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教育经费预算;吸引工农兵群众参加教育事业的管理;广泛地组织成人文 

化教育机构等等。1917年11月中旬又分别发布《告全体教师书》和《告学 

生书》,要求教师与工农合作,学生接近工农。 

     1918年1月,苏维埃政府下令取消官僚的学校管理机构——学区,各地 

中小学由工农代表苏维埃领导。并根据人民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教会同国家 

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宣布信仰自由,禁止在学校内讲授宗教科 

目和举行宗教仪式,教会不能干涉学校事务。这在制度上消除了宗教对国民 

教育的控制。同年5月又决定实施男女合校,改变过去教育上性别歧视现象。 

     第二,建立统一劳动学校。 

     1918年10月,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统一学校规程》和《统一 

劳动宣言》。所谓“统一”主要是指学校类型是统一的,低、高两级是相互 


… Page 50…

衔接的;“劳动”主要指学校要进行综合技术劳动教育,所有儿童都要参加 

体力劳动,而且应该培养儿童社会生活的能力。 

     这两个文件提出尽快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世俗 

的,真正民主的,劳动人民能受到教育的学校;取消革命前各种类型的学校。 

建立学制为9年的“统一劳动学校”;学校之前设幼儿园;各级学校互相衔 

接。文件规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实行学校综合技术化的原则。文 

件中还提出尊重学生人格,反对对学生的惩罚。取消一切考试,以分组学习 

代替班级授课,并规定实行由全体学生和全体工作人员组成学校集体自治的 

基本原则。 

     1921年新学制作了调整,主要原因是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造成经济 

困难,平定战争以后重建经济工作对技术人员和工人需求增加。原来的学制 

9年缩短为7年,原来的8—9年级改为进行各种专业教育的中等技术学校。 

     第三,高等学校招生改革。 

     为了使工人和农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实施高 

等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措施。 

     1918年8月,人民委员会议通过了列宁亲自起草的《关于苏俄高等学校 

的招生问题》。指出要在高等教育中废除有产阶级的特权。无产阶级和贫困 

农民出身的人应该被招收进大学学习。根据这个指示精神所作出的高等学校 

招生规章中规定:“一切年满16岁的公民都有可能成为高等学校的学生,不 

需要什么考试,也不需要缴什么毕业证书。” 

     这个招生制度改革一方面扩大了工农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但另一方 

面也导致生源质量不能保证。为了弥补它的缺陷,在全国的高校设立“工人 

系”,后来发展为“工农速成中学”,实际上成为高校的预科,这些学校的 

任务就是补足工农青年文化知识,以适应大学教育。第四,扫盲。 

     1919年,人民委员会颁发了扫除文盲的命令,动员识字的人参加扫除文 

盲的运动。全国到处建立扫盲站,提出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应该教不识字的人。 

扫盲工作迅速取得了效果。苏联的扫盲运动,提高了国民素质,到50年代全 

国范围内消除了文盲。这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 

     第五,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的 

文化教育。制定并实行了一条发展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文化教育 

路线,积极扩大民族学校的学校网。到1920年,民族学校及其学生数都有成 

倍的增加。 

     ②2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实践。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学前教育只是为有钱 

人服务的。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决定学前教育必须成为国家事业,学前 

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19年苏联建立“儿童保护委员 

会”,大力扩展学前教育机关网。1929年更在全国开展学前教育运动。 

     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幼儿教师。国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 

所需人才。1918年在莫斯科开办学前教育讲习班,20年代初,又在新开办的 

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和国立莫斯科大学第二分校附设了学前教育 

科系。到1928年时,苏联已有4所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的管理人才和教学法专 

门人才,有23所师范学校培养教养员。 

     同时,国家组织力量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广泛研究。 

     在普通教育方面,对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改革。为了适应“统 


… Page 51…

一劳动学校”新体制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作了变动。1923年至 1924 

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发了苏维埃学校必须执行的教学大纲,该大纲把学生 

在校要学的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三个单元,称为综合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破坏了学科的系统性,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和巩固旧 

的技巧。这个大纲反映了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20年代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 

制在学校里广泛流行,其后果就是教学质量下降。 

     1918年苏联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22年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 

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都是学生中的学习、劳动的积极分子。他们在团结全体 

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培养自觉纪律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校外教育机关的各种活动中,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往往成为青 

少年中的模范。 

    20年代,特别是在20年代后期,苏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建设社 

会主义的专业人才。1928年7月,联共(布)中央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培 

养新专家的改进措施的决议》,该决议制定了培养新型专家的计划,从1928 

至1929学年起在苏联统一技术教育制度,尽快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性强,拥有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新干部。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培养新型专 

