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成了他统一中国最大的劲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张士诚发兵20万,夺取西吴的诸暨,造庐室,建仓库,分别驻屯精兵数万于城北隅,下定决心要攻克。西吴严州行省右丞李文忠领兵解救诸暨,命部下张左右翼待之,自己亲率精锐中军猛攻大败东吴军。杀死张士诚军数数以万计,俘获同佥韩谦、元帅周遇等600人,军士3000,马800匹,缴获武器铠仗如山。这年十月,朱元璋发布征讨张士诚的文告并,部署自己手下的诸军,向东吴发动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围攻。朱元璋在发兵之前,根据当时双方军事形势,制定了先取通州、泰州诸郡,剪除肘翼,然后再攻浙西的作战计划。

    张士诚有大军数十万,但分散在各地。张士诚自己是个贪官求封的草莽之辈,其部下也喜追逐官位财货,军无纪律,作战能力很差,根本不是西吴军的对手。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师进攻,先后夺取通州、泰州、高邮、淮安。十一月,张士诚犯宜兴,徐达率精兵渡江,攻破宜兴擒张士诚士兵三千余。十二月,张士诚进犯江西吉安,又被朱元璋守将击败。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张士诚率水师数百艘,侵犯江阴,朱元璋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前往讨伐,在江阴守将吴良的纵兵夹击下,大败(张土诚部),俘获士卒2000人。四月,命部将攻取濠州。濠州是朱元璋老家,自郭子兴弃城后,多次为他人所据。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士诚从西吴手中夺去濠州,派守将李济守之。朱元璋命李善长以书招降,李济不理睬。朱元璋说:“濠州吾家乡,今为张士诚窃据,是吾有国而无家也!”随即命韩政等奋起进攻濠州之,韩政督兵以云梯炮石四面并攻,城中不能支持,不久,李济以城投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夏,朱元璋派出的西吴军,已全部占领江北之地,迫使张士诚退守长江以南,取得了第一阶段的重大胜利。

    淮东诸郡已经平定,朱元璋召集中书省、大都督府臣讨论攻伐张士诚的第二个阶段。朱元璋说:“张士诚占据姑苏,多次侵扰吾近地,成为了吾境内之敌寇,不可不讨。诸公其熟计之!”李善长说:“张合适久攻。然以臣愚观之,其势虽屡屈,而兵力未衰,土沃民富,又多积储,恐难猝拔,宜候隙而动。”徐达进言:“张氏骄横,暴殄奢侈,此灭亡之时也。其所任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惟拥兵将为富贵之娱耳。居中用事,英、蔡、叶三参军辈,迂阔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声罪致讨,三吴可计日而定。”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对徐达说:“诸人局于所见,独汝合吾意,事必济矣。”于是命诸将检阅士卒,做好一切战争准备,只等择日出师。

    朱元璋攻伐张士诚的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夺取浙西的湖州和杭州等地。

第223章 明朝(3)()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二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0万大军出征讨伐张士诚。在出发之前,朱元璋问徐达、常遇春,在攻取平江、湖州问题上,“尔等此行,用师孰先?”常遇春主张直捣平江。他说:“逐枭者必覆其巢,去鼠者必熏其穴。此行当直捣平江,平江既破,其余诸郡可不劳而下。”徐达朱元璋则说:“不然。士诚起自盐贩,与张天骐、潘原明辈皆强梗之徒,相为手足。士诚穷蹙,天骐辈俱死,必并力救之。今不先分其势,而遽攻姑苏,若天骐出湖州,原明出杭州,援后四合,难以取胜。莫若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披,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于是下令常遇春攻打湖州,东吴右丞张天骐兵败坚守。张士诚派司徒李伯升前去支援。又派大将吕珍、朱暹及其五太子(士诚养子,梁姓)率兵六万增援,驻扎在湖州城东之旧馆。当时徐达、常遇春等分兵住扎在东阡镇南姑嫂桥,连筑十垒,用以(断)绝旧馆之援。张士诚知大事不妙,亲自领兵从平江来救,在皂林被徐达军截击,打败。九月,张士诚派遣徐志坚以轻舟出击东阡镇,想攻姑嫂桥,常遇春命勇士乘划舟数百艘以突击之,擒获徐志坚,俘虏2000余人。常遇春纵火焚烧了东吴来援的其他水师船械。十月,徐达攻打升山水寨,旧馆,吕珍、朱暹及五太子都以旧馆投降西吴,湖州四面也被围困。十一月,李伯升、张天骐以湖州投降。同月,朱元璋的另一支大军李文忠部进围杭州,东吴守将潘天明以杭州出降。十一月二十二日,李文忠攻绍兴,守将李思忠投降。华云龙进攻嘉兴,守将宋兴投降。至该年底,朱元璋军已顺利地占据了东吴的广大地区,取得第二阶段的重大胜利,遂进兵围攻平江。张士诚困守平江,孤立无援,陷于困境之中难以抵抗了。

