些感恩戴德的声音出来

    既如此,这个“一揆”,怎么还是在今年就爆了出来?

    第三,帮幕府从越南进口了一批大米,又杀了十几个囤积居奇的米商,费了不少气力,总算将米价降了下来。

    当然,降是降了,不过,算不得什么“大降”,可是,好歹小民勉强能够喝口米粥了不是?

    大米是最紧要的民生物资,米价降了,其余紧要民生物资,如棉、茶者,也多多少少的降了一些。

    既然饿不死也冻不死了,也能喝的起一点子茶了还要闹?

    哼!

    第四,“庆记”除了领衔“小额贷款专案”,还开办了许多善堂、粥厂,恤老怜贫,施医舍药,据说,“颂声一片”啊!

    这个,对于化解社会的戾气,不是也该有些助益的吗?

    嗯,俺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还向日本加派了两个营的轩军。

    原先日本那儿,已经有了一个“特种合成营”,加上这两个营,日本的驻军,就超过一个团了,真乱了起来,拿这一个团去平乱,自然不够用,不过,多少能收一定的震慑的效用吧?叫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起事之前,三思后行!

    不晓得人家有没有“三思后行”?反正,乱子是起来了。

    这个“震慑”……力度不够?

    不,问题不在于震慑的力度够不够,也不在于自己做了多少事儿

    问题在于,“第二次长州征伐”之后,导致是次大乱的根本的、深层次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反而在不断的累积、加深,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了。

    事实上,自己也是晓得的,这些矛盾,迟早有再一次爆发的时候而且,力度可能比上一次更加的猛烈。

    自己做那些事情,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而只是努力推迟矛盾的爆发。

    事实上,自己根本就不想日本真正解决这些“根本的、深层次的矛盾”。

    因为,这些矛盾若解决了,日本也就脱胎换骨了!

    之后呢?

    到时候,不论当政者是谁哪怕还是德川庆喜,日本都会如原时空一般,掉头以中国为敌了吧!

    衰败的日本,才是好日本。

    可是,这个矛盾的爆发,犹如火山之喷发,这个“推迟”,犹如推迟火山之喷发纵有通天彻地之能,又岂得控制自如?

    唉!

    该来的,总是要来。

    *

第三一三章 萨摩狰狞() 
    本愿寺是个大麻烦,“维新志士”是更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