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贝尔德上尉见势不好,下令撤退,抢先跳入海中,高山族有志青年启奴里见状纵身跃入水中,与贝尔德展开了一场水中大战。贝尔德的水性和体力均不如启奴里好,最后贝尔德被启奴里用腰刀砍死于水中。赤嵌楼里的敌兵又几次出击,却每战必败,只好投降。

    荷兰殖民主义者吓破了胆,龟缩在台湾、赤嵌二座城池里,不敢出来作战,以待援兵。郑军在城外挖濠、设障、安置大炮,准备长期围困下去,直到荷军投降。由于城内无粮、无水、无援,四月初,赤嵌守将描难实叮宣布投降。荷兰总督揆一写信表示愿送白银十万两,请求郑成功罢兵,放弃台湾城。郑成功严辞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斩钉截铁地指出:“台湾一向是中国的土地,必须归还!”几个月后,一支由几艘兵船组成的荷兰舰队开来支援。热兰遮的荷兰军就出来反击。但郑家军大败荷兰军,荷军一艘船被击毁,一艘船被烧掉,两艘被缴;其余狼狈而逃。热兰遮之荷兰军退缩城内,再不敢出战。第二年二月二日,揆一觉得难以据守下去,无奈向郑成功递交了投降书。至此,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我国台湾长达三十八年(从公元1624年到1662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郑成功为恢复台湾、建设台湾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九岁时病逝于台湾。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台湾各族人民在全省建郑成功庙五、六十座,其中延平郡王祠(开山王庙)最为著名。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次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玄烨,姓爱新觉罗。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英主,是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少年康熙就心怀大志,机智过人。他虽贵为天子,但是非常不幸,八岁丧父,十岁丧母。这更加磨练了他的坚强个性。

    在少年康熙的父亲顺治帝驾崩之前,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年康熙。四位大臣虽在顺治帝面前发誓保证,但事后,这些大臣们的作法却是事事与康熙作对。

    康熙帝便装读书像四位大臣中,鳌拜是个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人物,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鳌拜还欺康熙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同康熙争吵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面对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康熙应当怎么办呢?下令逮捕吗?不成。因为这个人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还有一大批党羽,弄不好要出大乱子。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已经十四岁,依照规定,他可以开始亲政了。此时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他天资聪慧,机智过人,加上平素努力学习历代统治经验,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彼岸过渡了。于是,他不动声色,悄悄地开始了铲除鳌拜的准备。古人说:欲擒故纵。玄烨对鳌拜也是采用的这种麻痹战术。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封号。至此,鳌拜父子也真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然而,加封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且是一种假象。玄烨亲政后不甘作傀儡皇帝,他同鳌拜的矛盾无法掩饰地日益激化起来。到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口有病不上朝。有一次玄烨去探望鳌拜,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见此情景十分紧张。玄烨却出人意外地笑了,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回宫后,玄烨以下棋为名,立即召大学士索额图入宫,谋划铲除鳌拜之事。在此之前,他以演习摔跤为名,训练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拿鳌拜作了准备。现在,终于到了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刻了。一天,当鳌拜入宫去见玄烨时,便人不知鬼不觉地被一群演习摔跤的少年擒住,并立即被投入监狱。玄烨监禁了鳌拜后,公布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状,逮捕、惩办了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后来,鳌拜死于狱中。玄烨解决了鳌拜之后,还为以前受鳌拜打击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下令永远禁止圈占民地,限制奴仆制度,放宽逃人法。他的这些决定深得人心,因而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铲除鳌拜这一伙人的势力后,康熙的政权得以巩固,再加之人心所向,这为他日后大展才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增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早在清早入关之前,耿精忠之祖耿仲明和尚之信之父尚可喜先后降清,受到重用;吴三桂则在山海关降清,为清朝定鼎中原立过汗马功劳。清廷入关后,吴三桂等人分别率军南下追剿农民军和南明势力。顺治末年,吴三桂受封于云南,尚可喜受封于广东,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受封于福建,不但各自握有重兵,而且把持地方政务,截留地方税收,成了一方的霸主。康熙初年,平定国内反清势力的战争已经全部结束,而三藩仍据于南方各省,耗费巨大的国家财政开支,而且对清廷的中央集权构成极大威胁。康熙帝亲政后,以三藩隐患为关心的第一大事,决心伺机解决。

