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8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何去何从() 
慈禧说自己“倦了”,并不是什么托词,她是真的精疲力尽了。

    剧烈的情绪波动,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情,过去的这五个钟头里,慈禧的情绪,一直处在大起大伏之中,尤其是那一段嚎啕痛哭,不论对于心理、还是对于生理,都是严重的“透支”。本已是勉力支持,乍觉夕阳沐体,神思恍惚,一口气突然就泄了下来。

    关卓凡出去了。

    不多时,玉儿进来了,一起进来的,还有李莲英。

    两个人都极勉强的维持着自己脸上的笑容。

    玉儿的样子,像一只受到了严重惊吓的小动物,脸上有无可掩饰的怔忪不定,笑容似乎只是她的一个“障身法儿”,好像有一点儿什么风吹草动,她就要扔掉自己的笑容,夺路而逃。

    这十个月来,北京发生的种种大变,她大致都已知道了。

    其受到的震撼,并不比慈禧小多少。

    李莲英呢,则是另外一种状况:主子面前,做奴才的,不可以木着脸;可是,眼下,是“迭遭大变”之期,绝不能再像去北京之前那样,堆出一脸的花儿来,要小心翼翼的,维持一种“适度”的表情。

    慈禧留意到,玉、李二人,手上都拎着一只皮箱,玉儿手上的小一些,李莲英手上的大一些。

    玉儿的另一只手,还夹着一本护书。

    这是什么?

    李莲英放下皮箱,跪了下来,磕头请安。

    慈禧看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嗯,回来啦?”

    “是,奴才……”

    李莲英低着头,似乎哽咽了一下,没有把话说下去,身子却俯的更低了。

    “在北京这两天……你都去了哪儿呀?”

    “回主子的话,”李莲英抬起了上身,但依然低着头,“奴才一直呆在朝内北小街轩亲王府……”

    微微一顿,“一步也没有出去过。”

    “哦……”

    我明白了。

    那就没有什么可问你的了。

    见慈禧无话,玉儿小心翼翼的说道:“主子,这两个箱子,是王爷交代下来的,他说,里面儿装的,是他从北京带过来的……脉案、折子……”

    哦,是这些……

    “王爷说,箱子里边儿的文件,一份一份,都编了号码,这本护书里面儿夹的,是目录……”

    慈禧心中,微微苦笑:好周到啊。

    “嗯,搁着吧。”

    玉儿将两个皮箱,归拢在一边儿,护书则放在了梳妆台上。

    然后,试探着说道:“主子,该传晚膳了……”

    “那就传吧。”

    慈禧的声音,透着倦意,但还算平静。

    站着的玉儿和跪着的李莲英,都暗暗的透了口气,他们生怕慈禧以“没有胃口”为名,直接撤了晚膳。

    那就难看了。

    轩亲王现在可还在行宫里头呢。

    玉儿正要退了出去,慈禧又说道:“起来吧,一块儿过去照料照料吧。”

    这句话,是对着李莲英说的。

    他不由怔了一怔。

    这是……没有问自己话的意思了。

    至少,暂时没有。

    “是。”

    李莲英又磕了一个头,站起身来。

    行宫另有“餐室”,但慈禧传膳,大多都在寝卧,今天也不例外。

    出乎玉儿和李莲英的意料,圣母皇太后的饭量,居然没有明显的下降。

    本来,他们两个都担心,圣母皇太后虽然如常传膳,但会浅尝辄止,略动动筷子,就吩咐撤下去的。

    事实上,慈禧确实是“没有胃口”,但她体气强壮,五个钟头的剧烈消耗,带来了明显的饥饿感,两种相互矛盾的感觉拉扯之下,她决定,还是要“努力加餐饭”。

    因为,她晓得,今儿个只不过开了个头儿,只不过替她把状况摆摆清楚,何去何从,是接下来的事儿,她得打醒十二分的精神,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因此,唉,不能不勉强自己,填饱肚子。

    不然,可就没有足够的精神头儿去打这场仗了!

