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山寨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山寨英雄-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有什么事情,及时向我请示汇报!”李长庚喝着茶水连头都没抬,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岑春煊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北京的紫禁城里,当初与那位老佛爷对奏时的情景。小心地说了句“是!”便无声地退到厅外。

    梁启超虽然风云一时,但对于官场来说,他还接触不到国家权力的最顶层。对于其中凶险也未可知,岑春煊走的太快,他还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长庚自然没时间跟他磨闲工夫,淡淡地问道:“梁先生可还有事要说,茶已经凉了,我让下人给你在蓄些热水。”梁启超这时也有些抹不开面子,摇头道:“水就不必蓄了,老朽之人,头昏眼拙,精力也大不如前,这就告辞了,这个顾问之职怕也是要辜负委员长的一翻好意了。”

    李长庚放下茶碗淡淡地笑了笑说道:“如此也好,梁先生是作学问的人物,弄一身官职,平白连累了清明。到是不妨作些大学问,在家养儿怡孙一翻来得快活,听说梁先生有一子名思成,是清华有名的学子,到是不妨好好培养一翻,听说他是学建筑学的,这个学问好啊,现在咱们泱泱中华,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实干人才。”

    梁启超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李长庚的府坻,刚出门口就被等着他的岑春煊拉上马车,上车后梁启超刚要说话就被岑春煊气急败坏地岑春煊打断道:“卓如糊涂啊!”

    梁启超有些措不着头脑地说道:“梁某如何糊涂,云阶一一道来?”

    “你——,我猜得不错的话,你是没领这个顾问委员的官衔?”

    “嗯——,梁某年事已高,对于什么顾问不顾问的也没什么兴趣,今天来无非是想见见这个李长庚到是成长是何样的人物,当初他还想随蔡松坡拜在老夫门下,哼哼当初老夫见他一身商贾气息,浮华于表,腹黑于里,人品狂傲,但没有搭理于他。不成想此人与袁容庵臭味相投,几年时光竞然成了气候。今日如此轻贱老夫,定不与他干休。”

    岑春煊听梁启超说完,吐他一脸浓痰的心思都有,这人也太无耻了,人家给你官做你闲小,反过头来就骂人家,也不想想刚才当着人家的面自己有多么不要脸。行这就让他好好后后悔,害害怕。岑春煊摇着头说道:“你啊——卓如,枉你精明一世,这个顾问委员会有多大权利你都不知道,就莽撞拒绝。这个顾问委员会是李长庚治国的专门智囊团,或者说是几大派系的平衡机构。现在这个顾问委员会委员也不过才三个人,分别是直系的袁大化、皖系的张树楠、奉系的马龙潭。有了这个顾问委员的身份,不但代表一系首领,更是有福泽子孙稳定派系斗争的意味在里面。”

    梁启超听完肠子就悔青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不太起眼的顾问委员会竞然有这么多说道。难怪最后李长庚提到我儿思诚,什么建筑,什么人才,这是告诉自已儿子以后不要在接触政治了。嘴上却硬气道:“老夫岂能给李长庚这等小人卖命,哼——我这就发表文章。揭穿他这野心家的真正面目。国内没人治得了他,我就找日本人收拾他!”

    梁启超的无忌言语可把岑春煊吓出了一身白毛汗。可不能让这老家伙胡来,把自己连累了可是要跟着掉脑袋地,先得吓一吓他。稳住这老东西,等自己回到广西,定不在于这老家伙来往,死道友不死贫道就好。岑春煊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卓如兄果然好胆气,只是有些太想当然了,现在那家报纸敢发表梁老这样的文章,你真当宣传部那些人是摆设不成,你还没回国之前,全国查禁了多少家报社,杀了多少人。你是真没有感受到。就连几年前说过李长庚坏话的那些人。现在你还能看到一个。跟你说这些人罪轻的是在煤窑里作苦工。罪大的就是关在大牢里等死!咱们之前炮制的那些文章是吹捧国民代表大会,吹捧李长庚,那家报社都乐于发表!咱们这次来见他的目地不就是想让他松一松因言罪人吗?”

    “我梁某人就不信他能只手遮天。老夫在日本大有关系,国内不能发,我就到国外发去,我就不信天底下没有治得了他的人!”

    “即然如些岑某也就不和任公多说了,只是提醒你一下,日本裕仁皇太子就在西安,是李长庚府上的常客,还有李长庚在国外的人脉不是你能想像的。梁先生在自比一下毒士杨士琦如何。杨士琦死的惨啊,死得丢人啊,死在自家儿子与他偷情的小妾手里。可你不觉得杨士琦死的太巧合了吗?他怎么就那个时候到家。他儿子与小妾偷情,难道不知道安排个心腹下人放个哨,即便没人放哨,难道杨士琦家里那么多下人见老爷回来就没一个出声的。杨士琦一死,李长庚就将他那一系人,全部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在想想,交通系的曹汝霖现在还关在廉政公署的大狱里,交通一系强不强,灰飞烟灭不过一夜之事。”

    梁启超听了岑春煊的话,也没了刚才的骨气,越想越是害怕,特别是杨士琦的下场,实在太让人心颤了,真毒啊!不但铁案如山,还弄得名声扫地。哎!自己刚刚若真是接下顾问委员的位子该有多好。“云阶贤弟,刚刚老朽孟浪了,咱们还是从长计议才是。”

    从长计议——这老东西想得到美,难怪一辈子成不了事不说,谁和他合作谁死的快,戊戌六君子是这样,蔡锷也是这样,岑某人可没胆子跟你混在一起找死。岑春煊点点头说道:“是该从长计议,明天春煊就要去广西赴任去了,这长安可就只有卓如兄一人独木啦,诸事还是要以稳妥为要!”

