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3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回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出面,向英国定购军舰7艘。事先约定,每艘军舰临时雇用二三名外国人负责开船、开炮,等到中国士兵学会开炮,驾船后,就由中国人自己掌握。不料等7艘军舰驶抵中国海岸时,英国人却自作主张招募了600多名本国水兵,目的是想以此控制中国海军。清政府害怕这支舰队不听调遣,决定解散,谁知英舰队司令阿思本非常恋横要挟说:“这几艘军舰的变卖费用,还不够遣散费”。清廷只好又拿出白银37�5万两,才算了事,这次筹划海军清政府白费了160多万两银子,一无所获。

    但洋务派并不气馁,李鸿章又派亲信李风苞出使德国,订购了两只巨型铁甲船,即“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各有7335吨,6000马力,船员330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两艘铁甲舰,具备一定的战斗力。稍后又向英、德两国订购了“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等铁甲舰,到1888年,北洋海军已有铁甲舰、快船、碰船、蚊船、运船、书信船、雷艇等25艘,基本上形成了配套的系统,北洋水师正式建立成军。

    除了北洋水师外,当时还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只是力量有些单薄。就是北洋水师,虽然外观上貌似强大,它的内部也有很多弱点,很多都是外国淘汰的旧式军舰,行驶的速度不快,火炮射击频率慢,没有换上当时先进的无烟速射炮。从1888年建成后,北洋舰队再没有增添新的舰只,而把海军经费挪用修筑颐和园,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北洋舰队的战斗力。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派迫切地感到缺乏洋务人才,决定开办各种形式的学堂,培养外语、数学、机械制造等专门人才。

    恭亲王奕�就任总理衙门大臣以来,经常与外国官员谈判,他发现中国的翻译外文水平都很低,常被外国人嘲笑、欺骗,他发誓要办一个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况。1861年1月,奕�奏请咸丰帝,准备在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明的少年四五名,学习英、法、美三国语言文字。得到批准后,却找不到适当的教师人选,一直拖到第2年,最后在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帮助下,才请到一位英国籍传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北京同文馆才得以开学授课。

    除了在国内兴办新式学堂之外,洋务派还向国外派遣了几批幼童留学生,这些少年学成归国后,大多成为外交海军、铁路、电报等领域的骨干,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李鸿章断送北洋海军

第287章 清朝(41)() 
李鸿章,字少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时,李鸿章曾在家乡庐州参予办团练以自卫。兵败后,投入兵部侍郎曾国藩手下当幕僚。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李受曾之命,回原籍编练乡勇。次年三月率部到安庆。曾国藩又据湘军章程定其营制,并调拨湘军程学启、郭松林等数营去协助。组成6500人的淮军。淮军的营制、营规、编练都跟湘军相同,兵勇由营官亲自招募。由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勇丁由年轻力壮的农民充当。全军以营为单位,每营计500人,营辖前、后、左、右四哨,哨辖一至八队。后在装备上更多地采用洋枪洋炮,每营往往拥有洋枪四百杆,另有开花炮等当时最新式的武器,营的编制也随之变化。

    李鸿章像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曾国藩保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并命令他指挥淮军援救上海,攻取苏、常。四五月间,李率部自安庆出发,由沪“中外合防公所”官绅租英船分批远抵上海。置大营于近郊新桥,李鸿章与英、法、美侵略者紧密勾结,声称:“华夷混一,局势己成”,将外国的“洋枪队”改为“常胜军”,并说:“鸿章之营,无日不有洋人过从”;对常胜军的首领华尔,“鸿章近以全神笼络,欲结一人之心,以联各国之好”。李不仅大量购置洋枪洋炮装备淮军,而且还雇用美英等军队的军官为教习,直接训练军队,采用联合绞杀和“剿抚兼施”的策略,向太平天国苏南地区反扑。

