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宁州江山-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副大元帅的手札他们得认。

    其次,匈奴大兵压境,宁州人心惶惶,各军群龙无首,互相扯皮,亟需外援。

    驻守宁州的各路军马尚有五万人之众,但战斗力其实一般。除了天宁军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余各部都是后勤和留守部队,战斗力很弱的。

    而天宁军属于地方乡军,钦定的皇陵守卫者,守土有责,不能出境作战,至此整个宁州防线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河东军的身上。

    一早拟定的“人字号”作战计划就是模拟在北伐失败之后,如何由河东出兵接管宁州的防务,当时李默要求萧震川把情况往最困难处想,但现在看现实比模拟的更为糟糕。

    青鬃川之战后,几十万夏军全盘崩溃,万里草原处处成坟场。

    宁睿被俘的第二天,猎鹿山大营宣告失陷,四万夏军将士阵亡,其中包括两千八百名伤兵,他们是在已经投降的前提下被杀害的。

    得知皇帝被俘的消息后,这里的夏军丧失了抗战意志,答应向匈奴人、羯胡人和契丹人组成的联军投诚。

    三部联军是为匈奴王的探路前锋,人数只有两千多。

    他们很担心夏军是在诈降,所以就提了一个条件,他们要求夏军将士倒剪双臂出营投降。

    当时的守将不知道出于何等考虑居然就答应了。

    (本章完)

第540章 顶住!() 
    但即便如此,匈奴联军一开始也没敢为难他们的俘虏。

    毕竟两千对四万,他们还是心存恐惧。

    但入夜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匈奴王左贤王毕芃率一万轻骑赶了过来。

    毕芃巡视了战俘营,发现大批夏军俘虏悠闲地在营地里溜达,天气很热,他们不着片甲,多数穿着大裤衩,散漫的像一群流氓。

    他们中很多人的脸上丝毫没有战败被俘后的羞辱、沉重,反而打打闹闹,开心地玩耍。

    一个睡眼惺忪的年轻人跑到毕芃面前,大声斥责他言而无信,说当初匈奴人甜言蜜语哄诱他们,说好的要优待俘虏,结果却食言自肥,这么热的天没有水冲凉,让他们怎么安心入睡?

    毕芃杀心骤起,他下令大屠杀从后半夜开始,到第二天中午达到高潮,到这天夕阳西下时,四万夏军战俘被屠戮殆尽。

    匈奴人没有赶尽杀绝,他们留下了至少两百名夏军士卒,这些人容貌清秀,皮肤光滑,比女人还像女人。

    暴行持续到天亮,然后这两百人中的绝大多数被虐杀。

    但仍然有幸存者。

    大约有二十多人逃回了宁州,他们添油加醋地把猎鹿山的暴行公之于众。

    换来的不是切齿痛恨和同仇敌忾,反而是彻底击毁了宁州守军脆弱的内心。

    半数以上的守军高级将领连夜逃离了他们的岗位。

    长安的北部屏障成为一座吹弹可破的沙堡。

    河东军刚刚完成部署,匈奴的前锋就出现在宁州的边界。

    河东军龟缩于钢筋混凝土堡垒里,用火枪对敌。

    战果丝毫谈不上辉煌,却也有效地遏制了匈奴人的疯狂。

    匈奴左贤王发现与其花上大气力把敌人从“带刺的龟壳”里抠出来,还不如发挥他们无与伦比的机动性长驱直入,直捣敌人的腹心。

    他情况显示,类似的带刺龟壳只存在于草原和关隘山口,大夏的腹心还是很柔软的,柔软的像中原女人白馥馥的胸脯。

    匈奴人的战役战术指挥绝对是一绝,强悍的机动力帮助他们巧妙地绕过了“带刺的龟壳”,直接面对大夏的腹心。

    但他们看到的不是中原女人白馥馥的胸脯,而是一道比所有“带刺的龟壳”更为凶残的钢铁长城。

    飞鸟川之战,在夏军坚固的工事面前一万匈奴铁骑碰的头破血流。

    正当左贤王焦头烂额准备撤退时,一支凶悍的夏军铁骑却突然窜了出来,直捅他的软肋。那是一场骑兵对骑兵的大混战。

    青鬃川上轻松碾碎皇帝的御营,使得匈奴人对夏军的骑兵不屑一顾,那些衣甲鲜亮,骑着漂亮的高头大马,拿着精良武器的皇家精锐骑兵们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他们蠢笨,毫无经验,又骄狂的要命,只会凭着一股蠢劲主动跑来送死。

