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互作用中,有机体和环境均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他指出, 

每一个变化的有机体与其相应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是一个 

前景。“前景就是世界对个人的关系和个人对世界的关系的世界。”(米德: 

 《行动哲学》,第115页。)这就是说,前景是相对于活动主体而言的对象 

的系统。他还把前景的适应范围加以扩大,认为一切事物与他物的关系都处 

于前景系统之中。每件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前景中其他事物的性质。处于不同 

的前景中,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由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及事物之 

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均是多种多样的,前景也自然是多种多样的。米德又对此 

作了疏理,认为就大的范围而言,前景可分为无机、有机和心灵三类或三个 

层次。宇宙就是各个层次的、具有多样性的前景的统一。 

     米德的这种宇宙论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在事物间的能动的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中确定事物的性质,有利于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但米德所 

论述的一切关系均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的。而主体又是这一关系的 

中心,从而势必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它的客观的绝对的意义。 

     米德关于前景的观点受到了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的影响,这是其观点有可 

取之处的科学依据。 

     ③认识论。米德对认识论的论述同样是从有机体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 

出发的。他否认把认识与所知、主体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认 

识论的研究对象,否认把发现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指导人的 

行动,当作认识的任务。他主张把认识论变为方法论和逻辑,认识的任务就 

在于寻找选择环境、应付环境的方法。米德认为真正的认识只能存在于有机 

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一定的前景中或境遇中。任何知识的意义和真理 

性都取决于产生这种知识的境遇。同一知识处于不同境遇中,其意义和真理 

性不同。因而我们只能讲一定境遇下的知识,不存在一般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知识,寻求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的方法呢?米德 

提出了他的五阶段说:1。看出问题所在;2。根据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条件,对 

问题进行表述;3。提出观念和形式假说;4。对假设进行理智的检验;5。对假 

设进行试验的检验。 

     米德的认识论强调了知识的具体性、相对性,但他把知识归结为寻找具 

体境遇下具体行为的方法,也就必然排斥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所做的由表及 

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 Page 18…

     米德的实用主义在基本路线上与其前辈的实用主义一致,但他又对詹姆 

士、杜威等人的观点作了发挥和创造,使之带有较多的客观和科学的色彩。 

因而在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4)“概念的实用主义”者刘易斯 

     30年代后期,逻辑实证主义逐渐传入美国,对美国哲学、特别是实用主 

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动摇了实用主义哲学独领风骚的地位,出现了将实用 

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融为一炉的倾向。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就是这 

种融合的产物,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在30年代后期以后的走向。 

     刘易斯(1883—1964)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司通海姆郡,曾就读于哈佛大 

学,师从于新黑格尔主义者罗伊斯、新实在主义者培里和实用主义者詹姆士。 

19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著有《心灵与世界秩 

序》(1929)、《符号逻辑》(1932)、《关于知识和评价的分析》(1946) 

等书。 

     刘易斯也是著名的逻辑学家,提出了严格蕴涵的概念,并坚持区分严格 

蕴涵和实质蕴函,建立了模态逻辑系统。他用实用主义态度,对逻辑中何为 

知识、知识的构成、知识的进展以及知识的作用等问题作了详细探讨。刘易 

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他把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 

的唯理论揉在一起,使贝克莱的主观经验论和康德的先天唯理论原则熔为一 

炉。 

     刘易斯认为人类经验包含三种成分:直接经验、先验的概念和范畴(分 

析判断)、关于事实的经验判断。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他指出,知识不能 

是对显现于感觉者的东西的领悟,而只是用先验的概念和范畴对直接经验加 

以创造而成的。对于经验,刘易斯借用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认为它们 

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而只是某种“所与”。因为,在刘易斯看来, 

认识(包括经验)并不是对所呈现的东西的复写,“它从某种给与而转向某 

种另外的东西。当它发现了这种东西时,知觉就得到了证实。当它遭到失败 

或处于遭到失败的程度时,我们就犯错误或陷  入幻想。”(刘易斯:《心 

灵和世界秩序》第162页)这就是说,认识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感官所 

接受的东西。这实际是否认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按照他的逻辑,即使有 

认识对象出现,它也得依主体的活动而定。失去了经验的主体,就失去了接 

受某种“所与”的主体,就不可能有经验,不可能有经验的对象。 

     如果刘易斯仅仅停留在这里,那他至多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翻版。他将 

思路一转,跳出经验论,找到了康德的先验唯理论。他认为单纯的直接经验 

无所谓真假对错,不能构成知识。必须把直接经验纳入概念和范畴的框架之 

内,方可获得知识。然而,这种概念和范畴系统虽然是获得经验真理不可缺 

少的形式,但不能从经验中得到,它们是先天的,是从知识中分析出来的。 

这就如同康德关于知识来自于先验形式对感性杂多的“统觉”。作为一个实 

用主义者,刘易斯在对概念和范畴的先验性的解释中,又注入了经验论因素 

和实用主义因素。他认为,为应用一定的特殊经验而选取概念和范畴系统的 

唯一标准是实用性,是能否达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在此,概念和范畴变成了 

达到目的,取得成功的工具。 

     刘易斯割裂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观点与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相似,但他 

