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获得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黄帝首先把矛头指向了炎帝部落。当时,炎帝部落也想进据中原,多次向中原各部族发动侵袭。为了战胜炎帝部落,黄帝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加强团结,鼓舞士气,发展生产,观察形势,并联合了以熊、罴、貔、貅等为图腾的各部落,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之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阪泉(约今河北涿鹿东南)展开大战。双方打了三个回合,黄帝部落才把炎帝部落打败,把他们并入自己的部落中。

    以蚩尤为代表的东方夷人部落,势力非常强大。据史载,“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最早用金属作兵器。这说明他们的生产水平相当高。又“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显然,蚩尤部族是由八十一个氏族组成的强大的部落联盟。

第2章 远古传说(2)() 
黄帝打败炎帝后,和蚩尤部落的矛盾急剧激化起来。黄帝欲向东方扩展势力,便遭到蚩尤部落的激烈反抗。双方在涿鹿(今河北涿鹿)进行决战。黄帝令应龙(龙之有翼者)先攻蚩尤。蚩尤则请风伯和雨师(即风神和雨神)来助战,刮起大风,下起大雨,使黄帝的军队陷入困境。黄帝万不得已,请名字叫“魃”的天女来帮忙,用法术止住了蚩尤的大风雨,打乱了蚩尤的阵角,抓住并杀死了蚩尤。涿鹿之战,“流血万里”。黄帝终于暂时征服了夷人部落,将东方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蚩尤虽然战败,但他威武勇猛的形象却长留人间。黄帝打败蚩尤后,天下并没有安定,四方挠攘并起,动荡不已。黄帝为了压服反叛者,便让人把蚩尤的形象画出来,用蚩尤的形象来行威天下。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还没有死,便不敢再行反叛,而臣服于黄帝。因此,蚩尤成了威猛、勇敢的象征。直到几千年后,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时,还要先祭祀蚩尤,以鼓舞士气。

    炎帝像黄帝打败蚩尤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史载,黄帝在四方归附之后,巡行天下,“东至于海”,登泰山;“西至于崆峒”,南至于江淮,又发兵北逐荤粥,在中原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足迹,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以师兵为营卫”,戒备森严。可见,他早已不是原始时期一般的部落长形象了。

    后代的人们,把许多文化上的发明都归于黄帝,如指南车、历法等等。甚至古代社会十分厉害的远射兵器——弩机,也被说成是黄帝发明的。黄帝也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据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又传,黄帝升仙而去,桥山黄陵为衣冠冢。但不管如何,黄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块丰碑。至今,在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海内外的华人经常举行各式各样的祭奠活动,来纪念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尧舜让位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史前时代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不完全是信史,但这些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史前时代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

    根据这些传说,在远古时代,人们最初居住在洞穴里,在那个时代,人口很少,而禽兽众多。山上没有道路,河上没有船只和桥梁,人们穿着兽皮做的衣裳,用木棒与野兽搏斗,以瓜果、蚌蛤和野兽的肉作为食粮。后来,有一个叫做有巢氏的人,教人们用树木做成房屋,人们住在里面躲避风雨和野兽的侵害;由于最初人们吃生的食物,腥臊恶臭,于是,又有一个人教会人们钻燧取火,去掉了蚌蛤兽肉的腥味,这个人就是燧人氏。

    传说中的有巢氏和燧人氏,在年代上大体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而传说中的神农氏和伏羲氏,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与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十分相像。据说,伏羲氏曾经教人们结网捕鱼,饲养牲畜,另外,还有关于伏羲氏制作八卦,为人们占卜吉凶的传说。神农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杰出人物,他曾经制作了农业生产工具耒和耜,教人们耕作,为了治疗疾病和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他曾经遍尝百草,分别出了各种植物的药性,并且找到了可以作为食物的五谷。史书中关于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实际上是上古先民对于原始的畜牧业、农业产生经过的追述,也是原始时代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的真实写照。

    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书中也说,当时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说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曾经历过一个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由于最初采集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活动,所以,从事这些劳动的主体——妇女,在氏族内部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系是按女系计算,人们只知道自己的生身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只是在定居农业充分发展以后,妇女的统治地位才逐渐地让位于男子。

    在神农氏以后,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是黄帝和炎帝。据传说,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姬姓,号有熊氏,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所以也号轩辕氏。炎帝,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祖先,号烈山氏。原先居住在姜水流域,后来,逐渐进入了中原地区,曾经和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后来,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联合。当时,天下各部落之间相互攻伐,而蚩尤则是各部落中最暴虐的,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大败蚩尤,最后擒杀了他。此后,黄帝陆续征服了那些不顺从的部落,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说,黄帝在涿鹿修筑城邑,曾经巡行天下,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到长江,北到荤粥(音yu,即匈奴)。

    黄帝与炎帝,是当时中原地区各部落的代表,也被认为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获得姓氏的有十四个人,这实际上是有着同一血缘的十四个部落。在黄帝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中,比较著名的有颛顼,据说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裔,居住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号高阳氏。在颛顼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期,华夏族的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大。