    真的,屠杀这样的一支军队完全没有任何的成就感。

    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重新修订对大夏骑兵的看法,这样一群衣衫不整、形如马匪的家伙战斗力可是真的不弱呢。

    他们虽然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也着实让毕芃出了一身冷汗。

    他们败在人数太少,败在指挥不统一,败在他们只适应小规模战斗。

    匈奴人可以轻松地集结起十万骑兵在方圆数百里内打一场战役,但夏军骑兵显然做不到,他们规模太小,不适应大规模作战,他们是为小规模游击战而生。

    果然,在规模会战失败后,大夏的骑兵化整为零,开始发挥他们的长项——骚扰作战。

    他们就是一个个带刺的剑客,灵活机动地打击匈奴人,这里刺你一剑,那里割你一刀。

    没日没夜,无休无止。

    他们本是这块草原的主人,熟悉这里的一切山川地理。

    星罗棋布于草原上的那些坚固堡垒,可以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和休息。

    零敲碎打,让强大的敌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但这并不能让敌人屈服。

    要让匈奴人打消继续南下的念头,只能给他们一次迎头痛击。

    一万五千名河东新军秘密开赴飞鸟川,这是李默的全部家底。他们刚刚补充了弹药,士气十分高涨。

    飞鸟川有边军耗尽心血修筑的长城,有形成立体纵深防御的堡垒,这对新军作战十分有利,但这仍然是一场豪赌,作为最高统帅,李默心里很清楚他的底牌是什么。

    他的一万五千新军只有两个基数的弹药,一旦突击失败,他们只能可耻地溃败。

    这个破绽若是被毕芃抓住,下面的漏洞只能用数万将士的血肉去弥补。

    祈求滔滔的河水能阻挡匈奴人的铁骑吧,否则宁州必将蒙受灭顶之灾。

    豪赌刚开始李默就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战斗短促而激烈,匈奴骑兵被密集的弹药和猛烈的炮火直接打懵了脑袋。

    但负责左右包抄的两路夏军却遭到了惨败。

    匈奴人迅速退出了战场,火枪射程之外他们仍然是王。

    接下来是僵持,夏军在分析匈奴人,匈奴人也在分析夏军。

    但分析来分析去彼此都是一头雾水。

    然后继续纠缠扭打。

    新军的弹药很快耗尽,匈奴人却也被折磨的精疲力竭。

    然后又是紧张的对峙,新军恐惧匈奴人不顾一切的扑上来,没有枪没有炮他们只能跟敌人刺刀见红,那跟徒手搏命其实区别不大。

    匈奴人其实也不轻松,他们对眼前这堵“能喷火的墙壁”充满了恐惧。

    现在是麻秸秆打狼——两条头怕。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匈奴左贤王毕芃都会骑着马顺着城墙散步,他远远的观察这堵高墙,希望找到破解他的办法。匈奴的斥候则走的更远,他们试着绕过这堵墙,却没有成功,这道墙似乎长的无边无际。

    三天之后,毕芃仍然没有想到破解之道,他叹了口气,哀伤地对他的部下说:“朋友们,我很无奈地告诉你们,我们可能已经输了。耽误了这么久,墙后的夏军肯定已经做好了部署,我们的战机已经失去了。纵然冒险突破这堵墙,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谁敢保证后面没有第二道、第三道墙呢?

    “我当然知道修筑这样一堵墙并不容易,但即便没有,他们还有大河作为天险,还有天宁关这样的险关,还有坚固的宁州城,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耗尽心力去攻克的险关要隘。而我们,诸位应该知道,在青鬃川的胜利之后,我们就已经丧失了我们的优良传统,上上下下都变得无比浮躁,我们根本没有耐心去克服那些地方。所以,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见好就收。以后,我们还是在他们的皇帝身上多做文章,靠敲诈勒索来谋取利益吧。”

    战无不胜、凛若战神的匈奴左贤王毕芃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让上上下下都感到沮丧,匈奴人决定暂时撤军。

    匈奴人撤军的那天,数百里长城上欢呼鼓舞,一起欢庆这来之不易的大胜利。

    这场仗虽胜之不武,却意义重大。

    它终于遏制住了源自青鬃川的一连串惨败,动荡的时局至此总算见到了一丝曙光。

    (本章完)

