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夜半的太阳-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夜半的太阳-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斯万之恋》的基本梗概大致如此。它给人一种不了了之的感觉,如果稍加推想,很多读者准会以为这写的是一出主人公由合到分的爱情悲剧。悲剧诚然是悲剧,但出人意料的是,男女主人公并未因爱情吸引力消失而分道扬镳,在第三卷中,奥黛特已成了斯万夫人。至于其中经过,前后文中均有暗示,因不重要,作者只是由合适场景顺便带出,不专作提示。

  关于斯万之恋,同时也包括普鲁斯特的两次恋爱,著名传记作家、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莫洛亚在他的《从普鲁斯特到萨特》、普鲁斯特专节中有过论析。他认为普鲁斯特将爱情、嫉妒和虚荣视作地地道道的疾病,而《斯万之恋》正是对于一个病症完整的发展过程所进行的临床描写。面对着这一情感病理学饱含苦痛的准确、细微的描写,人们感觉到观察者本人就经受过他所描写的那些痛苦。正象某些勇敢的医生能将他们饱受痛苦折磨的自我和善于分析研究的自我分开、将自身疾病的进展情形一一记录下来一样,他也以惊人的魄力,直面人生和心灵的勇气,分析了自己的心灵症状。《斯万之恋》是他分析自我恋爱心理的初步尝试。而恋爱心理,也是他全部的个性乃至社会心理的折射。整部《追忆似水年华》,既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心灵史(因为如此,人物、事件与实际经历、生活原型是否相符反倒不太重要),在这部心灵史中贯穿了心理分析。如果说作者在自叙中自我分析多少还有所顾忌或不自觉地失之冷静、客观的话,那么在对斯万的爱情心理分析中就全面、公正、准确得多了,反过来,由于对斯万的分析必竟只是借助他所听说的材料(也可能是虚构的)移用于自我分析,又不免失之真切,而在自析中自我解剖,就更感性、更可靠了。处局中而不迷惑,出局外也不茫然,自剖与他析相结合,内宇宙的秘密就层层揭开了。

  《斯万之恋》一卷中,又揭示了什么样的爱情秘密呢?概括斯万爱恋奥黛特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三点:神秘感或曰好奇心诱发的向往、患得患失或曰愈是得不到和愈是已失去的愈珍贵的心理推动的追求;占有欲或曰征服欲支配的最后肉体结合。当然还包括生理需求、虚荣需求、精神需求等,这种种需求又互相影响、综合作用。如斯万对奥黛特的爱恋主要是想要有个家以及固定的合法的性爱对象,她的出身并不重要,可这又与他的美学修养,与他的社会地位,雅士尊严相冲突。不过作者主观上的注意点不在这儿。或者说,由于勇气不够,不愿承认某些隐秘心理,才有意回避。

  以斯万的身份,是一个准贵族,又有丰厚家产,且艺术素养颇高,能得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这样冷傲的贵妇的青睐和爱,根本不至于去为一名交际花而神魂颠倒。然而究竟是什么使他鬼迷心窍呢?这包括一个潜在原因:心中深藏的自卑。因为他必竟不是一个贵族,虽然他在贵族沙龙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这远不如在维尔迪兰家沙龙中那样轻松自如,有高人一等的自信与自足。又因他交际广泛、热爱艺术,前半生浪迹灯红酒绿和书画古玩之中,误了婚事,难免思妻若渴,向往家的安宁与温馨。既然他不敢接受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爱,又不可能与温顺有余、生气不足的小女工水乳相融,那么半贵族女子奥黛特与他倒真是天生一对。他们都是上流社会的寄居客,仅是混迹其间的方式不同而已。普鲁斯特也是个准贵族,他家颇有资财,父亲名望甚著,只是没有爵位;而普鲁斯特本人却又凭其家庭和个人优势得以象斯万一样出入贵妇沙龙,倍受青睐,整个的他和斯万简直互为化身,所以他回避心中深藏的害怕的被贵妇轻视、抛弃的自卑,将斯万之恋的秘密主观上作了另一种解释。首先,他并不了解奥黛特的底细,这就给了他以充分的想象余地,神秘感象磁力一样将他紧紧吸住。好奇心使他愈想了解她的全部心灵与生活,便愈想进入和占有之。但这还不足以使他拿定主意,因为她必竟不符他的审美眼光,或者说 (尤其对于普鲁斯特那样的多思多幻、变化不定的青年来说)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具体偶象,可以接受任何形象也就等同于根本不知道该接受什么形象。这时候,得失心起作用了。他们在维尔迪兰家聚会多次,他的心水平如镜;可一日不见,便掀起了波澜。“失去”的意识激起了一个强烈的得到的念头,他没命地、疯狂地满城追她、找她,愈是艰难愈觉珍贵,最后他渴望立刻占有她了,于是在占有欲下,他们的肉体结合了。此后,渴望了解她一切的好奇心,渴望拥有她的一切的占有欲,和担心她投向他人的得失心,使他的爱情进一步强化。