    当年十二月,徐达大军已围困平江,逼迫张士诚投降,但张士诚坚守平江城,拒不投降。平江围攻战,一直延续了10个月之久。

    先是,朱元璋军的诸将围困平江,各有分工:徐达部攻葑门,常遇春部攻虎丘,郭子兴部驻娄门,华云龙部驻胥门,汤和部驻阊门,王弼部驻盘门,张温部驻西门,康茂才部驻北门,耿炳文部驻城东北,仇成部驻城西南,何文辉部驻城西北,四面筑城围困,又架木塔,筑敌楼三层,下瞰城中,每层设弓弩火铳,并用襄阳炮攻城。城中十分震恐。但平江城坚不可摧,东吴军只有莫天仍然占据无锡,为张士诚声援。徐达俘虏了东吴部将莫天的将领杨茂,徐达释放了他并任用而用之,使其出入于张、莫之间,尽得东吴内部虚实。张士诚长久困守平江。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朱元璋亲自致书劝降,张士诚予以拒绝。六月,张士诚决定率众突围,觇城左方,则阵容严整,不敢突击,转至盘门,却被常遇春截住归路,双方交战许久,仍不分胜负。士诚遣兵千余援助,又亲自出兵山塘来援,被常遇春击败。张士诚马惊落水,几乎被淹死,拼死挣扎,逃回了平江城,继续困守孤城。东吴军在城中用木石作飞炮,还击西吴军。

    九月八日,徐达督将士攻破葑门,常遇春亦破阊门新寨,率众渡桥,直逼城下。东吴枢密唐杰登城迎战,兵败投降。东吴将官周仁、潘元绍、徐义、钱参政等相继投降。东吴军溃。徐达军攻入平江城,平江城破。张士诚及副枢密刘毅收余兵二、三万人在万寿东街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后兵大败。张士诚仓皇逃入室中自缢,被人救下后,押至应天。张士诚见朱元璋时,闭目不语。后被乱棍打死。张士诚从起兵到失败一共14年最终为朱元璋所败。平江城攻下后,朱军得城中兵民二十余万。不久,改平江为苏州府。至此,张士诚创建的的东吴灭亡,朱元璋的实力得到了扩充。

    降服方国珍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就在朱元璋攻下平江的前夕,便派参政朱亮祖率领马步舟师,向方国珍盘据的浙东地区发起进攻。

    方国珍系浙东台州黄岩人,至正八年(1348年)起兵,劫掠沿海州县,元兵多次讨伐,都未能平息。至正十二年(1352年)虽然接受元朝所封官职,但实际上仍拥兵自守,不听元朝调遣。元朝也因四方多敌,不与管辖。不久,方国珍将叛元,割据温州、台州、庆元等路。五年之内,朱元璋起兵濠州,张士诚起兵高邮,陈友谅起兵蕲、黄、方国珍割据庆元,江南呈现出了群雄割据一方的混乱局面。

    方国珍早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遣使向朱元璋通好,献黄金五十斤,白金百斤,金织文绮百端,同时愿以其子为质,但拒绝接受朱元璋授给他的行省平章的官衔,并继续为元朝海运粮饷,接受元朝的官封。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九月,元朝又封方国珍为淮南行省左丞相,分省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元朝又任命方国珍为浙江行省左丞相,封其弟方国璋、方国瑛、方国珉以及其子方明善俱为平章政事。方国珍虽然用三郡献于之地,但实际上并没交出土地,及元多次加封官位,方国珍更是骄横,据有濒海诸郡而不肯听命元朝。朱元璋也曾遣使招降,被方国珍拒绝。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进军台州,驻守台州的方国珍弟方国瑛被战败,士卒多逃亡,朱亮祖进行突围,方国瑛元力支撑应战,以巨舰载妻子,乘夜逃到黄岩,朱亮祖入台州城。十月,进兵黄岩,方国瑛从黄岩又逃到海上。十月十日,朱元璋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为副将军,率领常州、长兴、宜兴、江、淮诸军,进攻方国珍占据的庆元。临行前,朱元璋对诸将说:“尔等奉辞伐罪,毋纵杀戮,当如徐达下姑苏,平定安集,乃吾所愿也。”

