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体,世界过程就是事件之流。在他看来,“事件”有别于“事物”,“事件” 

是世界的基本要素,自然界的终极事实,也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存在,因为整 

个自然界除了事件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它既非变化的,也非永恒的,只 

是经过或流过。它的流过是唯一的,不可逆的。因而每一具体事件是唯一的。 

时间—空间是事件经过的区域场所,但时间—空间也融入事件之中。事物和 

事件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宇宙就是事件场,是由各种事件综合而成的有机体。 

这个有机体决非是一个物质实在,而只是活动的结构。 

     怀特海的“事件理论”强调了世界的变动性,但它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否 

认客观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夸大了运动并使之绝对化了。 

     ②“宇宙形而上学”。“事件理论”是怀特海早期哲学理论的核心。正 

是在此基础上,怀特海完成了他的“宇宙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 

      “宇宙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是“永恒客体”,包括单纯永恒客体,如 

色、声、味等知觉的东西,以及复杂永恒客体,即柏拉图的“共相”、“形 

式”一类的东西。他指出,永恒客体是自然中不流动的因素,本身是一种抽 

象,又构成抽象的世界和可能性的领域。只有当它们进入了事件之流后,才 

成为具体的显相,即现实的现有或现实的机缘,成为构成世界的终极的真实 

事物。但现实的现有并非物质,永恒客体间的关系也非必然。他认为,不同 

的永恒客体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不同的世界。他主张,现实世界是全部潜存 

于可能性领域内的无限多的世界中的一个,是选择的结果,而最终决定这一 

选择的是上帝。他指出,上帝在无限多个可能性的潜存世界中限制了永恒客 

体的无限多的、非必然性的组合方式,才使这个唯一的世界得以实际产生。 

所以,上帝是作出选择的根据,是现实性的源泉,也是限制性的根源。至于 

上帝为何作了此种选择、此种限制,怀特海认为理性无法作出回答。“上帝 


… Page 21…

是最终的限制,而且上帝的存在就是最终的非理性。”(怀特海:《科学与 

近代世界》,第257页)怀特海不得不求助于非理性。 

     怀特海指出,由于永恒客体间的相互关系,所有永恒客体形成一个统一 

的体系;又由于上帝的限制和选择,永恒客体相互组合形成复合体。永恒客 

体是复合体的一个成分,而众多的复合体之间又有高低级之分,低级的是高 

级的一个成分。于是,他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层次、分等级的体系。 

     怀特海还提出了事物之间关系的新概念——“把握”。把握就是指一事 

物握住或抓住另一事物,是现实实有间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关系。把握有肯 

定的和否定的之分。怀特海认为,一个实在的实体就是一个“把握性的事态”, 

即该实体对其所把握的一切事物关系的综合体。它不是一种永久性的事物, 

只是过程的基本活动中的一次暂时的选择,通过把握凝为实在。把握决定着 

机遇的特性。使每一个机遇成为它自身的东西是“主观目的”。主观目的开 

始是潜在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实在。它既决定着事物在自我形成 

中加入何种把握,又直接决定着事物的实现。主观目的的力量来自何处?怀 

特海再次求助于上帝,他暗示万物之间存在着神意,主观目的就是神意的具 

体化。 

     不难看出,怀特海力图从现代物理学、进化论等自然科学出发,去建构 

自己的哲学体系,去消除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划分在他身上的失败而带 

来的痛楚。矛盾消融了,但他没有跳出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划分,也没有超 

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因为他的救命稻草是上帝。上帝是宇宙有机体 

的统一的原则,是他一切理论困惑的避风港,是他“宇宙形而上学”的终点。 

因而怀特海的哲学的哲学是一种充满着宗教色彩的唯心主义。 

     怀特海的哲学来自于英国新实在论,他的哲学是对新实在论的反叛,或 

许是对逐渐衰落的新实在论的一种解救。 

     怀特海到美国之后,就抛弃了新实在论观点,创立了“过程哲学”。因 

而大多数教科书又将他划为“过程哲学”之列。 

      (3)美国新实在论的主要代表蒙塔古 

     美国新实在论的出现、创立和发展离不开蒙塔古、培里等六人小组。他 

们共同确立了美国新实在论的原则,并作了详细论证,掀起美国新实在论思 

潮。他们的基本主张相同,但也存在分歧,正是这分歧又导致了美国新实在 

论衰落。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蒙塔古是六人小组的主要代表,因此,这里只对他的主要观点及他与其 

他五人的主要分歧略作论述,即可窥视美国新实在论之一斑。 

     蒙塔古(1873—1957)青年时代求学于哈佛大学。  1898年获哈佛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拉德克利夫、哈佛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短期任教。1907— 

1920年于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20—1941年为该校约翰逊哲学讲座教授。 

1934年任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其主要著作有:《认识方法,或哲学 

的方法》(1925)、《事物的方法,关于知识、自然和价值的哲学》(1940)、 

 《美国实在论的历史》(1947)等。 

     蒙塔古曾对美国新实在论的基本观点作了概括,即认识的对象不依赖于 

认识的主体而独立存在;事物的本质、共相不依赖于认识的主体而独立存在; 

