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1432年1月,船队离开长乐港,出五虎门,开始了漫长的波涛旅程。这是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使西洋。这次远航,是在中断了8年之后,才又再次举行的,归来之后就消声匿迹,不复再行。所以,我们说这一次是郑和整个下西洋壮举的尾声。

    这次下西洋,一共经历了21个国家和地区,船队的规模仅小于第一次,而经历的国家之多,航程之远,则是创纪录的。

    郑和船队到达锡兰后,分为二支。一支向西横渡印度洋,访问非洲东岸各国,郑和则率大队到古里。在古里,船队又分为三支。一支前往红海,访问天方(今沙特阿拉伯),一支访问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祖法儿、阿丹和剌撒(今也门萨那),郑和本人率领一支船队直航忽鲁谟斯。

    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433年1月17日),郑和船队到达忽鲁谟斯,3月19日返航,31日到达古里,船队在这里全部会齐。就在船队会齐,准备返回祖国的时候,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积劳成疾,不幸以身殉职,享年63岁。4月9日,船队载着郑和的遗体,驶上返回祖国的航途。8月,抵达南京,将郑和安葬在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下。

    昔人故去虽然已经563年,但他那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朱棣亲征

    元朝残余势力被逐出中原后,仍然雄踞漠北势力强大。明太祖曾多次派兵进攻北元残余,终于促使北元分裂,东部兀良哈归附明朝,中部鞑靼和西部瓦剌仍然与明朝为敌。尤其是鞑靼仍沿袭元朝帝号,势力最为强大。永乐元年(1403年),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杀死北元皇帝坤帖木儿,自立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国号、帝号。同时,与瓦剌相互仇杀,使蒙古势力大为削弱。鬼力赤等各部首领纷纷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

    永乐四年(1406年),鞑靼太保、知院阿鲁台杀死鬼力赤,迎立元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阿鲁台自任太师,一面继续与瓦剌为敌,一面断绝与明朝的关系。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本雅失里、阿鲁台杀害明朝使节郭骥。明成祖朱棣为控制鞑靼。于五月封瓦剌首领五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秀孛罗为安乐王。然后在七月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十万大军讨伐本雅失里、阿鲁台。由于丘福轻敌冒进,率领千余骑兵渡过胪朐河,结果落入鞑靼重兵埋伏之中。丘福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京师,成祖大怒,认为如不及早除去北方鞑靼这个祸患,边疆将永无宁日,于是决定亲自率军北征。同年十月,成祖下令户部尚书夏原吉筹备北征的军需粮草。夏原吉按成祖的意图,准备了3万辆车辆和20万石粮食。拟跟在大军的后面,每隔十天的路程就建一座贮粮城,以备大军回师时食用。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成祖发动了第一次北征。率50万大军出塞,五月初一,明军到胪朐河。前锋与鞑靼游骑交战,获得小胜。初八,明军从俘虏口中得知本雅失里在兀古儿札河。成祖亲率精兵,携带20日粮草,长途奔袭敌军大战。十二日,明军到达兀古儿札河,本雅失里仓皇逃走。第二天,明军追到斡难河,与本雅失在这里层开了激战。成祖亲自指挥冲锋,一鼓作气,打垮了本雅失里。本雅失里丢下所有辎重,只率七骑人马渡河逃走。

    六月,明军在回师途中的阔滦海子附近与阿鲁台遭遇。成祖亲率骑兵冲入敌阵,杀声阵天,阿鲁台大败而逃。明军追击一百余里,斩杀百余人,因天热缺水而收兵回营。阿鲁台虽受重创,但仍派出小股骑兵尾随明军之后,袭扰明军的后卫。成祖便亲自率一千余名精兵前去断后,在途中设下埋伏,痛歼了尾随的鞑靼兵,使其不敢再来侵扰。摆脱了敌人的追随,但是明军又面临着严重的缺粮问题。成祖一面拿出自己节省的一部分口粮分给士卒,一面下令携带粮食多部队的借给缺粮士兵,回京后给予加倍偿还。七月,成祖回到北京。

