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方用以治阳实黄应及胆结石亦属对证。

(二十)胆结石

例一陈姓,男,旅苏,吴兴乡友,年约三十余,身体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惊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脉弦滑数,黄症色鲜明,面目如装金,舌苔黄腻,便秘。断为阳明实症,用大柴胡汤,大黄加至12克,元明粉12克,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克分二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通,黄疸稍减,一日服药后泻下稀粪,系下干搪磁痰盂内,忽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短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揭或兼灰白色。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两个月,比

例一直保持联系,三、四年来曾复发。(叶橘泉述,徐培记录:我对胆结石辨证治疗的体会,《江苏中医》3:38,1961)

例一徐某,女,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年作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底作第二次手术(总胆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作手术(手术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次,带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党参12克白术9克云等9克积壳9克木香9克元胡粉4.5克(分冲)制军9克虎杖15克生山楂12克金钱草30克1975年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与两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1.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月1次、成形。2.右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3.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375——党参12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元明粉4.5克(分冲)虎杖12克生山楂12克制军9克延胡索12克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

例一为阳实证,患者年轻体壮,故叶氏用大柴胡汤加味方,和少阳、下热结。方内大黄加至12克以泻瘀热,另加元明粉以软坚导滞;加小量熊胆吞服以加强消黄作用。须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据季令特点加用食疗、西瓜恣食,有清热利尿之辅疗作用。这种结合时令的药疔、食疗治法,反映了叶氏在治疗方面的心思活泼之处。

例二既有胆石,复有胆囊炎,临床除脘腹闷胀外,症现神疲肢软,大便带溏,日行二、三次。辨证为病久体虚,脾失健运,肝胆不和、失于疏泄。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胆法。顾氏在较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其用药的特点是:①用党参、山药、苓、术益气健脾;②柴胡、枳壳、郁金、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以疏肝理气;③元明粉、虎杖、生山楂、草蕉、金钱草以利胆消克;④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玉竹以柔肝养阴;⑤红藤、公英、蛇舌草、鹿含草以清里热、消炎。全案审证既细,方治的配合和治法的疏利、补益合用,均颇有精意。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例一施××,男,53岁,印尼华侨。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在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医院调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三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克水煎服。5月2日复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日改服下方: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苇12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上方服近20剂,结克排出,诸症消失而全愈。(《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患者,女性,36岁。初诊日期:1962年5月29日。门诊号:204624。前天早晨,突然右侧腰及腹部发生持续性绞痛,痛点不向他处放射,尿次减少,短赤淋沥,尿道涩痛,小便时兼有下腹部胀痛,痛甚则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苦水,已三天不欲食,食入即吐;发病当晚曾吐出蛔虫一条,三天未大便,痛时腹无包块,无畏寒发热、咳嗽等征象,月经正常。痛时用阿托品及吗啡注射可以缓解。既往无类似病史,有腹痛史2年。检查:白细胞略高,尿常规:蛋白少许,脓球0~2,红细胞(+)。调线检查:右肾、输尿管、膀眺平片所见,于第四腰椎右横突稍下方相当干输尿管部位,有一卵圆形豆大之阳性结石阴影。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不愿手术。中医治疗经过:症如上述,脉弦滑,苔黄滑,小便刺痛、短赤而涩。根据脉证,系肾虚、膀胱气化不行,相火太旺,因此在肾与膀胱经脉所过之处,发生剧痛:由于气化不行,湿热蕴蓄,致积结而成石。治宜通淋化石,兼以疏肝。方药:白术9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飞滑石(另包,分冲)9克广木香3克荔枝核9克乌药6克小茴香3克甘草梢6克每日服1剂,连服5剂。6月2日

(二诊):服上药第四天后,少腹疼痛减轻,但腰疼未减,少腹仍有胀痛;小便通利,涩痛减轻,小便中徘出黄白浑浊之蛋白状液体;舌苔黄而干燥,脉弦滑,此乃肝气郁滞不宣、湿热壅遏之故。更方如下:川萆薢15克茯苓9克牛膝6克盐炒杜仲9克甘草梢3克小茴香3克3剂。6月5日

(三诊):腰痛显著减轻,昨下午会阴部剧痛、随即从小便中排出20余粒如绿豆大之结石,诸症霍然:少腹虽有轻微胀痛,乃正虚之空痛。即于上方去滑石,加熟地15克以滋补肾气。张元素曾云:“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6月9日

(末诊):诸症消失,惟小便色黄而数,以清热健脾法善其后。后追踪一年余,未见复发。

(蒋玉伯主治,朱曾柏等整理,中医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经过,《上海中医药杂志》3:22,1964)

【评按】输尿管结石,大致见于中医临床文献的石淋、尿血、腰痛等门,与石淋的关系尤为密切。此病在病理上多属下焦湿热蕴结所致。

例一初治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后以石苇散加减清利湿热、排石止痛。所用方药,配伍精而药效专,辨治颇见功力。

例二症见腰酸绞痛,溺短赤淋沥。辨证系肾虚、相火旺,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成石。治以通淋化石为主,辅以疏肝法。前后数诊均着意于清利湿热,末以清热健脾收功。全案方治能于实中求虚,运意灵巧。

