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军从平壤溃败后,清政府在鸭绿江设下十里防线,部署重兵,由淮军提督宋庆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统帅,但渤海湾旅顺的防守却减弱了。日军在黄海海战之后,经一个月的休整、部署,以三、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以一、二师团,第十二混成旅团组成第二军,由陆军大将大山岩任司令官,并出动海军全部主力配合作战。计划攻下旅顺、大连为作战重点,由朝鲜义州冲击鸭绿江防线,牵制清军,从而达到在中国东北建立侵略基地的作战目标。十月二十四日,日军第一军突破清军的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本土,占领九连城、凤凰城、海城一带,其目的在于牵制清军,掩护第二军进攻金洲、大连和旅顺。同日,日军第二军在距大连湾百余公里处的花园登陆,采取迂回包围,截断后路的办法,从陆路夺取旅顺、大连。十一月四日,日军开始进攻金州,两天之后,金州失陷,随后日军不战而获大连。十八日日军又开始攻旅顺,清军各部仅总兵徐邦道部拚死抗敌。二十二日旅顺失陷,中国当时最大的海防要塞落入日军之手。日军占领旅顺后,一方面以第一军继续在辽南地区与清军相持;另一方面又从国内调部队来华,编为“山东作战军”,在海军舰队的配合下进攻威海卫,企图全歼北洋海军。李鸿章命令北洋海军死守港内,不准出击,坐待敌人进攻。次年一月二十日,日本仍采取包抄后路的办法,一方面在荣成县成山头登陆;另一方面以左宝贵海军22艘舰艇、15艘鱼雷艇封锁威海卫港口。二月初日军占领南、北、帮炮台,北洋海军和刘公岛、日岛守军被日军封锁在威海卫港中,受到水陆夹攻,陷入绝境。到二月十一日,北洋海军的定远、靖远、威远、来远诸舰先后沉没,鱼雷艇全部丢失,日岛炮台失守。丁汝昌召集诸将会议,提出拚死突围,但军官们不同意,北洋海军洋员海军副统带英国人马格禄及美国顾问浩威,勾结中国官员,胁迫丁汝昌降敌,丁汝昌知事不可为,随即于二月十七日自杀殉国。先后自杀殉国的重要将领还有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镇远号管带杨用霖等。丁汝昌自杀后,浩威起草投降书,以丁汝昌的名义,由广丙号管带程璧光向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亨投降。将镇远、济远、平远、广丙等大大小小十艘舰船以及大批军火全部送给日军,洋务派耗费无数金钱而建立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旅顺陷落后,日军第一军在第三师团长桂太郎率领下,西犯海城,清军守将丰升阿弃城逃走,海城失陷。奉天府受到威胁,辽西震动。十二月底,日军第二军八千余人由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率领,北犯盖平,盖平守将章高元率军英勇抵抗,营官杨寿山、李仁党力战阵亡,盖平沦陷。清军这时源源不断地开到关外援辽。其中最为清廷寄予厚望的是湘军,并任命湘系军阀首脑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内外各军。二月二十日,二十七日,清军出动六万人,以九倍于日军的兵力进行收复海城战斗,经过多次激烈争夺,清军失败。二月下旬,日军第一军、第二军会合,开始执行对辽东平原扫荡性作战方案。三月二日,日军攻陷鞍山站。两天之后,日军进攻牛庄,镇守牛庄清军抵抗一昼夜。七日,日军轻取营口。九日,日军三个师团会攻田庄台,湘、淮军二万余人顽强抵抗,田庄台终于失守。至此,清军在辽南一线全部崩溃,这是自平壤、九连城失败后,清军的又一次溃入。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日本海军掩护混成支队在彭湖文良港登陆,很快占领澎湖列岛。辽南定局后,日本动员全部常备军及后备部队的三分之一,宣称要在直隶平原与清军决战,压迫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结束。

