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研经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92-研经言-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与先理中后桂枝者同一表邪乘里,而分治合治犹尚有别,况于里实者,而可无别乎? 
至于四逆亦为表邪乘里而设,但见厥,则所乘已在三阴,较理中症尤重,乃反不用参、术何 
也 
?盖以寒邪已入三阴,则里为实,与理中症寒邪将入三阴,其里犹虚者,先后止争一间。正 
如 
妇人临产可服补剂助力,已产则有血肉瘀不得再补之比,知此始可与言虚实矣。且吐利而又 
厥逆,为表里同病,故既以干姜温里,即以生附托表,其与真武汤、附子汤之用熟附益气, 
迥然不同。然则桂泄三阳,生附泄三阴,经有定例,非仅以“性热”两字了之。夫一寒之传 
变,其别如此,则凡不止一寒,本先里实者,从可推已。用此二方,但将已所诊症,细细与 
仲景论中义例相参,合则用,不合则否,毋执成见为也。 

卷四
《素问·平人气象》阙文辨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于人以胃气为本后,独言三阳之脉,不及三阴。林亿以为阙文,引 
《难 
经》吕广说补之。泉案∶三阴之脉行五脏,经于三阳脉后,即言五脏脉,五脏即三阴也。文 
与《灵·经脉》六阳气俱绝、五阴气俱绝,及《素·经终》六阳、五阴之终例同。盖分手足 
言之,则六阳;浑举之,则三阳;统言之,则五脏称五阴经。实核之,则五脏言各有当,非 
一端也。三阳主躯壳,与《脉经》时脉之六经必兼三阴者,相似而不同。《难经》所言,亦 
系时脉,其动摇几分云云,不可执以例此。五脏主躯内,兼主时,故五脏平脉与四时脉同。 
然四时脉通主一身,五脏脉专主一脏,故病脉、死脉之象,则与玉机所云太过不及者不同。 
读《灵》、《素》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林校殊未审。 

卷四
仲景法非北学辨
属性:仲景生于南阳,官于长沙,医于京洛。今案其地,皆非北方郡县,而洛称中土尤着。仲 
景是 
书,将为前圣集大成,为后世立大法,而斤斤一隅之见,何以为仲景?且历东西晋、南北朝 
及隋唐,其间建都若邺、若金陵、若长安,几于五方无定。而《外台》所采诸家,半皆当时 
士大夫在京师者,其尊仲景方,至于天下附应,及宋许白沙当南渡时,去仲景千有余年,而 
伤寒九十论中,所纪证治,若合符节。可见通人之学,不以方隅限也。其所谓伤寒病则恶 
寒、体痛、呕逆而已,并不大重,何异之有?若以其处方太峻,则古权量不及今之十一,有 
《千金》可证,又何异之有?夫天下事,果有二千年来,五方通行,末几而止宜一方者乎?人 
亦自求所以知仲景者可耳! 
按《河南通志》云∶张机涅阳人。涅阳,即南阳郡之属县名,非有异也。惟张松北见曹 
操, 
以川中医有仲景为夸(见《方氏条辨》自序,)则与此异。岂仲景曾入蜀为医欤?要之,蜀亦 
西南方也。 

卷四
《金匮》非论杂病书辨
属性:丹溪谓《金匮》为论杂病之书,以示别于《伤寒论》似也。抑知《金匮》即论伤寒中杂 
病, 
非论一切杂病乎!夫痉、湿、 、奔豚气、宿食、呕吐、哕、下利之为寒类,仲景有明文; 
百合、狐惑、阴阳毒之属寒科,《千金》有成例;疟、痈、咳、心痛、腹满、寒疝、积聚、 
水气之挟寒,见于《灵》、《素》∶中风、历节、心痹、胸痹、痰饮,消渴、黄胆、惊悸、 
吐衄、下血、瘀血、转筋、狐疝之或由风或由寒,详于《病源》,虚劳必助其阳,肢肿必吐 
其痰,蛔动必温其胃可见也。其尤着者,中风宜若多端,反取风寒湿杂至之痹为正;下利宜 
若不一,专以阳脉阳症为顺;肺萎、上气、淋似乎热矣,而萎有甘草干姜汤症,上气有半夏 
越婢汤症,淋有弦急痛引症。妇人病则尤杂矣,则妊娠、呕吐、产后三症,皆从伤寒法治; 
经水不论过期、不及期,并主温经汤,是皆以或纯寒或兼寒者言也。若临症者泥此概施,鲜 
不贻害!作书之旨,自为“寒”字穷其类耳,勿执小异而疑大同。仲景自名其书曰《伤寒杂 
病论》,自叙其由曰宗族死伤寒,故迄于隋唐总呼伤寒者以此。自林亿校成,始与伤寒分。 
而丹溪之说行,近世又以其方论多倚温热,不得其解,则曰此北学也。吁!其蔽甚于丹溪矣 
。 

