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山寨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山寨英雄-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长庚去黑龙江,到现在还没拿出一个像样的主意。

    李长庚看出杨士琦急于表现自己,但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极大的打击了他的自信,还没走出失败的阴影,便说道:“杏诚,大总统身边有许多可用之人才,如今这等形式,怕也是日子不好过,不妨联络一下,看有谁愿意去我黑龙江谋取一翻,虽说我李长庚现在的庙小,但要做的事情可不少。又值用人之际,不比留在北京混吃等死强!”

    杨士琦听完眼睛一亮,自己想差了,李长庚毕竟现在只是管着一省的实力,根本不虚要算计别人,自己却是想多了,他现在缺的是心腹,缺的是各方面人才。这么说的话自己到是有一件别人都收不下的超级礼物,那就是就是——轮船招商局!

    我杨杏诚可是轮船招商局的董事长,在招商局里可有绝对的话语权,轮船招商局可不只是一个船运公司,招商局有自己的邮电公司,有自己的保险公司,在日本有自己的码头,占着开平矿务局的大股份,有自己的招商银行,有自己的南洋公学也就是后来的**。也就是说北洋除了军队,真正的精华还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李长庚可是个大财主,明白了,这才是天作之合。

    当李长庚听说杨士琦掌握着轮船招商局的时候人都懵了,如果说一般人后世人真不知道轮船招商局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做为一个官二代,对招商局的大名那真是膜拜般的存在。说招商局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两个子公司就知道招商局是什么概念了,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轮船招商局是香港四大中资公司之一,总管理资产在3。59万亿元。

    此时一战马上就要进入最紧张的时候,只要李长庚控制住轮船招商局,就等于是控制了中国百分之四十的对外航运,在加上李长庚治下的中东铁路,李长庚几呼拢断中国大部分对外出口业务,这就意味着李长庚即将有大笔大笔的现金流。

    杨士琦是第一次见李长庚如此失态,当听说李长庚张口就要往轮船招商局注资500万,以及增资扩股,扩大招商局船队规模,大举收购船业公司,稀释股权等手段,已经有些跟不上李长庚的思路了,资本还可以这样玩,杨士琦吃惊的一塌糊涂。按李长庚说的来,用不了一年,轮船招商局就能被李长庚控制在手上。而且招商局自盛宣怀死了以后,最有实权的就是我杨老五了!

    李长庚兴奋地蹲在地上,用一根小树枝边画边说道:“杏诚请看如今欧战正紧张之时,双方物资正在巨大的消耗,而能够提供物资的补给主要就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只要我们控制住招商局的海运船只,那么就等于控制住了中国大部海运份额,在看这里,整条中东铁路都在我的辖区,而中东铁路是中俄合股的,只要我们够强硬,就能控制这条铁路的运输量。那么这一南一北,陆运海运就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杏诚说这意味着什么。”

    杨士琦楞了一下,眼前一亮,“启明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借机抬高运费价格。”

    “不——这还意味着一笔天文数字的现金流,甚至运作好的话关税问题也能回到我们的手上,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

    杨士琦做过一段时间的天津关税总办,自然清楚其中的门道。立刻反映过来,“启明的意思是反其道而行之,减低运费价格?”

    ------------------------

    感谢书友们的支持!

第七十八章 山寨的版的国会演讲() 
今天早晨,我下的火车,我的未婚妻问我,“你要去那?”我说“想去景山的歪脖树下站一会。”她又问:“为什么?”我说,“我要看看紫禁城,看看这个曾经世界大帝国的心脏,怀念一下两百多年前在那上吊的朱由检和前些天刚刚离去的袁世凯。他们一位是大明帝国最后的一位崇贞皇帝,一位是中华民国的开国的总统,也是中华帝国未登基的皇帝。这两人也许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一位——爱国者!他们间也许还有一个名份可争,那就是谁才是汉人的最后一位皇帝!”

