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团体发生联系,属于一定阶级的人,是全部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因而 

 “传统理论”只是纯粹的逻辑产物,是一种“科学知识”,一种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而“批判理论”不仅是认识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理论,它本身也 

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是一种政治实践。 

     社会批判理论由霍克海默提出并加以特性规定和阐述,但也贯穿于阿多 

尔诺和马尔库塞的著作之中。所以,该理论实质为社会研究所的基本理论, 

为大家所遵守和信奉,正如“总体性”原则为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所共 

同遵奉一样。 

     ②启蒙辩证法。在完成“社会批判理论”的阐述之后,霍克海默和阿多 

尔诺一起为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启蒙辩证 

法。 

     启蒙辩证法就是对整个人类文化,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或“启蒙”史的 

彻底批判。因为,在他们看来,“启蒙运动的纲领就是消除这个着魔的世界; 

取谛神话,用知识代替幻想”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第 

3页),然而,“启蒙”由于其内在的逻辑转向了其反面,变成了一种“自 

我毁灭的启蒙”。 

     他们指出,“启蒙”一开始就打出“消除世界魔力”的旗帜,要反对神 

话,破除迷信,可自己却一步步陷入了神话之中。就是说,“在被启蒙的世 

界中,神话进入了世欲领域”。这表现为:“启蒙”因巫师保护神灵而成为 

神圣不可侵犯的,设立了自己的不可侵犯的禁区;它使认识局限于对事实的 

复制,思想成了同义反复,人由此不断滋生盲目性;它也使自身摆脱命运和 

惩罚的过程,同时,又将惩罚施加于那个过程。而不可侵犯的禁区、盲目、 

赎罪说,正是神话的原则。 

     他们还指出,启蒙运动旨在寻求世间万事万物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启发 

人们的正确认识世界,然而,它却歪曲了世界,引导人们走入误区。“启蒙” 

反对普遍概念,认为普遍概念的权威中明显地存在着对神圣的恐惧。放弃对 

意义的任何追求,而追求“数”,而“那些不能还原为数,最终不能还原为 

一的事物只能是幻想。”(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第7页) 


… Page 62…

 “数学的程式成了思维的仪式”(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第25页)思维也就程式化了。程式化的思维只能使人们以抽象为工具,抹煞 

事物的个性。 

     他们认为,由于“启蒙”反对神话却巩固了神话,启发认识却误导了认 

识,使人类无法正确认识世界,无法摆脱神的淫威,到头来使人类变得软弱 

无力,使统治阶级的统治合理化,使极权主义滋生并漫延。总之,“启蒙” 

没有带来进步,却导致了倒退。 

     如前所述,社会批判理论也是一种政治实践。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把“启 

蒙辩证法”也运用于批判现实。他们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置 

于整个人类文明史之外,认为该社会是最文明、完全“启蒙”了的社会。然 

而,“启蒙”的消极方面也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切东西都可以作为 

商品出卖,受商品价值规律支配,为资本的魔力所俘,在异化状态中生存。 

     以往的“启蒙”走向了“反面”,是由于以往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如 

此这般,它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理论再现。因而新的“启蒙”只是一 

种幻想而已。 

     ③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兴起的哲学背景。马尔库塞作为社会研究所 

的支柱,似乎他的理论游离于“社会批判理论”之外,其实不然。“社会批 

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在社会研究所工作 

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很多批判。40年代,他又写出《理性与革命》一 

书,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神秘和 

发源地”。这一“揭示”实际是对“社会批判理论”兴起的哲学背景的阐述。 

     马尔库塞首先为黑格尔哲学正名,指出理性与革命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 

精神。他说,从社会历史背景看,黑格尔哲学“是对法国革命的挑战所作出 

的反映,亦即在理性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建立国家和社会,使社会制度和政治 

制度符合个人的自由和利益”;从哲学背景看,黑格尔哲学是笛卡尔理性主 

义的继承者。它的性质首先取决于笛卡尔哲学的性质,而笛卡尔哲学是一种 

 “站在历史的前头指导人们前进的哲学”,以新的形式表述和坚持“哲学从 

来要求获得指导人们合理地主宰自然界和社会的权力”之实践性要求。从内 

容方面看,黑格尔哲学以理性为基础,它认为哲学思维只以自身为先决条件, 

历史只涉及理性。理性决定现实、构筑现实、改造现实,也否定现存社会中 

不合理性的现实。人类社会历史所呈现的一切图景均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国家也是理性的实现。 