    帝喾是颛顼以后另一个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子,生下的儿子名放勋,即尧。在帝喾死了以后,尧即位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号陶唐氏,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据说,尧是一个道德品质十分高尚的人,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在尧继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九族亲睦,百姓安定,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尧曾经委派羲和观测日月星辰,制定了历法,并把这部历法颁布于民众。尽管尧在部落联盟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每当有大事的时候,他都要向部落中的其他首领咨询。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滔天,大水所过之处几乎成为白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解决民众的困苦,尧向四岳(部落联盟中姜姓部落的首领)询问可以为民众治理大水的人,四岳便把鲧推荐给他。尧听信了四岳的建议,用鲧治水,可是,鲧治水一连九年没有成功。

    在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这就是古书中所说的“禅让”。当尧在位70年的时候,感到自己已经老了,便让四岳推荐可以接替自己职位的人,四岳向尧推荐了舜。舜,名重华,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据四岳向尧介绍的情况是,舜的父母刁顽,弟弟狂傲,但舜能够孝事父母,友善弟弟,从来不做不好的事情。为了验证四岳的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便观察舜的德行,舜对待尧的两个女儿十分有礼。尧又让舜处理部落联盟内部的一些事务,舜把这些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让舜接待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对他十分恭敬。经过种种考验,尧终于确信舜是一个贤德的人,便确定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让他代理自己管理部落联盟中的事务。

    在舜代替尧管理部落联盟事务的时候,又向尧建议,把巧言令色、行为邪僻的共工流放到幽陵,把治水九年而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把举人不当的兜流放到崇山,把在江淮一带作乱的部落三苗赶到了西域。舜的这些举措,得到了民众的赞扬,中原地区的各部落对他也更加信服。终于,在尧死了以后,由他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据说,尧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人品很坏,在尧的三年丧期满了以后,舜曾经把部落联盟首长的职位让给丹朱,可是,部落联盟中的各级首领不去朝觐丹朱,而是去拜见舜,当人们有狱讼的时候不找丹朱去断决,而是到舜那里投诉,由于天下人心所向,舜成了名符其实的“天子”。

    尧帝像据载,舜担任了39年部落联盟首领,他的儿子商均为人不肖,因此,舜也没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商均,而是传给了禹。只是在禹死了以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古老的部落联盟内部的部落联盟首长的禅让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3章 远古传说(3)() 
礼记礼运篇在叙述禹以前的社会制度时说,那时,大道通行,天下为公,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们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子,而且把别人的父亲和儿子也看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在那个时代,老年人有人抚养,壮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年幼的人都有人抚育,鳏寡孤独的人也都生活得很好。这样的社会就是所谓的大同时代。礼运篇所说的这些话,当然有一定的夸张,但是,把它与尧舜时代禅让的传说相印证,其中也有一些是可信的。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曾经有通过选举产生部落首长的时期,这是因为,在当时财产私有制度还没有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传子制度。

    大禹治水

    禹,名文命,妫姓,禹的父亲鲧曾在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由四岳推举去治理洪水,鲧用堙塞的方法治水,一连九年没有收到功效,因此,当舜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在羽山处死了鲧。后来,舜又起用禹治理水患。禹接受了舜的命令以后,汲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水。他首先实地勘察,了解了全国各地的地理形势,然后,挖掘沟洫,疏导水流。在禹治水的时候,十三年之间一直离家在外,这期间,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但却没有进家。经过他的艰辛努力,禹终于疏导了九河,根治了为害多年的水患,从此,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禹治理了水患以后,又把天下划为九州,这九州就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且根据各州土壤的肥瘠情况确定了贡赋的内容和数量,这在实际上就是确定了各地与华夏族的中心地区在政治上的从属关系。

    大禹治水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原地区各部落征服的过程。据说,在禹治水过程中,因为三苗不肯服从禹的指挥,因此,禹发动了征服三苗的战争,最后,三苗终于向禹表示臣服。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地区各部落相互融合的过程。据说,当禹治水的时候,到了裸国,他裸身进入了这个国家,然后,又穿着衣服出来,这意味着裸国在禹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原有的习俗,接受了中原华夏民族的习俗。

    在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都是具有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的联合,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自黄帝以下的部落联盟,也是由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组成的。大禹治水,根据自然的山势水道,疏导河流,在客观上扩大了部落联盟活动的范围,也增进了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部落之间的联系。禹曾经在涂山会合天下诸侯,带着玉和帛前来参加会盟的有一万个国家,这里所说的“万国”虽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却可以说明当时参加会盟的部落一定很多。在参加会盟的众多部落中,既有同一血缘的部落,也一定会有与华夏族不同血缘的部落,就是这样,在部落征服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古老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开始了向地域性组织的转变。据说,禹定都于阳城,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一座在年代上相当于夏代初期的古城遗址,人们初步认定这座古城就是禹都阳城。从古城的规模来看,在禹的时候,中国早期国家已经初具雏型。

    随着部落联盟的扩大,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日益扩大。当禹在会稽之山与诸侯会盟的时候,防风氏迟到,禹便杀了防风氏的首领,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可以处死某一个氏族的首领,这标志着原有的氏族内部的家长权力正在向国家的政治权力转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