    康熙帝亲临治河现场图康熙十二年(1673年)初,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由其长子尚之信继承爵,在粤继续掌管藩中事务。康熙帝认为这正是分别削弱三藩实力的良机,不允许尚之信袭爵,而令平南全藩一起撤离广东。清廷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吴三桂和不久前才袭靖南王爵位的耿精忠的不安。为了窥测清廷意向,吴三桂和耿精忠于这年七月也分别疏请撤藩。清廷中一部分人不同意遽然撤藩,认为撤藩则吴三桂必反。康熙帝却看到,吴三桂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决计三藩同时裁撤,并派员前往滇、粤、闽三省料理搬迁事宜。

    吴三桂和耿精忠早怀异心,见到朝廷决然撤藩,分别积极准备反叛。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反叛,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立国号为周,令部属皆蓄发易衣冠。并命其部将马宝等率军由贵州进攻湖广,王屏藩等率军进攻四川以威协陕西。吴三桂还致书耿精忠和尚可喜以及各地旧部好友,约定共同起兵。清廷在一个月以后才得到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立即决定暂停撤平南、靖南二藩,并派兵分守荆州、常德、岳州、汉中、南昌等要地,同时还宣布削吴三桂爵,诏谕且下,“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表示了坚决镇压叛乱的决心。

    吴三桂早有叛乱准备,兵精粮足,进展非常顺利。马宝部十二月入贵州,贵州提督李本深反叛,巡抚曹申吉降,云贵总督甘文逃至镇远,被围自杀,贵州省归于吴。再东进沅州,总兵崔世禄降,于是进入湖南。吴三桂又分兵略辰州、澧州、常德、长沙、岳州、衡州等处,几乎全是不战而克,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末,湖南也全属吴军。吴三桂的大本营也随后迁至湖南。西路的王屏藩部也是一路顺风,康熙十三年正月,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叛降,四川失陷,吴军迅速抵达川北地区。此外,广西将军孙延龄于二月反,广西失陷。三月,耿精忠反叛,福建全省失陷。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叛军和清军几乎还没有正式对阵,就已经占据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福建五省全部和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六省的一部,形势对清廷十分不利。

    康熙帝阅兵时穿用的盔甲康熙十三年初,吴三桂亲统主力已经抵达长江南岸,设营于松滋。这时清廷仓促布防,各地的叛清之风涌起。吴三桂如果当机立断渡江北上或是顺流而下占领江南地区,都将给清廷以沉重打击。在吴军最初的攻势面前,一些满族大臣甚至有撤回关外的打算。但吴三桂贪恋云贵根据地,又想保存实力以待天下自乱,长期下不了这决心,因而在最初几个月的长足进展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吴三桂的这一重大战略失误使清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得以从容调兵遣将,安排布防。自康熙十二年底至十三年九月,康熙帝先后任命宗室贵族顺承郡主勒尔锦等六人为大将军,率八旗劲旅和大批绿营军奔赴前线,分别担任湖广、川陕、闽浙和两江方面的统帅。勒尔锦出兵最早,又直接面对吴三桂主力,是清军诸方面军中的核心力量。但勒尔锦是纨绔子弟,既无克敌的谋略,又无进攻的勇气。因此吴三桂主力与勒尔锦部在彝陵至今岳阳一线的长江两岸长期对峙,却基本上没有战斗。康熙十三年至十五年(1674年至1676年)间,清军与叛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东南、西北和两广战线。

