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个人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强化语言的政治功能,本来就令人担忧,更何况我们夺取政权,主要依靠基层工人农民,没有用雅语言的传统。起于基层的运动多是如此,你必须用简单明白、通俗易懂口号式的语言吸引老百姓。如李自成起事,流行“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洪秀全则是“天下男子,皆是兄弟;天下女子,皆是姊妹。”义和团则是“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如果革命成功,用惯了这种口号语言的当政者,不但会将口号进行到底,而且会排斥雅语言。不排斥雅语言,口号语言就没有权威性。

  我有幸在衙门里栖身几年,曾是写公文的一把好手。写公文一多,就写出“窍门”来。我发觉要让领导满意,公文一要拔高层次,无论事情多大,只要你将这件事和当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绝对有高度,领导读起来也很兴奋,觉得自己干的事情重要得不得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二是要多用流行政治语言,当时流行什么就用什么。如“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流行,你就多用,保准没错;三是多用数字化表述,我有一个朋友说中国早就进入数字化年代。鲁迅曾讽刺许多地方非得凑个“八景”、“十景”不可。你在公文里如此表述:“一项中心工作、两大基本措施,三项重大工程,四大具体步骤,五项实际效果”,一直数到“十全大补。”领导肯定高兴。写公文真的很容易,我曾统计过,自己写的一篇三千多字的领导讲话,转来转去只用了600多个词语(注意是词语,不是字)。

  文革时期有人因为和女朋友闹点别扭,于是写信解释,信一开头如此说:“敬祝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永远健康。现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敌人正在一天天烂下去,我们正在一天天好起来。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昨天吵了一架,回去对照毛主席的指示,想了一晚上,觉得我们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最私人化的,最能体现个人才情的情书,都是这个模样。汉语,能不被阉割吗?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修订版'银锭桥边几人醉?

  (起6K点6K中6K文6K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02:00  本章字数:1125)

  爆肚张名气很大,但是门面很小。

  什刹海和后海交汇之处的银锭桥旁,京城老字号“爆肚张”在那里静静地矗了上百年,还是灰头灰脸的两间房子,一点都不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11点半我走进去时,曹州、陈轼、停云,当然还有从深圳来的主角青天,已经坐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北京的书话朋友,我也是第一次见面,从网上化外之人跑到化内,因此如我这样痞里叭叽的人不免有些腼腆。坐下来寒暄片刻,才恢复砍柴——北京最后一个樵夫的神采。

  这是我第一次发名片特别注上网名。一看青天的真名姓,我以为他是土家族,因为土家人姓他那个姓特别多。——我一直以为自己有土家的血统,因为在我们那个乡,只有我们家族过年比汉族人早一天。这是土家人的特征之一。

  尔后,谦和的木兆兄、很有儒商气质的注注、还有年龄最大书话来得最晚的愚人兄等人来了。我建议喝二锅头,因为只有二锅头,才是吃爆肚的绝配。一瓶二锅头上来,酒不到三巡,本次聚会唯一的MM韩牙姗姗来迟。

  尤其使我自尊受到打击的是,注注介绍我的网名,兄弟们无所印象,加一句“他是芳杜若的FANS,写过《芳杜若,谁梦中的山鬼》。”兄弟们才连说“拜读拜读,知道知道”。我在书话发的东西不少,为什么只有这篇有拍马嫌疑的文章才入兄弟们的法眼呢?因此我心中更充满对杜若的崇拜之情。

  喝白酒的有青天、陈轼、注注和我,两瓶二锅头下肚,心中立刻烧起一把火,话便多起来,当初的拘谨一扫而光。木兆兄等人谈起潘家园淘书的经历,尤其是他把一本民国三十二年出版,在国难时期用土纸印刷的沈从文先生的《黑凤集》送给青天,把聚会掀上高潮,小小的室内,处处洋溢着阶级感情。我这种不读书之人,只好和韩牙MM套磁。

  从“爆肚张”出来后。我们去了一个茶馆。因为我和人早就约好,下午3点谈点事,因而提前退场。

  等我和青天通话时,兄弟们已风云流散,我说咱们去一个邵阳人开的地道湘菜馆吃饭吧。等我到了他住的宾馆下面,见到我一脸醉意,青天是否在想,这位樵夫下午还能和人谈业务?