    民族英雄邓世昌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就有办事的才干和心计,曾经跟西洋人学习数学。长大后,进水师学堂学习,精通于测量、驾驶。光绪初年,担任海东云号舰舰长,在海口一带巡查缉捕盗贼。日本窥伺台湾,邓世昌负责守卫澎湖、基隆等要地,并补为千总,调任振威号舰长。因为要缉捕海盗,又升为守备。不久李鸿章负责管理海军,认为邓世昌才能出众,就将他调往北洋水师。邓世昌跟了丁汝昌到英国购买军舰,通过参观学习,更加明白了训练海战的技术。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内乱,邓世昌又跟了丁汝昌驾舰到仁川停泊,作为陆军吴长庆的后援部队。战乱平息之后,升为游击,赐勇号勃勇巴图鲁,管扬威号快舰,来往于天津、朝鲜之间。冬天寒冷,海面都结了冰,邓世昌便南下巡查台湾、厦门一带的海防。不久受命负责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四艘战舰营务处事务,并兼致远号舰长。

    光绪十四年(1888年),台湾的土著居民反叛,邓世昌以副将身份跟随丁汝昌前往征讨。和叛军在埤南交战,邓世昌摧毁了他们的碉堡庄寨,被提升为总兵。这时正好在制定建立海军建制,便借此机会将邓世昌补为中军副将,丁汝昌则为提督,海军的左右翼总兵分别是福建人林泰曾和刘步蟾。丁汝昌一向不熟悉海战,因此他的命令部下不能很好执行。只有邓世昌是广东人,又担任舰船总管,不到规定的时间绝不让士兵上岸,因此福建人都很嫉妒他。

    邓世昌旧照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日军侵袭朝鲜,封锁住了海上通道。李鸿章命令济远、广乙两船开往牙山。途中遭遇日方军舰,敌人先开炮,广乙号遭严重创伤;日舰又炮击济远号,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弹牺牲;济远号返转逃跑,日舰在后追赶,管带方柏谦竖起白旗表示投降,日舰见后追得更急,这时济远号上有一水手向日舰开炮射击,击毁了日舰的指挥中枢了楼。方伯谦夸张吹嘘了他的胜利战迹,返航后堵塞住了威海的东、西两处出海口。邓世昌气愤地要求出兵进攻,丁汝昌则阻止他的行动,没有让邓出击。不久,日本军舰集结大连湾,窥伺金州,我海军于是大举进发,停泊在鸭绿江的大东沟一带,以10艘大军舰对抗12艘敌舰。丁汝昌乘坐定远号居中指挥,将其他舰船排列左右作为两翼。日军舰船首尾相接鱼贯而进,占据了上风,丁汝昌命令开炮轰击,但距离太远没有击中。日军舰船体积小,调头灵活,一会儿分开一会儿集中,弹雨聚集,定远号被击得震动,舰上的大旗倒下了。邓世昌见指挥各舰作战的帅旗没有了,担心各舰见后军心动摇,就急忙取出致远号的大旗竖起来。双方交战很长时间,定远号击沉了日军的西京丸,而我方的超勇号也被击毁。

第292章 清朝(46)() 
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最为凶猛,它和日方军舰吉野号在海洋中的速度相当。吉野是敌舰中的主力舰。战斗正激烈的时候,致远号的炮弹即将用完了,邓世昌发誓要和敌人一同死去。将士们知道大势已去,要失败了,阵脚有些混乱,邓世昌大呼说:“今天只有一死而已!但是即使我们战死,也不能让我们海军的声威受到影响,这就是我们用来报效祖国的方式了。”众将士于是安定下来。邓世昌就驾驶军舰急驶向前冲去,想猛撞吉野号和它同归于尽,但不幸中了鱼雷,主机房炸裂,船沉了下去。邓世昌身上带了救身圈没有沉下去,丁汝昌和其他将士看见了,急命舰船开过去救援。但邓世昌拒绝上船,将双臂蜷缩让救生圈脱出,沉水而亡。致远号副游击陈金揆和邓世昌同时殉难,全船250人没有一人弃船逃跑的。经远号管带总兵林永升、超勇号管带参将黄建寅、扬威号管带参将林履中也一起战死在战场。

