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占领了山东。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刘伯温求雨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第222章 明朝(2)()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平定东南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儒士许瑗拜见朱元璋。许瑗自小聪明过人,至正初,在两次乡试中,皆获第一。后会试不中,只得游荡于吴、越之间。许瑗在宁越见到朱元璋说:“方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夫有雄略者乃可驭雄才,有奇识者乃能知奇士。阁下欲扫除僭乱,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与成功。”朱元璋说:“今四方纷扰,生民涂炭,对于英雄,有如饥渴,方广揽群议,博收众策,共成康济之功。”许瑗高兴地说:“如此,天下不难定也。”朱元璋非常喜,当即授许瑗为博士,留于帷幄。不久,以太平为股肱郡,任许瑗为知府。

    五月三十日,朱元璋主要从宁越回建康,召胡大海说:“宁越为浙东重地,吾以尔才,故特命尔守。宋伯颜不花在衢,其人多智术。石抹宜孙守处州,善用士。绍兴为张士诚将吕珍所据。数郡与宁越密迩,尔要于同佥常遇春同心协力,俟间取之。此三人皆劲敌,不可忽也。”遂还建康。

    九月,命常遇春率军进攻衢州。常遇春率众部用树栅把(衢州)六门围住,建奉天旗,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汇集到城下,想以此为台阶登城。同时在大西门城下,挖地道攻城。宋伯颜不花全力防御,用苇草洒油,烧吕公车,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穴道。常遇春奋力攻之,但是仍攻克不下,他以奇兵出击,突入南门城,捣毁了所架的炮,攻围非常激烈。元朝院判张斌认为已无力支撑,遣使请求投降,在晚上出了出小西门,迎常遇春大军入城,擒宋伯颜不花。遇春回到宁越,不久,改宁越为金华府。

    十一月,胡大海、耿再成进攻处州。元处州守将参政石抹宜孙遣元帅叶琛驻扎在桃花岭,参谋林彬祖住扎在葛渡,镇抚陈仲真等住扎在樊岭,元帅胡深守龙泉,以抵抗胡大海的军队。由于士卒斗志低落,胡深丢下军队投降胡大海,并处州兵力空虚容易攻破。胡大海知此军情,立即出军樊岭,与耿再成合攻之,连续攻下桃花、葛渡二寨,遂至城下。十三日,石抹宜孙(又)战败,弃城逃走。建宁七邑都攻克,由耿再成统兵镇守。不久,石抹宜孙收集散兵,妄图收复处州,进攻庆元,耿再成又击败了他,石抹宜孙战死。

    十二月,胡大海推荐浙江四贤人: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时李文忠亦推荐三儒士:王、许元、黄天锡。朱元璋皆用之。

    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封冯国胜为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三月,四贤人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建康,入见朱元璋。朱元璋甚喜,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赐坐之后,与他们从容论述经史,谈论时事。并命有司创建礼贤馆以待他们。刘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便领其要。至正初,举进士,授以高安县丞,官至江浙儒学提举。曾经建议剿方国珍,元朝不用,安置在了绍兴。后来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之后刘基乃指乾象说:“此天授,非人力也。”不久,朱元璋下命点制官孙炎派遣使者前去聘请刘基,刘基就决定前往金陵,呈述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高兴地接受了。一日,朱元璋问陶安,“刘基四人之才何如?”陶安答:“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朱元璋很同意他的看法。不久,任宋濂为江西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一同前往,拜他为师。任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只把刘基留在自己身边,参预机谋。

    大明皇帝之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初一,中书省设御座,为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说:“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对此)不予理睬。朱元璋召刘基问之。刘基就说自有天命在。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决定征伐,将小明王韩林儿杀掉。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金华苗帅蒋英、刘震等叛乱,杀死了参将胡大海等。李文忠急忙派遣何世明、郭彦仁等率兵讨伐。大海养子胡德济一听到这消息,引兵奔赴,李文忠也率将士至金华,镇压叛乱人民安定。