对概念、范畴的解释又与逻辑实证主义有别。他认为,概念、范畴不是纯形 

式或单纯的语言的结构形式。他力图找到它们的逻辑内涵,即找到它们所拥 


… Page 19…

有的“共同世界”。他有时隐约地认为,这“共同的世界”就是指它们是社 

会的产物。他没有将这思想贯彻到底,在更多时候和在普遍性上,他认为“共 

同的世界”是人们用概念、范畴构造出来的。 

     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独具特色,一方面,可以说它标志着刘易 

斯开辟了实用主义思潮发展的新方向,将其与逻辑实证主义融合;另一方面, 

也可以说它是实用主义思潮在美国走向衰落,向逻辑实证主义屈服的结果。 



                      3。英美新实在论及其变形物 



      (1)英美新实在论的产生、演变及特征 

    新实在论是在反对唯心主义,特别是在反对新黑格尔主义的论战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大陆,布伦坦诺于19世纪末提出反对主张被认识的对 

象依赖于认识者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并从心理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出发, 

确定了实在论。在英国,凯斯、威尔逊与布伦坦诺同时提出了实在论,但正 

式提出新实在论的是摩尔、罗素和怀特海及他们的“剑桥学派”的信徒。摩 

尔1903年发表《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指出依据常识说明的物理对象具有实 

在性,它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从而标志英国新实在论的产生。罗素赞同摩 

尔的观点,又认为理念或共相也和物理对象一样具有实在性,拓宽了英国新 

实在论的研究领域。怀特海迁居美国后,提出了“过程哲学”,亦属新实在 

论的变种。英国新实在论因摩尔、罗素不久即致力于分析哲学,而被分析哲 

学所取代。在美国,新实在论出现于20世纪初。  1901—1902年,蒙塔古、 

培里先后著书回击罗伊斯对实在论的攻击,标志着美国新实在论的产生。1910 

年,蒙塔古等六位年轻哲学家发表了 《六个实在主义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 

言》,提出了新实在论的基本原则。  1912年,这六人又联合发表了《新实 

在主义》,阐述了各自的新实在论主张。因观点分歧越来越难以联合,1914 

年,六人小组便开始分       化。20世纪20年代前后,被新实在论的另一变 

种批判实在论所      替代。 

    新实在论的基本特点,从对其产生过程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新实在论 

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因而带有素朴 

的实在主义的因素。但它又把感觉、观念也看作是客观的,否认物质和精神 

的区别,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和反映论,因而又是唯心主义的。它还 

把共相、一般看作是具有实在论的独立存在,因而又带有中世纪唯实论的色 

彩。 

    新实在论的另一特点是,他们往往重视对自然科学成就的利用,因而得 

到一些自然科学家的赞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遗憾的是他们并未 

真正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研究自然。 

      (2)脚踏英美的“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 

     英国新实在论发展到怀特海这里,发生了双重变种,怀特海反戈一击, 

批判新实在论思潮,抛弃自己的新实在论主张,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自 

己新的哲学工作,建构“过程哲学”。英国新实在论从此走向衰落。 

    怀特海(1861—1947)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格特。1880年入剑桥 

大学三一学院专攻数学,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哲学和政治。毕业后,留校 

从事数学教学。此时期以科学哲学家而著名。  1924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哲 

学教授,专意于建立其“宇宙形而上学”。怀特海主要哲学著作有:《关于 


… Page 20…

自然知识原理的探索》(1919)、《自然的概念》(1920)、《相对论原理》 

 (1922)、《科学和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 

念的历险》 (1933)、《思想方式》(1938)等。 

     怀特海的哲学充满矛盾和奇特性。他所创建的数理逻辑,被分析哲学当 

作工具,以“拒斥形而上学”,而他却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形而上学”; 

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研究,受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影响,以科学哲学 

家著名,却怀疑数学的精确性;他把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 

教,调和科学与宗教。他的“过程哲学”正是建立在这种矛盾和奇特性的基 

础上,又企图消除这种矛盾。这本身又是一个矛盾。过程哲学的基本论点是: 

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处于创造进化的过程中。 

     ①“事件理论”。如上所述,怀特海从事哲学工作之始就将攻击目标对 

准传统机械论。传统机械论认为,自然是由永恒的物质所组成,物体又是由 

在空间游动的物质粒子构成。每个粒子都具有它自己的形状、体积、运动、 

颜色、气味。然而,怀特海指出,这些来自于16、17世纪大思想家的看法, 

已经受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冲击。现代物理学使经典力学 

关于质量、时间、空间、能等概念发生变化。一方面,光和声的传播原理表 

明,色和声都是第二性的,并非真正存在于客体中;另一方面,现代物理学 

指出,物质和能并无区别,能是纯粹的活动。怀特海由他所例举的现代物理 

学成就中得出两点结论:从感官知觉出发寻找事物的本质是肤浅的,容易导 

致认识论方向的迷失;世界的本质就是活动,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 

     怀特海又把世界看作是处于一定时空关系中的“事件”组合而成的统一 

体,世界过程就是事件之流。在他看来,“事件”有别于“事物”,“事件” 

是世界的基本要素,自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