    “于是我去了,在那棵歪脖树下看着辉煌的紫禁城;看到这个雄于东方的古老帝国,有过的辉煌,也由此在想到‘爱国者’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有许多解释和定义,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三点,那就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三个神圣的名词庄严地提醒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它们将使你精神振奋,在你似乎丧失勇气时鼓起勇气,似乎没有理由相信时重建信念,几乎绝望时产生希望。

    遗憾得很,我既没有雄辩的词令、诗意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的隐喻向你们说明它们的意义。怀疑者一定要说它们只不过是几个名词,一句口号,一个浮夸的短词。每一个迂腐的学究,每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每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每一个伪君子,每一个惹是生非之徒,很遗憾,还有其他个性不甚正常的人,一定企图贬低它们,甚至对它们进行愚弄和嘲笑。

    但这些名词确能做到:塑造你的基本特性,使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使你坚强起来,认清自己的懦弱,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胆怯。它们教导你在失败时要自尊,要不屈不挠;胜利时要谦和,不要以言语代替行动,不要贪图舒适;要面对重压和困难,勇敢地接受挑战;要学会巍然屹立于风浪之中,但对遇难者要寄予同情;要先律己而后律人;要有纯洁的心灵和崇高的目标;要学会笑,但不要忘记怎么哭;要向往未来,但不可忽略过去;要为人持重,但不可过于严肃;要谦虚,铭记真正伟大的纯朴,真正智慧的虚心,真正强大的温顺。它们赋予你意志的韧性,想象的质量,感情的活力,从生命的深处焕发精神,以勇敢的姿态克服胆怯,甘于冒险而不贪图安逸。它们在你们心中创造奇妙的意想不到的希望,以及生命的灵感与欢乐。它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教导大家成为军人和君子”。

    李长庚站在刚刚恢复的国会演讲台上,以极为自信洪亮的声音演讲着他的讲稿,——爱国者不死!

    李长庚这一次来京的名义是参加重启国会,仅他一个人代表黑龙江来参加。因为黑龙江省议会被李长庚给关闭了,会党也都取缔了,所以一个符合条件的参议员也没有!北京是有些人想把李长庚从黑龙江督军的位置拿下,结果刚一放出风来,协约国的几个列强都急了,日、俄两国在黑龙江可是让李长庚忽悠下了血本,如果这时候把李长庚拿下,贷款找谁要去?

    在说现在黑龙江的各种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然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在给协约国供应物资。不说别的,就单拿方便面这一项来说,就极大的缓解了食品后勤供给的压力。经过半年多的贸易,黑龙江给欧战各国,提供小到针线筒,大到一些极有特色的武器弹药,其中最成功的烟雾弹就多达七八个种类,无论是在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大受欢迎。黑龙江还弄了个大兵工厂,主要是大批量的生产双管霰弹枪,这玩意大规模使用的话,对于冲锋中的步兵几忽是恶梦。最主要的是霰弹枪这玩意生产简单,质量要求也不严格,数量充足,价格更是十分便宜,大受蹲在欧洲泥水坑里牲口们的欢迎。

    在列强的压力下北京政府很快就妥协了,李长庚仍是黑龙江督军,这次复开国会,也没敢把黑龙江落下。而其它各省督军却敢来者甚少,大多留在地盘上看军队,清洗政敌。甚至刚刚被选举为副总统的冯国璋也远在南京,可见北京国会无甚权威。可李长庚来了,不但来了,还大张旗鼓的在国会演讲,李长庚是现在国内督军当中,争议最多的一位,可以各路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一半唱红,一半唱黑,当然黑龙江、奉天两省的媒体那都是唱红的。

