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白莲教反清斗争从乾隆末年,一直战斗到嘉庆九年八月,是白莲教反清斗争时间最长、声势最大、人数最多、规模最广的一次,它预示着清王朝将由鼎盛时期向衰败时期的转化。

    天下第一贪官和

    和姓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少时家贫,以官学生充銮仪卫校尉。因其机灵善辩,仪表堂堂,一次偶然机会,得到乾隆帝赏识,遂步步高升,以侍卫擢副都统,迁侍郎,入军机,授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晋封一等忠襄公,赏戴双眼花翎,在乾隆后期任军机大臣达二十四年之久,成为乾隆朝最受宠信的权臣。其子因绅殷德尚公主,其弟和琳曾任四川总督,一门豪贵,势焰熏天,朝中文武争相奔走其门。每值和赴公署视理事,朝臣伺立道旁,惟恐落后,时称“补子胡同”。以致有人作诗讽之曰:“钅肃衣成巷接公衙,曲曲弯弯路不差,莫笑此间街道窄,有门能达相公家。”

    和本无才学,品行也不端正,唯靠善伺乾隆帝之喜怒以得宠。在其把持朝政的20多年中,公然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凡不附己者,辄借机在乾隆帝面前进行陷害,必欲去之而后快。朝廷内外,自督抚至于府县,皆以贿赂和为巩固自己地位和升官发财的途径。致使一生聚敛了惊人的财富,成为清代最大的贪污犯。不仅如此,和还依恃乾隆帝的宠爱,出和袢牍ⅲ灿鱿舶铮蝈勺哉嘉河校凰姆浇敝嬲湟毂Γ彩巧虾谜呗淙牒椭郑我坏鹊姆讲畔兹牍小H缢锸恳阕园材匣鼐⒊忠挥擅髦榈癯傻谋茄毯子肭〉邸:图窒舶蚱渌饕锸恳阋蛞讶簧献啵锤矣υ剩蘸螅毯故锹淙肓撕椭帧S秩绻心炒Τ乱恢本冻咝淼谋逃衽蹋〉壑影铮蝗毡黄甙⒏绮簧鞔蛩椋笥诤停湍贸鲆慌蹋渖蟆⒊叽绲冉猿檎摺=龃肆绞拢闯浞痔逑至撕偷淖ǔ韬秃栏弧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将皇位传给太子琰,改元嘉庆,自为太上皇,仍对和宠信有加。嘉庆帝虽心中对和极为厌恶,但碍于父亲,仍不得不勉强容忍,竭力周旋,呼和为“相公”而不名,凡有上奏太上皇之事,皆由和代白。和推荐其师吴省兰为嘉庆帝抄录诗稿,借以窥试嘉庆帝对自己的态度。嘉庆帝知其意,故意不动声色,以安和之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太上皇病逝,和失去靠山,嘉庆帝立即指使给事中广泰、王念孙,御史广兴、郑葆鸿等参劾和种种专权不法。初八日将和革职下狱,户部尚书福长安等也被指为和党附而革职拿问。十五日,嘉庆帝颁发诏书,宣布和20条大罪,命王公大臣会审,和一一招供不讳。十八日,令和于狱中自尽。福长安以党附和,命其至和狱中跪视和自尽后,押回本狱,定斩监候,秋后处决;和已死,削去公爵,撤出太庙,并毁专祠;丰绅殷德因尚公主,留袭伯爵,余皆斥革;和亲信苏凌附、吴省兰、李潢、李光云等皆降革有差;其余为和荐举或曾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

    和ㄔ昂耐ぞ芍芳吻斓壑魏妥铮扇瞬槌浼也⑾制渌浇ㄩ痉课荩百猿抻庵疲抡漳俟贫龋霸⒌阕河朐裁髟芭畹貉ㄎ抟欤弧逼渌ǚ剀悖柚猛さ睿淼溃钡鼐用癯浦昂土辍保凰也铺锏80万亩、当铺75座,银号42座、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余两、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1000个、元宝银940万两,其他珍珠、白玉、珊瑚、玛瑙、钟表、宝石、绸缎、瓷器、古鼎、人参、貂皮等不计其数。其家产登记者共109号,已估价者26号,值银202000千多万两。当时清廷每年财政收入为4000余万两,而和家财仅已估价者即相当清朝全国五年的财政收入。和的两个仆人,被抄没的家产也值银700万两之多。所有抄没的财产,入国库者为数甚微,赏给臣下者亦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皆入于宫禁,故民间有“和跌倒,嘉庆吃饱”之谚。

