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望,从而忽视了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 


… Page 49…

     ③运用“无意识”和“性本能”分析社会集体得以构成和稳定存在的原 

因。弗洛伊德认为,建立在性本能基础上的“爱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力量。他借用了叔本华的一个著名比喻: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相互之 

间紧紧地挤在一起,它们都想借助于同伴的体温使自己免于冷死,但当它感 

到对方的刺扎在自己身上时,又不得不分散开来。但当它们为了取暖又重新 

挤在一起时,被刺的烦恼又发生了。于是,它们为避免这两种烦恼而不停地 

聚扰和散开,直到最后它们发现了一个最能忍受的适中的距离。弗洛伊德认 

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厌恶的情绪,可他 

们又结集成了一个集体,且能够稳定地存在。其原因何在呢?他指出原因就 

在于,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爱的联系”,亦叫“力比多联系”。“一 

个集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力比多联系”。弗洛伊德说,在集体 

中存在着两种联系:个人与领导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力比多联系” 

既维系着个人与领导的关系。使其产生错觉,认为领导对每个人施以平等之 

爱;又维系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使其认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且享有 

平等的爱。因而“力比多联系”使相互厌恶的人们找到了一种最能忍受的适 

中的距离,他们既相互“挤”在一起,又不感到“对方的刺扎在自己身上”, 

从而集体得以构成和维护。 

     ④把泛性论运用于社会科学中,认为社会、宗教、道德的最终根源是“俄 

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人类的史前时代,占据 

最高统治地位的是父亲,他把全部妇女霸为己有,把受俄狄浦斯情结驱使而 

欲与父亲分享妇女的儿子们逐出本部落,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儿子们联合起 

来,杀死并吃掉了自己的父亲。父权制部落结束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儿子们意识到同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被自己的儿子们杀掉。因此,他 

们缔结条约,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发生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道德;同 

时,杀父行为引起了他们的忏悔,他们感到了一种犯罪感,产生了对父亲的 

爱和崇拜,把被杀的第一个父亲看作上帝,搞起了图腾崇拜。于是,就有了 

缘这种杀父行为所起的犯罪感的宗教。弗洛伊德接着指出,杀父后,兄弟们 

为了自己能成为遗产的唯一拥有权而争吵不休,但他们被放逐时把他们联起 

来的友谊及为获得自由而不惜杀父的回忆,使他们停止了这场无益和危险的 

争吵,签订条约。这样,产生了社会。弗洛伊德总结到:“我们可以说,社 

会的存在是建筑于大家对某些罪恶的认同;宗教则是由罪恶感及附于其上的 

懊悔心理所产生;关于道德,则一部分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一部分则出自罪 

恶而促成的赎罪心理所造成。”(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第181页) 

     弗洛伊德主义无论是分析人的本质,还是解释社会、宗教、道德的起源, 

都是以无意识、性本能为理论基点,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主义。但这种非理 

性主义又同其他非理性主义有别,它同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进化论等 

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它在对人进行分析时,始终把人看作一个 

生物实体。因而这种非理性主义又是建立在庸俗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 

      (3)“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阿德勒 

     弗洛伊德公布了他的两大发现——无意识和性本能之后不久,精神分析 

学会内部便出现了危机,他的两位高足因不同意其泛性论而同他分道扬镳, 

另立门派,企图克服他将两大发现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而出现的重重矛盾。 

两位高足之一便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 

     阿德勒(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1895年毕业 


… Page 50…

于维也纳大学,并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加入弗洛伊德学术圈。因其 

才华出众深得弗洛伊德器重,成为弗洛伊德集团的领导人之一,1912年同弗 

治伊德关系破裂,自成一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1932)、《人 

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创立从内在逻辑性而言,它是对弗洛伊德强 

调无意识、性本能及俄狄浦斯情结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源观点的反叛;从外 

在影响看,它是受到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影 

响后的理论创新。他提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认为人 

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即要求高人一等的 

 “优越感”,优越感是属于个人独有的。人们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向着一 

个方向:追求优越,追求征服,永不停留。优越感目标引起人们不仅在个体 

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进行着不懈的奋斗。之所以如此,阿德 

勒认为目标中有一个共同的要素——“想成为神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 

具体的追求目标。一旦优越感目标具体化,在生活的样式中,就不会犯错误。 

     弗洛伊德把动机的原始基础归结为俄狄浦斯情结,而阿德勒认为对优越 

感的渴望与追求起源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则是肇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 

能。这观点显然受到阿德勒幼年时生活经历的影响。阿德勒自小患有驼背, 

行动不便,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愧,极为自卑。所以他最初把“无 

能”理解为“有着器官缺陷、体弱、多病”,自卑感就是这种无能引起的“怯 

懦、优柔寡断、怕羞、服从听话”等。后来,他把任何真实的和想象中的身 

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障碍都划入“无能”的范围,它们都会引起自卑感。 

因此,阿德勒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 

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感”(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第47页)。 

