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宁州江山- 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远在长安的皇帝此刻正想把兵权从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收回来,就以枢密院密令的形式指示宁州驻军加强镇东方向的防御。

    自岳宪忠归来后,宁州防御以岳部为主,河东军郭槐部为辅。

    枢密院的密令是直接下给岳宪忠的,岳宪忠明白这是皇帝再跟李默争夺宁州的主导权,他的待罪之身,哪敢有丝毫怠慢,所以抢在李默之前下令边军主力向镇东方向集结。

    几乎是同时间,郭槐也收到了李默的手札。李默提醒郭槐努米奇里极有可能是在玩声东击西的把戏,他的主攻方向不在镇东,而在西线的某个地方。

    镇东有大河为屏障,宁州水师虽然战力一般,但对付没有舟楫的匈奴人还是占有极大优势的。

    而且镇东之东是河东,匈奴人打此渡河就不怕河东军抄他的后路?

    假如努米奇里是想在战场上为谈判争取优势,他的主攻方向不应该是东线的镇东,而极有可能是西线的丰州!

    丰州北有阴山为屏障,东北则是让匈奴人吃足了苦头的飞鸟川长城。看起来万无一失,但实际却危机重重。

    因为那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飞鸟川长城在飞鸟川与阴山的交汇处有一处约十里的空白带,那里因为沼泽密布无法施工而被放弃。

    沼泽地带行军不易,但并非不能通过。

    匈奴人骑兵跟夏军不同,每个士兵就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一个人携带五匹马,武器、粮秣全部打包带在马背上,一次补充可以持续作战一个月,对后勤的依赖很低。

    那片沼泽可以阻挡笨重的辎重队,却无法限制匈奴人的骑兵。

    只要有好的向导,他们可以很轻松地穿越那片沼泽地,继而突然出现在丰州城下。

    匈奴人不会攻城,但努米奇里很会打仗,而且擅于用人。

    在越过阿拉善后,他就组建起了庞大的雇佣军军团。

    那里面有的是攻城方面的人才。

    而自王氏内迁之后,丰州的城防就每况愈下,已经经不起一次突袭了。

    郭槐在收到李默手札后不久,又收到了来自枢密院的命令。

    他把两样东西放在一起,问林哥儿:“咋办呢?”

    林哥儿道:“晋王手札意在提醒,而枢密院的却是军令,军令如山啊。”

    郭槐笑道:“有道理。”

    驻宁州河东军遂遵照枢密院密令将主力集结于大宁山以南、故县至镇东县一线,严防匈奴人从镇东突入兴元府。

    (本章完)

第542章 巧妙的套索() 
    李默的判断是有准确情报作为支撑的,堪称精准,岳宪忠、郭槐、林哥儿也并非不知道匈奴人的主攻方向。

    搅局者是枢密院,枢密院的背后是大夏的新皇帝。

    皇帝毕竟还年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办砸了事。

    很快丰州的告急文书就飞向了长安,丰州城下不仅出现了匈奴主力,而且匈奴人还学会了挖掘地道攻城的方法。

    惊慌失措的皇帝下诏各地立即驰援丰州,务必全歼顽敌于城下。

    驻守宁州的河东大将郭槐请求长安补充弹药,否则河东军无力驰援丰州。

    长安方面却迟迟未予答复。

    半个月后,丰州城陷落。

    阖城军民半数被杀,半数被劫掠而去。

    一时西北大震,朝中主和派再次抬头,希望朝廷跟匈奴人重启谈判。

    双方代表再次聚会宁州。

    大夏的筹码已经不多,朝中祈和求稳之心很重,所以和议很快形成:

    一、匈奴人同意撤军,包括归还丰州,并撤到大青山…飞鸟川…阴山以北地区。

    二、云州是大夏领土,匈奴承诺与云州叛军断绝关系。

    三、匈奴与大夏约为兄弟之邦,匈奴礼送大夏皇帝宁睿回国;大夏同意开放边境互市,设幽州、太原、丰州三处榷场,互通有无,惠养民生。

    四、草原瘟疫肆虐,大夏向匈奴人提供三十万贯汤药钱,以助该部(国)渡过难关。

    五、允许百姓自行出资赎回家人。

    这项协议因为是在宁州城内的安塞客栈签订的,故而被称之为《安塞之盟》。

    但条约签订之后,匈奴人却耍了一个花招,他们自导自演了一出流寇侵扰丰州驻军的闹剧,然后赖在丰州城里不走,勒索了大夏十五万贯好处费后才撤军。

    笼罩在塞北的战云逐渐消散,草原崛起了新主,大夏的势力虽然遭到了削弱,但仍然是北国之主。宁氏的江山依然稳固。

    度过了迫在眉睫的危机后,有人就干起了卸磨杀驴的勾当,他们怂恿皇帝下诏让河东军撤离宁州,让李默老老实实呆在太原。

    年轻的皇帝深以为然,但太后却狠狠地驳斥了这一浅见。

    她谆谆教导皇帝说:“我知道你忌惮他,我也不喜欢他,但时当危难,除了他谁能替你守住宁州?指望岳宪忠吗,这个人狡猾不逊于李默,但本事却要差的多。我们的敌人现在变成了匈奴,这是个可怕的对手,岳宪忠,他未必行。王雄诞这个人太过圆滑,不可重用。许贤友,他被匈奴人吓破了胆,畏敌如虎,怎堪重用?剩下的,与其重用陈应人,倒不如用李默。”

    宁琦道:“母亲为何不用舅舅?”

    傅太后道:“什么舅舅,朝中只有魏王,哪来的什么舅舅。”

    宁琦道:“儿臣失言,李默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一去宁州就抢占了绛县机器局,朕听说他把机器局的机器拆下来运回了太原,他想做什么?”

    傅太后道:“绛县机器局是我让他拆的。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料,这是靠不住的。绛县机器局早就垮了,那几台生锈的机器能顶什么用?而且你想过没有,散布这谣言的人居心何在?宁州战局吃紧,他真能把机器局拆了运回太原?”

    宁琦不说话了,这则传言的确是漏洞百出。

    “河东军暂时可以不撤,但让李默再兼任宁州职务似乎就有些不妥当了,母亲以为呢。”

    傅太后笑了,皇帝精于算计,这很好,但他毕竟还是太嫩。

    “你放心,就算你愿意把宁州、丰州交在他手里,他也不会离开太原的。他是个聪明人,凡事点到即可。”

    《安塞之盟》后被俘的将领陆续回归,草原上那场可怕的惨败渐渐清晰起来,那绝对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宁琦对匈奴人充满了恐惧,这恐惧是渗入到骨髓里的,在他的认知里,在那广阔的草原上匈奴人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完全是不可战胜的。

    他皇兄苦心栽培的左右万岁军,在匈奴人的眼里直接沦为笑话,弹指间灰飞烟灭。而他呢,在太后的监护下,在宁州勋贵的掣肘下,甚至连一支媲美万岁军的亲军都没有。

    没有兵权在手,说话都没有底气啊。

    可怕的匈奴人就在宁州的北面,宁州若失,关中的屏障就没了,届时腹心之地洞开,匈奴铁骑长驱直入,他该怎么办?

    效法中宗皇帝巡狩蜀地?

    真要到了那一步也只能如此了,不过中宗皇帝巡狩蜀地时至少还有纪逡追随,等他到了那一步,谁来追随他?

    所以也许母亲是对的,李默这个人虽然不让人放心,但眼下还是得用他。

    “儿臣明白了,儿臣要用李默为西北经略大使,母亲以为如何?”

    “宁州的军政事务都可以交给他,此外,丰州、云州也可以给他。”

    “丰州?母亲不觉得这样做他的威势太重了吗?”

    傅太后微微一笑。

    宁琦却马上就明白了过来,给李默的防区越大,他的责任就越重,力量就越分散,当他的力量被无限制摊薄之后,他就无力再对抗朝廷了。

    远在太原的李默很快就接到了朝廷对他的新任命,西北经略大使,其职责是“都督丰宁、河东、云州军政钱粮”,全权筹措西北防务,同时还要监督丰州、太原两处榷场,主持与草原的互市贸易。

    朝廷把丰州、兴元府、云州,以及整个河东的军政财商事务统统交给了他,这既是信任,也是约束。

    这就像那制作精美的笼子,看着好看,但当你一头扎进去后便知道滋味不好受了。

    “朝廷给了你一个空头衔,然后什么都不给,西北贫瘠,穷的叮当响,拿什么养这么多兵?我说这是何苦来着呢。”

