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思想批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5老子思想批判-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老子这位所谓“哲学之父”是怎么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⑤ 
  ————————— 
  ① ③ 《黄帝经·十六经·本伐》。 
  ② 《黄帝经·经法·六分》。 
  ④ 《黄帝经·称经》。 
  ⑤ 《老子·第三十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① 
  世间事物,都有其相对性。而老子言事物,都往往是以绝对而言,而不谈其相对性。都是先给出一个没有严格定义、不能稽考的笼统结论,而后就此展开论述。如此,便到处出现似是而非的言论。在对待战争与和平这个问题上,同样是以人们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普遍愿望,先抹平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界限,而不分是非地反对一切战争。并以中国上古因重视强兵但反对恃武称雄形成的礼仪制度为例,反对治国强兵之策。进而以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主张。这就是不确之论了。如果照老子的话办,我们就不可以进行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就不能为保卫祖国的安全,为维护国家的主权而走强军道路了。这能证明老子思想的正确么?至于其宣扬“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理论。又是以自然规律的“无为”以为证,归其“无为而治”的一贯主张,就是明摆着的谬论: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②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③ 
  ————————— 
  ① 《老子·第三十章》。 
  ② 《老子·第七十三章》。 
  ③ 《老子·第六十九章》。   
  老子之言,在谈哲理之中,处处无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客观自然规律表现为“无为”之间的重要区别,处处以自然规律的无思、无为而无所不为,要求人之学哲学,也同样与客观自然规律等同,也必须做到无思想、不作为,辩称如此便可达到无所不为。这就是其全书的一个本质性荒唐论点。对此,一般不学哲学的人们很难辨别其谬误而不上当。现在,我们常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以言法网难逃,就是取自《老子》之语。但是,谁都会认识到,狡猾的犯罪分子之所以难逃法网,是因为作奸犯科,首先为危害社会的不义之事,是受到全社会正义的人民所反对、所不容的事。更重要的是,有着无数执法者不畏艰险地与其进行斗争,如果当真像老子要求我们的那样,执法者都去效法客观自然规律的“无为”而不作为,不去想方设法地破案和追捕犯罪分子,将其绳之以法,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法人员也不协助,则“天网”而不成其为“网”。 
  同样,老子不分战争的性质,而笼统地反对战争,由此主张国家不走强兵之路,假如用兵者也信其“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遇到国家受到强敌入侵,将帅与士兵都“不敢进寸而退尺”的话,广大的黎民百姓岂不是就要眼睁睁地遭受血与火的灾难吗? 
  至于老子的法宝“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我以为是一种既荒唐而又可笑的屁话。举例而言,当年日寇侵华,是其蓄谋已久的一场疯狂性发作,其无论是在战前准备、战时动员、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一切方面,当时的中国都难与之相比。在其疯狂的“三光政策”面前,我国人民被成千百万地大批屠杀,侵略者不光不为无辜的死难者有一丝一毫之哀,而是以杀人手段、方法进行比赛而取乐。中华民族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之下,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政治不分党派,经过我们全国人民八年的团结奋战,最终将其打出国门的。因为,实践证明,在疯狂的侵略者面前,什么“哀”与哭,屁用都没有。如果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都尊奉老子之言,在疯狂的进攻面前,大家都“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则中华民族早已亡矣!所以,老子并不是什么“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今有学者吹捧老子是“哲学之父”、“智慧之父”的话,是一种经不起哲学理论与史与实践检验的错误认识。                    
第四章 《老子》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 老子并不真正懂得何谓“道德” 
  因为老子的书本名《道德经》,所以,今有学者以为,发起一场学习、赞扬、诵读老子《道德经》的群众运动,就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讲道德,就是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果真会是如此么?非也! 
  问题是,讲道德是必须先搞清楚何为“道”?何为“德”?“道德”一词源自何经、何典?其最初的哲学涵义是什么?其社会意义的历史性延伸是什么?老子懂不懂“道德”?讲没讲“道德”?讲得准确性如何?而不能搞“看书看个皮”,不究其特定内涵的想当然做法。因为,学者做研究,发议论,不能无据发言,不能搞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说似是而非的话,不然,号召全民学习之举,就有可能会危害全民族。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抄袭黄帝《道原经》的辞句,割裂原文,歪曲原义,反对黄帝以道治国思想,贩卖“愚民哲学”的东西,今书名称之为《老子》。其书虽以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名词“道”“德”为据,而大谈治国之道。实际上他通篇以言统治权术、权谋,而根本不懂“道”理,也未真正学“道”而有所“德”。原因,就是老子既不懂“道”之为何?更不懂何为“道德”?而其思想中多有违反“道德”的谬论。 
  我说这个话,那些尊老子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赞颂老子的话有“多么高妙,多么神奇,多厉害,多了不起”的先生,就一定会跟我急! 