(二十二)慢性前列腺炎任××,男,31岁。初诊日期:1972年11月7日。患者一年多以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腰部酸痛,掣引双股,少腹胀满,小便频数,排尿终末有白浊滴出,轻度涩痛,倦怠乏力,常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曾在××医院就诊,作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液镜检:脓细胞2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既往有高血压病,血压达160~180/90~110毫米汞柱。检查:体温36.4℃,血压160/85毫米汞柱。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迟。辨证:肾虚阳亢,寒湿凝滞(西医诊断:侵性前列腺炎,高血压)。治法: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法浊。方药:珍珠母30克归尾川克赤芍10克生磁石30克菖蒲12克猪苓12克生石决30克泽泻10克云苓10克琥珀面2.4克(冲)车前子10克甘草3克11月20日(复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自觉头晕、耳鸣及心悸目眩均减轻,腰酸痛及尿频亦见好转。仍觉倦怠无力,排尿终未尚有白浊滴出。血压150/70毫米汞拄,舌苔薄白,脉沉细。改用平肝温肾、散寒利水之法。方药如下:珍珠母30克菊花15克猪苓10克上肉桂6克泽泻10克萹蓄10克紫石英30克牛膝10克归尾10克车前子10克川芎10克琥珀面2.4克(冲)12月7日

(三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头晕目眩已止,一379一偶有耳鸣,腰仍酸痛,已无尿痛及白浊。血压140/80毫米汞柱,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两尺更弱。再以补肾柔肝、活血利湿之法治其本。方药如下:菟丝子18克荧实15克杜仲10克枸杞子24克归尾12克川断18克杭白芍15克泽泻12克牛膝10克上肉桂10克车前子10克云苓10克另服肾气丸,早晚各服一丸。按上方辨证加减,至1973年1月26日复诊,诸证悉愈,前列腺液检查亦属正常。随访三年,未再复发。(《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病已经年,属慢性。虽以腰痛、尿频尿浊涩痛为主症,病理上属于寒湿瘀凝。但患者有肾虚阳亢、高血压等症,故治以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祛瘀法,见效后继之以平肝温肾、散寒利水。由于患者虚实夹杂,疏邪扶正的尺度、方法应掌握合宜,终之以补肾柔肝、活血利湿,是为治本之法。

(二十三)臁疮姚××,女,25岁。门诊号:78478。于1962年8月13日来诊。患者在三年前,左足背部生疮,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则溃烂扩大。起病后即至某医院治疗,溃疡日渐缩小,但至直径2厘米大小时,即不再愈合,时流脓水;工作劳累及站立长久后,则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可减轻。后至某医院治疗,但至今未愈。检查。左足背有1x1。5厘米大小的溃疡,边缘不整齐,创面肉芽新鲜,四周有肥厚性疤痕。足背轻度肿胀,压之无明显凹陷。诊断:臁疮(下肢慢性溃疡)。治疗:局部先用电吹风吹15分钟,然后在溃疡面撒以生肌散。再用生肌白玉膏摊干消毒纱布上,盖贴患处。最后用绷带自足背近趾端缠缚至踝关节上方。每天换药1次。治疗7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肿胀消失。附方:生肌白玉膏(经验方)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石膏必须尿浸半年(或用熟石膏),洗净,再漂净二月,然后煨熟研粉,再加入制炉甘石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配制此膏时,用药物约3/10,油类药物7/10)。(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臁疮

(下肢溃疡)以胫前部为多见,此例位于足背部,纯以外治法治疗,其法是在古人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顾氏所用生肌白玉膏,治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有润肤、生肌、收敛之效。

(二十四)脱疽

例一王××,男,45岁,干部。住院号:32243。住院日期:1973年3月25日。1958年冬季在某地工作时,两足冻伤,以后即局部隐痛,寒冷时加重。1962年开始间歇性破行,足趾发紫、发冷、苍白,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虽经数次治疗,症状仍逐渐加重。到1965年冬,左足第2、3、4趾已先后溃烂。近半年来疼痛剧烈,常全夜不能入睡,抱足而坐。某地拟行高位截肢术,病员不愿,故特来我院中药治疗。一381一检查:两下肢肌肉萎缩,皮肤温度明显减低,汗毛脱落,趾甲变厚,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胫后动脉和腘动脉搏动也减弱。左足第2、3、4趾端溃烂,脓水较多,肿胀漫延前足背,周围皮色暗红。左手食指不能伸屈,指端呈干性坏死,两侧桡动脉搏动减弱。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3.3克,红细胞46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中性85%,出血、凝血时间2分钟,血小板计数10万,红细胞沉降率12毫米,抗“O”333单位。脓液涂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绿脓杆菌生长。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治疗:第一阶段(一个半月,1974年3月25日起):脱疽已坏死,疮面脓水淋漓,臭秽不堪,疼痛剧烈,夜不能眠,苔薄舌红。仅右手桡动脉搏动微弱,呈细数(88次/分)。寒湿郁久化热,已成火毒,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先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元参12克生地30克银花9克四季青30克蛇舌草30克川牛膝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野赤豆18克虎杖15克生山楂15克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泡后,再敷红油膏掺九一丹。第二阶段(一个半月,自5月10日起):脉管炎健康组织与坏死处分界明显,腐肉尚未全脱,疼痛大减,再拟前法出入。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野赤豆18克川牛膝12克粉萆薢15克生甘草6克第三阶段(3个月,自7月1日起):脉管炎疮面腐肉大部分已脱,脓水极少,疼痛亦止,肉芽新鲜。苔薄润,脉濡细。病久气血两亏,拟加调补之品。生黄芪12克潞党参12克全当归9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生地30克元参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