    十一月,吴祯率舟师,乘着潮夜,进入曹娥江,夷埧通道,出奇不意抵达军厩。偶尔听到了士兵要投降的话语,方国珍见势不妙,率部下已遁入海,吴祯勒兵猛追。汤和兵由绍兴渡过曹娥江,进驻余姚,其知州李栖和上虞县尹沈煜投降。遂进兵庆元城下,攻其西门,院判徐善等率领父老迎降。方国珍乘海舟遁,追击大败方国珍。汤和占领定海、慈等县,得军士3000人,战船60艘,马200余匹,银6900余锭,粮354600石,满载而归。

    朱亮祖自黄岩进兵温州,列阵于城南七里。方国珍命其子方明善率兵抵抗,被朱亮祖击败,破其太平寨,逼近城下,余兵溃散,奔入城中。接着,朱亮祖命部将汤攻克明攻西门,徐秀攻东门,柴虎将专管游兵应策,黄昏时分,克其城,方国瑛等逃走。朱亮祖遂率舟师会吴祯,共同袭击方明善于盘屿岛,夜三更攻克,大获战舰和军马。

    方国珍虽然逃入海岛,朱元璋。十一月十七日,任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率师自海道截击,会合汤和等兵共同讨伐。当方国珍军知道自己被朱元璋军夹攻,其部将多已投降,诸郡县亦相继归顺,方国珍对此大为恐惶不安。当时汤和遣人持书招降,国珍不得已,遣郎中承广、员外郎陈永请求投降,又遣子方明克、方明则、从子方明巩等交出省院及诸银印、铜印26枚、银10000两、钱2000缗于汤和。十一月二十四日,朱亮祖兵至黄岩,方国珍及其侄子方明善率家来降,接着遣其子方明完呈表谢罪。不久,汤和送方国珍到应天。至此浙东平息,两浙地区尽为朱元璋所占。

    夺取福建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福建地区分别为两股地主武装所占据。一股以陈友定为首,他割据以福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另一股以色目人赛甫丁、阿米里丁为首,割据着以泉州为中心的县数县。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灭东吴之后,随即派胡廷瑞为征南将军,出兵福建,打算消灭东南沿海最后一般据势力。

    先是,至正十二年(1352年),海盗在福建沿海兴起,势及汀州一带。陈友定系福建福州市福清人。曾充任明溪驿卒,是本县的一大土霸。延平、邵武等县的红巾军起义之时,元朝汀州府判蔡公安招募地主武装守城,陈友定前去应募,他随从官军镇压汀州、延平等地的起义农民,并被任为清流县尹。

    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命其部将康泰攻击邵武,邓克明侵犯汀州,陈友定以总官全力抵御,双方大战于黄土寨,陈定定尽降其部众。元朝认为他击退陈友谅军有功绩,因此升任他为行省参政。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邓克明又侵犯福建汀州,被陈友定再次击败,遂置省于汀州,升为左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夏,元朝命陈友定守汀州。陈友定兵力大增,势力也大为扩充,郡县仓库悉入其家,元行省平章燕只不过拥虚名虚位。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朝在延平置分省,任陈友定为平章政事。陈友定接受元朝官封,但实际上割据延平,独霸一方。

    泉州色目人赛甫丁、阿米里丁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反元起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曾北攻福州,被元军击败,余部在兴化等地烧杀抢掠。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朝福建行省命陈友定领兵征讨。赛甫丁部将阿巫那等攻打兴化,被陈友定击溃。陈友定乘胜南攻泉州,擒获阿巫那等,平定兴化、泉州两路。陈友定当时兵强马壮,接着攻击占据着漳州的罗良,又攻下潮州。福建八郡之地尽为陈友定所占据。

    陈友定部曾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处州与朱元璋部交战。同年四月,朱元璋部参军胡深进攻建宁之松溪,攻克后俘获陈友定守将张子玉,余众奔于崇安。胡深建议发广信、抚州、建昌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