    天理教起义

    天理教又名荣华会,其教徒以八卦命名各分股,分别在北方各省发展组织,故亦称八卦教,为白莲教分支,基本教义与白莲教大致相同,信奉“三际说”,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言,主要经卷为三佛应劫书。

    林清川楚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天理教以宗教活动为掩护,在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秘密发展组织。他们以入教缴纳“根基钱”,事成后即可分得土地为号召,吸引无地少地的农民加入本教,逐渐发展为北方最大的反清秘密组织。主要领导人包括“震卦”首领李文成、“坎卦”首领林清、“乾卦”首领张廷举、“艮卦”首领郭泗湖、“巽卦”首领程百岳、“离卦”首领张景文、“坤卦”首领邱玉、“兑卦”首领候国龙,以及冯克善、牛亮臣、徐安帼等。

    嘉庆十六年(1811年)春,三省教首李文成、林清、牛亮臣、冯克善等在河南滑县会商起义大计,决定“八卦九宫,林、李共掌”,林清封号“天皇”,冯克善封号“地皇”、李文成封号“人皇”,由林清取直隶,李文成据河南,冯克善得山东。并扬言星象示变,有星射紫微垣,主兵象,将大动干戈,为起义制造“天意”依据。嘉庆十七年(1812年)正月,各地教首大会于滑县道口镇,决定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河南、山东、北京同时举事,以白旗作为起义标志,起义者一律用白布裹头系腰,起义口号明号为“奉天开道”,暗号为“得胜”二字。是年冬,李文成又至大兴县会见林清,密约由李文成先在滑县起义后,立即直趋京师,林清在北京城内起事,与李文成里应外合,夺取北京。李文成回到河南后,加紧进行起义准备,购买马匹,训练士卒,铸造甲仗,颁分旗号,又派牛亮臣率教众数百在滑县大伾山中制造兵器。由于事机不密,被官府侦知。嘉庆十八年九月初五滑县知县强克捷在报请巡抚高杞派兵镇压的同时,派衙役将李文成、牛亮臣等逮捕下狱。初七日,李文成部下宋元成聚集教众五千余人攻克滑县县城,杀死知县强克捷、巡检刘斌,救出李文成、牛亮臣等,提前发动起义。李文成在滑县县衙设置羽帐,树起大旗,上书“大明天顺李真主”七字,以牛亮臣为军师,宋元成为大元帅,封各地天理教首领九十余人为“封王”、“宫伯”、“封伯”、“先锋”、“总管”等各种名号。数日之间,河南、山东天理教起义军先后攻克浚县、长坦、定陶、曹县,队伍扩大到七、八万人。清廷闻变,急命直隶总督温承惠为钦差大臣,带兵会同河北镇总兵色克通阿由北面防御;河南巡抚高负责防范西南;山东巡抚同兴巡防山东边境,又调徐州总兵徐洪北上助剿。由于清军的严密防堵,李文成起义军未能如期北上。

    林清在北京不知河南发生变故,仍按原计划进行部署。九月十五日,林清组织200名教徒,分成东、西两队,乔装改扮,由太监接引分别从东、西华门闯入紫禁城,自己坐镇大兴黄村,等候河南起义军到来。东路教徒以陈爽居首,刘呈祥押后,太监刘得财、刘金引路,与司阍护军进行了激烈战斗,终因路径不熟,力量单薄,全部被擒杀;西路以陈文魁居首,刘永泰押后,太监高泰、高广福引路,先攻尚衣监文颖馆,随即攻打隆宗门。当时清室诸皇子正在上书房,闻讯赶来,用鸟枪射击起义教众,京中诸王及内务府大臣等也率兵入神武门前来增援,镇国公奕灏还将准备派往河南的火器营官兵千余人调入宫中参与对起义者的围攻。由于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起义军虽经顽强战斗,仍被残酷镇压。至今隆宗门匾额上尚留有当年作战时的箭镞遗迹。十九日,在黄村等候消息的林清被清廷逮捕,不久与其他被俘教众一同遇害。