    二月十一日,处州苗帅李之、贺仁德听说蒋英等杀死胡大海,也举兵叛乱,杀死院判耿再成、分省都事孙炎等。李文忠又调兵镇压叛乱,杀了贺仁德,收复了处州。三月,升同佥李文忠为浙江行中书省左丞,总管严州、衢州、信州、处州、诸全军马。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政府号召将士屯田。当时康茂才督率屯田得谷一万五千石,除军需之外,尚余七千石储存。朱元璋在其占领区实行屯田积谷,设税课司,制定茶法和盐法,经过几年经营,粮有积存,工商贸易发展(迅速),为军队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李善长、徐达等认为朱元璋功德日盛,乃率诸臣正式奉他为吴王。建置百官,任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等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朱元璋对李善长等说:“卿等为生民计,本应给予推举加冕,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修,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七月初六,克庐州路,徐达、常遇春军戟入庐州,部将吴复首先打败,击溃了庐州骁将楼儿张。左君弼弃城逃到安丰,庐州城破。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徐派遣指挥张彬攻克辰州,傅友德攻克衡州,胡海攻克宝庆路。靖州军民投降。朱文正派遣参政何文烨、指挥薛显讨伐新邓仲谦,他们抓住了邓仲谦并斩之。升薛显为江西行省参考。此时,陈友谅已经削平,荆、襄依次皆下。五月,下令平章常遇春攻取湖、广、湘、汉诸郡。朱元璋曾与徐达、常遇春讨论襄、汉形势,说:“安陆、襄阳跨连荆、蜀,乃南北之襟喉,英雄必争之地。今置不取,将贻后尤。况沔阳新附,城中人民多陈氏旧卒,壤地相邻,易于煽动。比喻为树木,安陆、襄阳为枝,沔阳为干。干若有损,枝叶怎能不受牵连。今应该增兵守沔阳,而出师取安陆、襄阳,庶几不失其宜。”遂命常遇春军前往安陆,攻打之。时安陆让元同佥任亮据守,常遇春遣吴复将先锋从沔阳倍道径扌寿之。傅友德挥师进击,任亮兵大败,而且他身体七处受伤,被生擒,五月二日,安陆被攻克。常遇春兵又至襄阳,五月二十二日,守将弃城而逃。

    七月初一,汤和率师袭击江西剧盗姚本所,并斩首,夺取永新州,戮左丞周安等。又下令汤和还常州。此时,元思州宣慰使田仁派使者使献镇远、吉州二府、婺川等十县、龙泉等三十四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命徐达、韩政等攻取安丰,把衬其四门,不分昼夜地连续攻击。不久,安丰被攻克。元将厅君弼逃往汴梁,忻都追奔四十余里才擒位。后元将竹真调兵来救,也被击败,败之而去。接着又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指挥戴德率兵攻取沅州。六月,相国李善长率诸臣劝谏朱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不答应。李善长等极力请求,说:“殿下起自濠梁,没有尺土,遂成大业。四方群雄,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安臣民之望。”朱元璋说:“我思功未服于天下,德未孚于人心,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徒尚梗,若称大号,夫惬与情。自古帝王之有天下,知天命之有归,人心之无处,犹且谦让未遑,以俟有德。”“若天命在我,因自有时,毋庸汲汲也。”因此暂且不说此事。

    击败张士诚

    张士诚系泰州白驹场人,曾贩盐为生。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在泰州起兵。在十余年间,转战江淮一带,势力大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他在平江建立东吴,自称吴王。拥兵数十万,占据着江浙、淮南的富庶地带,挖制了东至大海,北至济宁两千余里的地区。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在应天建立吴(又称西吴),也称吴王。他对诸将曾说,现在江南只有我和张士诚两人。我有几十万大军,等待有利战机等到,把张士诚的势力消灭掉,统一中国就有指望了。张士诚与朱元璋以两吴并存,实力相当,这在朱元璋看来张大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统一中国最大的劲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张士诚发兵20万,夺取西吴的诸暨,造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