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化龙到任后,首先革除不听命的各大帅,或逮治,或革职。然后,大集诸军,化龙先令水西兵防守贵州,以断诸苗后路,接着,化龙又移镇重庆,大誓文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分八路进兵,每路三万,官兵三,士兵七。高折枝先以南川兵进占桑木镇。刘又率兵自綦江进入,先占娄山关,直抵海龙园。化龙又戒曾与应龙旧好的刘勿通贼。八路兵大会囤下,筑长围以困之,然后轮番进攻。六月,刘军攻破土、月二城。应龙困窘,携二妾自缢身死。次日,官军入城,全擒应龙七子。朝廷下令,诏磔杨应龙尸,斩其子朝栋于市。前后用时140天,叛乱终于平定。在该地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进一步推进了改土归流,打破了当地的闭塞保守状态,促进了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武当祖师张三丰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字叫全一,又有个名字叫君宝,三丰是他的号。因为他不修边幅,又叫张邋遢。高而壮,形状象龟,背象鹤,大耳朵圆眼睛,胡子就象钢叉。不论天冷天热,都穿一件衲衣,戴一顶蓑帽,吃起饭来,一升一斗一下就吃光,或者却是几天吃一顿,或几个月也不吃。看书过目不忘,游历的地方没有一定,有的人说他能一天走一千里路。喜欢开玩笑,就像旁边没有人似的。曾经去武当几个岩壁、山壑游玩,对人说:“这座山,以后有一天一定会大大兴旺。”当时五龙、南岩、紫霄都在战争中被毁,三丰同他的徒弟一道,砍去荆棘,挖掉瓦片,建了个草屋住下,后来又不住了。

    明太祖以前就听说过他,洪武二十四年派人找他找不到。后来住在宝鸡的金台观,一天自己说要死了,留下一首颂死去,县里的人一起收埋了他。等到安葬的时候,听见棺内有声音,打开一看他又活了。又去四川游历,见蜀献王。又进入武当山,游历襄阳、汉阳,踪迹更奇幻了。

    武当山紫宵殿永乐年中,明成祖派给事中胡氵荧与内侍朱祥带着诏书和香钱去拜访他,找遍了地方,几年也找不到。便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促三十多万人,大造武当山的宫观,花的钱要以一百万计算。建成之后,赐名叫太和太岳山,设了官位,铸了印来守护,这最终应验了张三丰的话。

    有人说三丰是金代的人,元代初年与刘秉忠同学一个老师,后来在鹿邑的太清宫学道,但这些都不可考证。天顺三年,明英宗发布诰文,赠他为通微显化真人,始终不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名字叫郑和。三宝又写作三保,是永乐帝封给郑和的称号。三宝是佛教用语,指佛、法、僧。佛是先知先觉的意思,法指的是佛教教义,僧是佛教信徒。明朝宦官大多崇信佛教,所以叫做三保的人很多。不过,郑和“三宝太监”的称号是钦封的。太监是明朝宦官的最高职位,正四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同时又不能不利用宦官这种家奴来替他看管成千的宫女和监督文武官吏,所以将他的最高品级限制在四品,免得他作威作福。当然,品级低并不能成为掌握了重大权力的宦官作威作福的障碍,而掌握了重大权力的宦官也并不一定要去作威作福干坏事,郑和就是用手中的大权去干了好事的好宦官。不过,像郑和这样的好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太少见了。

    郑和本姓马,是元代色目人,也就是当年追随成吉思汗到中国来的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世居云南,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麦加去朝过圣,被尊称为“哈只”,也就是朝圣者。郑和也是一个伊斯兰教的信奉者。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政权。郑和当时仅有12岁,父母身亡,他本人被明军俘虏,遭阉割后被拨送到燕王府听差。

    郑和聪明机敏,吃苦耐劳,很得燕王的宠信。公元1399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郑和随侍军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燕王夺取皇位后,提拔他当内宫监的太监,主管营建宫室和供应皇室的需要。

    郑和当宦官后,兼信佛教,法名叫做“佛善”。公元1403年9月,他曾施财刊刻佛说摩利支天经。

    郑和成年后,长得仪表堂堂,器宇不凡。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声音洪亮,行如虎步。

    永乐二年(1404年)春节,仪表堂堂的三宝太监随侍帝侧,永乐帝特书一郑字,赐给他作为姓氏,他于是从此改名郑和。郑和以宦官的身份得赐姓的殊荣,在当时很为少见,可见他和永乐帝关系的密切,确非一般可比。

    同年,倭寇(日本海盗)掠夺江浙沿海,永乐帝让郑和带着敕书出使日本。通过郑和卓有成效的活动,日本国王源道义主动出兵剿捕倭寇,并按本国法律治罪。源道义还接受了明朝“日本国王”的封号和金印、冠服等,并派遣使者到南京致谢,与明朝签定了勘合贸易条约。

    洪武通宝郑和使日的成功,证明了他在外交方面具有杰出的才能。

    当时,永乐帝刚夺取皇位不久。常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虽然以强力篡夺了皇位,并且残酷镇压了反对派,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踏实。首先,建文帝到底是烧死了还是从地道跑了,还是没有最终确定的事情,有人说建文帝带着众多的臣下逃到海外去了,如果建文帝还活着,对他的统治是一个最大的威胁。其次,他想要制造一种万国来朝,远人宾服的气象,给自己的篡位涂上一层天与人归的色彩。另外,他还需要有大量的奇珍异宝来装扮后宫数以千计的嫔妃美女,赏赐宠臣。他需要有人替他到海外去寻找建文帝,并给他树立威望,用明史的话说,就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这个人还要替他取宝,所以,后来他把下西洋的船舰取名为“宝船”,就是“西洋取宝船”的意思。

    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去完成这些使命呢?

