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 

     李大钊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李大钊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剖析,阐发了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 

李大钊说:“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氏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 


… Page 65…

社会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氏称之为观念的形 

态,或人类的意识。……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 

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李大钊选集》,第293页)他还说:“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 

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 

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李大钊选集》,第185—186页)而基础构造 

的变动的最高动因是生产力。李大钊指出,生产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随着 

变动。尽管社会组织最初是适合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当它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同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发生冲突,这就是社会 

革命。 

    李大钊以此理论简要分析了中国社会。他说,中国传统的基础结构是封 

建的农业经济和大家庭制度,与此相适应的上层政治思想是孔子学说。而现 

在经济上产生了变动,形成了现代的经济组织,孔子学说就不能适应现代社 

会,必为“‘劳工神圣’的新伦理”所代替。 

    这一切说明,李大钊已经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李大钊非常重视阶级斗争,揭示阶级的实质、作用及消灭的途径。 

李大钊坚信“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他认为,阶级就是“经 

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就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而划分的各个社会 

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 

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他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说:“社会组织固然可以 

说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但是社会组织的改造,必须假手于其社会内 

的多数人”,“阶级竞争,是改造社会组织的手段”(《李大钊选集》,第 

223页)。他还明确指出阶级存在的历史性,认为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 

候,最后的阶级斗争,就会成为改造社会消灭阶级的最后手段,也是阶级社 

会自灭的“途辙”。不难看出,李大钊对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论述也是以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来进行的。 

     第三,李大钊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他指出:“有些人误解了唯物 

史观,认为社会的进步只靠物质上自然的变动,勿须人类的活动,而坐待新 

境遇的到来。……这是大错特错。唯物史观及于人生的影响乃适居其反。” 

 (《李大钊选集》,第339页)他认为,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的历史乃人 

在社会上的历史,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因此,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 

为人力所造。李大钊在强调人力的同时亦反对英雄史观。他认为,我们过去 

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 

也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李大钊的群众观点彻底贯 

彻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 

    李大钊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传播唯物史观所做的努力,为开拓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新时代,奠定了最初的科学基础。 

    ②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陈独秀(1880—1942)早年留学日本,1916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同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 

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12月,为《新青年》杂志撰写《本志宣言》,确 

定了本志宣传社会主义的方向。1920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与其他同志一起创立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任总书记。他同李大钊相互 

配合,在南方大力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故有“南陈北李”之称。陈独秀 


… Page 66…

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孔子之道与现 

代生活》、《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马克思学说》、《“科学与人生观” 

序》、《答张君劢及梁任公》、《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 

     同李大钊一样,陈独秀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见长。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陈独秀认为唯物史观主要内容有两 

个:其一,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政治法律都建筑在 

这个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化时代精神都是随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不 

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决定人的意识;其二,社会制度同 

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生产力变动而变动。一种生产力所造出的社会制度,起 

初是助长生产力发展的,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与该社会制度不相容时,旧制度 

就要被新制度代替,这就是社会革命。他指出,社会革命来自于生产力内部 

发展的要求,因而创造历史、改造社会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即经济制度 

的革命。 

     陈独秀还强调历史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认为唯物史观强调客观的物质 

原因,是指物质的本因而言,但不能由此而否认有心的现象即精神现象这种 

事实,亦不能否认人的努力和天才活动,此乃社会进步所必需。 

     这里,陈独秀不仅较全面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也辩证地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动因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第二、论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等原理。陈独秀认 

为,一切过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例如古代有贵族与平民、自 

由民与奴隶;中世纪有封建主与农奴;近代有有产者与无产者,他们都处于 

相对立的地位,不断的明争暗斗。他还进一步指出,这些阶级和阶级斗争的 

存在与发展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 

     陈独秀阐述了国家的实质和作用。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 

阶级压迫的机关。资产阶级就是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的。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获得解放,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 

     陈独秀还总结了历史经验,并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防止资 

产阶级复辟,就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且这种制度是完成阶段斗争,消 

灭有产阶级、废除一切阶级所必经的道路。他强调,必须使无产阶级具有强 

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方可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而做到这一切又必须 