     阿德勒认为自卑可以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它也 

能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陷。这里的“补偿”便是阿德 

勒对付自卑的方法。他举例说,古希腊的德奥斯尼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 

年苦练竟成为名演说家;再有尼采身体羸弱,但他弃剑从笔,成为世纪之交 

的哲学大家。他认为“补偿”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发奋克服缺陷,一是以 

彼方面优势弥补此方面不足。阿德勒认为,“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 

以争取优越感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第 

48页)补偿是“向上意志”的表现,是源于自卑但却推动人去追求优越感目 

标的基本动力。 

     在人格形成问题上,阿德勒提出“生活的方式”观点。他强调社会环境 

尤其是家庭决定着一个人在儿童时代就已形成的人格。儿童处在不同的环 

境,其克服自卑、进行补偿的方法也就不同,这不同的方法凝固下来,就成 

为儿童日后对付环境的特殊方式,即“生活的方式”。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的意义”概念,认为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 

之中。何为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条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 

是他必须随时耿耿于怀的,它们构成了他的现实,这三条联系是:我们居住 

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无处可逃;我们并不是人类种类的唯一成员; 

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人和团体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这个事实。阿德勒说, 

这三种联系决定我们面对每种生活问题、每种工作时都需要有合作的能力, 

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架构下,以能够增进人类福利的方式来予以执行。因此, 


… Page 51…

生活的意义都是一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亨的、也是别人认定为有效的 

意义。 

     我们姑且不论阿德勒把人类行为归结为出于自卑及对自卑的克服。补偿 

和超越之观点有多大的合理性,仅就他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批判弗洛伊德 

主义来说,“个体心理学”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应占据一席之地。 

      (4)“心理分析学”的创立者荣格 

     弗洛伊德的另一位高足,也是他的另一个反叛者就是荣格。 

     荣格 (1875—196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青年时期就读于巴塞尔大学, 

并前往巴黎在P·雅内指导下研究心理学。1909—1913年间,曾任精神病诊 

所医生、心理学讲师。1907年结识弗洛伊德,深得弗洛伊德赞赏。1909年被 

弗洛伊德指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1911年经弗洛伊德推荐,担任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1912年发表《无意识心理学》,同弗洛伊德 

的分歧公开化且十分尖锐,被弗罗伊德请出精神分析学者的行列。1914年愤 

而离开弗洛伊德,于苏黎世另立门派,定名为“分析心理学”。其主要著作 

已收入17卷本的《荣格全集》,另有《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心灵奥秘的现代人》、《人及其象征》等。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样,是对弗洛伊德 

泛性论的反叛和修正,不同的是他还吸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思想,把 

力比多看作一种生命力或心力。“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柏 

格森的活力。”荣格说,这种普遍的生命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 

其他活动,而性欲只不过是所有生活的本能之一,即是许多的生理与心理功 

能的一部分。为此,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性压抑”观点。他认为,弗洛伊 

德所说的性欲是指当一位患者被迫或被诱导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态度时所形成 

的,是对性压抑的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是对自己的父母及有关人的一种反 

抗现象,是一种令人的生命力受到阻碍的家族关系的现象。荣格还认为,这 

种性压抑在所谓的婴儿性欲说中经常提到,而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完全属于 

另一种生活领域的不自然的紧张表现。因此,只要正常发展之门一打开,它 

自然会立刻恢复正常。荣格也反对弗洛伊德用性爱去阐述人的行为。他认为 

儿童时期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并非是性爱驱使,而是获取营养和 

企求生存的需要,儿童的快乐也是出于此而非出于性的欲望。只有儿童成熟 

了,性机能发展了,这些营养机能才涂土或联结上性的情感。力比多的生命 

力也只是在青春时期才具有异性爱的形式。 

     荣格认为,弗洛伊德的下意识、无意识局限于个体,是纯粹“个人的无 

意识”,这就把无意识看得太狭窄,没有对无意识本身作出具体的分析。实 

际上,在个人无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更深的精神层次——集体无意识,它具有 

普遍的、超个人的性质。这样,荣格就把人的心理结构系统分为意识、个人 

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对于三者的关系,他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 

意识犹如海洋中一个岛的可见部分;个人无意识是那些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 

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集体无意识是所有的岛最终用以作为基地的海床。 

他指出,一切在个人的生活中被遗忘、被压抑、被感知、被想到和被感受的 

东西构成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亦叫情结。而一切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 

传所保留下来的精神机能,则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亦称原型。个人无意 

识的内容来自个体经验,它曾经是意识的,只因被压抑、被遗忘而从意识中 

消失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与个体的经验无关,它是通过遗传而得来,包 


… Page 52…

含着连同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各个时代所积累起来的那些经验的影响。他认 

为,一个人不需退回到过去,亦不需经验帮助,只需在集体无意识支配下, 

处于与祖先相似的环境中就会做出与祖先相似的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