第541章 角力() 
    飞鸟川之战后,北国激烈的对抗形势暂时告一段落。

    李默奏请长安赦免北伐各将领丧师败阵之罪,散布在草原上的各部残兵败将陆续南归,其中以前左军统帅岳宪忠兵力最盛。

    青鬃川激战时岳宪忠距离御营有一百里,战事即起,岳宪忠命令各部按兵不动,他当时判断两万匈奴人是不能把禁营怎么样的,匈奴人意在试探,以禁营的实力完全可以应付,他置身事外更加有利。谁知战场形势变化太快,匈奴王努米奇里一旦试探出禁营的虚弱后,当即全线压上,七万匈奴人猛扑过去将五万禁营撕的粉碎,等到岳宪忠醒悟过来,牛皮哄哄的禁营已经全军覆灭。他根本来不及增援。

    此后便是连篇的噩梦。

    “出塞各军群龙无首,中军退守猎鹿山,右军向大青山方向退却,我部自然是回宁州。可我没想到猎鹿山那么快就丢了,匈奴前锋抢在我军前面击破了何秀光部,断了我南归之路。我只能在草原上飘荡,出塞八万人,现在只剩下两万。”

    李默道:“这次我们打的不好,最大的失误是一开始就被敌人斩了首。各军派系太过庞杂,失去了统一指挥只能任人鱼肉。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天佑大夏。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飞鸟川之战后,李默的新军因为弹药严重不足,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所以宁州防线还得依靠岳宪忠,在李默的力保下,朝廷赦免了岳宪忠,让他戴罪立功继续镇守宁州边关。

    几乎同时间,宁琦登基称帝,改元同光的消息传到了草原。

    大夏抛弃了给他们带去灾难的皇帝,新皇帝登基就改元,显示了与旧皇帝决裂之心,指望拿宁睿敲诈大夏的计谋宣告破产。

    而飞鸟川一战的结果也让匈奴人认识到,征服中原的时机尚不成熟。青鬃川一战,匈奴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实力也受到极大的损伤。

    匈奴王麾下最精锐的两个万人队战后一度瘫痪,乃至左贤王率部南下时,竟发现无兵可用。

    至飞鸟川之战后,匈奴王敏锐地意识到他已是强弩之末,继续南征绝不是什么好主意,或者跟大夏开启谈判才符合他的利益。

    宁氏也无意再打下去,南方的对手虎视眈眈,域内的诸侯蠢蠢欲动,国库空虚,边将坐大,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再打下去极有可能是亡国灭种。

    既然匈奴人愿意谈判,那就谈判吧。

    双手代表在兴元府(宁州)下属的雄县进行了第一次接触。

    匈奴人主动提出送还大夏的前皇帝,部分皇族亲贵,以及俘虏的一些高级将领,并允许大夏的百姓用真金白银和他们认可的东西赎回他们的家人。

    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真,但并非全部阵亡,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死,而是成了匈奴人的俘虏。

    匈奴人残酷虐待他们,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但他们毕竟是人,要吃要喝,若再不把这些人打发掉,匈奴人非得被他们吃垮掉不可。

    匈奴人当然不介意用武力手段解决他们,但如果能用他们来换取现实的利益,为什么一定要动刀动枪呢。

    最后一个要求则是希望大夏正在边境开设榷场,互相贸易。匈奴人拟了一个名单,他们希望大夏在幽州、太原、兴元府、丰州和灵州开设榷场。

    长安方面提出的条件有匈奴必须全面从大夏边境撤军,包括但不限于丰州、兴元府、云州、幽州以及辽东,并承诺永不兴兵南犯,也不得暗中支持云州的叛贼,不得裹胁草原上忠于大夏的各部落。其次,匈奴方面必须交出大夏的叛徒尚铁牛。

    第一轮谈判未能达成有效结果,双方不欢而散。

    战争继续。

    养精蓄锐一个月后,匈奴人调整策略,把主攻方向转向丰州。

    这一回匈奴人玩了一个花样,他们联合羯胡在大青山下摆开阵势,拉出一副借道云州迂回攻打宁州的态势。

    远在长安的皇帝此刻正想把兵权从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收回来,就以枢密院密令的形式指示宁州驻军加强镇东方向的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