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字狱正盛,各处官员对禁书之令不敢怠慢,于是在征书的同时,又大肆收缴禁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而且查禁的范围不但包括明末清初的稗官野史,还包括许多学士文人的文集、笔记、奏疏以及剧作曲本,甚至一些宋、元时代有关抗击辽、金、元兵的作品也遭到毁禁。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根据乾隆帝的指示,对许多古籍中一些“违碍”的章节、段落和字句进行了削删窜改,使得一些珍贵典籍面目全非。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正式修成。这部巨大的丛书集古今图书3500多种,共计79000余卷,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共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下又分为六十五属。其基本分类为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共十类;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共十五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共五类。所收书籍不但包括一般著述,还包括一部分丛书以及如册府元龟和佩文韵府这类的巨型类书和工具书。四库全书“以万千之遗书而汇为一团,以多数之简册而勒成一部,不惟齐整,易于保存,且完备,易于寻觅。吾国先人之宝籍得赖以不坠者,亦斯役之力也。”

    在编纂过程中,四库全书的编者为收入全书和未收而存目的书籍共10200余种撰写了提要。每篇提要都开列书名、卷数、采进来历,考证作者名号经历,介绍书籍的性质与内容大要,评论其得失利弊,说明其流播与影响。这些提要由纪昀编排统稿,按四库全书的部类次序编辑成书,即所谓四库全书总目。由于各书提要均出自渊深学者之手,概括明晰又常有独到见解,再配合以四库全书严密精致的分类框架,所收书目又数量宏大,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因而成为我国目录学中最高成就之作,对后世的学术影响巨大。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初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内廷刊刻,后来民间依殿本翻刻,得在全国广泛流传。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没有刊印本,编成后仅抄写了七份,各装订成三万六千多册,分别贝宁于北京大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抄成后又多次重校、补校。后来由于战乱,文源阁本、文汇阁本和文宗阁本都荡然无存;文澜阁本毁损过半后补抄完整,与文渊阁本,文津阁栈、文溯阁本现在分别珍藏在杭州、台北、北京和甘肃兰州。

    林爽文起义

    林爽文为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其父迁到台湾彰化县大里杙庄。以耕田、赶车为业,曾充当县衙捕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建天地会首领漳州人严烟渡海至台湾彰化,以开设布店为掩护发展天地会组织。第二年林爽文加入天地会,因其结交广泛,在当地有一定声望,遂成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台湾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清朝官府对台湾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均十分严重。时地方官将在台湾作官视为肥缺,无不拼命搜刮;政治上对台湾人民特别是高山族人民的压迫也较内地更甚,“狱有不能结者,则诱杀生番以归狱”。官府的暴行激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暴事件时有发生,天地会组织在台湾更是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林爽文与好友林泮、林领、林水返、张回、何有志、王芬、陈奉先、林里生等在大里杙山内车轮埔结拜立会,约誓有难相携,有事相助,积极发展会众,准备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由于入会者日益增多,声势渐大,遂引起官府注意,是年十一月,彰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等率官军六百余人前来逮捕林爽文等,驻扎在离大里杙五里的大墩。他们焚烧村庄,威胁村民,逼其擒献林爽文等人,引起当地农民群众的强烈愤慨。林爽文遂“因民之怨”,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夜率领天地会会众袭击清营,击毙俞峻、赫生额、耿世文等,并释放狱囚,开仓放赈,打开官府武器库武装自己。十二月初一日,起义军攻克淡水,初六日占领诸罗。十三日,台湾南部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义响应,攻占凤山,知县汤大奎自杀。随即,各地天地会组织纷纷起义响应,起义群众发展到十余万人。各地起义军首领公推林爽文为领袖,称“盟主元帅”,以县署为大元帅府,建立“天运”年号,建立农民政权。林爽文以杨振国为副元帅,高麟为总爷,王作为征北大元帅,陈秀英为中南总统大元帅,王芬为平海大将军,温道为护驾大将军,柯春为镇国大将军等等。各路将军分领各旗,每旗二三百人不等。南路起义军庄大田称“洪号辅国大元帅”,部下分设元帅、将军、先锋、招讨等等。南北两路互相呼应,协同作战,沉重打击了清廷在台湾的统治。