  到了湘菜馆,两人又一起灌啤酒,青天和杜若打起电话,我以为他和哪位北京MM说话,边抢过电话,大声说:“你快来喝酒。”在湘西长大,青天肯定对此等醉汉不以为怪,只是提醒我:“这是在南京的杜若MM。”

  灌了几杯酒后,我给我老婆打电话,叫她快来这家菜馆。青天也许有点感动,因为我特意把拙荆介绍他认识。他哪知道,每当我喝醉时,必定叫老婆来接我,否则我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最后如何结账,如何送青天回宾馆,如何回家,我都记不得了。因为我老婆一来,我就彻底可以放心喝下去,所有的事情,都有老婆打点。嫁给一个湖南骡子,真是倒霉。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请教诸位;何谓盛世?

  (起6Q点6Q中6Q文6Q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08:00  本章字数:644)

  “盛世”目前屡屡见诸于媒体,有人认为今天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富强、人权状况最好的时代。在下想和诸君讨论一下,何谓盛世?

  1、 有盛世,是不是就暗含着承认有乱世,也暗含着承认中国传统的历史规律,即治乱交替、分合循环。翻开二十四史,可叹的是为什么大治之后总是大乱?唐代有“开元盛世”,杜甫先生还沉浸在“忆昔开元全盛时”,可立马“渔阳颦鼓动地来。”

  2、 盛世是不是王权或威权时代特有的词,是对当政者执政合法性以及执政功绩一种表忠心的赞扬,不是严格的学术讨论的词汇。郑观应写《盛世危言》时,稍有历史经验的人都知道,清末究竟是不是盛世?同治中兴究竟是不是中兴?

  3、 常态社会有没有盛世?美国克林顿执政时,创造美国历史上经济连续增长最久的业绩,但是好像他们没有称自己“身逢盛世”,不知道好歹的美国人不但不给克林顿唱赞歌,反而抓住“寡人好色”一点“小疾”,搞得克林顿先生呜呼哀哉,不能集中精力处理国事。美国有过南北战争和经济萧条时期,好像他们也不叫“乱世”,而是整个国家,包括政府和人民,一直反思南北战争,一直小心翼翼地处理一切社会矛盾,以图不再以战争和暴乱的方式来解决各利益阶层的争端。

  4、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在平平静静的轨道里发展,老百姓过着平平静静的日子,让“盛世、”“伟大”、“辉煌”之类的词汇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老百姓的各种权利、国家的福祉能够在平淡中得到保障。我们也许会忘掉“盛世”这个词,被遗忘的“盛世”应该是真正的太平世界。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生于七十年代(农村版)

  (起7B点7B中7B文7B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09:00  本章字数:1100)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早就浮出水面了,有关七十年代人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多是从城镇长大的人视角出发,回忆成长途中的一些事与物,而在农村长大的七十年代人话语权相对较弱,没多少人顾及,因此本人来个农村版。希望同在农村长大的七十年代兄弟姐妹们接龙下去。

  1、 成长是寂寞的,往往在父母的视线外一夜长大。因为他们中间许多人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余,如果计划生育早搞5年,我等许多七十年代的人就不能来此饶舌了。七十年代的人前面有三、四个哥哥姐姐,非常正常。

  2、 上中学以前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多半是捡兄姐的衣服穿。

  3、 对人民公社还有淡漠的印象,最先识的几个字,就是刷在大队部墙上的“农业学大寨”和“毛主席万岁。”

