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5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顶天立地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兴旺!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轩字军旗高高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李鸿章背上生津,掌心冒汗,浑身微栗。

    *(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烈火烹油() 
关卓凡心情很好。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乾清宫觐见次日,代表团便发出一份“照会”,感谢中国政府的盛情款待;同时,约翰逊副总统以个人名义,给关卓凡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主题思想和“照会”是一样的。

    这两份文字随即被公之于众。

    同时“曝光”的,还有“访华代表团”随团记者给美国国内报纸写的一份“通稿”。

    这三份文字,虽然长短、语气、详略不一,但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除了努力渲染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之外,还极力揄扬中国的宫殿苑囿之美,通篇充满了“极其壮观”、“前所未见”、“真正的奇迹”一类字眼,反复赞叹“帝国文明”之“伟大”,一再声称,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

    这固然是关卓凡和美国人勾连好的“舆论宣传”,但美国人的嘉言懿语,也并非违心的谀辞。美利坚的土包子们,确实也没见过多少世面,和杜立德入觐的情形仿佛,紫禁城宫殿群的恢弘壮丽,令“访华代表团”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这几分“软文”,确实起到了烈火烹油的效果。

    上至两宫皇太后,下至市井小民,都难免得意:多久没听到洋人这么捧咱们了?

    支持放美国人进紫禁城、在“天子正衙”的乾清宫觐见的人,面对不以为然者,也更加理直气壮:客人来了,自然要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摆出来,穷家小户尚且如此,况乎天朝?不如此,何以“盛陈威仪”?随便找个偏僻地方见客,没的叫洋人看轻了咱们!

    北京城内,“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引起的热烈气氛,较之周馥在京之时,犹有过之,已接近“狂热”的程度。

    代表团的成员,发现自己几乎没有法子在北京城内自由活动,不是中国政府不许可,而是只要被认出是“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人,北京市民便会大量聚集,嬉笑围观,以致前后道路都水泄不通。

    美国代表团的人,若要出门,必得中国政府事先做好安排,派出足够人手,关防开道,方能成行。

    宣武门瞻云坊“外事宾馆”的关防,也不得不加强了。因为,胡同口外,从早到晚,一直聚集着一大群抻脖子看热闹的闲汉,入夜才会慢慢散去。

    茶馆、酒楼、戏园、赌场、妓窦、浴室,市井阛阓之间,第一个话头,一定是这个“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内务府堂郎中贵宝说过的“那个口沫横飞的劲儿”,“大婚”都已经比不了了。

    话说北京天子脚下,人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也并非没有见过洋人,但这支“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对北京人来说,却似乎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这是怎么回事呢?

    和别的洋人不一样,美利坚人是“盟友”,还是“血盟”——和红头发、绿眼睛的洋鬼子,第一次把关系拉得这么近,这个感觉,颇为奇妙。

    还有,这批美国人,是进过紫禁城的,和咱们的皇上和皇太后,可都是见过面儿了的。

    紫禁城、皇上、皇太后……从宫里出来后,再看这帮子美国人,不但愈加亲切,简直还有点儿晃眼——怎么金光闪闪的?

    除此之外呢?

    关卓凡发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真的是一个“群氓”的社会,对于文化水平低下、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民众,影响和控制他们的思想,把某件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叫民众为之欢欣雀跃,不算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前提是“上头”坚定如一,真正压制住朝臣中的异见,尤其是言路上的异见。

    不能以“虚己以听”的名义,左摇右摆。

    特别是某些事情,其实只是观念问题,并不直接伤害反对者的切身利益——这种时候,只要“上头”足够强硬,反对者迟早会偃旗息鼓。

    洋人进京、进宫,以万国公议的礼仪,觐见皇上和太后——就属于这种性质。

    对外来事物,由“脱敏”而“接受”,由“接受”而“欢迎”,在这种心态下,技术、制度、文明的引进、更替,才成为可能,才会事半功倍。

    嗯,势头很好啊。

    关卓凡还有一个收获,看似并不起眼,但其实意义重大:

    “访华代表团”给中国政府的文书,汉译的名字,正式采用了“照会”二字。

    “照会”在中文中,有以上凌下之意,朝廷对藩属行文,就多用“照会”一词。因此,道光二十年之前,朝廷行文洋夷,有时会用“照会”的字眼,但倒过来,却是“违制”,是绝对不予接受的,一定要洋人用“申呈”、“禀贴”等说头。

    道光二十年之后,洋人不肯再低声下气了,要求行文用词,“彼此平行”。这个皮,一扯就扯了二十多年。对此,朝廷一直含混推诿,中国和西洋诸国文书往来,其实弄成了各说各话的局面。

    美国请轩军“助剿”,驻华公使蒲安臣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的那份《请准华尔等募义勇赴美平乱贴》,就是一份“禀帖”。那一次,是美国有求于中国,在文书的格式、词句上,不能不屈己从人。

    这种字眼上的较劲,源于陈旧的“天朝”体制和观念,对正常的外事往来,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如果不改,中国就无法和“文明国家”展开真正的正常交往,近现代化神马的,也就不必提了。

    借“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东风,朝廷终于以明发上谕的形式,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对泰西各国行文,“彼此平行”,一律都用“照会”。

    外交文书,“彼此平行”,各用“照会”之说,其实在辛酉之后,便已既成事实——不然你的文书,人家根本不接。这道上谕,只是对于这个事实予以了官式的承认。不过,各国驻华公使馆,依然对此一致表示欢迎。

    “照会”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发出的“照会”,是这道上谕发布后,中国政府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照会”。

    *

    *

    门房来报:“英吉利国公使阿礼国爵士求见。”

    关卓凡接过帖子,见上面端端正正写着具名“教愚弟阿礼国顿首”——是汉字,还是毛笔写的。

    不由一笑:“他也学会这一套了。不晓得若讲起‘礼仪’,合不合他驻华公使的身份?”

    掏出怀表来看了看,刚交申初,点了点头,说道:“他倒是准时——请阿礼国爵士书房见面。”

    外国公使和中国官员谈公事,正常情况下,地点不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在顾问委员会,拜访私宅,是很少见的情形。

    这意味着,这一回,阿礼国要和关卓凡谈的事情,第一,十分紧要;第二,不宜入第三者之耳。

    *(未完待续。)

第六十五章 英美相争() 
关卓凡走进书房,阿礼国站了起来。

    这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个子,虽已年近花甲,但举止依然干练敏捷。他两腮留着浓密的连鬓胡,上唇和下巴却刮的溜光——这是这个时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须型”。

    阿礼国摘下圆顶礼帽,鞠了一躬。

    关卓凡的眼前,一个半秃的脑壳,晃了一晃。

    “亲王殿下,您好。”

    关卓凡心中嘀咕:你不如戴着帽子行礼,还好看一点。

    脸上堆出笑容:“阿礼国爵士,你好。”

    一个梳着条油亮漆黑的大辫子的妙龄侍女,走上前去,接过了阿礼国的帽子和大衣,退下来,低声问关卓凡:“王爷,不晓得阿爵士喝什么茶?绿茶还是红茶?”

    轩王府里,上得台面的侍女、仆人,都算是有见识的,洋人喝茶的习惯,已经是“门儿清”了。

    关卓凡一笑,说道:“啊,小蕊你提的好,我差点没想起这个茬来。”

    转向阿礼国:“爵士,你是喝红茶呢,还是喝绿茶?”

