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保机死后,皇后述律氏月理朵称制,摄军国事。天显二年(927年)十一月,掌握兵马大权的次子耶律德光在述律后支持下,继皇帝位。太宗统治期间,一再亲自率兵南下。后唐清泰三年(即辽天显十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以割地称臣的条件求得契丹的支持,灭唐建(后)晋。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派遣使节向契丹送去幽云十六州图籍。燕云十六州从此归入了契丹的统治区域。辽太宗将皇都建号上京,称临潢府。幽州称南京,原南京东平府改称东京。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贵继位,向契丹称孙,拒不称臣。契丹连续三次大举南侵,至后晋开运四年(947年)灭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入晋都开封,改穿汉族皇帝的服装,受百官朝贺。二月,建国号大辽。四月,辽太宗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在栾城。

    晋辽之战

    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在中原人民反对契丹入侵斗争的压力下,出帝与辽逐渐疏远,并任景延广为宰相,而景延广以反辽为己任。在致书辽国报丧时,景延广一反往日称臣于契丹的作法,称孙而不称臣,辽太宗耶律德光大怒,遣使者责问晋国,认为出帝不先报丧于辽及不经辽的许可而即帝位皆为非法之举。景延广斥责辽使,并以为“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天子中国自册,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极力摆脱晋与辽的臣属关系。景延告诉契丹使者:“翁怒则来战,孙有十万横磨剑,足以相待。”因此,出帝即位之初,晋辽便开始了兵衅。

    晋辽兵衅虽开,但晋却防御不足,视战争为儿戏,许多晋臣暗中降辽,如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密召契丹,认为中国可取。早已降辽的赵延寿欲依靠辽国,取晋代之,也极力说服耶律德光进攻晋朝。开运元年(944年),耶律德光任命赵延寿与赵延昭为先锋,亲自率军攻晋,开运元年正月攻陷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部)。攻陷贝州后,辽军前锋抵达黎阳(今河南浚县),耶律德光所率大军屯兵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任赵延寿为魏博节度使。晋以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景延广为御营使,并下诏亲征,沿黄河设防。在晋辽的交锋中,中原军民团结一心,奋勇作战,抵御辽兵,所以辽兵进攻屡屡受挫。耶律德光急于取胜,便听从赵延寿的主意,自率大军十余万,在澶州城北(今河南清丰县)列阵,欲一战取胜。晋以高行周为先锋,击辽,辽围高行周于戚城(今河南濮阳北部),博州刺史周儒降辽,引辽兵攻郓州(今山东郓城)以支援叛将杨光远。出帝派李守贞击败周儒,自率大军救援高行周,解契丹之围,又与辽军战于澶州,双方皆有损耗,辽军分兵两路北撤,留下赵延寿守贝州。出帝亦留行周守澶州,又命李守贞击杨光远,获胜。

    出帝自澶州归京都后,日益骄侈,景延广仗势气盛。凌辱诸将,出帝怕景延广,便任命他为西京留守,写信给辽主,欲重修旧好,耶律德光回信拒绝,以为“已成之势,不可改也”。同年十二月便发兵攻击后晋。

    开运二年(945年),辽兵驻军元氏(今河北元氏县),赵延寿仍为先锋。晋出帝欲亲征,因有病未能去,令马全节屯兵邢州(今河北邢台市)、赵在礼屯兵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部)。战争之时,晋朝廷畏惧而下令后撤,晋兵不知缘故,误以为战败,于是溃退,撤至相州(今河南安阳县)时,晋朝廷又下令死守。军心重归稳定,数万人列阵于相州安阳水南岸。此时辽太宗在邯郸,听传言以为晋军大至,于是仓惶北还,攻相州的辽兵则不战自败。此时出帝病愈,听马全节之意,欲乘胜夺取幽州。于是下诏亲征。诣军依次北上,攻取满城(今河北满城县)、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部)。辽军闻讯回兵,晋军撤退。至阳城(今河北清苑县东部)两军交锋,晋军李守贞等利用天气条件,乘大风而奋力击辽,辽因轻敌而大败。这就是阳城大捷。

第165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3)() 
银靴阳城之捷后,出帝以为天下无事,专事游乐,搜刮四方珍奇,多造器玩,大兴土木,其赏赐优伶无度,朝廷上下醉生梦死,荒淫无耻,因而大失民心。

