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究竟是否利用“义和团”来“扶清灭洋”,当时朝中自始至终都有两派不同的观点,崇绮从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站到了慈禧一边。    
    历经宦海沉浮的他,已经非常清楚,只有跟紧慈禧,才能飞黄腾达。    
    更何况溥未能如期继位、“改元”对他也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毕竟是同治皇帝的老丈人,溥名义上的外祖父。    
    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终于破产。    
    这年八月,英、法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一些王公大臣仓皇离京,逃往西安。    
    慈禧离开北京之前,任命崇绮为留京办事大臣。    
    在北京城抵挡了一段时间,崇绮终因实力不济,败退到保定,洋人的残酷杀戮让他觉得光复失地无望,自己最终难逃其咎,于是留下“圣驾西幸,未敢即死,恢复无力,以身殉之”的遗书自尽身亡。    
    崇绮的长子及其全家也继父亲之后自杀身亡。    
    想当初,崇绮中状元、嫁女儿是何其的风光,而最终却不得善终。    
    生活在多事之秋,个人的命运已经很难掌握在自己手里。    
    崇绮,这位第一个蒙古族的状元,不仅为大清朝献出了自己的女儿,也献出了自己与儿子的生命。    
    与之相关的则是被立为同治与同治皇后子嗣的“大阿哥”溥,因其父端郡王载漪支持义和团也被免掉“大阿哥”的身份,尽管从皇家角度来看,这不过是又回到了预备废黜光绪之前的局面,但清王朝在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之后,已经到了朝不虑夕的地步……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维新启蒙

    光绪像在清末历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受人瞩目的妃子了。虽然她只活了短短的25年,但在其逝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依然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每当人们游览至故宫,都会在“珍妃井”边追古抚今,为她和光绪的爱情落泪,为珍妃多舛的命运唏嘘,虽然这里早已物是人非,香魂远逝……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情人,隆裕皇后最嫉妒的妃子,也是慈禧太后最痛恨的女人。她是维新变法中的弄潮儿,也是宫廷斗争中可怜的牺牲品;她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因多次违制而获杖责,她曾有过不同凡响的政治抱负,却因此而死于非命;她在幽禁多年后被投入冰冷的井水,却在死后享尽了连她自己都想不到的哀荣。    
    十九世纪末的广州城,外商云集,风气开明。    
    受其父亲长叙的委托,珍妃和她的姐姐(即后来的瑾妃)自幼跟随伯父长善在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长大。    
    珍妃聪明乖巧,长相伶俐,很受伯父的宠爱。    
    在和伯父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长善虽为满人,但是却特别喜欢中原文化,除了自己在闲暇时阅读经书之外,还喜欢与汉人当中的名士切磋交流,最常来内府的客人是于式枚和文廷式。    
    长善不仅与他们谈天说地,还特别礼遇、敬重这两位先生。    
    尤其是文廷式(光绪时被录为榜眼),长善尤其欣赏,深交之后,将年幼的珍妃、瑾妃交给这位具有开明的教育思想家管教。    
    文廷式不同于旧式官宦家庭延请的西宾,只教女学生读书,无非让她们初通文字,谨守妇德,更好地相夫教子,而文廷式则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自己的《文芸阁先生全集》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之最要之处是重视“小学”和“妇学”。    
    他认为一个人是否可以成材,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代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女性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读书不是男人的专利,还要“使妇人日以学问为乐”。    
    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仅局限于要求妇女和儿童受到同样的教育,还进一步提出若女性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她们就能够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因为人在10岁以前,最重要的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母亲,在社会风气和传统的压力下,十之八九都是文盲,她们对家庭以外的事情本来了解就很少,如果她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懂一点日常生活的基本礼节,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母亲了,更少有母亲有能力做到让孩子稍稍了解一点为学之道。    
    所以“妇学不明,则小儿之幼学己误”,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是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过低导致的。    
    文廷式让“妇人日以学问为乐”,懂“外事”的观点,一扫传袭已久的陈腐风气。    
    这种从女性入手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思想,现代人看来是常识,而在提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清末,对年纪尚小的珍妃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之声。    
    文廷式在给珍妃讲课时,珍妃立即发现自己的这位老师和以前伯父请来的私塾先生大不一样。    
    父兄的宠爱,师长的开通,使她并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般,谨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她的天性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压抑,而且还接受了不少文廷式有意无意灌输的维新思想。    
    原来,作为一名女性,除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生活,还有另一种更让人神往的生活方式,她内心之中为此萌发出丝丝激动。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千里姻缘