事物及其本质、共相是被直接认识的。这些也是蒙塔古的基本主张。 

     ①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中性实体”。蒙塔古是首先用新实在论关 

于独立性的理论来攻击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之一。 


… Page 22…

     蒙塔古认为,无论认识主体、认识关系如何,认识对象的实在性不容置 

疑。早在他为新实在论制定纲领时,就指出:“实在主义者认为:被认识的 

事物在未被认识时可以照样继续存在;或者,事物可以不损害自己的实在性 

而进入和脱出认识关系;或者,一个事物的存在并不关联于或依赖于任何人 

之经验它、感知它、想象它或以任何方式认知它。” (《新实在主义》,第 

474页)据此,蒙塔古等新实在论者对唯心主义进行发难。他认为,唯心主 

义者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谬误就在于他们根据被认识的对象总是和意识在一起 

这现象,断言认识对象离不开意识、与意识处于一种“内在的关系”。这就 

使唯心主义者陷入了“自我中心的困境”之困境。唯心主义者只是看到当我 

们进行意识时,意识总是和对象在一起,或说对象就处于意识之中这一日常 

经验的现象,可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宇宙太大太长久,不可能依赖于我们自 

己和我们的邻人们的有限经验这一实质。蒙塔古说,为此,唯心主义提出了 

修正的主张,即假定一个无限的和绝对的经验,以对应于太大太长久的宇宙。 

可这种假定在实在主义者那里是不需要的。 

     如前所述,当时在英美流行的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把贝克莱的经验主义 

和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相混合。新实在论对唯心主义这种“自我中心的困 

境”之困境的批判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新实在论虽然指出认识对象不依赖 

于意识而独立存在,并且同普通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实在主义信念相一致,却 

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规定为物质的。事实上,他们肯定“自我中心的困境” 

之存在,无异于承认认识对象不可能独立存在于意识之外。更为甚者,他们 

企图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走所谓的“中间路线”。这集中 

体现在他们的“中性实体”论上。 

     蒙塔古等人反对把世界看作是唯一的由物质组成或唯一的由精神组成的 

 “一元论”,也反对把世界看作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组成的 

 “二元论”。他认为,物质和精神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只是一种更根本的非 

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实体”。这无异是说物质和精神只是某种属性。 

因而每当蒙塔古不得不明确回答认识对象究竟为何物时,他就把这个问题“悬 

置”起来。 

     蒙塔古认为,唯心主义者的错误根源就在于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作 

出了错误的结论。而一旦承认“自我中心的困境”存在,无异于承认马赫主 

义“自我中心项”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蒙塔古的“中性实体”也就无非是对 

马赫主义“感觉”是中性物这一观点的承袭。因此,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蒙 

塔古开始于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却又回到了唯心主义温暖的怀抱。 

     ②本质或共相独立存在说。新实在论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条就是上面论 

述过的作为感觉对象的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由中性实体组成;另一 

条则是承认在感觉之外脱离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共相,即一般的东西也是独立 

存在的。蒙塔古曾举例对后一条原则作了解释。他说,7+5=12是由5、7 

和12的性质,而决不是由意识的性质来解释的,不管是5、7等数也好,还 

是诸如红、黄、蓝等非数量的质也好,它们的关系和结构都与我们是否意识 

到它们完全无关。他指出,主观的意识可以选择这种或那种共相、本质,但 

不能构造。因为共相、本质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类存在又不同于第一 

类客观存在,即我们不能从经验中发现它们,不能以感觉去感知它们,而只 

能通过逻辑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理念论、中世纪唯实论和康德 

 “分析判断”的影子。 


… Page 23…

     蒙塔古等人关于共相或本质的学说又不仅仅是承袭了柏拉图、唯实论和 

康德的观点。他认为,独立存在的本质、共相首先是指一些数学和逻辑概念、 

范畴,而数学和逻辑范畴是没有客观基础的,是先验的,因而是自明的,它 

们的意义就在于自身。他们力图通过数学和逻辑为自己的观点披上科学的外 

衣。但这里隐约可见的却是笛卡儿关于“天赋观念”的意义及真理性在于自 

身的“清晰、明白”之观点。 

     本质或共相独立存在说是多种唯心主义的混合物。 

     ③“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蒙塔古曾把新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概括为五个基本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认识论的“直接呈现”说。他说,关 

于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摹写的映象说或摹本说是把事物和关于事物 

的认识割裂开来,变成了两个东西,这是笛卡儿和洛克的认识论上的二元论, 

是应该反对的。他主张,特殊的东西和共相是“直接认识到的”,而不是通 

过映象或摹写而间接地认识到的。这就是说,人们关于对象的认识,并不是 

关于对象的映象或反映,而是对象本身;或者说,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 

并不是通过意识而形成了关于这一对象的观念,对象是直接进入到人们的意 

识之中的。蒙塔古称这种看法为“直接呈现的实在主义”,即新实在论在认 

识论上的“直接呈现”说。 

     蒙塔古反对认识论上的“二元论”,主张存在与思维间具有同一性之出 

发点是正确的,可他把客观事件同作为其反映、摹写的观念完全等同起来, 

却走向了认识论上的另一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并且模糊了认识论中的许 

多问题,造成了美国新实在论者的内部分歧。 

     与蒙塔古的“直接呈现”说相一致的是培里的“内在独立”说。这里不 

妨作一介绍,以助于理解“直接呈现”说。培里说:“新实在主义,它跟一 

切实在主义所必然坚持的一样,是在坚持事物是独立的同时,也肯定当事物 

被认知时,它们就是心灵的观念。它们可以直接进入心灵,而当它们进入心 

灵时,它们就变成了所谓 ‘观念’。因此,观念只是在一定关系中的事物; 

或者说,事物,在它被认知的这一方面,就是观念。” (培里:《现代哲学 

倾向》,第300—301页)这就是“内在独立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