    梁启超又怎么能听不出岑春煊话中推托疏远之意,一时心灰也没了谈话的兴趣,在加上错失顾问委员的身份,不免有些自怜起来,默默不语到了他新安的家宅前下车时回头对岑春煊说了句:“梁某这一生,事事无成,从此也在不问世事了!”

    岑春煊点了下头,“卓如兄若能安下心来做下国学的学问,将来说不定会另有一翻起色!委员长很早不就对卓如兄说过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个思想吗?春煊看来委员长不管执政思想怎么转变,都没离开这个中心。”

    岑春煊的话似乎又给梁启超点亮了一盏明灯。国学正是他之所长,而且他又算精通那么点西学,以前鼓吹西学,贬低中学。如今在来个乾坤颠倒却也不难!

    梁启超这个态度的转变,却是转对了李长庚的心思,如今民国再起,又打赢自鸦片战争之后第一场对白人的战争,除了民国这个名字没变之外,官僚体系、军队体系、财政体系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民国刚开始有了焕然一新的局面,正需要从文明上从新找回一丝自信,国学可以说是这种民族自信的根基所在。

    李长庚这段时间也一直在思考国学的定义问题,国学一词是随着西学东渐而出现的,国学实际上是一种狭隘而不自信的自我否定,天朝上国何需“国学”这两个字来标榜自己。从前儒家说自己是儒家还需要标榜上天朝上国四个字不成,这到不是因为儒家学说有多好,而是因为那时候中国很强,儒家的信徒们能把中国治理的很强,自然就是好的学说,好的思想。以至于中国周围的国家大臣们,也跟着学习儒家思想以些证明自己是会向中国的大臣们一样,把国家治理强盛。

    久而久之,当这种思想成为传承成为习惯后,也就成了这个国家选拨官员的一个硬指标,形成了一个涵盖了大半个亚洲的泛中华文明思想圈。儒学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更何况中国不光有儒家,还有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

    想通心思的李长庚拿笔写道: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最后李长庚大笔一挥在宣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百齐放,百家争呜!”

第一六九章 华夏文明的复兴() 
李长庚用百家争呜百齐放这八八个字为标题,写下了关于复兴中华文明的一篇文章,第二天这篇文章就发表在复兴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上。

    百家争呜百齐这篇文章在民国文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清未民初正是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的时候,但也有很多大学问家在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是否真的一无事处?答案是否定的,中华文华有着系统深厚的根基,只是这种声音随着洋务派的兴起,而被主流政治所压制。李长庚打倒了最倡导西学了交通系,使得这些拥护国学的学者一下翻了身。特别是李长庚在复兴中华文明开篇时写的那段话,直接给国学赋予了肯定积极的政治意义。

    李长庚向来是不出手则矣,出手必是一套组合拳,他在等到自己这篇文章的反响后,立刻给唐代大家韩愈作的幽兰操重新普了一道曲,也就是后世孔子那部电影里王菲唱的那首主题曲。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李长庚之所以没有用王菲唱的歌词,而是用韩愈的词来唱,其中大有深意,当然这种深意很快就被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以及国学者们所领悟,李长庚这是要在把韩文公立起来啊!

    韩愈其人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李长庚先从一篇小曲入手,接着便是将韩文公的四篇杂说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纳入到小学课本里。同时纳入课本的还有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一些诗。韩愈是唐宋八大家的源起者。可以说宋代其余几位大家都是受了韩愈的影响。李长庚这时把韩愈捧出来,最兴奋的还是儒家学者。

    你看委员长说百家争呜百齐放,到头来还得先把我们儒家的韩文公立出来。程朱理学跟韩文公比起来屁都不算。新儒学一下找到了立足点而兴奋不已。正在家里闭门研究国学的梁启超看了李长庚一翻风雷手段后,仰天长叹!

    韩愈不但是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改革家,更是一位谏诤忠臣,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以单字“文”为谥号的大臣,在中国历史上以文字谥号的也只有五位。

    由些可见李长李长庚这次出手的组合拳,第一个重拳已经打出。韩文公一立,谁还敢在提程朱理学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东西。儒家有了新机遇,一篇篇华彩文章开始在报纸上冒头,虽然内容空乏,但已经有了方向。特别是那些坐火车去看西伯利亚那片广阔疆土的学者们的诗风。经受了大自然宽广辽阔的影响,开始打破明清以来文化思想上的枷锁,变得豪迈狂放而又富有想象起来。

    诗词这种很难从哲学上解释清楚的东西,突然玄之又玄地发力,或许诗词本身就是哲学的一部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强大的感觉,这有点像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变化,不是因为有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一些大师。而是那种从上层社会到底层平民突然间的一种精神上升。

    首先是文人们的思想开始产生变化,文人尚武之风开始兴起,文人们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以佩剑带枪为荣,一时间中国的手枪销售市场火暴异常,各种雕手枪、镀银、镀金等高端手枪开始走俏。更有意思的是汉服在袁世凯称帝时昙一现后,就被文人们贬低得一无事处,这时人们又悄悄地穿了起来。

    日本朝日新闻的评论中酸酸的说道,中国在全世界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一夜间变回了曾经的天朝帝国。

    中国的这种变化也开始在官场上出现,一位武汉的官员穿着一身汉服与一位英国领事见面,那位领事分不清汉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