    阿鲁台战败之后,于永乐九年(1411年)十二月派遣使节求和,并请求让他管理女真、里巴为可汗,实际上将大权握在自己手中。阿鲁台被瓦剌打败之后,逃到明边塞附近,向明朝纳贡称臣,请求明朝出兵为本雅失里报仇。明成祖知道阿鲁台是走到穷途末路才来投降的,并非心悦诚服,但仍接受了阿鲁台的朝贡,封他为和宁王。这样一来,马哈木怨恨明朝收容阿鲁台,不再向明朝进贡。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成祖下令进行第二次北征,命安远侯柳升等率五十万大军随同出征。三月,成祖离京。四月,全军出塞。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在康哈里骇击溃瓦剌前哨部队。成祖估计敌军主力很快就要到达,因此下令严加戒备。第二天,从俘虏口中得知马哈木大营距此地只有百里,成祖马上改变了原前计划,下令全军昼夜兼程前进。初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与马哈木、太平、与秃孛罗率领的三万瓦剌大军相遇。瓦剌军队占据山顶,居高临下冲向明军。柳升用神机炮击毙敌骑数百,成祖乘机率铁骑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死伤无数。马哈木终因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开始撤退。明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土剌河边。马哈木连夜向北逃遁跑。直到深夜,成祖才回到帐中。成祖考虑自身损失也较大,不宜再战,便下令班师回朝。去回师途中,又击退了瓦剌的袭扰,于八月回到北京。

    竹节铁火炮忽兰忽失温一战,瓦剌元气大伤。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月,马哈木派遣使节向明朝谢罪,进贡马匹。两年之后,马哈木去世,明朝让他的儿子脱欢继承爵位。

    阿鲁台的势力日益强大之后,常常侮辱明朝使节,甚至派兵侵扰明朝边境。永乐二十年(1422年)年初,阿鲁台大举进攻兴和,杀死明将王祥。成祖决心举行第三次亲征。同年三月,成祖率大军离京。阿鲁台闻风而逃。五月,明军大举出塞。在这一形势下,鞑靼各部纷纷叛离阿鲁台。阿鲁台见势不妙,匆忙将牛马驼羊等辎重丢在阔滦海子,携家属北逃。明军收容鞑靼部众,班师回朝。回师途中,分出一支精兵突袭兀良哈,大获全胜。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成祖听说阿鲁台又要侵犯边境,决心进行第四次亲征。九月,成祖到达沙城,从前来投降的鞑靼首领阿失帖木儿等人口中得知阿鲁台刚被瓦剌打败,不会有南下的意图。但成祖仍率大军到达胪朐河附近,接受了鞑靼王子也先的归降,然后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阿鲁台率兵进攻大同。四月,成祖离京,进行第五次北征。六月,明军到达答兰纳木儿河一带,分兵搜索,没有看见阿鲁台踪影。成祖担心粮草接济不上,于是决定班师。七月,成祖病逝在榆木川军中。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

    治理漕运

    明代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重心相距甚远,因此政府而对连结二者的漕运极为重视。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曾建议,在河南卫辉府开凿发源于其城西北八里处太行苏门山下的卫河,使之南连50里处的黄河,并在距黄河百步地方设置仓廒,以接纳自南京北运的粮饷,转至卫河入白河,直达京师附近的通州。此实为公私两便之举,然而却被廷臣议决暂缓,命待“民力稍苏”后再办。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命平江伯陈兼督长江、淮河、黄河和卫河之漕粮转运。明初承袭无朝旧制,仍以海运为主。洪武间,张赫、朱寿均自海上岁运粮70万石,供应辽东驻防军食,估被分别晋封为航海侯和舳舻侯;永乐初,陈任总兵时,也曾率领舟师海运米岁百万石,补充北京军储,建百万仓于直沽伊儿湾,修天津卫城池,驻兵万人戍守。至此,开始下诏令以后江南漕米,一部分仍由海运;另一部分则由淮河入黄河,至阳武再陆运到卫辉,经卫河转白河达通州。是为海陆兼运的开始。

