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余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余烬-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没有做好一旦大唐失去这个强敌的准备与后续。”

    李泌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那是一个数次使我朝折戟的强邻!又身处高寒之地,驻守不易、攻取更难,若是依旧例,吐蕃人当全族迁入关内,依傍在各州郡城下,可他们足有百万人之多,要安置到几个郡才算妥当?其中所费几何,涉及到方方面面,更关系到沿边诸郡切身的利益。”

    “殿下试想,旁的不说,河西、陇右两镇,皆为防御吐蕃而设,如今此敌已灭,要不要裁撤,裁撤的话,两镇逾十五万将士,该如何安置?不裁,每年耗费的军帑岂非更甚从前,那这场胜利又有何意义?封赏迟迟没有下来,盖因诸公还未曾想到一个两全之策,这个时候,右相的位置其实是个烫手的山芋,杨国忠没有李相国的手腕,偏偏又热中,至尊哪会在此时将相位托付于他?”

    听着他的分析,李俶渐渐入神,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代入了那个位置,如此复杂的局面,只觉得千头万绪,根本无从下手,这时才突然觉得,至尊的位子,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啊。

    “胜败从来两难,若是一着不慎,引起了后患,这灭国之功,或许就会变成祸国之源,至尊的谨慎就在于此,杨氏的焦灼也在于此,而咱们,不妨坐山望戏,走马观花,殿下明白了么?”

    “多谢先生赐教,当真什么也不做?”

    李俶口头受教,内心却有几分不甘,李泌如何看不出来,微微一笑。

    “到也不是无事可做,方才某就想到了一处,殿下想听么。”

    “愿闻其详。”

    李俶急切地做出一个倾听的模样,李泌上前附耳说了一句,他顿时就是一愣。

    这样也行?

    不得不说,李泌的感觉很准,兴庆宫里,李隆基正为此而头疼,事情过去了快两个月,迟迟没有一个定论,已经快要将他的耐心磨尽。

    右相陈希烈身上兼着武部尚书,也就是以前的兵部,由他牵头,会同武部侍郎萧华和几个堂官、属吏没日没夜的干了将近一个月,就连头发都白了许多,整个人更是憔悴不已,李隆基也不好再苛责什么,毕竟,对方是跋涉了万里之遥,从吐蕃人的腹地返回的。

    “臣与诸公所议的结果,一是原址安置,由朝廷派员,在吐蕃故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地域,设立界碑,按部族人口、畜牲数量来安排,不必大动干戈迁入内地,也不必朝廷花费过多的钱粮。”

    “还有呢。”李隆基不置可否地说道。

    “二是仿高昌例,迁吐蕃权贵高门于京城,余者散置于关陇诸郡,使其民无首,再设军镇于吐蕃各地,慢慢教化,使其归附。”

    “高昌?”李隆基念着这个消失了近百年的名称,沉吟了一会儿。

    “还有么?”

    “还有就是徙其部众于祁连山一侧,直至青海,则河陇两镇仍当其责,只恐他们不愿。”

    李隆基看了他一眼,这个唯唯宰相的言下之意就是,就算他们愿意,朝廷也要出一大笔钱粮,根本就不划算。

    “一个月的功夫,就得出这么些个法子?”

    “臣等无能,伏乞陛下圣裁。”

    陈希烈等人称罪不已,更是让他心烦,不由得想起李林甫在世时,虽然有着诸多的毛病,可从来没让他这么费心过。

    “对有功将士的封赏呢?”

    “哥舒翰先破吐蕃人主力于青海,收复九曲之地,又迫降苏毗部,引大军次逻些城下,遂有今日之胜,依战前所颁之讨吐蕃制,当封王。”

    “封常清呢?”

    “封常清领万人之军,深入不毛,克复敌都,平灭象雄、尼婆罗诸国,当晋爵国公,加官御史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陈希烈接着说道:“程千里有侧翼之功,可封侯。”

    “其余有功将士,依军功褒奖不等,唯有一人,要请陛下斟酌。”

    “谁?”李隆基本以为他说的是刘稷,没想到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瀚海军副使王惟良,臣这里有安西诸国联名上奏的弹劾文书,指斥其人纵兵掳掠乡民、横行不法诸多事端,并有万民折附于后。”

    “什么?”