第274章 清朝(28)() 
天理教攻打皇宫事件极大地震动了清朝统治者,他们惧怕刚刚被镇压下去的白莲教起义重演,急忙抽调重兵,加紧对河南、山东等地的天理教起义军进行镇压。十月,代替温承惠任直隶总督钦差大臣的那彦成督清军万余人分兵七路大举进攻道口镇,徐安帼等率起义军奋勇抵抗,伤亡惨重。后陕西提督杨遇春率部突入,攻陷道口,徐安帼等退往滑县。那彦成复以重兵包围滑县,起义军数番作战,均告失利。时山东、直隶等地响应起义的天理教徒皆被清军各个击破,滑县已成孤城。十一月,桃源地区天理教首领刘国明亲率八百义军由北门冲及滑县城,与李文成等商议决定向太行山转移。李文成因受刑伤胫不能骑马,坐车率起义军四千余人撤出滑县,行至辉县西北司寨,被清军追及。十九日,清军以少数兵力将起义军诱出司寨,然后以马、步兵两翼夹击,起义军失利,退保南首山,复中清军埋伏,二千余人伤亡,清军遂将司寨团团包围。二十日,清军向司寨发动进攻。司寨东临山,西濒河,周围筑有寨墙。自清晨激战至下午,寨墙一角被毁,清军攻入寨内,起义军退守民房进行巷战,据险掷石,枪炮齐发,清军死伤甚众。天黑以后,清军举火焚寨,李文成、刘国明等被困于一座碉楼之内,清军层层包围,欲活捉李文成等。最后,清军攻入碉楼,刘国明牺牲,李文成自焚,司寨陷落。

    李文成等牺牲后,清军继续围攻滑县。滑县城墙坚固,砖皮内实以沙土,不怕炮轰,清军围攻四十余日,未能攻破。十二月初十,那彦成命各路清军对滑县五座城门同时发起进攻,并暗挖地道,埋设炸药,将西南城角墙轰开二十余丈,清军冲入,与起义军于城内进行激烈的争夺战。经过一昼夜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次日,清军举火焚烧民房,牛亮臣、徐安帼等劝李文成之妻张氏扮成难民逃出城去,张氏表示:“城亡与亡,不死者非英雄”,持刀参加巷战,杀敌数名,然后回到房中自缢而死。十二日,滑县城陷落,大元帅宋元成、艮宫王王道隆、震宫王刘荣顺等壮烈牺牲,军师牛亮臣、元帅徐安帼等被俘,解送京师,磔死枭首。天理教起义最后失败。

    平定张格尔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维吾尔没落贵族张格尔在新疆南部发动叛乱。张格尔为已故回部大和卓布拉尼敦之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王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布拉尼敦被杀,其子萨木萨克逃往浩罕生三子,张格尔为其次子。张格尔自称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在浩罕统治者和英国殖民势力的支持下多次窜入南疆进行滋扰,而清王朝在南疆的腐朽统治和当地官吏、伯克对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和掠夺,也在南疆广大地区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和反抗,进而为张格尔在南疆发动叛乱提供了便利条件。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张格尔率兵300,由浩罕窜入南疆,杀伤图舒克塔什卡伦官兵,并抢劫了伊斯里克卡伦的马匹等物。道光四年(1824年)九月,张格尔复率兵200,勾结布鲁特人焚抢喀什噶尔西乌鲁克卡伦。守关清军轻敌失利,死伤30余人。道光六年(1826年)夏,张格尔再次纠集安集延、布鲁特等地五百余人窜至距喀什噶尔百余里的阿尔图什庄,以祭拜其祖父布拉尼敦之墓为名,煽动当地维吾尔人发动叛乱,并派人焚掠军台,阻断台路,南疆各城纷纷告急。清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闻讯,派帮办大臣舒尔哈善等率兵一千余人前往镇压。张格尔遣使向浩罕求援,“约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浩罕统治者阿里汗应张格尔之邀,亲率一万余人入侵南疆,攻打喀尔噶尔。守城清军奋起抵抗,浩罕侵略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兵。张格尔派人追诱浩罕军,网罗了二三千人,收归帐下。同年六月,张格尔之弟巴布顶率兵攻破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两城也被张格尔攻破,喀什噶尔再次被围。庆祥等率领城中军民固守两个多月。八月二十五日,叛军掘地道入城,庆祥督兵巷战,力竭自尽;领队大臣乌凌阿、穆克登布,帮办大臣舒尔哈善,回部郡王阿奇木伯克玉努斯等皆战死,喀什噶尔落入叛军之手。张格尔入城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在南疆复辟了和卓统治。

    清廷闻知张格尔南疆叛乱的消息后,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为钦差大臣参赞军务,调集固原提督杨芳、甘肃提督齐慎、宁夏将军格布舍、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领队大臣祥云等分别率领陕西、甘肃、宁夏、乌鲁木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