有一个坚强的政党,有一个做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与指导者的强大的共产党。 

     陈独秀的思想和活动积极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中国的前途和道路。 



                    2。五四时期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再现 



     国门打开之际,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一些西方哲学思潮也乘 

机而入,纷纷在中国寻找再传弟子,加入了五四时期文化纷争的行列。 

      (1)杜威的中国得意弟子胡适 

     在西欧哲学部分,我们说过,实用主义者杜威曾游学多国,宣传其实用 

主义观点。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就同杜威在华长达两年零两个 

月的讲学及跟随他学习七年的弟子胡适的宣传分不开。 

     胡适(1891—1962)1910年赴美国,师从杜威研究实用主义。1917年回 


… Page 67…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提倡文学改革,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 

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改良主义。1920年又宣扬 

 “好人政府”主义。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1946年主要从事政治活 

动。杜威在北京做“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之派别”、 

 “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伦理讲演”等学术讲演时,胡适为其口译,并撰 

文宣扬杜威的思想。实用主义从此在中国抬头。胡适的主要著作有:《中国 

哲学史大纲》(上卷)、《实验主义》、《演化进与存疑主义》、《介绍我 

的思想》、《科学与人生观》序等。 

    ①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实在论和经验论。实在论和经验论构成了胡适 

实用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基本主张。关于“实在”,胡适曾借用詹姆士的话说: 

 “我们所谓‘实在’含有三大部分: (A)感觉,(B)感觉与感觉之间及意 

象与意象之间的种种关系,(C)旧有真理。”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 

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包含着无数人造的分子。”(胡适:《实用主 

义》、《新青年》第6卷第4期)他认为,实在出自于我们的感觉、意象, 

是我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它“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 

么像”(胡适:《实用主义》、《新青年》第6卷第4期)。不难看出,胡 

适对实在的规定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经验”,胡适认为,“经 

验确是一个活人对于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所起的一切交涉”,“是一个 

物观的世界,走进人类的行为遭遇里面,受了人类的反动发生种种变迁”(胡 

适:《实用主义》、《新青年》第6卷第4期)。他指出,“经验里面含有 

无数推论”,“含有无数连络,无数贯穿的关系”(胡适:《实用主义》、 

 《新青年》第6卷第4期)。这就是说,他主张经验是主观的,是思想,因 

而包含有无数推理;又主张经验无非是自我的主观,而主观能力可以把自然 

界“变换”为主观世界,因而经验包含有无数连络。同其“实在论”一样, 

胡适的“经验论”也是地道的主观唯心主义,只是这里用了一个中性词“经 

验”,以混淆视听而已。 

    ②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胡适认为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一切主义, 

一切学埋,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 

信条”(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第36号)。他宣称,真 

理“乃是这个时间,这个境地,这个我的这个真理”,“是人造的假设用来 

解释事物现象的,解释的满意,就是真理的;解释的不满意,便不是真的, 

便该寻别种假设来代他了” (胡适:《实用主义》、《新青年》第6卷第4 

期)。这就是说,在胡适看来,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的客观标准也是 

不存在的,一切都以“我”为标准,以“实用”为准绳,“有用便是真理”。 

这种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和条件性的做法,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否认 

真理。 

    ③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胡适指出,历史事实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经 

济史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史学工具”应受欢迎,但“不能不承认思想知识 

等事也都是‘客观的原因’,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 

唯物(经济)吏观至多只能解释大部分的问题。”(胡适:《科学与人生观》 

序)他认为,历史是多元的,是由许多因素,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共同决 

定的,不存在一个决定的、支配的因素。 

     因此,胡适认为改造社会只能分头努力,一件一件地进行。主张社会改 

良主义。他说,人和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无种类的区别,因而从动物到 


… Page 68…

人,只有量的增加,并无质的飞跃。否认了自然界中存在质的飞跃。胡适认 

为,社会发展的情形亦如此。革命和演讲不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只是发展 

程度有别而已。由此,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论,攻击马克思主义是“空 

谈好听的 ‘主义’”,而“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