    光绪十三年冬,光绪皇帝在体和殿选秀女。    
    在层层选拔之后,还剩下最后5名备选的秀女。    
    其中,有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珍妃、瑾妃。    
    第一次来到皇宫内廷,珍妃的心情格外紧张。    
    她在家就听母亲说起,选中皇后者,皇帝递如意;选中妃嫔者,皇帝赏荷包。    
    光绪将如意递给了慈禧的侄女,将一对荷包,分别赏给了自己和姐姐。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礼部左侍郎长叙终于接到朝廷懿旨,册封他的两个女儿为光绪皇帝的瑾嫔、珍嫔,于是姐妹从已经相当开化的广州来到泥古不化的京师。    
    皇宫里的生活对珍妃来说,是既陌生又新鲜的。    
    在这里,她听到了更多关于慈禧的传言。    
    宫人们私下里议论,同治死后,朝廷为什么没有从其下一代“溥”字辈当中选择继承人,而是选择了和同治同是“载”字辈的光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慈禧想继续掌握实权。    
    要知道,做了太后,就再也没有“垂帘听政”的资格,而且还要把权利移交给和慈禧本来就不和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这在慈禧看来是不可能容忍的事情。    
    因此,尽管民间颇有微辞,甚至还有一个叫做吴可读的文人以死相谏,希望朝廷能够立同治的下一辈为帝,但是谁都改变不了慈禧的意愿。    
    在选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有了阿鲁特氏的教训,慈禧特别希望皇后是自己的心腹,这样既可以在管理后宫时少些障碍,又可以借此继续控制皇上。    
    珍妃听说,皇上在选妃时,原本是非常喜欢江西巡抚德馨的二女儿的,但是由于慈禧担心她将来和皇后争宠,干脆将德馨的两个女儿都打发回了家。    
    身为皇上,不仅不能独立地执掌国家朝政,甚至也不能为自己的婚姻做主,珍妃不由得对自己原本生得清秀的丈夫又生出许多怜悯之情来。    
    珍妃长得漂亮、天性聪明、又有才干。    
    而且她初来乍到,还没形成那么多的人事纠葛,这位姿容曼妙,气质卓然的东方女性,是死寂的紫禁城里一束温暖的阳光。    
    年轻的光绪皇帝,本来就不喜欢由慈禧做主为他挑选的隆裕皇后,珍妃的出现,更使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爱情给予了这个入宫时年仅13岁的皇妃。    
    有些野史甚至宣称,光绪皇帝喜欢珍妃,是因为他生理上有缺陷,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所以对后宫诸位妻子都没有什么兴趣,并且曾经让长自己几岁的隆裕皇后颇有怨词。    
    而年纪尚小的珍妃,还不谙人事,恰好是光绪一个不错的玩伴。    
    不管这段传闻是否可信,光绪皇帝对珍妃的确有着特殊的宠爱。    
    珍妃平时虽然依礼制住在景仁宫,但是她不仅经常被允许和皇帝同居养心殿,还经常允许和皇帝一起吃饭。    
    都是不满20岁的年轻人,珍妃活泼爱闹的性情使光绪有机会从皇帝的威严和公务的繁忙中偶尔挣脱出来。    
    珍妃不仅擅长书画、下棋,而且还经常与光绪玩“易装”的游戏,女扮男装后的珍妃颇有几分飒爽的英气,光绪在开心之余又多了一份疼爱。    
    事实上,最开始,就连慈禧都非常喜欢这个俏丽活泼的小姑娘。    
    觉得她身上有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赞叹她的欢笑给冰冷后宫带来的生气。    
    珍嫔心灵手巧,大字写得非常漂亮,这让慈禧太后非常欣赏。    
    以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逢年过节,慈禧干脆让珍妃代自己写“福”写“寿”字,用它们来赏给大臣。    
    宫廷里礼节繁琐,每逢祭祀或大典,请安、磕头的礼数数不胜数。    
    与皇后屡屡出错相反,珍妃不仅一学就会,还做得落落大方,让慈禧在心里又添了一层满意,她甚至开始让珍妃在身旁侍奉自己批阅奏章了。    
    宫廷的生活虽然珠环翠绕,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但是清规戒律毕竟更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    
    慈禧在得闲时也喜欢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静宜园等处散散心。    
    很多时候,她都会叫上珍妃,因为珍妃的天真无邪能为平素安静的皇家园林增添许多欢笑和快乐。    
    森严的皇宫终究容不下这么恣意的行为。    
    自古美人招妒,树大招风。    
    如果宠爱珍妃的光绪,关心珍妃的文廷式,能够稍稍提醒珍妃在皇宫生活的诸多禁忌,也许很多矛盾至少不会来得那么快。    
    然而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珍妃来说,快乐是如此的短暂,接下来是一次又一次,越来越严厉的责备和处罚。    
    一直得到上天眷顾的她,命运却似乎从此开始转了个弯……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美人遭妒

    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招来了隆裕皇后的嫉妒。    
    隆裕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慈禧的内侄女,姿色平平,而且比光绪大三岁。    
    虽说民间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但光绪对这位太后派来监视自己的表姐绝无半点好感。    
    联姻除了给叶赫那拉氏家族带来荣耀,对于她本人实在是守活寡。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光绪常常陷入痛苦的思虑之中。    
    如果依旧按照祖宗的家法来统治,不可能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而要在政治上有一星半点的改变,不通过老佛爷是根本不行的,光绪不过是老佛爷手中的一个傀儡。    
    以隆裕的孤陋寡闻,根本不可能同光绪有共同的语言,更何况她的全部心思都用在讨好太后上,她宁肯守活寡,只要能保住皇后的名分,只要能母仪天下,她绝不会对苦闷的丈夫有一丝的同情。    
    尽管她自己可以把丈夫抛在一边,却不允许光绪把感情倾注到受到维新思潮熏陶的珍妃身上。    
    对光绪的情感,隆裕还真有点曹操手中鸡肋的味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她于是把全部怨恨集中到珍妃身上。    
    隆裕的不满当然影响到慈禧,珍妃在宫中的位置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不久,珍妃私开照相馆之事就被隆裕皇后告发了。    
    虽然是深宫,但是珍妃总有办法找到自己的乐趣——她爱上了照相。    
    当时,西方的相机已经传入国内,但还是稀罕之物。    
    就像很多舶来品一样,许多国人对相机有偏见,认为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西洋淫巧之物”,而且认为相机会摄走人的灵魂,照多了就会减寿乃至死亡。    
    可是珍妃毕竟还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她对一切新鲜事物都非常好奇,于是,光绪二十年,珍妃将一架相机带进了宫中。    
    珍妃不仅给自己照,也给别人照,还教会了光绪和不少太监怎样照相。    
    除此之外,她还照了很多男装照。    
    我们从现存的她的许多易装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她是如何的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清代后宫惯例,皇后每年例银不过2000两,妃不过300两,嫔200两,除了个人用度,还要拿出一部分打赏下人。    
    珍妃平日不会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