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沟通一顺畅,事事变通畅134

  能当主角,也能当配角136

  能到位,也能“补位”137

  能立功,还能“让功”139

第十一章 过“发展关”:做单位越来越倚重的人

  培养一种“单位高于自己”的精神143

  做出一件让人足够称道的事情146

  提出一份能引起领导重视的建议149

  赢得一?值得单位培养的印象151

第四单元 从“自然人”到“职业人”

第十二章 重智商,重情商,更要重“职商”

  干哪行,先得有个哪行样159

  “职商”决定竞争力162

  以尽心来弥补经验的不足165

  把自己“打造”为有吸引力的品牌168

第十三章 与其“盲目跳槽”,不如“岗位跳高”

  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好的态度173

  从“人力”到“人手”,从“人才”到“人物”176

  掌握“岗位成功学”,就会发展迅速178

第十四章 有一流的责任心,才有一流的职业化

  责任心:职业化的灵魂183

  警惕“100…1=0”186

  只要心中有责,眼中就会有活187

  没人要求自我要求,没人鞭策自我鞭策189

第十五章 要敬业,更要“精业”

  选择“随便”,就是选择被“淘汰”193

  成功就是将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196

  杰出=用心+专心+细心199

  思想超越“最好”,专业就可能“更好”202

推荐序 职业化:节约管理成本的捷径  中国正处于职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我们培训的过程中,许多单位的领导都讲过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一个单位最大成本,往往不在别处,而在充满了一批没有经过职业化训练的员工。”海尔的张瑞敏讲得更好:“企业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就在于铸就职业化员工。”因此可见,员工职业化的建设,对提升管理效能、节约企业管理成本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职业化训练,让新员工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尽快成为一流员工呢?本书恰恰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及分析,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针对性 书中紧紧抓住毕业生在转型过程中最容易被卡住和忽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如适应力、抗压力、学习力、办事能力、融入能力?等,且都是一针见血,如“经得住‘折磨’,才成栋梁”、“拜拜,书呆子”、“不抱怨外界,只解决问题”、“从‘埋头苦干’到‘抬头巧干’”。这些理念都有当头棒喝的作用。

  二.全面性 全书的四个单元,分别从四个方面谈到了员工的转型,由最初的“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开始,直到最后成为“职业人”,由浅入深,全面地探究了一个一流员工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只要顺利完成这四种转型,就已经基本具备一流员工的能力和素养,也打下了职场发展的基础,并将受益终身。

  三.操作性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发现:当今的学员,不仅需要?行理论上的指导,更需要掌握操作性,即知道该“怎么办”。书中有很多好的方法,举其中一个例子:每个员工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发展,那到底怎样才能过好“发展关”,成为单位越来越倚重的人才呢?书中总结了这样“四个一”:培养一种“单位高于自己”的精神,做出一件让人足够称道的事情,提出一份能引起领导重视的建议,赢得一个值得单位培养的印象。这样的方法,不仅看上去一目了然,做起来也很明确。不仅如此,两位作者都是国内著名的培训师,书中有不少他们在培训中总结出来的方法与案例,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这本书对大多数还在发展?的员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对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借鉴作用。就像书中指出的那样:“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是更重要学习的开始”。而这个“更重要的学习”,就是职业化的学习。一个人,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必须先过好职业化这一关,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实践证明:加速员工的职业化建设,是降低单位管理成本的捷径。当所有员工都能以最快速度成为单位最需要的人时,单位的管理成本一定会大大降低,效益会加倍增长。所以,我觉得这不仅是每一位刚入职的员工和大学毕业生应人手一册的读?,也是一本老员工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自己的著作,同时还是管理者送给所有员工们的最好礼物!

中兴通讯学院院长 陈健洲

推荐序 转轨决定成败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怎么可能?如何可能?正是因为很多人心中都有对于“一流员工”的敬畏,没有真正想过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流员工,所以浑浑噩噩沿着“一般般”的老轨道向前走,正是因为不少管理者也认为“一流员工”需要漫长岁月的打磨,没有真正想过其实一流员工并不等同资深员工,所以按部就班沿着既有的老轨道培养人,所以他们对这个以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突破的做法,产生了不应有的疑问,更谈不上主动去追求和突破。

  其实,人的成败,往往不是体现在起点上,而是体现在转折点上。从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是人生最重要的转轨点之一;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更是随时面临可能的新的转轨点。能不能顺利转轨,转轨是否彻底,往往决定了他以后的成就和发展。而一流员工并不一定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更多是那些顺利转轨,抓住机会,主动参与到工作并投身于事业中的人——这是《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给我的最大启示之一。

  《中国青年报》是一家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的报社,一直对年轻人成长、成才问题十分关注。在报道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中,常会发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觉得缺少相匹配的合适人才,觉得一些名牌大学毕业进来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即使进入单位,一些年轻人却找不到在发展的感觉,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人才,单位却不给施展的舞台,于是开始跟单位较劲,抱怨环境、抱怨同事、抱怨客户……跳槽再跳槽,境遇却一样,最后不仅在单位得不到任何发展、甚至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不仅在新员工身上,就算是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正是从一个独特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这些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及解决之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年轻人在心态、意识和行动上,都没有完成职场的基本转轨。他们没有明白:职场和自己以往习惯的学校、家庭是很不同的地方,标准和要求也完全不一样,而一流员工的职场素养,从进入职场那天起,就随时都要准备学习和掌握。