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2)三十年代苏联教育的整顿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工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强大的社 

会主义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掌握技术的专门人 

才和实际管理的干部。但是普通学校教育现状满足不了这种要求。由于“学 

校消亡论”和实用主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推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 

降,中学毕业生质量差,影响了高等院校招生质量。同时中学毕业生人数少, 

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需求。以上种种情况促使苏联在30年代对普通教育进行了 

整顿。 

     1931年9月,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拉开了 

整顿普通教育工作的序幕。这个决定批判了“学校消亡论”和设计教学法, 

指出,普通学校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普通教育知识,没有为中 

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根据这个决定,教育部重新制定各科 

教学大纲,并于1931—193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使用。 

    联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批判了各种错误,特别是“左” 

倾思想,纠正了极“左”思想所造成的危害,保证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1932年8月,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育制度的 

决定》,这一决定是对《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实际实施的总结和继续。 

此决定指出,1931年的新教学大纲存在着规定的教材份量过多,各科之间配 

合不够,教材简单化,缺乏历史观点等不足。决定确定课堂教学为学校教学 

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上课时,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系统地讲述教材; 

培养学生运用参考书和教科书进行独立作业的能力;要求实行学生知识质量 

的评定;加强学校中的自觉纪律。 

     1936年7月,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儿童 

学曲解的决定》。该决定对儿童学的本质及其危害作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所谓“儿童学”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的一个观点 

认为儿童的天赋是由其生理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所决定,因此大量工人的 

子女则被断定是“智力落后”、“有缺陷”。这些学生只能到特殊学校读书。 


… Page 52…

这使许多儿童得不到应有的良好教育,对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为了消除这 

个危害,联共 (布)采取了一些措施,撤销教育人民委员部有关推行儿童学 

的错误决定,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制止了儿童学的传播和儿童学者的活动。 

     在学校制度方面,1934年5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通过 

 《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调整和改革了学校制度,实行了新的学制, 

主要内容是:小学4年,不完全中学7年,完全中学10年,大学4至6年, 

此外还有中等专科学校,中等技术学校。这一学制在苏联实施达25年之久。 

     普及义务教育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对实施 

普及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930年8月,苏 

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儿童8岁入 

学,至少要读完小学4年;同时为所有11至15岁的男女儿童实施义务教育。 

在城市和工人区实施7年制普及义务教育。法令明确提出,送儿童入学受义 

务教育,是家长及儿童照管者的义务,如不履行这项义务,就要接受法律的 

制裁。到1934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小学阶段的普及义务教育,在工业城市、 

工厂区,工人镇实行七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中学网的扩大,需要大量的师资,因此大力发展 

师范教育显得迫切。1930年7月通过的《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迅速扩大师范学院,中等师范学校和特设的师资训练班网,增加 

学生名额并加紧采用其他方式来培养师资。30年代,苏联建立了师范教育体 

系: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两年制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五、六、七 

三个年级的教师)和师范学校(培养八、九、十年级教师,)还开办了培养 

教师的讲习所。 

     为了确保各级学校教师的质量和水平,1936年至1939年间连续发布三 

个决定,规定要给中小学教师授予教师个人称号,并确定了中小学教师和校 

长的任命程序。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师鉴定工作。根据鉴定结果,对于不 

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教师,采取多种补救措施,使之得到提高,以便成为合 

格的人民教师。 

     由于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苏联在30年代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增 

长和提高。1930年,全苏联的教师人数(主要指中小学教师)约48。1万人, 

到1939年则迅速增加到近103万人。 

     30年代,苏联把整顿教育的重点放在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上,而其 

着眼点则是发展高等教育。从30年代初在整调中小学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高 

等教育的调整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措施有:严格选拔 

合格新生;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尽力提高教学和研究工作水平;多方创造条 

件,促使高等学校规范化、标准化早日实现。 

     此外,苏联在30年代开始实施学位、学衔制度。1937年颁布的《关于 

学位和学衔的决定》所确定的学位有:博士和副博士。学衔有教授、副教授 

和助教;科研人员为一级科学研究员、初级科学研究员等。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30年代,苏联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高等学校 

数目由1929年的190所发展到1940年的817所,在校生达80万人。 

      (3)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 

民奋起抵抗,从此苏联进入了卫国战争时期。 

     战争爆发后,各级学校教育也很快被纳入战争轨道。随着战争的进一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