  4、 童年最大的梦想就是“吃国家粮”,做一个城里人。

  5、 心中最早的英雄是村里复员回来、和小越南打过仗的叔叔。

  6、 是受“知识改变命运”影响最深的一代人,也是同一起长大命运差别最大的一代人。光屁股长大的伙伴当中,有出国留洋的,有在城里拥有豪宅靓车的,更多的是去南方打工,有做烂仔,也有做小姐的。农村长大的七十年代短短的二三十年经历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最多。他们童年当过牧童、砍过柴,但一晃许多人扔下柴刀成了IT业的CEO了。

  7、 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母种家里的责任田,风里来雨里去,这些人长大后,成为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最大规模的土地逃离者。其中优秀的通过读书当兵成了城里人,大多数整年在外面打工,虽然常被遣送,但就是不回家种田。

  8、 看过《少林寺》和《霍元甲》后,许多人都有“练武”的经历,比如每天早上去井边提水,比如伙伴们在一起经常谈“武艺”。两个村的小孩打假。已经学会运用韬略,排兵布阵了。其中的组织者长大后不是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成为烂仔头头。

  9、 他们的婚姻半径第一次越过爸爸妈妈的视线,不仅是考学进城的七十年代人,就是外出打工的,他们娶妻、嫁人不再是乡里乡亲,村里的外来媳妇越来越多。

  10、 比起农村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更强了。村里的大权越来越被见过世面的这拨人掌握。

  11、 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拨基本上由自己制造玩具的人。铁环、陀螺、弹弓、木手枪大多是自己造的。

  12、 他们大多数有早恋的经历。早恋使他们过早的成熟,使他们向往城市文明,他们也用笔记本抄歌,他们中间有无数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故事,不过比起六十年代人,他们轻松多了,没有人去谴责什么“陈世美”。

  13、 。。。。。。。。。。。(望有人接龙)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那些我曾抱过的妹妹们…看南方周末有关“鸡头“村报道有感

  (起7G点7G中7G文7G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10:00  本章字数:1406)

  常常在静夜里想念故乡,但是害怕回到故乡。不仅仅是“近乡情更怯”,而是不敢面对故乡的凋敝,不敢听到有关童年伙伴打工时受伤的消息,更不敢面对那些妹妹,那些灵魂逃离了山村但依然摆脱不了“乡下人”身份的妹妹,那些还在襁褓之中被我抱过的妹妹,那些现在见到我依然羞涩、很有礼貌叫“哥哥”的妹妹,那些被乡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妹妹。

  去年回过一次老家,到家的时候,已近年关。只有这个时候,沉寂一年的山村开始热闹起来,南下打工的年轻的后生和姑娘回来了,他们辛苦了一年,尽管在外面受过难以向父母倾诉的屈辱和苦难,但既然回家了,就得给父母挣个脸面。他们大多穿着光鲜,有的甚至叫了出租车,从火车站开到这个偏僻的山村。

  叫出租车的,大多是女孩子。有同村的人告诉我,这些女孩在外面做的是“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一位年长的爷爷摇着头对我说,我们村里自古风气好,男不学抢,女不学娼。出读书人,出做田人。哪出过这样对不起祖宗的事情呀,做孽啊。

  这些女孩大多二十出头,回到家里,她们勤快地替妈妈做家务活,给父亲买来好酒好烟,或者给家里添一部电视机,她们喜欢到“出读书人”的家里串门。因此,她们也来我家,乡里乡亲的,表面上也没有人嫌弃她们,我妈依然客客气气地招待她们坐下。她们问我许许多多的事情,也有时给我讲讲成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为什么那样困难,有一位妹妹对我说:“真羡慕你,读了大学,嫂子也是大学生,两人在城里挣工资。”

  等她们走了后,妈妈总是叹气:“原来多好的姑娘。”因为我妈是接生员,她们大多数是我妈妈接她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妈妈总能回忆起她们中间,谁小时候聪明,谁小时候泼辣,谁小时候勤快。而且谁谁,还在摇篮里时,我抢着抱,因为我没有妹妹,从小渴望有个妹妹。

  村里有些人家这两年建了好房子,同村一些人总是半是艳羡半是嫉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