    开运三年(946年),辽瀛州刺史诈降,劝晋发兵取瀛州(今河北境内)。出帝轻敌自信,遂以杜重威为元帅,李守贞为副元帅,率军击辽,出征前下诏说,此次北征要先取瀛、莫(今河北境内),安定关南。次取幽、燕、荡平寒北。又发布赏格:擒获辽主者,授上镇节度使,赏钱万缗,绢万匹,银万两。大军征发,京师守备空虚。同年十一月,晋军至瀛州,州城城门洞开,寂静得好象无人。杜重威不敢轻易进取。撤军至武强(今河北武强县时),听说辽军已南下入寇,欲取道冀、贝南回,彰德节度使张彦泽劝军进发恒州(今河北境内),晋军与辽军夹滹沱河对峙。杜重威派张彦泽做先锋,辽军则暗中派兵抄晋军后路,断绝了他的粮道与归路。奉国指挥使王清建议自率步兵2000人为先锋,渡河击敌,请杜重威率军后援。王清所率兵卒,作战很勇敢,辽军向后稍撤。晋将请乘胜渡河,杜重威不许,王清孤军奋战,连续派人请求后援,都被杜重威拒绝。王清及渡河部队全部战死,晋大军隔河相望,无不愤慨,气馁。王清战死后,杜重威便与李守贞密谋降辽。辽兵因此而得恒州,又引兵自邢、相南下,派张彦泽率骑兵2000先取开封。张彦泽长驱直入。晋出帝作降表,向辽称臣。高行周亦自澶州至京师表示归辽。张彦泽纵军抢掠,次年(947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贬出帝为负义侯,并将皇室押往辽国,安置在建州(今辽宁朝阳县),晋辽之战以晋的灭亡而告终。

    刘知远建后汉

    刘知远原来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在契丹与后晋互相攻伐时,刘知远采取观望的态度,据守本境。后晋将领杜重威投降契丹贵族后,一部分后晋军逃归河东,增强了刘知远的势力,契丹贵族耶律德光攻入后晋都城开封称帝时,刘知远有步骑五万多,他一面分兵把守河东四境,以防契丹军侵入,一面派部将王峻以进贺表为名,三次入开封刺探辽的国情。王峻先祝贺契丹攻入开封;又陈述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故刘知远不能亲自至开封向耶律德光当面祝贺,三上贡物之表。辽太宗耶律德光虽知刘知远刺探之意,但为了拉拢河东势力而赐刘知远木柺,以表示优礼与器重。同时派遣使臣问刘知远:“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依也?”刘知远部将以为辽主已猜忌河东,情形危机,劝刘知远迅速起兵反辽。刘知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以为“用兵有缓有急,当因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虎居京邑,未有他变,岂可轻动?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刘知远以静制动的计策取得了成功,并为其建立后汉打下了基础。在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后,刘知远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为了收揽人心,刘知远称帝而不建国号,并继续使用后晋高祖石敬瑭所用的年号,以示不忘晋朝。辽太宗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称帝便下令削夺刘知远的官爵,并派耿崇美为潞州(今山西襄垣县)节度使,高唐英为相州(今河北临漳县)节度使、崔廷勋为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节度使,包围河东地区。在与辽的争战中,刘知远以迎晋出帝到晋阳为名出兵抗辽。其下诏令河东各处官吏,不得搜刮百姓的钱帛贡奉契丹,处死所辖地区残酷剥夺百姓的契丹族官吏,慰劳表彰农民及武装抗辽的民众。刘知远的措施与辽在开封附近大肆掠夺的政策形成明鲜的对照,因而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后晋的旧臣武装纷纷归附刘知远,为灭辽出谋划策。河东境内及其他地方的民众也纷纷组织起义军,到处攻杀辽的守军,抢占城镇。一些被迫投降辽的后晋官吏此时也杀辽官而降刘知远,并以此谋求官位。刘知远在民众的支持下,先打破了辽的围攻,他支持潞州权知留后王守恩击退耿崇美的进攻。辽所派相州节度使高唐英尚未到任,州镇早已为梁晖占据。会同十年(947年)年末,辽太宗终因中原地区民众起义此起彼伏,无法控制及契丹人不习惯中原水土等原因而仓惶撤军北返。刘知远闻知辽军撤离开封,则召集大臣商议进取之策,诸将认为应出师井陉(今河北井陉),改取镇(今河北正定县)、魏(今河北大名一带),先平定河北,河北定则河南不战自服。部将郭威力排众议,以为出兵河北,兵少路迂,又无应援,难以制胜。他主张先平定陕、晋,后攻汴、洛。刘知远抓住战机,依照郭威的计策,委派自己的弟弟刘崇镇守太原,自己则亲率大军由太原出阴地关(今山西灵石县西南)至晋(今山西临汾县)、绛(今山西新绛县),安定了陕、晋后方,又委派部将史弘肇为先锋,攻进汴洛。史弘肇治军严明,兵卒人人奋勇,一路所向披靡。辽守将闻刘知远进攻,纷纷弃城北逃。洛阳守将刘在刘知远发兵的前二天便弃城而逃往大梁(今河南开封附近)。刘知远自太原发兵,仅用了21天便占领洛阳。在洛阳下令改国号为汉,即后汉,仍续用后晋石敬瑭天福年号,刘知远则为北汉高祖。自洛阳进军开封,一路畅行无阻。刘知远入开封后,后晋时的藩镇相续降汉称臣,黄河以南的州镇名义上归后汉所有。