    李长庚这篇爱国者不死的演讲,目地很明显是给袁世凯平返,当然他给老袁平返也是有目地的,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现在还没有定为铁案,但显然有些人想借着袁世凯发丧找后账。李长庚即然收了杨士琦、收了杨度、这些无论是政事上还是谋略上,都有相当才华、眼界的人物,自然是尝到了大甜头。不说别的,自打杨士琦去了黑龙江,李长庚就在没操心过政事,所有各地奏报,杨士琦一过手,轻重缓急、分门别类,符上自己的意见往李长庚案头一放,李长庚细看粗看点头摇头就可以了。想到关心什么,随口问一句,杨士琦、杨度之流,可以事无巨细的从大到小说一遍。

    初次尝到了甜头的李长庚对袁世凯的余孽,可是念念不忘起来,这次得了个进京的机会,李长庚带着杨度来到北京与其说是参加国会复会演讲,不如说是把他的来意广而告之一翻。

    当然李长庚想广而告之的目地,很容易就得到了满足,自打国会成立之后,一省督军上台演讲是头一份。刚刚恢愎的国会里一帮参议员,还颤抖着不知行驶何样大的权力,为了增加自身的地位,那是相当大力的度的宣传李长庚做为一省督军的这次演讲。

    于是一个爱**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一群会党人士也不会放过跳出来唱反调的机会,李长庚一个地方军阀、袁世凯帝制的拥护者,有何面目跳上代表民主的国会演讲台,这是打着正义的幌子,做最为邪恶的事情。

    但李长庚的这篇演讲太符合西方人的胃口了,于是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在国内都大肆报道这次演讲,甚至把李长庚的演讲稿翻译成本国文字,发到蹲在战壕里的大兵手上,这是多么正义的声音啊责任-荣誉-国家!

    而李长庚在国会的演讲照片也第一次登上世界各家报纸的封面,当这次风潮传回到国内的时候,李长庚的正面形象已经无可敌挡。甚至一些年轻人,以能背诵李长庚这篇爱国者不死的讲稿为荣。当然熟悉这篇讲稿的书友可能猜到,李长庚的这篇讲稿是山寨了麦克阿瑟退休时在国会发表的那篇老兵不死。

    -------------

    感谢小叶黄杨、甘礼良咖好等兄弟们的评论和票票,你们的表扬和对山寨这本书的支持让五方有些受宠若惊,我会加倍努力的,谢谢大家!

第七十九章 打击民国文化界() 
李长庚国际声望的彪升,无异惊掉了一地眼球,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无异是一件新鲜事。一时间想刷声望的督军名流纷纷跑到国会演讲,当然再也没有了李长庚的成就。

    因为李长庚的通篇演讲是以比白话文还白话的形式出现,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纷争,这一下更是混乱的一塌糊涂,本来支持李长庚观点的多是一些传统派文人,反对李长庚观点的又多是一些革新派文人,结果因为白话文的争论,两者间又反了过来。

    李长庚这些天在北京可为是意气风发,每天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有政客也有文人,李长庚一幅清闲派头,时而与些文人谈论诗词章句,时而与政客谈论国内国际形式,在时而与商人谈成一两笔生意。似乎忘了他自己还是治理一省的督军。

    随着两派文人争论的激烈已经白热化的时候,李长庚接连在申报上发表了新体诗歌,纪念甲午战争中割让台湾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而紧接着李长庚在次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代人’的朦胧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当李长庚这首新体朦胧诗在申报上一发表,对整个民国文坛几呼是来了一场七级地震,这是什么诗,如果说第一首新体诗大家还能接受的话,那么第二首一代人,对整个中国文坛几呼的颠覆性的。这等于是在一个已经沸腾的油锅下面,引爆了一个炸药包,甚至许多人在争论一代人到底是不是诗。但这紧紧两句诗的力度,确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在加上李长庚之前的国会演讲,让许多人憋了一肚子的话说不出来。

    当然李长庚对文化界的摧残并没有到此结束,在新体诗诗人们以为李长庚站在他们一边的时候,李长庚在次发表了毛太祖大大的,三首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而在此之后的第二天,李长庚在次发表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