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女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阳的女儿-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儿女的快乐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而不是功名利禄。我向自己保证,这是最后一次在父母跟前哭了,以后不能再让他们为我担心了,他们已经背负太多的艰辛和苦难了。    
    我看着正在抽泣的母亲,抹掉了眼泪,露出一个微笑,说:“妈,我以后不哭了,你不要难过好吗?有什么困难我们全家一起去克服,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困难总会熬过去的。”母亲也抹去眼泪说:“只要你振作起来,妈不怕你考不上,就怕你想不通,做出傻事来,只要你好好的就行……。”    
    我很快地调整了心态,做好了复读的准备。我联系了另一所重点中学,因为学校看了我高考是高分,特意优惠,免收了我补习借读费,只按正常学费标准收取。    
    我很快融入新的环境,跟同学们友好地相处。在学习上注意劳逸结合,没有起早摸黑加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旺盛的精力,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一年来,每次月考的总分都名列前茅,保持第一没有失足过。    
    6月到了,它在我的眼里不再是黑色的,而是充满了希望,我从容自信地再次进入考场,冷静地分析客观情况,为了更有把握,我选择了另一所理想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考分出来了,我果然不负众望,取得广西省文科第八名,很快我收到了红得耀眼的录取通知书。我的梦圆了,父母露出了笑容。


第五部分生活就是逆水行舟(3)

    在美丽的象牙塔里    
    进入大学,又是一个新的世界。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带着各自家乡的口音聚在一起,在这座美丽的象牙塔里,寻找和实践自己的梦。然而,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活单调但目标明确,只有高考一个最终目标,而大学里则有太多的选择,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如何在大学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成了我和许多大学新生的困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走着家长和老师铺好的路,我们似乎丢失了很多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我跃跃欲试,很多活动都蜻蜓点水似地尝试一下,却缺乏深度,面对各种社团新奇动人的招新宣传,每天都上演“百团大战”,我禁不住报了好几个社团,想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到了社团工作中,唯恐成为别人眼中的“书呆子”;参加各种会议,四处去图新鲜,凑热闹。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并未在这些社团中获得太多的成绩,反而迷失了自己,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于是我心里感到莫明奇妙的空虚与恐慌,我的大学生活难道就像我这样虚度下去吗?谁能给我指引一条正确的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请教了师兄师姐,以求解开我心中的迷惑。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开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专业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选择一个比较有思想深度的社团。在里面虚心地学习和实践,获得了成长。那个社团就是我在开头说的“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很快我成了社团的骨干,并且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我扩展了自己的才能,同时也不断给我营养,给我动力。    
    在这个象牙塔里,贫困生跟富家子弟不同,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去打工挣钱,用勤工俭学得来的钱,来减轻父母沉重的负担,我也不例外。自从我接了家教后,基本生活费就很少向家里要了。第一次做家教时,心里没有底,深怕无法胜任此工作,有点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获得了成功,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变得自信起来。记得第一次家教挣到60元钱,放在我的手心上,沉甸甸的,我心里像灌满了蜜糖似的,浑身上下都甜透了,发自内心的喜悦,久久不能散去。因为我想到家中的父母,再不用为给我筹集生活费而苦恼了。    
    上了大二,专业课多了起来,课业负担重了很多,一周 有四十多节课,而且有些课要大量时间去阅读学习。我当上社团骨干不能推,我的几次家教也不能少,那是我的生活来源,于是我就忙得四处奔波,每天都处在疲劳状态,有好几次在做家教返回的路上,在公共汽车上睡着了。有一次还坐过了头,在路上,似乎一闭眼马上就可以睡着。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娱乐时间,连想听几首歌都抽不出时间,终于有一天,我病倒了。因为我过度的劳累,加上睡眠不足,饮食又没有规律,我挺不住了。    
    在我病倒的那段时间里,我常常有种委屈的感觉涌上心头,我要是富家子弟,用得着去做家教吗?用得着白天上课晚上去辛劳吗?我的学习多么需要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钱从哪里来啊!能向父母伸手要吗?我的目标是依靠自己做家教来挣这笔钱,但我很清楚,离这个目标太远了。这时我开始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这样挥霍着自己的健康,是不明智的。我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时间,尽量提高效率,注意饮食和睡眠,同时喝了两个星期的中药,我的身体又慢慢好起来。新学期开始后,我又紧张地投入到了学习和工作中。    
    在这座美丽的象牙塔里,我们谈论的话题,最多的是女性就业比男性难。在北京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第一等是北京本地男生,第二等是外地男生,第三等是本地女生,第四等是外地女生。同时女性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要比男性艰难得多。女性通过坚韧地奋斗,或许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但又大多以牺牲家庭为前提,然而就我而言,我并不认为女性非得要与男性在社会上决一高低,争所谓的社会地位。女性具有与男性不一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完全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发挥优势。在家庭方面“女主内男主外”也不能看成是一种歧视,我们要反对的是大男子主义。要知道,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回顾二十年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就是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生活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生活要前进,就会有困难有挫折,人一辈子不可能都生活在顺境中,而在逆境中去解决困难,磨练意志,培养韧劲,也许这就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沈顺根 整理)