  那么,职场与家庭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毋庸置疑,当前的年轻大学生和员工,大多是80后,而且基本是独生子女,被称为“用完即扔、想唱就唱”、备受宠爱的“尿不湿一代”,但是一进入单位,要求就变成了被要求。由于单位是一个必须让每个员工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地方,所有员工从入岗第一天,就首先会被要求承担责任,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为客户和单位创造价值。越能适应这一转轨,越有发展;越不能适应,就越难在单位和社会立足。

  与此同时,单位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又在哪里呢?在学校,读书就行了,在单位里,非常重要的是办事能力。办事某种意义上比读书更难,读书最终通过办事体现价值和创造性。正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指出:“要办成事,就要找一批想办事、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的人。想办事是愿望,肯办事是热情,敢办事是勇气,会办事是本领。”任何单位都希望拥有更多这种“想、肯、敢、会”办事的员工。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单位的需求,不能更好地奉献和办事,怎么可能有大的发展呢?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一书分四个单元: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知识人”到“能力人”、从“个体人”到“单位人”、从“自然人”到“职业人”,无一不是将刚入职场的转轨意识和做法,进行分类和探究。该书中,不仅有“要改变世界,先适应世界”、“学历重要,学力更重要”、与其“盲目跳槽”,不如“岗位跳高”等精彩的阐述,而且还有许多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做法,不仅能给刚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启示,而且对尽管进入职场,但还没有完成转轨的老员工,也能给予有益的指导——如果他们(其实还包括他们所在单位)不懂得这些基本的职场素养和成才规律,就得在这方面补课,并获得真正的突破与进步。

  当然,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也没有解决问题的万能书,真正转轨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觉悟和实践。顺利转轨,也是顺利发现自己的过程。

  转轨决定成败。转轨的力度,也决定了发展速度。这本书主要是对年轻人的忠告,对于所有关心年轻人成长的各级管理者、研究者也都有启示。

  甘霖是我的老同事、好兄长,他和小兰倾情奉献的《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既有他们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培训的专业积累,更凝结了他们对人才成长的期待和热情,我愿和每个读者一起,在阅读的愉悦中分享更多成长的启迪和智慧。

  《中国青年报》常务副社长 张坤

第一章 要想改变世界,先得适应世界(1)  无论是大学生刚毕业,还是单位里的新员工,往往是雄心勃勃,不仅想很快得到足够的回报与发展空间,而且也想着凭自己的努力去“征服新世界”。但是,满腔热血的他们,往往在现实面前会很快碰壁。为什么会这样呢?

  并不是现实过于冷酷,而是他们没有把握走进社会的第一法则——

  只有先适应世界,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

  换言之,适应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 越早接受“不如意”,越能过得“更惬意”

  “怎么社会和我想像的大不一样啊?”

  “太不如意了,实在不想干了!”

  如果对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们做一个调查,上述意见可能是不少人最明显的感受之一。他们对社会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如果涉?到工作单位,那就更多“不如意”——工作要求怎么那么多?同事对我的态度怎么这样?领导对我怎么那么不理解?干同样的工作,别人为什么收入比我高一大截?

  毫无疑问,有着这种认识和心态的人,往往是职场中最痛苦的人,而且,不管在哪个单位,也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不要因此而将指责的矛头仅仅指向这些人,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与他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有关,也更不要因此而否定他们。其实,只要改变有关的认识,完成有关突破和转变,他们同样会从消极走向积极,从失败走向成功。

  对此,我自己就?着深切的体会。从摔了一个大跟斗开始自己职场的第一步,到成为一个在单位里脱颖而出的人,其关键就在于完成了认识和行动上的重要转变。

  我属于少年得志的那一类人,16岁上重点大学,20岁大学毕业。在校期间,就发表作品,还荣获全校大学生业余科研成果及创作奖。所以当自己刚分配到一家省报的时候,格外期望得到领导的器重。但没想到:领导对我并没有格外器重,还让我和几个同分来的大学生一起去做校对这种最基本的工作。仅仅干了一个月,我就干不下去了,和另外几位同事闹起“罢工”来。后来虽然报社领导把我们分配到采访部门,但我?是挑肥拣瘦,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整天怨气冲天,看谁都不顺眼。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没意思”,于是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眼高手低”、“不服管”的恶劣印象。

  我极为痛苦,去采访时,所看到的,却又大多是平时不愿意看到的阴暗面。这和我大学时想像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别。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心灵脆弱的我,曾经差点从湘江大桥上跳下去自杀……一年的试用期满了,在转正的讨论会上,大家对我这位重点大学毕业的才子一点都不客气,提出了我的很多缺点,差点让我转不了正!

  就在人生的这一关口上,幸亏我遇到一位名叫吴谷平?记者。他对我说:“吴甘霖,你再这样下去,即使不被单位开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