  但这种爱情为什么最后却烟消云散了呢?这正是因为神秘感的失去、占有欲的淡化以及得失心的自我调节、趋于平衡。得失心导致心理失衡,人是很难持久承受的,必然自动调节,而神秘感、占有欲的消散又有助于这种调节。当爱不再成为一种压力的时候,它和痛苦也就同时到头了,婚姻便是可有可无也是自然而然的了。斯万与奥黛特的爱情结局已是无足轻重了。

  普氏与希尔贝特、阿尔贝蒂娜的恋爱也是这段情形。比如阿尔贝蒂娜,她和海滩上那群少女,是在马塞尔渴望异性、经常想入非非的情况下进入他的视野和意识的,起初他并没具体爱上谁。由于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的驱使,所有这些少女都成为他的恋爱对象。但当他在一次游戏中看见阿尔贝蒂娜与另一个男孩坐在一起,两人的手经常相握时,嫉妒心与占有欲立刻使他的爱情定了向。而当他试图占有她的身子、遭到严拒时,愈是得不到的愈珍贵,他反倒真正深深地爱上她,至少是忘不了她了。至于失去之后的自我安慰,那种“狐狸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吃不吃无所谓的心理,本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心理,但在他失去希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之后,通过他精妙的文笔,将其转化为一种怅惘,一种哀愁,一种深深打动人的艺术美。这种爱情方面的微妙复杂心理本来只存在于少男少女之间,普鲁斯特以一个垂垂欲老的人的心灵能感受得这般真切、这般细腻,自然是因为他永远是一个病孩子的缘故。少时能感不能思,老来能思不能感,唯有一个深居简出、不羁红尘的病孩子,才能在时间轴上发现爱情的秘密和真理。

  希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

  《追忆似水年华》以意识流动为发展脉络,以记忆为内容,没有一贯情节,也没有始终如一的中心人物。叙事者当然贯穿始终,但他不是纯粹的剧中人,而经常是局外人、旁观者。所谓主角,只是分别就各部、卷而言,总体来看,主角和重要人物是不断更替的,一个带出一个,这个登台,那个退场,这个发光,那个黯淡。相对而言,希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她们与作者的关系至为密切,对作者的影响至为强烈,她们在作者记忆中烙刻的深度,仅次于作者的母亲和祖母。严格说起来,称得上作者的恋人的,只有这两人,给过他幸福和痛苦的也就这两人。其他如安德烈之流,不过是一时情绪;至于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虽然马塞尔对她一度钦慕已极,但这纯粹出于自小以来因她的高贵和神秘而生的景仰、向往,说不上什么爱;她冷淡他,接着又对他施以热情,最后终于与另一个青年热恋而出尔反尔地取消对他的邀请,使他抱头痛哭,这也决不是伤心之泪,而不过是征服欲和虚荣心不得满足、以及幼时幻梦的破灭而流的泪。再严格推究,连希尔贝特也不是纯粹的恋人,因为作者对她的爱最初不是因她本人而生,而是因为她有不同寻常的父母,能和他倾慕的大作家同桌进餐。不过,到后来,作者对她是产生了真正的爱情的。这比之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有了本质的不同。只是阿尔贝蒂娜,作者是直接受上她本人,而不是她身外的一些东西,这较之希尔贝特又进了一步。简单地说,爱的起因大同小异,结果千差万别,所以从结果看,以他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最强烈、最持久、最成熟,对希尔贝特的爱则带有更多孩子的天真和少男的浪漫成分。单从所占篇幅来看,这三人的地位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与希尔贝特之恋、与阿尔贝蒂娜之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斯万之恋的重复,但也提供了很多新东西,最值得注意的是结局的不同,爱情是如何走向消亡、消亡之后作者又是如何排谴、消释,这既是对爱情秘密的补充解释,又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直接的、进一步的解剖。