    传过晚膳,净了手,漱了口,上了茶。

    虽然寝卧之内,没有第三个人,玉儿还是微微压低了声音,“主子,王爷在楠本先生那儿换过药后,又过来了这边儿一趟……”

    微微一顿,用手向旁边儿指了指,“……去了隔壁,待了好一会儿,才离开行宫呢!”

    慈禧心中一跳。

    隔壁,是小官和乳母的房间。

    心头热了一热,鼻子微微的酸了。

    怅然片刻,突然发觉,自己忘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小官还没起名字,大名、乳名都没有——

    自己忘了叫他替小官起名字了。

    明天,这个事儿,无论如何,不能再忘了。

    她点了点头,说道:“他回了小站军营?”

    “是。”玉儿说道,“奴婢跟王爷说,王爷现在受了伤,军营那边儿,只有几个勤务兵,一个个笨手笨脚的,一定照料不好王爷,今儿个,王爷就留在行宫过夜好了……”

    顿了一顿,“可是,王爷说……不合适。”

    不合适?

    慈禧微微苦笑。

    不合适。

    他不合适,我也不合适。

    心里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王爷说,”玉儿继续说道,“主子凤体疲倦,那些个脉案、折子,不必急着今儿晚上就御览,养好精神了,明儿个再看,也不迟。他说,后天上午,巳初二刻,再过来请训。”

    “后天?”

    “是。”

    “九点半钟……嗯,好。”

    抿了口茶,沉吟了一下,慈禧说道,“今儿个就不出去遛弯儿了,我歇一小会儿,半个时辰吧……戌初二刻,你请七福晋过来。”

    “是,奴婢晓得了。”

    本来,还有一件事情该请圣母皇太后的示下的:现在是“国丧”,行宫这边儿的人,要不要也换装“服丧”?

    传膳的时候,玉儿和李莲英两个,已经悄悄的商量过了,并达成了共识:该准备的,咱们在下头悄悄的准备,但是,这个事儿,圣母皇太后如果不提,咱们两个,就都装做没想起来,暂时也不要提了。

    *

    *

    一见慈禧的面儿,七福晋的眼圈儿就红了。

    行礼、赐座、上茶,玉儿和李莲英退出去的时候,七福晋的泪珠儿,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

    可是,慈禧不想再流眼泪了——下午的眼泪,已经流的够够的了!

    更加没有理由,反过来安慰这个笨妹妹——如果不是你太没有用,管不住老公,那个混球奕譞,也不至于咬上了我,终于闯下了塌天的祸事来!

    “方家园那边儿……都还好吗?”

    这是在问候亲人,可是,慈禧的语气,却是冷冰冰的。

    七福晋赶忙拭了拭眼睛,欠一欠身,说道:“回太后的话,都好!母亲虽然有些老寒腿儿,不过,能吃能睡,身子骨儿,硬朗着呢!”

    顿了顿,“照祥、桂祥两个,还是老样子,上一次……”

    “不说他们两个了。”

    慈禧打断了七福晋的话。

    七福晋微微一怔,滞了一滞,“是。”

    “关卓凡的伤……果然是奕譞派人做的么?”

    七福晋浑身一震,“刷”的一下,脸白了。

    她没有想到,一见面,姐姐就问了这个。

    嗫嚅了两下,七福晋用低的几乎听不清的声音说道:“回太后……是的。”

    “关卓凡说,”慈禧盯着七福晋,“他手上并没有实在的证据,那么,这个事儿,你怎么能够断定,就是老七干的?”

    “是……奕譞自己说的。”

    什么?

    慈禧愕然,“他自己说的?亲口对你说的?”

    “是。”

    不可思议。

    “怎么回事儿?他怎么能跟你……说这种事儿呢?”

    “回太后,”七福晋说道,“逸轩出事儿后,下头都在传,刺客是……奕譞派的。有一次,将旁边儿伺候的人都支出去了,我就问他,‘逸轩遇刺,是不是你做的?’”

    顿了一顿,“他说,‘是我做的怎么样?不是我做的又怎么样?’”

    慈禧的眉头皱起来了。

    “我吓了一大跳,说,‘真的是你做的?’他说,‘你爱说什么,就是什么!’”