第270章 清朝(24)() 
碗口铳林爽文起义军军纪严明,凡缴获物资一律归公,损坏居地财物“失一赔二,焚茅赔瓦”。所获钱粮等物除供应军需外,还分给各地贫苦农民。对殷实富户则强令其出银助饷。另外,起义军非常注意恢复生产和维持社会安定,多次颁布文告,号召军民“军归伍、民安业”,“务宜安分耕农”,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在起义军占领区,物价低廉,秩序稳定,人心归附,从者日众,声势越来越大。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林爽文率军南下,会合庄大田起义军进攻台湾府城,但未能攻下。闽浙总督常青闻台湾事变,急派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赴台镇压。在当地地主武装的支持下,清军夺回彰化、诸罗。林爽文遂放弃七取府城计划,回师北上,再克彰化,包围诸罗。清廷又以常青为将军,江南提督蓝元枚、福州将军恒瑞为参赞,调集广东兵4000、浙江兵3000、驻防八旗兵千人至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常青老迈无能,胆小如鼠,只知结营自保;黄仕简部龟缩城中按兵不动;任承恩也停在鹿仔港畏葸不前。是年二月,庄大田诱总兵郝壮猷入凤山空城,随后派义军战士扮作民人混入城中。三月初八日,庄大田率主力突袭凤山,与城中战士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清军3000余人,复占凤山。郝壮猷败回台湾府城,被斩首示众。庄大田二克凤山后,约林爽文再次联合攻打台湾府城。五月起义军号称十万。直逼府城外十里之地。城中清军士气低落,因不服水土而病者达千余人。正当城破在即的关键时刻,负责攻打南门的义军败类庄锡舍率所部2000余人投降清军,致使起义军发生内乱,功败垂成,被迫撤围而去。

    二次会攻府城失败后,林爽文率北路起义军集中力量围攻诸罗。诸罗地处台湾南北要冲,为双方必争之地。总兵柴大纪以4000清军困守孤城,拼死抵抗,常青先后派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兰玉、副将蔡攀龙等三次往援,谋解诸罗之围,均被起义军击败,只有少数人窜入城中。林爽文以数万人马围城数层,分兵截断诸罗粮道,城中军兵只得以地瓜、野菜充食。义军还多次派人混入城中充当内应,并命人在阵前呐喊喧哗以扰乱敌人军心。但因起义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弱点:林爽文虽为义军盟主,却不能真正做到事权归一,属下各军多分散作战,各行其是;参加起义者多为失业、半失业的流民,斗志不坚,敌我界线模糊,一遇挫折,或受诱惑,便倒戈降敌。所有这些,造成起义军对诸罗城围攻前后达半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十月,清廷派陕甘总督福康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寺察至台湾代替常青指挥各路官兵围剿起义军。福康安等以少数人马进攻大里杙,牵制起义军力量,亲率主力进攻包围诸罗的起义军。十一月初八日,清军7000余人与起义军激战于仑仔顶,海兰察亲率数十名巴图鲁冲入起义军阵中,起义军败退牛稠山,复为清军所败,只得撤诸罗之围,退守大里杙。

    福康安等督清军大举进攻大里杙,林爽文率起义军万余人奋起迎击,终为清军所败,大里杙失守。起义军退至集集埔,屡遭挫败,力量损失殆尽,集集埔复为清军攻陷,林爽文率数十名亲信进入高山族居住的深山密林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福康安派广东屯练扮作民人进入深山,在老衢崎地方将林爽文等人俘获,解往北京,三月在京被害。南路庄大田起义军在林爽文失败后遭到清军全力镇压,屡遭失败。凤山被清军攻陷后,庄大田率部退守台湾最南部的郎峤。清军水路并进,包围郎峤,庄大田被俘遇害,起义失败。此后,林文爽部将陈周全、陈光爱、陈容、黄朝等先后集合天地会员在台湾各地起义反清,均被镇压。