    阿礼国愣了一下,说道:“入乡随俗,我喝绿茶。”

    “好,”关卓凡说,“我这儿,正正有人送了几斤‘头茬’的明前龙井,品相好,都是一芽一叶,味道也着实不错。爵士,你来得巧,正好尝上一尝。”

    阿礼国在中国待了这几年,已经算是“中国通”了,龙井茶也是喝过的,也晓得其中的好处,但“明前”还是“明后”,并不大分得出来,这“头茬”的明前龙井,是肯定没有喝过的。

    他听了关卓凡的话,不由得心里痒痒的,眉花眼笑地说道:“好好,看来我有口福了。”

    那个叫“小蕊”的侍女去了。

    不久,便见她端着一个螺钿漆盘,袅袅娜娜地走了回来,身后跟着一个小丫头,手里提着一只紫砂水壶,壶嘴还冒着热气。

    阿礼国看时,漆盘上面,除了两样点心,还有一只镂雕精致的锡罐,和两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

    除此之外,并不见茶具,不由微微一愕。

    关卓凡笑道:“爵士,我请你换个新鲜喝茶的法子:将刚刚滚沸的玉泉山的泉水,注入玻璃杯中,八分满,然后取一撮茶叶,轻轻掷下。热气烘托,茶香上浮,中人欲醉!接着,可以看一芽一叶,在水中慢慢舒展,载沉载浮,玉体横陈,纤毫毕现,美不胜收!”

    听到“玉体横陈,纤毫毕现”一句,小蕊清秀白皙的面庞上,不自禁飞起了两朵红云,但她很快恢复常态,从小丫头手中接过紫砂水壶,注水入玻璃杯中,接着打开锡罐,用一只小小的木夹子,夹了一撮茶叶,轻轻掷入水中。

    然后,一手托着杯底,一手轻扶杯口,捧起玻璃杯,递到阿礼国面前。

    杯底极厚,虽然注了八分满的热水,却也并不烫手。

    十指纤纤,皓腕如玉,阿礼国不敢多看,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凑近了,果然茶香弥漫,微微吸气,不禁有醺醺然之意。

    不由就轻轻喝了声彩:“好茶!”

    小蕊抿嘴一笑,替王爷也斟好了茶,双手奉上。

    关卓凡接过来的时候,有意无意,在她腕底托了一托。肌肤相接,小蕊微微一颤,剪水双瞳,在关卓凡面上一绕,迅即垂下了眼皮。

    脸上的红云,又飞了起来。

    她将紫砂水壶安置妥当,福了一福,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此时,阿礼国那只玻璃杯中的芽叶,已经一片接一片舒展开来,透过杯壁看去,果然“载沉载浮,玉体横陈,纤毫毕现”。

    怪不得要用玻璃杯呢。

    咦,说到这儿,好像有哪里不大对劲?

    阿礼国是不会说中文的,关卓凡和阿礼国,一直是用英文对话的,那句“玉体横陈,纤毫毕现”,自然也是英文。

    呃,难道,这个小蕊……听得懂洋文?

    芽叶尽数浸入水中,阿礼国端起杯子,慢慢地抿了一口。

    他的脸上,浮现出惊喜和享受的神情,以致眉头都微微地皱了起来。

    “好香的茶!”阿礼国说,“不仅回甘悠长,而且,好像,好像,嘴唇抹上了……一层极薄极薄的油脂!”

    “货卖识家!”关卓凡哈哈一笑,“爵士,你是‘识家’!”

    “亲王殿下,”阿礼国说,“这么好的茶,不能只‘卖’给我一个人,应该想法子让全世界喜爱绿茶的人都能够买到它。”

    关卓凡一笑,心想:这不大可能。不说别的,这“头茬”明前龙井,产量奇低,是多么稀罕的物事?甭说全世界了,中国能喝到这种茶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

    不过……

    “我记得,“阿礼国说,“1851年——就是中国咸丰元年,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贵国商人徐荣村先生,寄‘湖丝’十二包参展,结果艺压群芳,拿了金、银大奖。女王陛下特颁赐‘翼飞洋人’执照,以资鼓励。贵国朝廷也很欣慰,诰授徐先生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郎中,真正是光耀门楣。”

    怎么从“明前龙井”一步跳到了这儿?

    顿了一顿,阿礼国继续说道:“我想,如果中国的龙井茶,参加了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十五年之后的今天,应该已经行销全世界了。”

    关卓凡心中暗笑:原来在这儿等着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