    五月下旬,李率部开始配合英法军队和华尔“常胜军”在上海郊区与太平军展开激烈战斗。八月,乘曾国荃湘军逼近天京城下、东线太平军回援之机,再陷青浦。次年一月,又招降太平军带熟、昭文两县守将骆国忠和太仓守将钱守仁。四五月间,淮军与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攻陷太仓,五六月间又占领军事要地昆山。此时,李鸿章委托英国人马格里驻守松江,并筹设炮局,为淮军制造枪支弹药。七月底,占领吴江,构成对苏州包围的态势。十二月,利用太平军叛徒纳王郜永宽等占领苏州,攻陷无锡。次年三月,又夺浙江嘉兴,攻破江苏常州、丹阳。七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失陷后,又配合湘军攻下浙江湖州,继而赴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剿灭太平军余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后来,随着“常胜军”遣散,一些外国军官归并到淮军。到同治四年(1865年),淮军已经扩大到六七万人。几年后,淮军又在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及直隶一带成为镇压东、西捻军的主力。太平天国革命结束以后,湘军逐步遣散,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最大的实力派,其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先后抽掉军官赴德学习,并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进一步训练这支买办性更强的淮军,使之成为清朝的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光绪十年(184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淮军将领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此淮军开始衰落,逐渐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取代。

    天京保卫战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底,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湘军陆师约二万人进驻天京城南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泊护城河口,从水陆两面完成了对天京围困。曾国藩坐镇安庆指挥,他鉴于江南大营覆灭的教训,决定采取稳扎稳打以求胜的战略。洪秀全急诏在苏南的忠王李秀成等回援。六月,李秀成等高级将领在苏州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议定先以粮食、弹药援京,两年后决战。在洪秀全第四道摧救严诏到后,八月又在苏州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决定联合13个王的部队,约40万人,一起救援天京。北路由李秀成、李世贤率领主力十多万人,进攻天京城外的清军;中路以陈坤书为首,攻芜湖、金柱关,截断清军粮道;南路由杨辅清、黄文金、胡鼎文等率领向宁国推进,以佯攻牵制清军的增援部队。九月,李秀成率大军自苏州西上,取道宜兴,溧阳,到东坝集合,然后分军向秣陵关和雨花台两路进攻。十月十三日,太平军开始猛攻雨花台。在东至方山、西至板桥镇约60里的阵地上,太平军把湘军层层围住,以冲锋、挖地道等各种方式猛攻敌营,昼夜不息。在开始的二十多天中,至少有八次几乎摧垮湘军整个阵地。湘军伤亡数千,曾国荃负伤,加以瘟疫流行,使曾国藩惶惶不可终日,准备放弃安徽,退保江西。就在这时,南路太平军十月下旬占领宁国,达到了牵制敌人援军的目的;但中路太平军却为湘军长江水师所败,未能有效截断敌军粮道。湘军依照曾国藩“缩营自保”的办法,凭借深沟高垒,坚守顽抗。尽管太平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优势,围攻曾国荃部46天不能取胜,损失不及万人,就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忽然主动退兵。曾国荃及其湘军虽然受到严重打击,但却侥幸免于全军覆灭的命运。太平军主力功亏一箦,未能实现直接解围天京的战略。