    慈禧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哭了,说,‘你放着好好儿的日子不过,瞎折腾些什么呀?你这不是失心疯了么?亏我还在母后皇太后面前,拼了命地替你分辨,想不到……’”

    “你等等——”

    慈禧打断了七福晋的话。

    巧的很,当时,奕譞也是在这里打断了妻子的话头。

    “你问他‘逸轩遇刺、是不是你做的’之前,”慈禧说道,“你们两个,有没有吵架?是不是话赶话的就——”

    说到这儿,慈禧打住了,紧紧的盯着七福晋。

    七福晋虽然不算聪明,可也明白姐姐的意思,说道:“没有吵架啊!”

    微微一顿,“之前的几天,不晓得他在外头瞎折腾些什么,都不着家,有的时候,晚上就在海淀别墅那边儿过夜了,那一次,难得他在家里和我一起用晚膳——看得出来,他兴致很好。”

    又顿一顿,“吃饭的时候,我和他话都没说上两句,更加谈不上什么吵架了。”

    这——

    “你说下去吧。”

    “我不是说‘想不到’吗?”七福晋说,“他说,‘想不到?再过两天,还有你想不到的事儿呢!’说罢,掉头就出去了。”

    说到这儿,声音低了下去,“就是那天晚上出的事儿,老睿他们……”

    嗯,“查看家产”来了。

    这么说,关卓凡遇刺,真的是奕譞干的了!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魔匣已开,杀机初动() 
奕譞这个……混蛋!

    “再过两天,还有你想不到的事儿”,自然是说神机营“清君侧”之事。想来,彼时的奕譞,自觉布置已定,胜算在握,踌躇满志,一股子虚骄之气顶着,于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对于自己的作为,既不屑于否认,又忍不住炫耀——

    老七还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平素讲究“有里儿有面儿”,最爱显摆自己能干,最怕的是,人家脸上陪笑,嘴上逢迎,心里头却看不起他,觉得他没有本事。

    可是……混蛋!真正是混蛋!

    一切一切,都坏在了……关卓凡被刺杀一事上!

    一切一切,都坏在了奕譞这个混蛋身上!

    慈禧认为,嗣皇帝之择,对立双方,如果仅仅限于口舌之争,打笔墨官司,并且就事论事,争论局限在嗣皇帝之择本身,不及其余,关卓凡和慈安一方,是很难得遂所愿的。

    奕譞的嘴,固然比较笨,文字上头,下边儿也没有什么真正得力的人,但是,他是宣宗亲子、亲王衔郡王,对方能够拿出手的,却不过一个闲散宗室,这个份量,是没有法子比的。

    嗣皇帝选谁、不选谁,宝廷的意见,其实根本无足轻重。奕譞可就不同了!恭王“退归藩邸”之后,他就是近支中最紧要的人物了,嗣皇帝必择自近支,则嗣皇帝之择,怎么能够越过近支中最重要的亲贵?

    就是说,只要奕譞坐在那里不动,“任你千条计,我只老主意”,不论对方搬出什么道道来,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只管摇头就好了。甚至,根本就不必去做什么口舌之争,不必去打什么笔墨官司!

    荣安继统承嗣,其实不存在舆论上的支持,如果说有什么舆论,那一定是反对的舆论,不是支持的舆论——因为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出格了!没有谁的脑子,一时半会儿的,能够转的过弯儿来的!

    关卓凡做的,不是争取舆论的支持,而是要保证舆论的沉默。

    为什么“上头”一而再、再而三,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声称这是“爱新觉罗的家事”?

    原因就在这里了。

    至于“爱新觉罗家”——宗室,对关卓凡本人,虽然是支持的,但是,在荣安继位一事上,如无特别大的意外,是不会有什么人主动“劝进”的。

    外头的人,想不通女帝继位的道理,爱新觉罗家的人,一样想不通这个道理——姓爱新觉罗的支持荣安继位,实在是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没有几个人会乐意做这个出头椽子,爵位愈高,这种事情上头,愈是谨慎。

    所以,只要奕譞“我只老主意”,事情就一定僵在那里,荣安就一定做不成这个嗣皇帝。

    可是,“特别大的意外”,来了!

    第一个“特别大的意外”,是奕譞要求“仿小宗入继大宗嗣皇帝本生父例”,关卓凡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