    李隆基一听就怒了,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他递上来的奏疏,发现那是厚厚的一撂,随意地翻到后头,全都是百姓们的控诉,更是火冒三丈。

    “人拿下没有?”

    “据于阗镇守使杨和来报,其人及其所领北庭骑军及两千余,皆已被捉拿于当地,听候发落。”

    “那还等什么,朕不想再看到这个名字。”

    李隆基的话几乎是从牙关里迸出来的,听着让人不寒而栗,陈希烈手执玉圭拱手答道:“臣等谨尊圣命。”

    处置了犯事的军将,李隆基感到火撒出去不少,随手翻看着手上的奏疏,无意中发现,里头提到最多的,竟然还是那个名字。

    刘稷。

    那个在御前侃侃而谈的少年郎,在脑海中,形象慢慢地鲜明起来。

第八十二章 冲突(五)() 
    任是谁也不曾想到,近两个月以来的头一次封官,居然落到了与战事毫无瓜葛的刘单头上。

    朝散大夫、吏部员外郎,拿着吏部侍郎韦见素亲自送上门来的告身,刘单如坠云中,而那随之送来的官服袍带,又是那样地真切,自己居然一天之内从一个赤县县尉,一跃成为了京官,还是号称天官的吏部,当然了这是俗称,天宝改制,兵部改称武部,吏部改称文部,但不论名字如何,它都是六部之首,尚书省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从五品的散职,从六品的差使,为得就是让他能穿上绯袍,从而摆脱青衫小吏的行列,正式步入大唐中层官员的行列,摸着那身巧手精绣过的朝服,刘单依然敢以相信,眼前的一切。

    岑参也不敢相信,并非对方配不上这一切,做为天宝二年的进士科魁首,九年下来只是个县尉,又并无什么过错,这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杜甫穷困潦倒到了饿死自己幼子的地步,对于朝廷所赐下的河西尉一职,也没有看上眼,当然那是后话了。

    “日后要改口称一声员外了。”

    “二十七郎也来取笑某。”

    刘单苦笑着放开手:“非是某故作清高,如今的朝局,你在京中日久,当是看得清的,这个时候入朝为官,还是文部这等要害之处,只怕会有难以预料的麻烦。”

    “是麻烦,也是机遇,我辈士子读书为何,不就是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吗,只可惜,不能与你共事,甚为憾事。”

    “噢?”刘单微微一愣:“你要外放?”

    “回故地,已经在铨选司挂了号,只待封中丞的任命下来,就与他一同走。”

    刘单明白了,是安西,他说不上是羡慕还是什么,碛外待了那么多年,于他而言并非福地,只是好友心愿得偿,还是挺让人高兴的,毕竟谁也不愿意虚掷光阴,要知道,岑参也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宝三年进士科的第二名,用后世的话就是榜眼,比他也不差。

    就在二人相互高兴的当儿,封常清带着几个小辈回了高府,而一进门就将封寒月赶去了后院,留下封浩陪着高君羡,自己仅带着刘稷一人,与他们去了厢房。

    当面色严峻的封常清将今天发生的事情说出来,岑参与刘单都是大惊失色,事涉太子府也就罢了,又同名声在外的虢国夫人扯上了关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岑参不解地说道:“建宁王,怎么可能?”

    刘单的好心情破坏殆尽,看着自己儿子的眼神也有些阴沉,一直以来,这个幼子就不断地给家里闯祸,又不好诗书,并不为他所喜,本来以为这番建功立业之后,会有所改变,不曾想又闯下了祸事,还不小。

    “你怎能与建宁王动手?动手也就罢了,争强斗胜,丝毫不让,置家人亲友于险地,你也不小了,眼见就要加冠,将来还要成家,如此易怒,怎么让人放心?”

    刘稷不想同他争辩什么,在这个时代,父亲这种生物有着几乎无上的权力,有理无理都讨不到好,最好的应对就是听之任之,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左右对这位便宜老爹,他没有什么感情,也理解不了一个叛逆儿子的作为。

    至少在后世,同样做为家中的幼子,他能感受到的,是父母更多的关爱,和哥哥的保护,人不能太过奢望,两世都有同样的好运吧。

    果然,刘单见他低眉顺眼,并没有流露出不服之色,语气也缓和了许多,反而是封常清这个准岳父,为他说了不少的好话。

    “事情已经出了,多说也是无益,二位可否帮着参详一下,虢国夫人为何要如此示好,还指名让他二人一同前去?”