第六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1)

    “告诉我/每粒种子/都有发芽的权利/每个生命/都能够走过冬天走进春天”,这是位贫困女大学生的诗句,个中饱含心酸与希冀。她们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起,一切似乎都已注定,她们别无选择。    
    她们的出生似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个错误。2005年7月~8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志愿者对全国12个县市贫困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45。2%的优秀特困大学新生家庭有两个孩子,34。6%的家庭有三个孩子,四个孩子的家庭比例为8。7%,还有2。8%的家庭有5个或5个以上子女。这是重男轻女的选择结果,同时悲剧也在随着这种背谬的选择结果而延续,不少女孩不到中学就被迫辍学,为贫困家庭的选择付出了无辜的代价,为自己的兄弟上学做出了无奈的牺牲。    
    当然也有不少“不幸中的幸运者”,通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脱颖而出,艰难而执着地叩响了大学的校门,而在她们的身后,则是一串浸满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脚印……。    
    然而这样的脚印还要继续,因为她们面前还横亘着大学四年求知路,以及此后接踵而来的漫漫求职奋斗路。虽然太多的艰难,往往会使其步履沉重,但她们中的很多人在艰难中学会了沉凝思考,学会了报之微笑,学会了轻装前行。    
    她们就是——太阳的女儿!    
    数据之重    
    贫困农民35年血汗供养1名大学生,贫困生总数达240余万    
    2004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指出,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一位专家推测,官方的数字多是各校根据申请者的情况统计出来的,而一些内向的贫困生出于面子的考虑,往往不会提出申请。因此,实际的数字应该“高一些”。    
    即使如此,这个数字仍未就此停止,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这是个仍在增长的轨迹。在对北京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调查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发现,贫困生比例增速令人担忧。    
    时间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学费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高校实行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的制度成为历史,高校抬高了入学的经济门槛。此后不久,教育部宣布高校扩招,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更加凸出。与此相应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发展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2003年,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其中一项重要体现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于4%。这一状况说明,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也不能在短时期内 实现。    
    有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为335万人,农村子弟按60%计,其中靠借钱供孩子读完大学的按50%计,也有100万农户。    
    这100万农户本身的生存的问题并不很大,但子弟入学使他们进入了贫困户的行列,每户按4口计,则将增加贫困人口400万。    
    农村流传着这种说法:一家有一个生重病的,很快由脱贫又进入贫困户,一家有一个读大学的,全家人变为贫困人口。    
    2004年底,一家媒体发布了一则令人困惑的消息:和上一年比,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不降反升。专家推测:不排除农户支付教育成本的因素。    
    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我国政府和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社会各界也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但因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我国高校贫困生数量巨大、贫困生处境的多元性等原因,贫困生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将会依然存在。    
    另有一笔账算得我们唏嘘不已,同样也昭示了贫困生问题凸现的必然性: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 422元和2 936元,以此按照平均水平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 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2005年7月~8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志愿者对全国12个县市贫困大学新生的调查更使我们对贫困生问题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地区中,寻访者通过当地村委会或居委会了解的2004年人均收入数据表明,相当多的人仍处于贫困状态。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居然也达到15。7%之多,其中收入在200~300元的就有7。8%,这样的收入水平,即使是在消费水平很低的贫困地区,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有困难。而处于中间数据的人均收入401~1 000元占整体比例为最高37。2%,这一收入水平仅仅是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而求学求发展对这群人来说,仍是侈奢品。在被调查人群中,超过2004年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2 936元的比例只有19。8%;数据显示中能够达到10 000…15 000元的只有2%;而15 000以上没有。这样的数据显然是当地学生辍学原因的有力注解,因此使得落后地区受教育得以限制形成恶性循环,贫穷依旧难以摆脱。


第六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2)

    求生之难    
    从重男轻女的罅缝中挺起     
    2005年7月~8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志愿者对全国12个县市贫困大学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5。2%的优秀特困高考生家庭有两个孩子,34。6%的家庭有三个孩子,四个孩子的家庭比例为8。7%,还有2。8%的家庭有5个或5个以上子女。总体上,只有8。7%的优秀特困大学新生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    
    这是重男轻女思想支配下,“生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