  不过,我要劝这样的先生,你不必急,我既没有挖谁家的祖坟,也没有焚书坑儒,老子的书,我也一个字都不会毁坏,是非曲直,都要从客观事实上判定。如此,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要讲道理,首先就必须弄清“道理”的确切涵义,什么是“道”?其“理”为何? 
  中国古典哲学一直以一个单字为称:“道”。道,指的就是客观事物变化中的自然规律。故“道学”译成现代通俗用语就是“自然规律学”。而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却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在不同事物、不同事物变化的自身条件与不同客观环境之中,表现出其不同的规律的。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规律之不同,首先是由事物性质的不同而决定的;其次,是不同事物性质变化所处的具体的不同客观环境条件而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哲学首先分事物之性为阴阳,以作具体分析,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① 的陈述。如果连事物性质的阴阳都还不分清,还奓谈什么“道理”? 
  这“一阴一阳之谓道”,指的就是哲学理论中所说的相反相成、相异相同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成为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接下来,中国古曲典哲学就详论事物阴阳之性的不同,这就是阳刚、阴柔,阳强、阴弱,阳燥、阴湿,阳显、阴隐,阳主动、阴主静的一系列详细性质区分。由此而论证事物阴阳异性相引诸种规律,以及阴与阴、阳与阳的同性事物相互排斥诸规律…… 
  ————————— 
  ① 《周易·系辞上传》。   
  所以,“道”之为学,讲得就是事物的规律学,它强调的是物质第一性,人们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则属于第二性。这,就是为什么《易》经中要指出,包牺氏是仰观天、俯察地,验之以鸟兽之文,稽之以人间男女,远取于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诸物,近取于男女自身器官阴阳不同特点,而画出阴阳不同符号,按着天道、地道、人道之数“三”,先作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个经卦图案画,而后用这八个基本图案画为经纬,作八八相重,而生出六十四个不同的图案画,规定出法象、物象、意象三大法则为“象术”,用以命称卦画名,喻比以事物变易之理,而用作尚无文字使用之际的教、学挂图,以传授和传播中国哲学思想理论的。由于实际教学之中,是只用八个基本图案画,在讲解当中随其需要而用两个图案画相重悬挂起来讲解,而不是繁琐地画出六十四幅图案画。所以,讲解中国古典哲学所用的这一套图案画,就依原始习惯谓之“八卦”。因为,“卦”乃原始的悬挂之“挂”字。在后世,当“卦”字因用之于哲学经典的八个挂画哲学传承体系专称后,才又造出加“手”的“掛” 字,以指悬掛之“掛”,今所使用之挂字,则是在“掛”字基础上的一种再简化。举凡研究中国文字源流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道”,因为指的是事物变化中的客观规律,而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则是无形、无物、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类似现代哲学用语中的“抽象”之类专用名词,所以,哲学家著书传播道理,大多数著作就不得不对“道”的抽象性做一番解说。因为,这种解释对于正确理解道学理论至关重要,它是保证道理不被随意曲解的一个重要性关键。 
  此举例如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① 
  亘先之初,道同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芒芒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② 
  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莫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化,稽极之所不能过。③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 
  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④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⑤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⑥ 
  在哲学理论的阐述上,需要的是依哲学理论专用名词术语作严格的定义,而任何形容、比喻,都是蹩脚的。尽管如此,上引各书都明确地说“道”是无形的,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物”。 
  —————————— 
  ① 《周易·繫辞》。 
  ② ③ 《黄帝经·道原经》。 
  ④ ⑤ ⑥ 《管子·内业》。   
  然而,老子却认定道就是“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① 
  老子将“道”说成是“物”,只不过恍恍惚惚看不太清而已,这就说明老子对于道学理论,是个似懂非懂的半吊子货。哲学理论上的不懂装懂,不出笑话才是奇怪的事。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自春秋以来发生了严重的历史嬗变。这其中固然有着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哲学经典被改为占卜用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产生了历史膈膜,由此学者谈哲理而失其源,各以自己的见解阐发,就谬误渐生;《黄帝经》的失传,则又造成了学者谈哲学多以《老子》之说为本。如此, 
  《老子》一书的许多错误观点,就成了中国古典哲学嬗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如老子言道为恍惚之物,后人便猜测“道”是“气”,是什么道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