    “此事的确说不通,虢国夫人在京中行事,向来出人意料,但绝非扶危济困之人,至少某在京这几年,从未听说过,她会为不相干的人出头,若说此事是针对太子府,倒有几分可能,但这分明是示好封帅之举,她会有何种目地,殊难预料。”

    “某有一友,与太子走得很近,或许会从他那里打听到一点什么。”刘单突然想起一个人。

    “噢,是何人?”

    “大理司直元载元公辅。”

    封常清自然认不得,岑参却是听说过,点点头说道:“此人有些名气,虽说出身贫寒,却娶了河西王节度之女,夫妻二人离开女家来到京城,同甘共苦,倒是一段佳话。”

    刘稷诧异地看了老爹一眼,没想到,他会认识日后有名的大奸臣元载,看起来关系还不浅。

    “太子府之事就请你多费心了。”

    “举手之劳,算不得什么。”

    封常清担心的,并不是太子府,可对于杨氏,他又能怎么办,从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刘稷,倒是表现得十分镇定,让他平白生出了几分信心,似乎有此子在,什么样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十王宅的太子府邸,李亨听闻了事情的经过,并没有向自己的儿子发火,这么多年来,他的脾气早已被磨平,余下的全都成了表演。

    包括此时。

    “为父好不容易过上了几天安生日子,你们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要让至尊看到,是吧?”

    “回父亲的话,非是儿要惹事,实是他们先冲撞了儿的车驾。”

    李倓跪伏他的脚下,头也不敢抬地说道。

    “此事,确非三郎的首尾。”李俶在一旁解释了一句,李亨盯着他,语气平平地说道。

    “不是他,那就是你了?”不等他解释,继续说道:“不要打量着孤什么都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孤一清二楚,可事情太过蹊跷了,瞒得过谁?”

    “父亲是在担心,至尊对此事的反应?”

    李俶胸有成竹地说道:“儿有法子,让它成为一桩逸闻。”

    “与虢国夫人扯上关系,本就是逸闻,还有什么更让人称道的吗?”

    李俶看了自己的三弟一眼,笑着说道。

    “三郎仰慕封家小娘子之名,不惜自降身份,与之相遇,这样的情形传到至尊耳中,是否可为逸闻?”

    李倓万万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惊得目瞪口呆,而李亨看着这对兄弟,露出一个若有所思的表情。

第八十三章 冲突(六)() 
    虢国夫人府虽然没有杨国忠府上那么大,精致之处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格局布置也处处凸显出女性主人的细腻。

    府内的中堂之上,依照分餐制的做法,两旁已经摆上了一排排的几案,菜肴当然是趁热,各种干果点心酒水却是流水价地被人送上来,摆满了案上。

    杨国忠带着鲜于向以及自己的长子杨暄走入府门,迎接他们的是虢国夫人之子裴徽,后者娶了太子之女延光郡主为妻,杨暄的妻子也是宗室女,二者可算是表连襟。

    “大郎,你母亲呢?”

    对于这里,杨国忠自然不陌生,一开口便是问府中女主人,裴徽的面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一低头拱手答道。

    “在后头操持呢,她早有吩咐,请族叔及兄等先入席,稍后便来作陪。”

    “不必了,你带他们入席吧,某去后头寻她说话。”

    杨国忠犹如自家主人一般地扔下一句话,便径直走向后院,等到裴徽等人反应过来,已经消失在了走廊的尽头。

    “大郎,不如我等先去你那处坐坐?”

    还是杨暄知机,拉了他一把,裴徽浑浑噩噩地被他拉走了,鲜于向当仁不让地站在了大堂外,充当迎宾之人。

    后院的主室中,杨玉瑶站在一面等身高的铜镜前,打量着刚刚换上的新衣,她起得较晚,还没有来得及梳洗,一头青丝瀑布地垂在脑后,衬得肌肤胜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