第255章 清朝(9)() 
御用双筒火枪耿精忠于康熙十三年三月叛乱于福州,囚禁福建总督范承谟,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兵三路向浙江和江西进攻。清廷数次招抚不成,于四月削耿精忠之爵以示绝裂。最初,在浙江、江西和广东等省响应耿精忠叛清的将领很多,潮州总兵刘进忠于四月以城叛应,温州总兵祖宏勋六月叛,广信等处又发生兵变和民暴,耿军乘势入浙南和赣东,一度甚至攻陷命县等皖南地区府县。清廷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主持浙江方面军务;又以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率部保全江南;以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冠大将军,赴江西剿灭叛军。由于清军毕集,皖南率先收复,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军又围攻温州,双方战线稳定在浙南和赣东山区。

    耿精忠叛乱之初,曾邀台湾郑经登陆支援。但郑经率军入闽后,与耿精忠不和,反而从背后攻袭耿部,连陷数府。耿精忠腹背受敌,难于支撑,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撤回福建省外之师。杰书及所部将军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乘机挥师入闽,十月抵延平。耿精忠无力抵抗,先杀范承谟而后降,杰书军进入福州。在以后的数年中,驻闽清军主要是对郑经军作战,虽受到牵制,却已无碍于平叛大局了。耿精忠降后,康熙帝命还其爵如故,但在三藩之乱平定后被凌迟处死。

    在平定三藩之乱初期,清廷对绿营军很有疑虑,不肯重用,对出征的绿营在待遇方面也多有有歧视。康熙十三年末,参加进剿四川的平凉提督王辅臣部因缺粮饷而发生兵变,用炮击毙陕西经略莫洛。王辅臣原为吴三桂部将,此时叛清,率军返平凉。吴三桂抓住这个时机,封王辅臣为大将军,输饷银20万两。王辅臣于是连陷兰州、延安、绥德;吴三桂军也乘机攻占陕南全境。西北战况对清廷的安危关系很大,康熙帝闻王辅臣之叛几欲御驾亲征。后调集甘肃绿营军张勇、王进宝、孙思克等部与定西大将军贝勒董额军夹击王辅臣,形势才得缓解。康熙十五年六月,王辅臣困于平凉,再度降清。吴三桂军也相继退入川中,双方在陕南一带再次陷于对峙状态,一直到最后清军全面反攻的时候。王辅臣后自杀。

    两广方面最先叛应吴三桂的是孙延龄。孙延龄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婿。孔有德于顺治九年(1652年)死于桂林,困无后嗣而被削了爵位,藩下之众后来由孙延龄管辖。由于孙部与三藩渊源甚深,清廷对他也非常不信任。康熙十三年二月,孙延龄诱杀都统王永年,自称安远大将军,配合吴三桂行动。不久,广西提督马雄亦叛,广西全陷,广东方面三面受敌,形势吃紧。平南王尚可喜始终忠于清廷,在吴三桂叛清后一直竭力支掌广东局面。但尚可喜老病,其长子尚之信昏暴狂妄,掌握着藩中实权。康熙十五年二月,吴三桂军在广东节节胜利,广东各路总兵纷纷反叛,尚之信遂降于广州,接受吴三桂封号为辅德亲王。尚可喜不能控制形势,郁愤而死。不久福建耿精忠部平定,清廷命莽依图为镇南将军入广东。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尚之信率官军剃发降清,康熙帝命其袭父王爵。在平定三藩大局初定后,尚之信于康熙十九年被处死。孙延龄则在此之前被吴三桂杀死。

    康熙十六年以后,清军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吴三桂军本部,战场主要在湖南和广西。驻荆州的勒尔锦和岳州外围的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尚善仍然怯懦不敢出战,岳乐,喇布之军围攻长沙等地也没取得什么进展。但吴三桂早已成强弩之末,同样不能有所突破,双方再次陷入僵局。为了鼓舞士气,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