    “你就少发点牢骚吧,天下归宁,人心尚不厌宁,纵然匈奴铁骑直入长安,也呆不长,倒是他们滚蛋了,留下偌大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你打的一手好如意算盘,可如今呢,人家棋高一着,把你给套上了,你就像那耕田的牛,被人套上啦,只好拼出吃奶的劲为你老丈人家拉犁耕田吧。”

    李默笑了笑,这个李道远,干嘛把话说的这么直白,说的人家挺不好意思的呢。

    (本章完)

第543章 安抚() 
    朝廷设立丰州、太原两处榷场与匈奴人互市,简直就是挖坑埋人不带填土的。

    李默被这两处榷场闹的焦头烂额,但李默现在还不能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他现在要集中精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赎人。

    协议签订时,滞留在草原上的中原人约有十好几万,缺衣少粮的匈奴人可不想养活他们,他们残酷地折磨这些俘虏,每天都有五六百人横死。

    李默焦心如焚,得赶紧设法把人赎回来。

    但指望将士们的家属筹资来赎人显然不切实际,他们或者离的太远,或者又太穷,而每耽搁一天就有数百人横死。

    李默令梅华庵、孙大牙、盛忠诚、陈河阳四人寻找对策,不惜一切代价先把人先抢回来。

    “哥,你赎人我没意见,都是同袍兄弟,都是大夏人,我也看不得他们在草原受苦受难,但你这么做是不是太过了:削减河东官吏俸禄,削减军费,削减公务费,削减情报费,连王府用度也砍,大伙已经怨声载道了。而且你看看,你救回来的那些人,他们都干了什么,说声谢谢就回老家去了,有的不仅不说谢谢,还埋怨咱们救人太迟,你说这是什么事嘛。”

    李默笑道:“我知道你的小九九,十万健儿,这都是大夏的火种。匈奴人眼皮子浅,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把他们放了,我们也要跟他们学?我救人是为大夏保留火种,可不是为自己打算。”

    李道远不屑地切了一声。

    却看到穆坤挎着刀昂首挺胸走了进来,便道:“捡到元宝啦,咧这么大嘴?”穆坤笑眯眯地说道:“元宝算什么,我这个比元宝值钱多了,你猜我今天见到了谁?前御营监军使宋中明宋大人。”李道远道:“谁?宋中明?就是那个向皇帝进谗言,要害咱哥的那个宋中明?”

    穆坤道:“啊,不是他是谁,隐姓埋名不肯说,但架不住有人认识他呀。”

    李道远道:“嘿,不是冤家不聚头啊,奶奶的他也有今天?”

    李默道:“他人现在在哪?”

    穆坤道:“在城北的戊字号迎送站,你猜怎么着,宁州讲武堂去招生,他居然报了名。”

    李道远道:“瞧瞧,我就说此人心术不正,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他混进去想干什么,无非是为了刺探我军情报。”

    李默问:“他报的哪一科?”

    穆坤道:“步军基本科。”

    宁州讲武堂全称叫“太原讲武堂宁州分校”。步军基本科是以培养新军基础指挥人才为目标的学科,门槛不高,出路一般般。

    宋中明可是在兵部高等步军学校混过的,以他的条件,即便是想混进新军刺探军情也不必搞的这么低调吧。

    李默对穆坤说:“你去梅先生那报备一下,这个宋中明要重点关注,看看他究竟想干什么,在此之前暂不要点破他的身份。”

    穆坤道;“他是御营监军使,长安那边有专人在搜寻他的下落,我们是否要上报他已经阵亡?”

    李默笑道:“人家明明还活着嘛,上报失踪或情况不详即可。”

    穆坤走后,李道远对李默说:“你信不信,我敢跟你打个赌,宋中明这么做是要苦练杀敌本领,将来为御营几万兄弟报仇雪恨呢。御营那帮人素来瞧不起新军,这次败的这么惨,恐怕是把他刺激的够呛。他这一激动,好了,改弦更张,直接投入新军的怀抱。”

    李默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前天让你办的那件事办的怎么样了,倒卖物资的人抓到了没有?”

    李道远道:“抓?你就别指望了,都是金枝玉叶,抓不得,我看还是吼两嗓子把他们吓跑算了。”

    李默道:“简直是岂有此理!家国危难至此,他们居然还倒卖物资给匈奴人,这简直是卖国。”李道远道:“卖就卖咯,这国本就是人家的,行情好拿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