卷四
两湿温不可合一辨
属性:《难经》湿温,言脉不言症;《脉经》湿温,言症不言脉。何也?盖在《难经》者既属 
伤寒 
,则必有头痛、发热等症。又以其脉阳濡弱也。 
推得先受温而尺热、口渴在其中;阴小急也, 
推得后受湿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症而 
症可知已。其与《脉经》所言先受湿后受热者迥别。后受湿者,其湿浮于表,与寒同法而减 
等。小急者紧之减象也。许叔微苍术白虎汤,苍术散湿、白虎治温最合,缘此湿温重在温也 
。先受湿者,其湿沉于里,与凡湿病同法,故胫冷、胸腹满,其脉当沉,可以白虎概治之乎 
?头目痛、妄言,是湿甚于里,将与后受之热合化,故禁汗之,虚表以甚里,苍术其可用乎? 
缘此湿温,虽属中 ,重在湿也。观其所重,两者悬殊,朱奉议见其名同而合之,则奉议 
之不足与言伤寒也明矣。(三风温准此。) 

卷四
温疟辨
属性:《内经》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与先寒后热之寒疟反对,而以但热不寒为瘅疟,《金匮》 
瘅、 
温二疟皆但温不寒,注家不能分别。泉谓疟之命名,本对温而立。冬感于寒及非时之温,至 
春发者,其状和顺谓之温;夏感于暑及非时之寒,至秋发者,其状酷虐谓之疟。疟有寒、温 
、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为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仲景 
书言温、言疟,则必言温疟,立言之体宜然。其与《内经》不同者,《内经》主疟,仲景主 
温也,宜所言之同温矣。若瘅则《内经》、仲景皆主疟,宜所言之不同矣。但此温疟者,“ 
者”字当作“也”,与上文连读,谓瘅、温二疟,并宜白虎加桂方也。不然,自鳖甲煎丸条 
以下,皆方论并列,何独瘅疟条有论无方乎?徐灵胎批《金匮》本亦云白虎加桂枝汤,此温 
疟、瘅疟之主方。 

卷四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
属性:《金匮》痉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脉经》及成本《伤寒》同。近 
嘉定 
黄校《脉经》本云不恶寒,一作恶寒。案黄序于所言一作某者,多据元泰定谢校本,谢校 
本又多据宋熙凝林校本,非不足据也。明刻《医统正脉》林校本有“不”字者,传写误衍。 
幸《病源》伤寒痉候录柔痉,亦无“不”字,与元泰定本《脉经》同。明王肯堂校《千金翼 
》卷九亦云不恶寒,一作恶寒。然则《千金翼》亦有无“不”字者。巢、孙二书,多据《金 
匮》也。《金匮》又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 
,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彼经是释痉病之纲,特揭“恶寒”二字,则知痉未有不恶寒 
者。以经证经,尤为可据。盖刚柔之分,分于汗不分于恶寒也。此一字所关非小,不得不辨 
。 

卷四
蛟龙病辨误
属性:《金匮》果食菜谷禁忌云∶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 
痛不 
可忍,名蛟龙病。泉谓病得之误食龙精,与蛟无涉。“蛟”当为“咬”字之误,在“龙”字 
下。病名龙咬者,以龙精入腹,变生小龙,咬人肠胃,故腹满痛不可忍。方下云吐如蜥蝎, 
可见龙精固能生子于腹中也。作咬为是。古“咬”字恒误作蛟。《灵·厥病》云∶肠中有虫 
瘕及蛟 ,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渴,涎 
出者,是蛟 也。(今本“发”作“ ”,“作”字下有“痛”字,舛误不可读。兹从《脉 
经 
》、《千金》、《外台》引参正。)二“蛟 ”字。《脉经》、《千金》、《外台》引皆作 
“蛔咬”,而经误且倒,正与此同。以蛟 证蛟龙,尚何疑哉?又案∶以夏小正鸣札之义例 
之,则作咬龙亦可,以先知其咬,后知为龙也。咬 仿此。 