    事情奏报给皇帝,光绪帝赐邓世昌谥号为壮节,其余人都给予优厚的抚恤。邓世昌死后,其他的舰船有的给敌人击沉,有的逃走,终于不复成军。邓世昌在临战时以忠节义气与众将士互相激励,以身殉国的景状尤为壮烈,世人有把他和左宝贵并称为“双忠”的说法。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冷落,此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与陆浩东抵达北京时,见清政府日夜修缮颐和园,准备为慈禧太后庆贺六十大寿。使他原来存在的“乘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的念头化为乌有,“于是慨然长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促使他“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稍易以强迫”。由此激发了他反清革命的思想。

    同年十月,孙中山从上海到达檀香山,奔走逾月,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得到了一批进步侨胞的支持。经过酝酿,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火奴鲁鲁美商卑涉银行华人经理何宽寓所举行兴中会成立会议,与会者有何宽、李昌、刘祥、黄华恢、程蔚南、郑金、邓荫南、黄亮、钟木贤、许直臣、李多马、李禄、卓海、林鉴泉、钟宇、刘卓、宋居仁、夏百子、侯丈泉、李祀、伍来等二十多人。会议由孙中山主持。会上大家推举刘祥、何宽两人为檀香山兴中会正、副主席,程蔚南、许直臣为正、副文案,黄华恢为管库,李昌、郑金、邓荫南、李禄、李多马、钟宇、林鉴泉等八人为值理,另设差委二人。会址设在“华人消防所”二楼。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又称兴中会宣言)。制定规条几款,第一条即阐明其宗旨:“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在组织上强调民主公举,“舍少从多”的原则,在发展会员时指出“引荐担保”。此外还确定了实行议会制度以及缴纳会费等问题。当时,孙中山让众人填写入会盟书,由孙中山领导,举行秘密宣誓仪式。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誓词先由李昌宣读,然后每人再各向天宣读一遍。

    兴中会成立后,立即派会员到檀香山各埠进行拓展组织、发展会员的工作。宋居仁、李昌到茄荷蕾埠,建立了以孙眉为主席的兴中会分会。孙眉又到百衣,建立了以邓荫南为主席的兴中会分会。在这年冬天和次年初的数月内,陆续有一些华侨入会。在拓展组织的同时,孙中山开始着手引导会员筹集军费,并召集宋居人、夏百子等二十余人组成兵操队,聘请一丹麦人为教官,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回国进行反清武装起义。

    次年一月下旬,孙中山抵达香港。他召集旧友陆浩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拟议扩大兴中会组织,筹建兴中会总部。杨衢云、谢瓒泰同意将他们领导的辅仁文社并入兴中会。经过筹备,租定了中环士丹顿街十三号,此房公开挂的招牌是“乾亭行”。二月二十一日,香港兴中会总部会(或称总会)秘密成立。大会推选杨衢云为香港兴中会会长。

    香港兴中会增订了兴中会章程,把原来的九条发展为十条,提出“设报馆以开风气,立学校以育人,兴大利以厚民生,除积弊以培国脉”的政治主张。香港兴中会的组织机构与檀香山兴中会略有不同。它设一名总办为首,下设一名帮办,再下设管库、华文文案、洋文文案各一人,同时设董事十人,共同管理会务。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集权合议制原则。香港兴中会会员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此外,章程增加了一些对会员纪律约束的条文,对集资筹款办法也有若干新具体规定。

    随后,孙中山同陆浩东、郑士良等人到达广州,在双门底王家祠云冈别墅成立了兴中会组织,前后陆续有几百人参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各界的极大愤慨。孙中山认为起义时机成熟,立即与香港兴中会负责人陆浩东、郑士良、杨衢云等奔走于港、澳之间,并亲自拟定起义方针,主持军务,预定于旧历九月初九炸毁两广总督,举行武装起义。但由于泄密,起义未及发动即被镇压。陆浩东被捕牺牲,孙中山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通过侨商陈清、谭发,结识了在横滨经营“文经”文具店的侨商冯镜如、冯紫珊兄弟,又联络二十多个华侨,于十一月中旬成立了兴中会横滨分会,由冯镜如任分会长。兴中会又先后在长崎、河内、旧金山以及南非洲等地成立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并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从事民主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