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教育方针与政策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工 

  农民主政府,并拟定了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大会宣言中提出:“工农劳苦 

  群众无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 

  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 

  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 

  的三民主义的教育”。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中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 

  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 

  的范围内,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 

  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 

                                ① 

  活,以发展新社会力量。”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 (第一号)规定:“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是要用教 

  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 

  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 

                                   ② 

  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 。 

       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毛泽东对教育工作 

  作了总结,提出苏区教育的总任务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 

  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 

  创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 

  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苏维埃文 

  化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教育与 

  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文化教育 

  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 

  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教 

  育的纲领是:“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 

  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1938年又进一步提出:“在一切为 

  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因此全民族 

  的第十个任务,在于实行如下各项的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改订学制,废除 

  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的课程及发扬学 

  生的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 



① 见《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6 页。 

② 见《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6 页。 

①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第15、33—34 页。 


… Page 73…

  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 

  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 

  化与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代。”“一 

  切这些,也必须拿政治上动员民力与政府的法令相配合,主要的在于发动人 

  民自己教育自己,而政府给以恰当的指导与调整,给以可能的物质帮助,单 

  靠政府用有限财力办的几个学校、报纸等,是不足完成提高民族文化与民族 

                        ② 

  觉悟之伟大任务的” 。 

       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强调工农群众及其子弟同等的受教育权,政府 

  要采取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同时教育同革命的任务 

  紧密相连,始终坚持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战争 

  和阶级斗争服务,这些都体现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 

  性质与特色,符合当时革命实际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支援革命战争,夺取 

  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各级各类教育 

       ①干部教育。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根据地特别重视对党、政、军 

  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始终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先后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 

  和干部训练班。主要干部学校如:苏区时期的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苏维埃 

  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 

  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中央党校等。 

       红军学校创办于1931年,到1933年共办了6期。其任务是:“培养一 

  大批工农分子的军事政治干部,以供充实红军各部队创造铁的红军及扩大红 

                                ① 

  军以及地方武装的需要。”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1933年11月,红军学校 

  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成立红军大学,分指挥、政治、参谋3个系, 

  培养营团级以上干部。此外还有一个高级班,培训军以上干部。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在红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中国 

  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在延安,林彪、徐向前先后担任校长。抗大的任务 

  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严 

  肃、活泼”。课程以政治课、文化课和军事技术课为主。教学上突出“少而 

  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等 

  原则。抗大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也参加实际的战斗。 

       8年抗战中,抗大总校共办了8期,在晋察冀、鄂豫皖、晋东南、苏北、 

  苏中、华中、太行等根据地办了12所分校,先后培养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 

       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成 

  立延安大学。  1944年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行政学院等也并入。延安大学分 

  3个学院,行政学院,下设行政、财经、教育、司法4系;艺术文学院,下 

  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4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工学、农学、化学和医 

  学四系,这是解放区第一所工、农、理、医、文、艺综合性高等学校。 

       ②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最初为6年,1933年以后改为5 

  年,初小3年,高小2年。1933年10月,中央教育部发布《小学课程与教 

  则草案》,规定小学教育要达到的程度为:政治水平上要达到了解马克思列 



②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第15、33—34 页。 

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存资料,转引自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第326 页。 


… Page 74…

  宁主义的基础;能了解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和策略;知识技能、身体要达到 

  能满足目前斗争的一般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同时要准备将来学习专门知识 

  技能的最低限度的基础。课程包括国语、算术、游艺、社会常识、科学常识、 

  劳作等。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与政治斗争和生产劳动相联系,教育要有利于 

  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中等教育方面,在苏区设有短期师范和短期职业学校,没有普通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山东战前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一定数量的 

  中学。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中等教育主要是师范学校。这些中等学校 

  都从事干部教育,学制一般2到3年,但学生常常不到毕业即调出工作。此 

  外,还有少数职业学校。 

       ③全民识字运动。建立和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必须依靠广大有觉悟的 

  工农群众,主要是农民。旧中国9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这就成了革命根据 

  地必须解决和克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苏区开展了全民识字运动。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特别规定了关于红军的文化教 

  育问题,要求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制青年识字课本,开展文化教育。1930年, 

  徐特立来到苏区,毛泽东委托他组织识字运动并指出:“游击区域应当有带 

                       ① 

  游击性的教育。” 1932年人民委员会令 (第六号)《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 

  学习》,专门对政府人员的识字问题作出规定,要求所有的省区县都设立识 

  字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强迫识字,程度稍高的成立读书班。 

       1933年8月,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第十二号令《颁布夜校办法大纲》, 

  对群众的识字教育作了规定。要求一般的青年和成年男女必须达到“普遍的 

                                                                     ② 

  能作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 。 

       识字教育的开展,主要按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区,通过建立识字班、识字 

  组或夜校来组织进行。此外机关、工厂、红军联队或村中的俱乐部、列宁室、 

  列宁小学、工会等也负责识字工作。1933年10月,中央文教建设大会决定 

  从中央到乡均组织消灭文盲协会,“成为独立系统的、广泛的群众组织。在 

                                                           ③ 

  行政上,受各级教育部指挥、监督并帮助工作进行”。识字教育的教材有《红 

  色战士读本》、《看护识字课》和《工农三字经》等。 

       苏区的全民识字运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首创,它动员广泛,组织严密, 

  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5。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教育 



         (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内容如下:“(一) 

  恢复民族精神,发扬固有文化,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 

  识,培养艺术兴趣,以实现民族主义。 (二)灌输政治知识,养成运用四权 

  之能力;阐明自由界限,养成服从法律之习惯;宣扬平等精义,增进服务社 

  会之道德,训练组织能力,增进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实现民权主义。 (三) 

  养成劳动习惯,增高生产技术,推广科学之应用,提倡经济利益之调和,以 



① 《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年版,第19 页。 

②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第168 页。 

③ 转引自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第326 页。 


… Page 75…

  实现民生主义。提倡国际正义,涵养人类同情,期由民族自决,进于世界大 

       ① 

  同”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 

  颁布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 

  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 

  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② 

         (2)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 

  育和总务4司,1929年增设蒙藏教育司及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教育部下还 

  没有编审处,1933年改为国立编译馆。省设教育厅,县设教育局,从而建立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在学校制度方面,基本上继续实行1922年公布的学制。后来由于中学采 

  用综合中学制存在许多问题,师资、教学设备、学生来源等都无法保障,1932 

  年废除了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和职业三种学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