卷四
黄疸辨
属性:黄,黄胖也。疸,五疸也。《金匮》原有诸黄、诸疸之别,特疸详而黄略,读者易混, 
因误 
认诸黄为即五疸中之黄胆耳!考《病源》黄病候,自黄病至治也,百四十六字,列症甚详, 
必 
本之《金匮》逸文。何以言之?一身尽疼,发热,目涩,鼻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乃太 
阳阳明表证,而《金匮》有黄家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 汤一条,证治相符。大便涩 
,正阳阳明胃家实症也,而《金匮》有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一条,证治相符。《金匮》既详其 
治,不应反阙其证,故疑巢说本《金匮》逸文。且以此推之,黄病固有与伤寒同法者,故伤 
寒亦多病黄。若五疸中之黄胆,则与余疸同属杂病,自不若黄病初起可以伤寒法治之,此其 
别也。巢于黄病外别有黄胆,与女劳疸、酒疸、谷疸、黑疸同列,而以《灵》、《素》所言 
黄胆诸条,及《金匮》所言疸而渴者以下三十五字入之黄胆候,较之黄病论绝异,其分别甚 
严,真善读仲景书者。后人误认《金匮》标目黄胆二字,即五疸中黄胆,因以篇中诸黄云云 
,皆认为五疸中黄胆,而黄与五疸之治法淆矣。不效,必曰古方难用也,故读书须取其至是 
者。 

卷四
阴黄辨
属性:人但知黄胆之有阴阳,而不知阴阳之何所指也。一闻“阴”字,即确认为虚症而不疑。 
此不 
独于疸为然,而疸之害尤甚。盖疸本湿热所为,无问阴阳,皆当以治湿热为正。的系阴黄, 
则 
湿热入深,其候重于阳黄可知,一投补剂,收住湿热,当时虽瘥,而病根终身不拔矣。余见 
甚多,而卒不可夺。噫!人亦思阴阳之论何自 哉?《金匮》云∶疸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然则二疸之别,别于症之浅深,不别于气之虚实。阴以五脏言 
,谓肺也;阳以六经言,谓三阳经也。仲景书中固有此例。如伤寒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 
寒发于阴;咽喉痛,面赤有斑为阳毒,面青身痛为阴毒。皆是也。后世不明此义,每遇阴症 
之名,不以为寒而用热药,即以为虚而用补药。元明以来,比比然矣。景岳于阴黄多制补剂 
,其意岂欲误人哉?良由误认一时之收住为功且速,而不知能料他日复发之真明且远也。《 
大学》贵知至,信然! 

卷四
内风辨
属性:两经无内风之名,始见于《史》一百零五卷《仓公传》“脉来滑者为内风也”一语。盖 
指外 
风之入内者,不谓其自内出也。《千金方》亦颇言内风,细绎其指,与仓公同。惟王太仆《 
素·大奇》肾风注云,劳气内蓄,化而为风,始以自内出者解经风字,然究不言此风宜补也 
。且《素·水热穴》原肾风明言汗出逢风,是肾风何尝非外入之风,不必如王注所云矣。近 
世内风之说盛行东南,尝以意别之,乃中风、痹、痱及肝气、肾气等症,但本各有主名,何 
庸易以混号。且古人惟以中风诸症为外风入内,故制诸续命汤加减之方以治之;惟以肝气诸 
症为脏气之厥,故制诸七气汤加减之方以治之。若概目为内风,专为补计,则续命不嫌于发 
散 
,七气不嫌于走泄乎?夫古人立法,每症皆有百世不易之准,何独风、厥两门,乃至与后世 
大相刺谬如此耶?噫!异矣。 

卷四
人迎气口辨
属性:《灵》、《素》动以人迎、气口对说,而于终始篇专着“太阴”二字于脉口上(太阴谓 
手太 
阴。脉口即气口),其言曰∶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此一语,正以别人 
迎于气口也。王注知人迎之不属太阴,因以结喉旁脉当之。盖本《素·阴阳别》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之论最的。后人不知其所本,粗读古经,转驳王注为谬,而创左人迎、右气口之说 
,以为本之《脉经》。岂知《脉经》“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四句, 
一气贯下,与神门诀断两在关后相对,则专谓关前一分之在左者为人迎,故与关后一分之神 
门并论,非统左三部言也。平人迎条云,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实者,阳实也,等语,与《灵 
》、《素》所言迥殊,细玩“以前”两字自明。《脉经》本不误,后人自误会耳!前人辨此 
者多,兹不备引,要惟杨上善《太素》注为独胜焉。 

卷四
《千金》辨诬
属性:《千金》卷二十六菜蔬类,瓜子主治下云∶一名白瓜子,即冬瓜子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