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个人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們的罪惡爲什麽一次次得逞,實際上靠的是煤炭行業的黑暗和殘酷。生命在這裡是那樣的渺小,法律和規則在這裡是那樣的蒼白。小煤窰裏死人是行業裏正常的事情,因此一個個人在井底被殺死,從未有外人懷疑,而爲了金錢的礦主和當地政府勾結,將人的生命看得如狗一樣卑賤,死了之後打發幾萬元錢死了拉倒。正如那位礦主說的:“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社會特別是煤炭行業缺乏對人生命起碼的尊重,罪惡才能通行無阻。盲井實伲暇褪呛诰诎凳亲飷鹤詈玫难谧o。

  最後的結局好像有些偶然,但又是某种必然。因爲罪惡的結盟都是利益結盟,洠в姓嬲南嗷バ湃巍.斔斡行┆q豫時,唐毫不客氣像他痛下殺手。而宋的猶豫正是因爲他“厚黑”不如唐,最後不夠厚黑才铡饲淝湫悦V领端麄円T鳳鳴去髮廊嫖妓,讓其完成一個男孩到一個男人的歷程,然後才決定下手,並非是犯罪者還有某种溫情,而是他們心裏尋求解脫罪惡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他們認爲這種做法已經對得起即將被他們殺死的人,那麽下一次犯罪更洠в行难Y障礙了。這是種犯罪心理,是犯罪者自我安慰。

  最後,當目睹宋與唐自相殘殺的鳳鳴,在火葬場以親人的身份等候拿兩人的骨灰,劫後餘生他一臉迷茫地望著火葬場的大煙囪,他真的成人了,因爲他清清楚楚看到了人世間的惡。

  他會怎樣處理二人的骨灰和3萬元錢?像二人處理他父親骨灰那樣,倒進馬桶?3萬元錢拿回去供妹妹和自己讀書還是摚Щ簦窟@是一個懸念。

  也許他會像唐和宋那樣,因爲在這個黑礦井里,許多作惡者曾經也純潔善良。

  也許他不會走上唐和宋的路,因爲我們這個社會還是有希望。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正月十六为小乔中山接风宴罢打油三首

  (起5M点5M中5M文5M网更新时间:2004…3…21 22:44:00  本章字数:203)

  

  (一)

  糊涂旁观石地狂,

  散人砍柴各尽觞。

  小乔莫凭东风问,

  满座谁人似周郎?

  (二)

  美眉果然中山狼,

  搴裙把盏灭螳螂。

  当年自诩柳下惠,

  竟与登徒是同行。

  (三)

  开樽酒气透咸阳,

  能醉人处即故乡。

  布衣论道关天意,

  羞学相如媚梁王。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朴素关怀背后的“大义;从经济权益到政治权利——读《中国农民调查》

  (起1O点1O中1O文1O网更新时间:2004…3…21 22:44:00  本章字数:2265)

  陈桂棣、春桃夫妇的《中国农民调查》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各界人士争相传阅,褒奖赞美之词处处可见于各大媒体。陈、春二人也从日益凋零寂寞的文学界“浮出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文学界流行靠“身体写作”或爆炒绯闻而吸引眼球的今天,严肃作家成为媒体“明星”,是件多少有些意外的事情,而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达到辉煌顶峰,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天宝旧事”。

  《中国农民调查》的畅销并不能说明报告文学已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单从写作技巧、叙述方式等方面作文本分析,本书并非没有缺陷,作品前部分对四个涉农案件的讲述,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显示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而后半部分涉及到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律分析,却略显生涩与繁杂,已无前文水银泄地般的流畅。这大约是二人专业及职业局限所致。

  在这番对该书的评论大潮中,文学界的声音实际上是微弱的,因为全社会已不仅仅把《中国农民调查》看成文学作品,而是看成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存状况的史书,这个使命本来更有理由让记者或社会学家来完成。这本书如在草原上纵马奔驰时眼前突然冒出来的一座无可回避和绕行的大山,——“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无可回避和绕行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你处江湖之野还是居庙堂之上。

  “三农问题”这些年吸引了各界的学者关注,俨然一门“显学”。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著作自设藩篱,或隔靴搔痒,或浅尝辄止。而这对农民的儿女,怀着对农民的朴素感情,不预设禁区,以赤子之心写热血文字,才使本书许多人读之动容。春桃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促使她关注农民命运的直接原因:她在医院临产时目睹一位农村孕妇因为交不齐三千元钱,大人小孩因难产而死。这样的感情是朴素的,但正因为朴素才显得真实,才能使二人扎扎实实走在田野上,真切地去感受农民兄弟的痛楚与辛酸,因此这本书在一些学者于书斋中炮制的众多著作中脱颖而出。

  朴素的关注引发却不是简单的纪录,而使我们看到概述背后的“大义”: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民能否吃饱饭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我们的目光要从关注农民的经济权益扩大到关注农民的政治权利。因为不能保证农民的政治权利,暂时的经济权益只能是别人的恩赐而无制度保障。只有看到这点,我们才能理解作品后半部分“生涩”的价值,作者为什么舍己讲故事之长,而花那么的多的笔调去剖析农村的包产到户政策产生的效益极限、税费改革之困惑、基层政权精简之艰难,农民教育投入的困难以及农村法制建设之迫切等等。

  以春秋笔法讲微言大义,是从孔子到太史公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国读书人的优秀传统。在浩瀚的文献中,我们听到张养浩面对秦砖汉瓦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到了杜牧那种超越时空的历史警醒:“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种传统在历史长河里曾被光大,也曾被摧残,但从未断绝。到今天,文以载道的“道”应当是对民族的爱,对国家前途的责任感,对世界潮流的清醒认知。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的人民自然包括占大多数的农民。然而,农民这种受到宪法保护的政治权利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都是一张没有兑现的空白支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城乡分治 “二元化”社会基础上;由农民自己冒着风险尝试的“包产到户”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并开始一点点走向市场经济,可正如本书引言所说的:“既然是亿万农民引领了中国改革的风气之先,现在怎么又会沦落到如此难堪的境地?”难道老子所说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是千古不易之理吗?