    刘知远建后汉后,辽将麻答仍磐居黄河以北的恒州(今河北正定县),对当地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深为当地百姓所憎恨。及至刘知远入开封的消息传到恒州,当地百姓则群起驱逐麻答与辽人。麻答率辽人逃往定州(今河北满城县),与定州辽守将耶律忠合兵。天雄节度使、后晋的叛将杜重威亦与麻答勾结,磐据魏州抗击后汉。刘知远率兵亲攻魏州,杜重威力竭投降,刘知远杀杜重威,魏州归后汉所有。乾元年(948年),麻答与耶律忠慑于定州民众起义,弃城而逃归辽国,定州也被收复。后晋末陷入契丹的州县至此已全部为后汉所有。

    郭威建后周

    五代十国时,武夫专权,政权频繁更替,后汉武夫的蛮横,可谓登峰造极。天福十二年(947年)春,汉高祖刘知远趁契丹兵马撤退之时在太原称帝,拜他的侍卫亲军都虞侯郭威为枢密副使。汉高祖于乾元年(948年)病重,将其子刘承祐托于郭威及史弘肇等,郭威被拜为枢密使。隐帝继位不久,李守贞据河中(今山西蒲县)、赵思绾据长安。王景崇据凤翔,连衡抗命,同时反叛。汉隐帝派白文珂等,常思分征讨无功,加拜郭威同平章事,西督诸将,讨代三叛镇。郭威依文官首领太师冯道的策略,不吝官物,赏赐士卒,大得军心。乾二年(949年)郭威灭河中、永兴两镇,杀李守贞、赵思绾,别将赵晖灭凤翔镇,杀王景崇,郭威得胜还朝。

    持续一年多的叛乱虽相继被平定,但后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仍十分尖锐,将相之间互为仇视,皇帝也因将相权力过高,“厌为大臣所制”。乾三年(950年)汉隐帝杀掉了总军政的杨,典宿卫的史弘肇、掌财赋的王章,并派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去杀郭威。当时,为了抵抗辽军入寇,郭威被任命为天雄军节度使、出任魏州,仍兼枢密使,节度河北各镇,有机会便行动。他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赢得了内外诸大臣的信赖,汉隐帝派人往邺都谋杀郭威一事,成为导火索,激起了郭威的反叛。

    十月,诏杀郭威的使者到了。郭威隐匿诏书,与枢密使院吏魏仁浦策划,密谋反汉。郭威倒用留守印,重新伪造了让郭威诛诸将的诏书,这使得诸将群情激愤,皆为郭威所利用。十一月,郭威留义子郭荣守魏州,自率大军渡河,用抢掠来收买士卒,沿途无阻,七日后到了开封城外,汉隐帝被部下溃兵郭允明杀死,郭威入开封城,放纵诸军大掠三日。

    当时,汉高祖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以备辽为名,拥有强兵;忠武节度使刘信在许州,刘崇子刘为武宁节度使,在徐州。如果三镇连兵,号召复兴汉朝,对郭威是不利的。郭威定假迎刘为汉帝之计,率百官朝李太后于明德门,请求立为君主,太后令百僚、将校商议。二天后,郭威又请李太后下令立刘为帝,使冯道等大臣到徐州奉迎,太后临朝听政。

    十二月,契丹入寇,攻破内邱、饶阳两城,李太后命令郭威率大军渡河击辽兵,又命令军国事暂委郭威的心腹王峻、王殷。郭威到澶州,将士数千忽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