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女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阳的女儿-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女。总体上,只有8。7%的优秀特困大学新生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    
    这是重男轻女思想支配下,“生育博弈”的结果,为了要一个男孩,不得不付出多生孩子的代价,这种带有明显悲剧意味的选择结果,难免导致更大的、更持久的悲剧。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仍然很浓厚,有些女孩上不到中学就被迫辍学,在家劳动,因为女孩上学不划算,农村地区女童的基本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些不幸的女孩,这些未来的母亲,早早失去了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自己下一代命运的机会。据调查,人均收入300元以下的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男童为96。9%,女童仅为83。7%,相差13个百分点,农村女童失学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孩子男女比例为3∶7,则明显看出重男轻女的迹象颇为突出。    
    然而这样痛苦抉择的双方都是受害者,贫困女生父母何尝不想自己的孩子都成龙成凤呢?    
    在2005年7月~8月对12县市贫困大学新生的探访调查中,8。5%的被访学生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的比例为4。3%,34。6%的学生父亲患病,39。9%的学生母亲患病,有9。6%的学生父亲失业,11。2%的学生母亲失业,3。2%的学生父母离异。此外还有13。2%的学生家庭存在以上没有涵盖的其它异常情况,如:家中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弟弟妹妹患病、残疾等。这些异常状况使原本贫困的家庭在经济上雪上加霜,当家庭遭遇这些情况时,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极大冲击,而不得不面对濒临辍学的境况。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贫困女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求生,在重男轻女的罅缝中毅然挺起,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披荆斩棘,虽然这样数据尚无准确统计,但她们无疑就是当之无愧的——太阳的女儿!    
    求学之难    
    9成贫困女生感到生活艰难    
    勉强上了学又要防辍学。中国扶贫基金会2005年7~8月组织的调查显示:41。6%的特困大学新生在高中毕业前有过濒临辍学的经历。这类群体中,49。9%的学生曾有一次这样的经历,32。7%的学生有过两次这样的经历,有过三次和四次濒临辍学经历的比例分别为11。2%和1。1%。值得关注的是,5。1%的优秀特困生因家境贫困而濒临辍学的经历达到五次或五次以上,其中女学生的比例更高。    
     ——女孩腿很细,来到了两名女生吃剩扔下的餐盒旁边,像是在找什么东西。看见没人注意,就迅速地拾起筷子夹了两口剩饭,然后提着书包匆匆赶往教室……。2004年9月,中国某大学的BBS上,目击的女孩贴下这样的帖子。其内容的真实性很难考证,但在随后的绝大多数跟帖中,网友们都以各自的见闻描述着相似的情形,随即,帖子被各自高校的网站社区转贴。2004年12月初,类似的帖子出现在南京大学网站上,跟贴达万余次。    
    一路坎坷,一路风霜,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众多不幸姐妹中的幸运者,接着要面临的是求学中的生活之难。从全国平均状况来看,一般将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确定为“贫困生”,低于90元的则为“特困生”。2004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完成的一份针对1 000名贫困女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显示,38特困女生每个月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28。7%。    
    调查显示,吃饭以外的消费,13。7%的贫困女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在20元以下。56。6%的贫困女生没有购买服装,25。2%的贫困女生每月服装支出在20元以下。65。9%的女生无力购买化妆品。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生中,45。6%的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助学勉强维持;42。2%的生活紧张,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6。6%的贫困女生生活特别困难,不能继续上学。


第六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3)