    李秀成退兵,引起洪秀全大怒,给他以革爵处分,调当殿明责。随后,又命李执行“进北攻南”战略,即从长江北岸进军安徽霍山、英山和湖北武汉、荆州、襄阳等地,攻敌后方,意欲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军及捻军联合行动,迫使围攻天京的清军回援,以解天京之围。李秀成受命率部自长江北岸进发,李世贤、刘官芳等带领军队从南岸配合攻取皖南赣北。十二月,李秀成命林绍章、洪春元、郜永宽等率先头部队,由天京下关渡江至九洲,突出浦口,进攻江南提督李世忠大营,占安徽含山、巢县、和州。次年一月,太平军常熟(今常熟)守将骆国忠向李鸿章献城投降,太平军久攻常熟不下。二月底,已经转移到东线的李秀成主力再次撤回,渡江入皖北,转战巢湖,庐江、舒城、六安等地。清军采取“专守为稳,以逸待劳”的防御方针,太平军所到之处“攻又不下,战又不成”。所过之处,久被清军和地主团练烧杀扰害,残破不堪。时逢春荒,军粮严重缺乏,太平军因饥疲而死者甚多。五月李秀成从寿州一带回师东返。在江浦渡江时,又遭湘军截击,伤亡惨重。六月中旬,曾国荃率湘军攻陷雨花台,洪秀全急诏李秀成回师援救。待二十日回到天京时,十几万大军,只剩下四五万人,战斗力锐减。太平军以“进北攻南”再解天京之围的战略计划仍未实现。

    李秀成回到天京后,洪秀全鉴于太平天国军事形势严重,为统一领导,以应急变,遂封李秀成为真忠军师,节制诸王。李秀成在天京住了一个星期,就赶去苏州部署,天京危急又使他不得不西返主持守城事宜。前后两度往返于东、西战场,终因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没有什么建树。十二月二十一日,李在苏州失守随即来天京的次日,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洪没有采纳,决定坚守天京。在此前后,洪派洪仁出京到江、浙摧兵解围。自从李秀成从江北败回后,一批太平军将领悲观失望,纷纷率部献城降敌。到同治三年(1864年)四、五月间,局势空前恶化,苏南、浙江、皖南大片根据地全部失去,李世贤部远在江西,陈得才、赖文光部远在湖北,他们都被清军重兵阻隔,无力回援天京。在清军层层围困下,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在这座孤城里,上自天王、下至士兵只得用野草充饥。六月一日,洪秀全病逝,长子洪天贵福继位,为幼天王。七月三日,保卫天京的最后一个要塞地保城被敌军攻陷。十九日,湘军从地道轰塌城墙二十多丈,蜂拥而入。当时,守城的太平军及老弱妇幼不足一万人,能作战的士兵不过四千多人,但是他们同仇敌忾,高呼:“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白刃肉搏,拼死巷战,连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守城太平军“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属古今罕见”。血战至黄昏时分,李秀成、林绍璋等少数人拥幼主突围出去,天京失陷,至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封疆大臣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阳人,道光时举人。左宗棠自幼聪慧过人,15岁赴童子试,16岁赴府试中第二名。正当他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之际,灾祸突降,父母双双病故,留下了一大笔欠债,从此生活变得十分困难,21岁的左宗棠只好入赘当了周家的贤婿。其妻周治端,能诗善赋,品德贤慧,成为左宗棠的贤内助。1832年应省乡试,中试第十八名举人,之后,三次进京会进士,均未如愿。

    后来,湖南巡抚骆秉章因慕其博学多才,请入湖南幕府任幕僚。府中军、政事务,全经他一手操办,几年之中,左宗棠在湖南运筹粮饷,招募新兵,壮大了地方实力,名声远扬。

    1860年,太平天国在南方重创清军,左宗棠在亲戚胡林翼、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力荐下,被清廷授予四品京堂候补,协助曾国藩办军务,他招募湘军5000人,及在湖南招募的民团4万余人,开赴江浙前线,击败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从此左宗棠名声更大。

    1861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攻打太平天国。左宗棠率湘军攻占遂安、金华、富阳一带,后与法侵略军联合组成“常捷军”,攻陷宁波、绍兴等地。第二年因功再升任闽浙总督。1864年,左宗棠攻陷杭州,至此,太平军在浙江的地盘不复存在。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与李鸿章的淮军配合在河南一带镇压了捻军。1873年,左宗棠又不遗余力地镇压了肃州回民起义。

    左宗棠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受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事,他率军出关,讨伐阿古柏,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原来西北边疆一直为沙俄和英国垂涎,两国为争夺美丽富饶的新疆展开争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