    征讨安南

    安南即今越南,古称交址。明永乐年间,曾于该地设交址布政使司。宣德三年(1428年)安南卜黎利兴兵打败明军,俘交址布政使黄福,建立大越国。宣德六年(1431年),明政府承认大越国对安南的统治,黎氏接受明政府册封,两国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清初,清政府继续册封黎氏为安南王,两国关系依然和平友好。乾隆年间,安南内乱,广南豪强阮文岳兴兵占据了广南,自称大帝,封其弟阮文惠为北平王。后二人隙,互相攻杀,安南王黎维祁乘机攻取阮文惠所居之地。阮文惠派兵进攻河内,黎维祁出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两广总督孙士毅、广西巡抚孙永清奏报:黎维祁之母率老幼六十余口逃入中国境内,并请求援助。清廷以世受安南朝贡,负有保护之责,遂命安置黎氏眷属于广西南宁,命孙士毅督师出兵安南。

    是年十月,孙士毅与广西提督许世亨率两广兵一万出镇南关,以8000兵直捣河内,留2000人驻扎谅山以为后援;云南提督乌大经也率8000兵取道开化厅出马关进入安南。因安南贫瘠不堪供给,清军于两路设台站七十余所,由云贵总督富纲驻扎边外,负责自内地筹运粮草饷械济理由,故清军所过,秋毫无扰。孙士毅、许世亨自谅山命总兵尚维升、副将庆成率广西兵,总兵张朝龙、李化龙率广东兵分路进军,各地士兵、文勇随行,号称大军数十万。阮文惠慑于清军声势,将各寨守兵撤回,退保寿昌、市球、富良、长江,据险抵抗。十一月十三日,尚维升军率兵1200抵达寿昌江,阮军不支,退保南,毁断浮桥,阻止清军渡江。清军砍竹造筏,强渡寿昌江。孙士毅分兵1500,命张朝龙等率领由山间小路疾趋三异,阮军于山坡上竖立红、白、黑等色旗帜,适清军至,阮军擂鼓进攻。张朝龙率参将杨傅恒南征缅甸作战经过图兴龙、游击明柱等奋力迎击,将阮军击败,又预设伏兵于山坳之中,再败阮军,共计擒斩阮军数百人。阮文惠部下大司马吴文楚见寿昌兵败,又于河内添调兵丁五、六千人,由内侯潘文统率固守市球江。十一月十五日,清军进至市球江北岸。阮军凭借南岸地势较高,居高临下向北岸清军发炮轰击。清军一面建造浮桥于正面猛攻,而暗遣张朝龙率兵2000于上游20里外江势弯曲处乘小舟偷渡,绕至阮军背后。十七日夜,清军由正面浮桥强行渡江,张朝龙于背后突袭阮军大营。阮军黑夜间不知清军从何而来,人数多少,遂全军崩溃,潘文率残兵千余人逃回河内,旋与吴文楚等弃河内退走清花,并驰书向阮文惠告急。十九日黎明,清军抵达富良江北岸。阮军驾船在江心施放枪炮,清军亦分寻沿江民船及竹筏攻击阮军,歼敌百余。次日五鼓,许世亨、张朝龙等率清军200乘竹筏直冲南岸,夺得船只30余艘,大队人马迅速过江,击败阮军。阮军残兵三四百人分乘船只十余艘顺流而逃,游击张纯率部乘船猛追,抛掷火球,烧毁敌船,使阮军无一得脱。上午,清军师次河内城外,阮军不战自退,黎氏宗族及河内百姓出迎清军于城郊。孙士毅、许世亨等入城宣慰后扎营城外富良江边。河内城墙为土垒,高仅数尺,上植丛竹,内有砖城二座,即王宫所在,是时宫室荡然。安南国王黎维祁藏匿民间,于当夜至清营谒见孙士毅,拜谢再造之德。二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