    内心之痛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灵搏斗    
    与贫困煎熬如影随形的就是心灵的重压,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贫困女生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贫困女生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贫困女生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贫困女生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消费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重重压力之下,很多贫困女生难以排遣,成了身心俱损的“多困生”,她们大多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这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经济困难的反映。它实际上是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相伴随的“贫困文化”现象遗传到青少年身上的综合性反映。她们在奋力挣扎以继续学业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无法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备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流传于某些高校中的顺口溜。和负债上学比,来自富足同学的震撼更为直接和尖锐,“贫富差距在显著拉大,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了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一位贫困生在一个帖子中写道:遥不可及的富翁顶多让我们眼睛发红,比如,不管比尔•;盖茨如何富有,大多数人看他如看一个巨大的财富数字,但是,当一个你认识甚至很熟悉的人富有而自己贫穷时,大多数人的心将不再静如止水。    
    另一个事实是,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带来贫困生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贫困。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他就会更容易更快地积累起新的文化资本,富裕生与贫困生的文化资本的差异因此被越拉越大。同样,城市中的生活习惯也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生活,因而得到社会的推崇。而这种生活习惯必定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的基础上,这使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能否融入“现代文明”。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往往无法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常常产生自卑心理。    
    因为文化资本的差异,一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学生,要想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现代社会,要付出比城市孩子多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这使一些贫困生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关注和缩小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文化资本差异,是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常常被忽视掉。一些贫困生毕业时,不但无法缩小文化资本的差异,相反却更加扩大了这种差异。由于贫困,他们在求学期间要寻求自救,当家教、兼职、勤工助学等都挤压了学习时间,学习资源也得不到更新,购买一些新的学习工具如电脑等更是无从谈起。文化知识得不到长足的积累,必然会出现更大的知识差异,这样就使他们把知识转为文化资本、转化成财富更加困难。    
    调查显示的另一个发现是:他们遇到困难时,多数是向家人(28。0%)和以前的同学朋友(28。0%),有28。2%的选择“不愿让他人知道”,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使他们的心理戒备更重。    
    另从感情侧面看,谈恋爱本应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浪漫的事情,高校贫困女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正在转型,情感需求应很明显,然而贫困女生由于经济压力和心灵负担,恋爱成了她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调查中,只有4。1% 的贫困女生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26。8%的贫困女生明确表示不赞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34。4%的贫困女生甚至都没想过要谈恋爱的 问题。    
    当然这些并不是贫困女生的心灵全貌,她们中的不少人还是能够把苦难埋在心底,化作动力,坦然面对,尽力改变,时时让微笑绽放在脸上,坚强乐观地学习、生活着,尤其是在一些高校的贫困生社团——自强社中,很多贫困女生总是用笑脸驱散阴霾,迸发着自信的神采。另外,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诸如“马家爵的悲剧”发生后,更是将其提上了日程,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真正能打破心灵牢狱的还是自己。所以,无需刻意地给她们打上贫困的标签,区别对待,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学校和老师,甚至社会,应该用和非贫困生一样亲切而平和的眼光看待她们,不断弱化贫富差距造成的影响,必要时施以力所能及的真诚帮助,而不是怜悯和施舍,把她们真正当作自己普通同学、朋友、姐妹。很快,你就会发现,她们也是非常阳光、可爱的女孩。


第六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4)

    希望之翼    
    近9成贫困生要打工自立    
    如果有只手能扼住命运的咽喉,那么这只手只能是你自己的,而自立自强才能使这只手更加有力。贫困女大学生历经求生难、求学难,跨过了多少艰难险阻,终于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大学的殿堂,怎么可能不努力,怎么可能不自强呢!她们及其家人,甚至其后代的命运将因此而改变,因为她们在风雨中张开了希望之翼。    
    在看待贫困的态度方面,大多数贫困生认为贫困并不可耻,经济贫困不是自己的错,但心理贫困是自己的错;贫困是无法选择的,要以平常心对待,要坦然面对贫困,并自立自强;经济贫困只是暂时的问题,在大学期间应该搞好学习,培养各项技能,毕业后找好工作,改变贫穷的状况。    
    在2005年7月~8月对贫困大学新生的调查中,当问到上大学后打算通过何种途径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时, 87。8%特困生的回答是:通过勤工俭学贴补生活,为父母减少经济负担;82。3%的特困生表示将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奖学金;63。8%的特困生表示,上大学后要省吃俭用,以少花钱的方式为父母减轻负担。    
    另在2004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全国百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八成左右贫困生都从事过勤工助学活动。从不同性别来看,贫困女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的比例较高。贫困生从事的勤工助学活动主要为校内勤工助学、家教、推(促)销、发(贴)广告传单等。    
    大部分贫困生的工作时间在每周6小时以内,但同时有两成左右的贫困生每周的勤工助学时间在8小时以上。从不同性别来看,贫困女生的勤工助学时间相对较长。    
    在2004年对千名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成的贫困女生对未来有信心,认为自己毕业之后会有一份工作。自信来自实力,希望展现曙光,虽然她们仍要面临性别差异等因素导致的求职难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了能用知识改变命运,她们付出了多少代价,踏平了多少坎坷,还有什么能束缚得住她们搏击未来的希望之翼呢?    
    未完之思    
    关注贫困女生就是关注未来的母亲    
    不可否认,国家对贫困生的扶助政策力度逐年都在加大,各高校的绿色通道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更是令人心生温暖,但是贫困大学生上学仍是个沉重的话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储朝晖博士认为:随着高校扩招,贫困高考生的具体人数和比例都有所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过度教育需求”,因为社会评价体系中,对学历存在“虚旺”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这种需求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连锁反应,波及到了基础教育,这样就加剧了矛盾,客观上也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抬高。    
    他的看法显然是针对整体状况而言的,但对于贫困生,尤其是贫困女生而言,要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只有拼命挤上高等教育的“独木桥”,“知识改变命运”成了她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她们要改变命运必然要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个中辛酸很多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