  这种疑问引发的自然不仅仅是就经济权益而谈经济权益,就农村改革而谈农村改革,必须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分析。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谈到:“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最富裕,最肥腴,耕耘完美,操作勤劳,世界上人口最众多的国家之一。马可。波罗五百年前到该地旅行,就提到这国家农业工业及人口众多的情形,和最近旅行者所描写几乎毫无出入。这样看来,似乎马氏之前很长时间内,这个国家即已达到了它法律及各种机构容许它致富的最高限额。” 亚当。斯密的判断很准确,近一百多年来,我国人民所作的一切革命或改革的尝试,都试图突破导致中国生产力主要是农村生产力停滞僵化的法律制度瓶颈,然而道阻且长,难题一直留到现在。在国际竞争加剧、科技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已没有再把这个难题留给后人的从容了。作者在引言中已经表达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与复杂性:“我们面临的,已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或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新时期执政党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确实没有理由,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今天,忘却了广大的农村;没有九亿农民兄弟真正的富足,一切乐观的经济统计数字都将失去意义!”

  作者在书的结尾也表达了忧虑之余的乐观:“身后无退路,脚下是雷区,改革触及到了深层次的所有制问题,触及到了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相结合的问题,难度都是空前的。但是,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已经使得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了空前的社会基础和深化动力,具有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有着一个可以期待的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中央,我们没有理由不满怀信心,和九亿农民朋友一道,去迎接中国的历史上又一次壮丽的日出。”

  对作者这个判断,我同样坚信。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湘军,耕读文化的最后守护者——读谭伯牛《战天京》 (旧文重发)

  (起1K点1K中1K文1K网更新时间:2004…3…21 22:44:00  本章字数:2332)

  

  谭伯牛先生的《战天京》首次在天涯网站煮酒论史连载后,立刻引起了“千军万马来追牛”的奇观。许多网友一天数次上网,看是否有新的文字上传,一些心急的甚至口出怨言,怨伯牛勾起馋虫后,却“上菜”太慢。

  而今伯牛的全文付梓,关注咸同之世,乃至关注清史的朋友再不用忍受望眼欲穿的煎熬,大可捧书从容咀嚼。伯牛的这本书在网上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半世纪前的那段往事,不仅没有湮没于尘埃中,反而激活了那么多年轻人的历史兴趣?因为对一段历史的关注,显然不能仅仅以好奇能解释的。

  看完全书,我眼前立刻浮现出童年时在湘中老家的一幕场景,尽管经过了“破四旧”“文革”等大风暴,但湘中的穷乡僻壤中依然保存一些“不合时宜”的习俗,其中有过年时必定给堂屋正中祖宗牌位两边用大红纸写一种叫“家仙”的对联。我记得写得最多的一副对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就是湖南农村人生的终极意义,即使是不识几个字的爷爷,也能给我准确解释这份对联的内容。后来年岁渐长,见识渐宽,我回味这副对联时,更能理解几个世纪来湖南的社会结构实质上一种典型的耕读社会,读书耕田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事情,而通过耕读最高的人生目的就是谋国忠,事亲孝。

  湘军在太平天国起于广西后,为保家卫乡也趁势而起,谁承想这支主要由书生加农民构成的民兵队伍竟然成就了那么一番伟业,不仅保住三湘,肃清东南,且最后湘军遍天下,督抚中出自湘军者占大半。湘军将士的成功生动地解释了那副对联。

  书生和农民在职业上不是泾渭分明,他们在心理结构上是同一的,农民读书明理便可以出相入阁,读书无出路者照样可以当农民。伯牛全书以曾国藩、左宗棠这湘军双子星座的交往为主轴,缓缓地展开了咸同之世的宫廷、官场、战场。无论是科场顺利,38岁就有卿贰之贵的曾,还是前半生蹭蹬蹉跎,欲以耕读山野了却余生的左,他们本质上就是个农民。洪杨势炽后,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出山,是为了卫乡,卫明教,实际上就是保卫耕读文化及这种文化带来的秩序。

  曾氏练勇之初,重用书生和农民,决非偶然,是他要保卫耕读文化的使命感使然。湘军以及他的兄弟部队淮军打出了一个虚假的“同治中兴”,这个中兴是耕读文化的回光返照,湘军也便成了耕读文化最后的守护者。

  中国一直是个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不仅为湖南人推崇,只是湖南人将耕读至上的价值观发挥到极至,直到今天外人评价湖南人还是:“湖南人会读书,会作田,能打仗,就是不会经商。”太平军的骨干是炭工加群氓,因此他们对儒家所代表的耕读秩序没有天然的敬畏,接受那种被书生和农民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洋教”很自然,这种耶稣的中国儿孙们要赶走孔子,那么在耕读文化最发达的湖南,也自然会遇到最大的阻力。

  湘军的成功可看成耕读这种内敛性文化保护自己尊严最后的努力,湘军的失败亦可看成这种文化在世界大势面前的脆弱和悲凉。湘军能胜太平天国,使不能再延续的耕读文化似乎找到了虚幻的安慰,可甲午中日一战,魏光焘等后期湘军将领带兵去辽东,大败而归。湘军的神话彻底破灭了,耕读文化的梦也破灭了。于是以魏光焘、刘坤一等湘军后期代表人物在痛苦中反思,但真正将这种反思深入下去的是湘军的后裔们,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