第232章 明朝(12)() 
永乐八年(1410年),明政府扩大漕运规模,由年年运送250万石增至300万石,为满足国用。特令江、浙、湖广三省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必须亲自负责督运。为适应漕运规模的扩大,从永乐九年(1411年)二月二十八日起,又开始大规模整治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之关键地段——会通河。该河开始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至泰安二年(1289年至1325年),北起山东临清州,南至江苏淮安府之邳州,全长450余里。其中临清至济宁段旧通舟楫,洪武中因河岸冲决,河道淤塞已达三分之一,故只好陆运,沿途设八个递运所,每处用民丁3000人,车200辆,接力转输。久之,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负担。永乐初,曾有人多次提议重新开浚,朝廷均以重民力为由而没有答应允许。直至此时,宁州同知潘叔正恳切上书,倡言开通会通河,不仅山东人民得免转输之苦,而且对国家也有无穷之利。成祖才采纳纳其言,命工部尚书宋礼前往勘察实情。宋礼归来也极力劝说疏浚,并力主乘当时天气和霁,应及时施工。朝廷开始遣工部侍郎金纯发山东、直隶、徐州及应天、镇江诸府民丁并力开浚。凡服役民夫皆发给犒赏粮,并免其他徭役及当年田租。由宋礼及都督周长总负其责。六月,会通河开浚完工。以汶水、泗水为源。汶水发源于宁阳县,泗水出自兖州,二者汇合于济宁,特建天井闸使其分流:往南直通淮水,往北则顺其西侧新开河道经东昌至临清,全长385里。从济宁至临清间,又置闸15道,根据时间启闭,以调节水量。为保证会通河水量充足,宋礼在宁阳置城坝,遏制汶水改道,使其水尽入新开浚的河道。宋礼回京回旨时,又提议修治汶河支流沙河。因会通河上源汶、泗二水所连结的马常泊,直接关乎春水之深浅和舟楫之通塞。而马常泊之水夏秋有余,冬春不足,如不整理其河源或引别水注充,必会有浅涩之虞。他发现沙河正在十里口与马常泊连通。虽近年其河口被流沙淤塞,但故道犹存,稍加疏浚便可使用。其河口当浚者仅三里,河身应筑堤堰也只有180丈,修治非常容易。朝廷当即批准了他的建议。

    永乐十年(1412年)正月,因巡按山东御史许堪反映,去年卫河泛滥,河岸倒塌,朝廷派宋礼处理此事。四月,宋礼视察后奏称:自卫河东北到旧黄河一共12里,其中有五里旧河还有沟渠,另外五里是古道,二里是平地,因此只需疏通,让水流入旧黄河,便可直通海丰大沽河入海。按这样,则河南水患可平。朝廷大臣商议的予于批准,秋后施工。宋礼治理漕河中,很注意发现和起用人才。如工部主事蔺芳,建议将维护新筑堤岸的埽座原料,由蒲绳泥草改为木编大囤,置水中后以木桩钉牢,囤内填满石块,各桩间连以横木,用以牢固堤岸,“则水可以杀,堤可以固,而河患息。”宋礼深为赏识,特破格提拔为工部右侍郎,予以重用。十一月,陈负责开浚镇江的京口、新港和甘露三港,使漕船直达于长江。

    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月,明朝决定取掉海运,全行河运。下令平江伯陈在湖广、江西等地造平底浅船3000艘,以充漕舟,每年运粮300余万石。原先运京漕船到达淮安,必须坝渡淮才能到达清河,转输非常困难难。陈采纳当地老人建议,开凿清江浦引黄水,由管家湖入鸭陈口到淮河。又在管家湖筑堤十里,以便引舟。沿河设立移风、清江、福兴和新庄四闸,按时启闭,使漕舟顺利通过。浚仪真、瓜州漕道通湖。凿吕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势。开道泰州白塔河,以通大江。筑高邮湖堤,堤内凿渠达四十里。同时依傍淮水修常盈仓五十区,以贮备江南税粮。在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等地广建仓廒,以便转输。原给太仓的岁粮正式分工为:苏州并山东兖州粮送济宁仓,河南、山东粮送临清仓。然后由浙江并南直隶卫官军负责从淮安送至徐州;继由京卫官军接运至德州;再由山东、河南官军接运至通州。这种分段运输,称为支运法,每年四次。又在河道淤浅处,濒河建房舍368所,驻以浅夫负责疏导。在船行处边缘河岸凿井植树,以便行人。至此会通河全线畅通,海运遂罢。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政府在淮安府清河、福兴,徐州府沽头、金钩和山东省谷城、鲁桥诸闸分别置以闸官,加强管理,以确保漕船顺利直达通州。

    总之,此期间凡漕渠在齐鲁间者,宋礼功绩卓越;而陈在江河边是成绩显著。

    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因支运法行之已久,人民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