    第一,这个人必须是心腹近侍,能为他保守秘密,让他放心。因为寻找建文帝是不能公开的,公开了不就等于承认他还活着吗?

    第二,这个人还必须才能卓越,不能有负使命。

    永乐帝想来想去,觉得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郑和是他的心腹,那是毫无疑义的。郑和的堂堂相貌,足以为“天朝上国”增辉,而他的外交才能在出使日本时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况且郑和崇信回教(伊斯兰教),又兼通佛法,无论是到佛塔林立的暹罗(泰国)、真腊(柬埔寨),还是到回教盛行的天方(阿拉伯半岛),郑和都有与当地人共通的语言,让他出使这些地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明初所谓的“西洋”,大体指亚洲南部与非洲东部沿海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从公元1405年冬天到公元1433年夏末的28年间,曾7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经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这七次出使西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三次是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郑和船队的活动范围是东南亚和南亚沿海。夏天,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出海,然后沿海岸航行到福建的五虎门(在福建长乐县闽江海口),在这里筹办物资,补充水手,维修船舶,等候信风,祭祀妈祖(海神),祈求平安。冬天,东北信风吹起,船队就扬帆出海,经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经历东南亚各国,最远到达古里(印度的科泽科德)。在古里,船队作了充分的休整,补充了各种物资,当东南信风徐徐飘拂,就鼓帆返航。

第231章 明朝(11)() 
郑和在第一次出使西洋的途中碰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船队到达占城后,又顺风南下,20天后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正好碰上当地两王发生战争,西王打败了东王。当时,郑和船队的船员到东王所属地盘的市场上去采购货物,被西王的军队杀死170人。郑和船队有将士27000多人,以武力报复西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郑和以友谊为重,判定这是一场误杀,便强忍心中的悲愤,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爪哇西王为此对明朝政府感恩戴德,年年入贡。

    第一次出使西洋的终点是古里国。郑和携带永乐帝诏封古里国王的诰命和文绮等贵重礼物,来到这里,与古里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立碑纪念。后来古里成为郑和船队的中转站。

    第一次下西洋返航时,郑和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捉获海盗陈祖义。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在洪武年间,因犯事,带着全家逃到这里,投奔渤淋邦国王麻那者巫里,在他手下做了一名将领。后来国王死了,他就纠集一帮海盗,自封为酋长,专干劫杀商旅、抢夺财物的勾当,致使商路梗阻。郑和捉获陈祖义,将他带到南京,依法处斩,为旧港除了一大害,从此海道清宁,人民安业。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曾经到锡兰(今斯里兰卡)访问,对锡兰山佛寺进行了大量慷慨的布施,并立碑镌文。这块石碑,公元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发现,现在保存在锡兰博物馆中。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刻成,是中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中的一件珍贵文物。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在满剌加(今马六甲)建立仓库,贮存货物,作为船队在东南亚进行各项活动的基地。满剌加很早就和我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这次下西洋特地带去了永乐帝诏封该国酋长为王的诰敕。一直到公元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满剌加,中满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四、五、六次下西洋是郑和出使西洋的第二阶段。在这三次远航中,郑和的船队都横渡过了印度洋,最远抵达非洲的东海岸。

    第四次远航中,船队由占城经历爪哇,到达锡兰,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开往古里,然后直航阿拉伯世界的忽鲁谟斯国(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一路从锡兰的别罗里出发,经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西行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依次访问了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受到热烈欢迎。麻林国王派使臣,携带珍贵的礼物“麒麟”,随船队回访中国。公元1415年8月,使臣和麒麟抵达南京,12月到达北京。

    麒麟就是长颈鹿,我们今天在各大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可以看到它,但在古代中国见到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麒麟是一种瑞兽,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所以永乐帝和满朝的文武大臣见了它都很高兴,为它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的典礼。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5月,正当郑和进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北京皇宫的三大殿发生火灾,变成一片废墟。按照我国古代迷信的说法,这是上天对皇帝在政治中犯的各种过错的惩罚。为了挽回天意,皇帝就必须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检查政治的过失,所以永乐帝“诏求直言”。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邹缉上奏章指出下西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建议停止。永乐帝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是为了挽回天意,也只好勉强同意,下令暂停下西洋。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在永乐年间就没有再领宝船队下西洋了。

    永乐帝死后,大臣们坚决主张“罢西洋取宝船”,列入新皇帝登极的赦诏中。这样,下西洋的伟业就中止了。

    到公元1430年,“外番贡使多不至”,永乐帝的孙子宣德帝很不高兴,于是再次让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传达明朝政府发展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望。

    这次下西洋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公元1431年1月,船队驶离南京的龙湾,沿长江顺流而下,15天后到达刘家港。船队在这里停泊了一段时间,专程上岸到天妃宫,给天妃娘娘(海神)进香,并立碑刻文,感谢天妃娘娘的护佑恩德,兼记前几次出使西洋的大致过程。3月,船队到达长乐港,趁等候信风的空闲时间,郑和重修了长乐天妃宫,并在宫宇的左侧新建三清宝殿,塑造圣像,设置钟鼓礼器,并铸造一口重154斤的铜钟,又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感谢天妃娘娘保佑下西洋的人平安归来。

    公元1432年1月,船队离开长乐港,出五虎门,开始了漫长的波涛旅程。这是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使西洋。这次远航,是在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