  作者与希尔贝特的爱情故事是在他离开贡布雷、回到巴黎后发生的。那时作者的身体已很虚弱,很多活动被禁止,比如看拉贝玛的戏、去巴尔贝克海滨或其他别人介绍过的以及他在书中游览过的地方去旅游。那时他唯一的乐趣是去香榭丽舍公园散步,在那里他能常见到与他又甜密又痛苦的回忆联系在一起的斯万小姐。他和她及另一些孩子一起玩捉俘虏游戏,她总是和他在一边。他常担心自己不能去香榭丽舍,更担心希尔贝特不在那儿。这个孤独的病孩子总是那样容易倾心爱人。当他远离她的时候,他需要能看见她,因为老是在脑子里想象她那副形象,想着想着就想不出来了,结果也就不能精确地知道他所爱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再说,她也从来没有对他说过她爱他,相反,她倒时常说她更喜欢某些男孩,说他是个好玩伴,但是太不专心,不把心思放在游戏上;而且她还时常对他作出明显的冷淡的表示,动摇本就缺乏自信的他的信念。渐渐地,他们的“爱情”有所进展。有一天,他们一道去买玩具,他看上了两颗玛瑙球,但没那么多钱。希尔贝特将它买了下来,吻了吻,就送给他了。又一日,他问她有没有贝戈特谈及了拉贝玛的一本书,第二天,她就这本书给他送来了,还扎上了紫色缎带,用白蜡加了封。

  但他终于受到了打击。一天,她告诉他以后很久她将不会来香榭丽舍,因为明天她家有茶会,后天她要去朋友家,然后就是随父母去南方度圣诞节。他不能介入她的生活,这本来就让他够难受的了,更使他痛苦的是她说这话时那快乐的表情和口气。回家之后,他几乎要哽咽了。

  此后几天他就幻想得到她的来信。他都编造了好几封这样的信了,只是不敢加入那些他最希望她写给他的字眼。但他终于明白,他对她的感情,既不取决于她的行为,也不取决于他的意志。

  在见不到希尔贝特的日子里,马塞尔很喜欢提到斯万家所在的那条街,很希望听到家人谈斯万家的情况,甚至希望自己长得象斯万。他转弯抹角地将话题往希尔贝特身上引。从家里人言谈中得知,斯万竟然还对他们提起过他呢,他知道他常和希尔贝特在一起玩。这使他觉得无比欣慰。

  他对希尔贝特是这样热爱,以至当他在路上碰见他们家的老厨师时,也要带着深情把他那部白胡须看上半天。后来,他听说斯万夫人常去布洛尼林园一带散步,便去那儿等着看她,心头激动得就象她是希尔贝特一样。周围人都在议论她,说她就是奥黛特·德·克雷西,说什么时候他们和她睡过觉,说她现在是威尔士亲王的朋友。他没注意这一切,只是死死盯着她,在她走近时,脱下帽子,向她鞠了个大躬。她不认识他,只是微微一笑。后来,她在一个地方和一个朋友会合了,她和他聊得很久,两辆马车在他们身后慢慢跟着。痴情得反常的马塞尔就在远处呆呆地望着。

  新年到了,马塞尔收到了一些礼物,但没有那唯一使他高兴的一件——希尔贝特的信。他则给她写了一封,向她讲述他孤独的热情之梦,希望引起她的共鸣。

  天气晴朗时,他仍然去香榭丽舍大街,但一直没见着希尔贝特。他几乎想不起她的面目了,因为,当人们面对所爱的人时,他们的注意力战战兢兢,无法对她获得一个清晰的形象。当人们不爱某人时,他们往往使她静止,而他们所珍爱的模特儿时时在动。他们的记忆中永远只有拍坏了的照片。他的确忘记了她的模样,当他极力回忆时,记忆中浮起的却是两张无用而惊人的面孔,而且那样清晰,使他恼怒不已。既然没有能力描绘痛苦思念的对象,他只好相信自己忘记了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再爱她。

  她终于回来了,几乎天天和他一起玩。有一回他对她说他很喜欢她的双亲,可她却说他们看不上他。他想斯万先生莫非以为他想夺走他女儿的爱?他自认对斯万充满感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