     马尔库塞重新解释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指出,“正统 

马克思主义者”把黑格尔哲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但不是直接 

的理论来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地继承”,即“剥削 

了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外壳”,“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借二者的“差别性”而忽视“同一性”,是对二者关系 

的歪曲。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换言 

之,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遗学的真正继承者。这种继承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辩证社会理论的基础就是 

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强调人按自身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 

强调人通过将自然和社会协调起来并从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又强调 

人的活动乃至理性主体的活动。它以理性为指导改造自然、社会,其目的是 

使世界服从理性。第二,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学说。他认为, 


… Page 6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证的共产主义经历“人性—— 

异化——人性复归”三阶段是受“绝对理念”演化过程的三段论的影响;马 

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把无产阶级看作是“客体—主体”,则是 

受“绝对理念”的“实体即主体”的影响。第三、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异 

化劳动”理论。他说,当时,在马克思面前存在两种异化理论,一是费尔巴 

哈的,一是黑格尔的,二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黑格尔主张,劳动“把感性 

确定性和自然带入了历史过程中”,“把人类存在的自然条件改造成社会条 

件”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第247页),充分揭示了劳动的意义; 

而费尔巴哈忽视劳动这一物质作用,“消除了一个自然可以变成自由的中介 

的决定性因素”,“对作为一个‘自然’发展的人类自由发展的解释,忽视 

了自由的历史条件并使自由成为特定秩序内的一个事件”(马尔库塞:《理 

性与革命》,第247页)。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二者的区别,毫不犹豫地“批 

判、舍弃了费尔巴哈的,而赞同和继承了黑格尔的”,也正是在这种批判与 

继承的大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 

并以劳动是否已成为人的本质的实现为标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 

和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尔库塞总结道:“异化范畴的运用把马克思的经济分 

析同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联系了起来。”(马克库塞:《理性与革命》, 

第248页)。 

     既为继承,就不是照搬。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上述基本 

思想的同时,又抛弃了另外一些思想。这表现在: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把自 

由与幸福分离的观点,认为幸福和自由紧密相联;抛弃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 

适用于“一切存在和运动”的观点,认为辩证法只限于社会历史领域,不能 

应用于自然界;还抛弃了黑格尔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受必然规律支配的观点。 

     综上所述,马尔库塞之所以重新解释黑格尔哲学及其同马克思主义的渊 

源关系,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理性主义,而理性主义的根本的意义 

是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旨在说明要保卫理性,就必须超越传统哲学,因为 

其理性概念中隐藏着理性的脱离个体,成为统治力量的危险。于是,马尔库 

塞宣称哲学已经终结,“社会批判理论”兴起。实质上,这一切是马尔库塞 

等人借马克思之口,说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Page 64…

                               三、中国哲学 



                1。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时代背景 

     中国原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王国。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把一切民族强行拉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于是, 

西方资本主义以大炮轰开了中国封闭严实、铜墙铁壁般的国门,把中国纳入 

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社会性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在各种矛 

盾的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人民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力图改变这种国格遭侮 

辱、人民遭蹂躏的状况。早有魏源、龚自珍,他们揭露封建社会,反对侵略, 

主张改革;稍后有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以实际行动同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 

作斗争,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等的社会。然而,他们都失败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之后,一批激进分子转向西方,寻求真理。如康有 

为、严复。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大同世 

界”;严复也主张效法西方,向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 

想,提出社会改良论思想。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享有“国父”之尊称的孙 

中山也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主张以“三民主义”救中国,然而, 

他们也失败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救不了中国。 

     正当人们被“中国出路何在”这一现实问题烧灼得痛苦不堪之际,俄国 

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 

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给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和殖 

民统治下、寻求本国出路而又不得其解的人民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答案。 

人们纷纷把眼光转向俄国,转向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李大 

钊、陈独秀就是中国最早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2)李大钊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和宣传 

     ①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李大钊 (1889—1927)是中国传播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先驱者。1918年冬,他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研究组织——马克思研究会,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在轮 

值主编 《新青年》时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同时,《晨报》 

副刊在他的具体帮助下,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1920年3月,他又领 

导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和 

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年,他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等 

五所院校,分别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 

史”等课程,向学生宣传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的主要哲学著作 

有:《青春》、《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 

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 

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 

     李大钊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